九拜中的稽首、頓首和空首

九拜中的稽首、頓首和空首

眾所周知,古代的九種拜禮叫九拜。九拜是不同等級、不同階層、不同身份的社會成員,在不同場合所使用的規定禮儀。據《周禮・春官・大祝》載,九拜是:稽首、頓首、空首、振動、吉拜、兇拜、奇拜、褒拜、肅拜。前四種為正拜,即常用之拜。後五種依附於四種正拜。那麼你知道其中的稽首、頓首、空首有什麼不同和區別嗎?

稽首,九拜之一。主要用於臣子對君父。行禮方法與頓首同,區別只是在於行禮時,要使頭在地上停留一段較長的時間。行禮時,施禮者屈膝跪地,左手按右手,拱手於地,頭也緩緩至於地。這是九拜中最隆重的拜禮,常為臣子拜見君王時所用。《周禮・春官・太祝》“稽是稽留之義,頭至地多時,則為稽首也。稽首,拜中最重,臣拜君之拜。”《左傳・停公三十三年》:“孟明稽首日:“君之惠,不以累臣(被俘囚禁的臣子)釁鼓(以血塗戰鼓來誓師,實謂殺戮),使歸就戮於秦(釋放回國之意)。”秦晉交兵,秦將孟明戰敗被俘,晉襄公放他回國。晉襄公是國君,所以孟明在謝罪時用稽首之禮。又《宣公二年》記載晉大夫士季向晉靈公進諫:“稽首而對曰:“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這也是臣子對國君行此大禮。但發展到後來,子拜父,拜天拜神,新婚夫婦拜天地父母,拜祖拜廟,拜師,拜墓等,也都用此大禮。

九拜中的稽首、頓首和空首

頓首,九拜之一。俗稱叩頭。古人席地而坐,姿勢和跪差不多,行頓首拜時,取跪姿,先拱手下至於地,然後引頭至地,就立即舉起。因為頭接觸地面的時間很短,只是略作停頓,所以叫頓首。《周禮・春官大祝》注:“頓首拜,頭叩地也。”疏:“頓首者,為空首之時,引頭至地,首頓地即舉,故名頓首。”頓首是平輩之間的拜禮,如官僚間的拜迎、拜送,民間的拜賀、拜望、拜別等。也常用於書信中的起頭或末尾,李陵《答蘇武書》末尾稱“李陵頓首”,丘遲《與陳伯之書》末尾稱“丘遲頓首”,即是其例。這是拜禮中次重者。

九拜中的稽首、頓首和空首

空首,九拜之一。行空首禮時,身體先取跪姿,然後拱手至地,接著引頭至手而不著地。所謂“空”,就是頭並沒有真正叩到地面上,而是懸在空中。空首又叫“拜手”。《周禮・春官・大祝》疏:“空首拜,頭至手,所謂拜手是也。”古書中常說的“拜”就是“拜手”的省稱。《論語・鄉黨》:“康子饋藥,拜而受之。”古人在行稽首、頓首禮時,一般要先行拜手禮。 這是拜禮中之較輕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