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而要給地主打工?

一誠不染


這個問題很有意思,平時我們也在思考,既然在古代,哪些貧民沒有土地,逼不得已就得給地主扛活,受盡壓迫和壓榨,他們為何不去荒郊野外找一塊荒地,自己開墾自給自足,這要比給地主扛活要好的多,況且那時候還地廣人稀,有很多荒地。但為何他們不去這麼做的!


在生存面前,人類的能力是無窮的,我們現在能想到,當時的貧民百姓更能想到,而想到未必就能做到,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的原因:


【1】有這種機會,但是最終結果自己開墾的土地都被納入政府徵稅範疇。歷朝歷代皇帝,尤其是一些開國之君,或者一些有為的明君時期,為了鞏固自己的統治,提升國力,在以農業為基礎的國度,朝廷都會鼓勵墾荒,而且為這種墾荒在政策、工具等等方面的支持,尤其在政策方面,開墾的荒田在最初的幾年裡(三年或五年)是不用收稅的,這更加提升了農民墾荒的積極性,但是免稅期只有三到五年,在這之後,朝廷照樣是要收稅的,而一旦收稅就避免不了基層小吏的壓榨和剝削,私自提高收稅額度,一樣造成開荒者一年從頭忙到尾依舊不能填飽肚子情況的發生,依舊是苦不堪言,而且在一定程度上,這樣的日子還不如給地主扛活的好。


【2】朝廷貴族的圈地運動。這個不管在古代的中國,還是外國是經常會發生的事情。政權更迭,新的政權統治階級貴族被分封到各地,為了保證自己的奢華生活,都大肆開展圈地運動,如清朝初期先後出現三次圈地高潮,一開始他們圈佔的都是一些無主荒地,但是後來有主無主之地一起圈佔,還包括廬舍、場圃,使大批漢人地主和農民驟失田產廬舍,生活無著。共圈佔漢族人田地224982頃,主要在直隸6府2州1縣,共計77州縣,廣袤2000餘里,而且還涉及山西太原、潞州,山東德州等地。連地主的土地都不保,何況貧農的土地呢!


【3】開荒和經營成本貧民負擔不起。古代開荒可不像現在開荒,有大型的機械,都是機械化,人工為輔。古代沒有什麼拿手的開荒工具,只能靠人工來解決,而且開荒的時間長,在開荒期間一直是處於沒有收入的狀態,這需要開荒者有一定的積蓄或者基礎作為保障。而作為貧民哪有如此的基礎來保障自己的開荒之舉。另外,在開荒之後,種地的成本相對於貧民的實力也是非常之高的,最主要的生產資料就是耕牛,而那時候要耕牛的都算是富庶之家,對於開荒者簡直是奢望,如果純粹以自己人工的來做全部,可以想象到速度是極慢的。況且此種開荒還要面臨著被官府發現納入徵稅範疇的風險,以及在荒郊野外應對各種風險。


所以說,是我們把這件事想的太簡單了,根本就不是那麼一回事,否則貧民也不會甘於受那麼大的欺壓和剝削了。



在影視劇中以及史書中,我們都能看到古代窮人的不幸和貧苦,相信很多現代人都有個疑問,古代窮人為什麼不自己去荒郊野外開墾一塊荒地自給自足,幹嘛非要給地主打工,自己受剝削,還吃不飽飯呢?

曾經的我也這麼想過,可是仔細分析後,發現古代窮人自己開荒的這種想法不可能實現,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原因:

第一:開荒需要得到官府批准

雖然一大塊荒地擺在那裡,不論你開不開,都在那裡,可是普天之下,莫非王土,有荒地,但不代表官府允許去開墾。

一般只有戰亂饑荒或者民生凋零的年代,政府會動員窮人們開墾荒地,可是到了社會穩定的時候,就會出現土地兼併,窮人手中的土地也會丟失,變成給地主打工的,因此在沒有得到官府的批准前,窮人們是不敢去開荒的,否則會面臨牢獄之災。

第二:可開墾的荒地並不多

我們想象中的古代可能荒地很多,確實荒地不少,然而在古代,社會生產力非常低,也沒有灌溉的器械,也沒有拖拉機,收割機等,窮人沒有自己的勞動器材,依靠雙手去開荒顯然做不到。

況且古代的耕地一般都是臨近水源,方便灌溉,一般都是集體挖井或者修建溝渠來保證對穀物的澆灌,因此靠近水源的耕地基本已經被開發完,剩下的沒有開荒的荒地大部分都是和水源很遠的地方,沒辦法種植穀物,窮人們可開墾的荒地自然不多了。

第三:窮人沒有保護土地的資本

一片荒地看著不錯,即使窮人們把它開墾出來,可是那也不意味著這塊地就屬於開墾土地的窮人了,在封建社會,一些地主大部分都是擁有大量財富的糧商、鹽商、絲綢商,甚至一些黑幫幫主都是大地主,有財力和勢力。

因此一些鄉紳惡霸是不可能眼睜睜看著窮人自己開墾土地的,那樣子就沒人給他們打工了,因此地主和惡紳們肯定百般阻撓,甚至橫加破壞,與其這樣到頭來一場空,還不如一開始就不去費力氣去開荒。

第四:開荒了不一定就有糧食吃

開荒雖然意味著有糧食吃,可是在古代卻是很遙遠的概念,因為古代種地是靠天吃飯,不下雨可能就旱死,下雨天就澇死,倒黴的時候還會遇到蝗蟲,天災人禍隨時會毀掉辛苦開荒勞作一年的收成。

除此之外,窮人自己開荒還要承擔沉重的賦稅,如果賦稅很重,再加上那年天災,反而成了農民最大的負擔,因此窮人們都是保守派,不願意如此冒險,還不如給地主耕種,混個飯吃。

綜上所述,古代窮人即使想自己開荒也因為客觀條件導致實現不了,因此只能註定給地主打工,受地主使喚和剝削,窮苦一生。


小聰歷史客棧


若干年後,有人會提出這樣的問題:“為什麼二十一世紀初,開公司沒什麼成本,窮人怎麼不去開呢?”

這和“古代窮人為什麼自己不去開荒呢?”完全是一個性質的問題。

古代窮人不開荒,一般是這麼幾個原因。

窮人錢少,沒有實力開荒

有人說了,開荒需要錢嗎?當然。在古代,你要開荒,意味著要用各種生產資源,那時沒有拖拉機,只有耕牛,但耕牛要錢嗎?那時必須要的,而且價格不低。

有了耕牛,還要犁頭,有了犁頭還要其它農耕用具。

說實話,很多窮人,置辦不起一套像樣的農具,總不能用手刨地吧!

所以說,要開荒,不是每個人都能開的。

但是,有些窮人,有一套完整的農具,為什麼還是不願意開荒呢?

生產力落後,開荒成本太高

如果這是一家不算特別窮的人家,有一套農具,還有耕牛,這是不是可以多開荒一些?其實,也不容易。

在古代,生產力是很落後的,耕種全靠畜力,一頭牛一天犁地的數量是有限的,如果要開荒,相當於增加了很多的成本,無論是人也好,還是畜生也好,都得付出以前兩三倍的力氣。

就算如此,增加的面積還是非常有限,最關鍵的是,人和牛都費了很大的勁,一年下來,發現收成不行,真是“白辛苦”一場。

而地主開荒就會佔點優勢,因為牛多,農具多,錢也多,僱傭一些人,一切都解決。而窮人,扛不住開荒的成本。

開荒的風險比較高

開荒了,如果土地當年能見效益,那就太好了。但是,大多數開荒的土地,前一兩年的收成低得嚇人,這不是古代窮人能抗住的,關鍵是,春秋戰國時期起,“初稅畝”等制度,都是根據種地多少上稅的,這就導致,很有可能沒有收成,而且還要倒吐錢出去,這事誰幹呢?

面對看得見的風險,窮人只好放棄開荒的念頭,還是租用地主現成的土地好,只要老天爺稍給點面子,土地就會產出糧食。或者,窮人直接變為地主的僱農,管它收成好不好,只要出力氣,地主老財,就得給一口吃的,以便於養活全家。

窮人思維決定了,窮人不願意開荒

古代也好,現代也好,大多數窮人都有著典型的窮人思維,什麼是窮人思維呢?

做事謹小慎微,不願冒任何風險,投資寺廟和信仰較多,投資個人能力增長很少,相信命運,甘於認命,注重眼前利益,忽略長遠發展,做人自卑,做事缺乏自信。

窮人的命運,是有他的性格造成的,他的性格是有生活習慣造成的,而生活習慣則是有他的行為造成的,他的行為則是有思想造就的。改變窮的命運,首先就是要改變窮的思想。

地主開荒,考慮的是三年內如何增加財富,而窮人開荒則考慮的是當年能不能盈利的問題。可是,哪裡有當年盈利的荒地讓你開?

窮人希望能一夜暴富,所以古代窮人喜歡去寺廟求神拜佛,出香火錢。而如今的窮人,喜歡去買彩票。實際上,求佛求不來富貴,買彩票也很難成為富人。

其實,窮人如果能一點點改變,先開小片地,積少成多,開個二三十年,可能家族命運就改變了,但這誰能耗得起?誰又願意耗下去?

古代窮人開荒不容易,主要還是這麼幾個原因造就的:一是窮人實力不夠,二是古代生產力低,三是開荒風險大,四是窮人的思維限制了發展。


藍風破曉


你去柬埔寨、老撾這些國家看看,大片的土地荒置沒人種,還是比較肥沃那種,一年收兩三季很正常,但偏偏就是荒著,後來才知道,一塊地要能成為真正的農田耕地,是需要很多硬件條件的,最基本的要解決水利問題,那是一個系統性問題,不然雨季農作物分分鐘被淹死,旱季分分鐘枯死,但打造一個基本的水利灌溉系統是需要時間精力和財力體力的,新開墾的土地只能依附於原來的水利設施作為基礎,就註定了不能離的太遠。

再就是一塊地能有穩定的糧食生長,是要養幾年地的,一開始再肥沃也不一定適合糧食生長,需要灌溉施肥改變土地的養分配比,要不然可能產量很低,費力不討好。養了幾年的地,終於能穩定種植了,但你能保住嗎?沒有了地主勢力和官方的保護,分分鐘被人搶走,農作物還沒成熟可能就被糟蹋。

總結下來,新開墾土地是一件很複雜成本極高的事情,並不是你想象的那麼簡單。你就算躲到高山密林裡開荒,就註定跟社會文明脫節,交通極為不便,子女無法接受教育和社交,最後慢慢退化為野人一樣。但你租了地主的地,至少能基本解決溫飽和子女的基本教育,在古代那是了不起的事情。要知道,就算在最強盛的唐朝時期,中國依然有70%的人口活在極端貧困當中,更何況其它不太強大的朝代。


大愛無姜小愛有蔥


首先要說明的一件事就是,所有的良田都是由荒地開墾出的,而且最早開墾這些土地的人也全部都是窮人。這些人往往是逃難出來的,跑到一個人生地不熟的地方開荒墾田,先是一畝再是兩畝,再是十畝百畝,這也是國內所有自然村的起源。之所以會出現沒有土地,不得不租地種那只有兩個原因,一個是因為懶另外一個是因為鼠目寸光,沒有其他理由!像這樣的人只能說,窮不是沒有理由的。

我們都知道,這開荒的難度實際上是非常大的,需要各種人力物力,比如燒荒,剷平土地,耕耘土地,這往往需要很長時間,而且因為這種開荒難度直接導致自己開荒的早期收入很低。而同比之下,從地主手裡租地種可以省去很多麻煩,而且從淨收入角度來看,在開荒的前十年時間,自己開荒所賺的肯定是不如租地來種賺得多,這直接導致了當時比較沒眼光的人就會選擇租地種。只有在那種迫不得已的情況下才會選擇自己去開墾!這就是升斗小民的安逸心理。

其次,在古代,勞動人民只要夠勤快生活其實並沒有那麼苦!從秦朝商鞅變法開始,古中國便建立了完整的私有土地制度,到秦始皇統一中國後,土地私有制便推廣到全國,這種格局便一直持續到清末民初。這時候,老百姓允許被僱傭(長短工)種地,可以租地種,也可以自己買賣田地。以當時的工資收入,一般3~5年就可以買上一塊上好的土地。也就是說,如果一個人真的一無所有,那麼他可以選擇當長工,賺收入,然後買房買地,從此成為自由人。


優己


這個問題問的不對,荒地可以開,還有剝削嗎?還有壓迫?還有吃不飽穿不暖嗎?


人在征途


我已年逾古稀,沒研究過歷史,就這個問題說說我從經歷過的事來想象一下。從我記事起,五十年代初到六十年代的困難時期之前,我們這裡有很多荒地沒被開墾過,也沒人去開墾,雖然那時的農村的生活水準普遍低下。到了五十年代末,六十年代初困難時,沒飯吃了才有人開荒種糧了。到現在很多耕地都撂荒了,因為有的地方或有的人光靠種地很難解決生存問題。我想古時候窮人寧可給地主抗活也不去開墾荒地,是因為同樣可以生存,和現在有地不種是一個道理。


歲月如歌123512508


四海無閒田,農夫猶餓死。樓主你應該學過這首詩吧?古代雖然人少,但是沒有哪一塊地哪一座山是無主地無主山,都是被當官的、土豪鄉紳地主土司瓜分完了,家底好點農民可以跟他們買地,買不起的只能是跟他們租地種地拿商量好的糧食收成當租金,交完私人租金糧了還要交官府的糧食稅農業稅。可以說我們農民這幾千年來活的太不容易了,不論改朝換代農民都得交農業稅,這個稅收一直收了2000多年沒斷過,依稀記得我小學時還跟著媽媽去碾新米去糧所交農業稅呢,不要想著用舊米去交稅,人家糧所精著呢眼尖著呢。後來我們國家也廢除了2000多年曆史的農業稅。


行者山之子


就拿我老家南充南部縣目前來說吧,每個村都有小堰塘,四五月份田裡栽秧的時候升鍾大水庫會放水以供稻子田裡用水,會持續半個來月,屆時也會把小堰塘的水存滿,所以有水才是萬能的,不然萬一乾旱那年光靠自己那小水塘根本無法種植


用戶81021484


中國兩千多年的封建歷史。實際上古人的生活並不像過去教科書宣傳的那樣。由於過去以階級鬥爭為綱。把封建社會的地主極端醜化。把農民描述成極端貧窮。實際上中國兩千多年封建歷史,大多數時間中國都是太平盛世。漢唐宋明清都是延續近300年的朝代。大多數時間農民們都安享太平。封建統治者實行均田制。政府也給農民按人口無償分配土地。為農民們提供種子。分配農耕用具和牲畜。耕種若干年以後土地歸耕種人所有。出現土地集中。大地主。往往都是這些朝代的後期。土地兼併嚴重,農民造反。但時間都不長,很快就改朝換代了,重新分配土地。所以整體上中國封建社會人民生活還是很安定的。有些朝代也允許農民自己開發土地。一般稱作私田,不給國家交稅。後來慢慢的私田也需要交稅。總之,大多數農民都有自己的土地。向國家交稅。並不需要去為地主耕地。破產農民還是極少數。破產農民多的時候。就又到了改朝換代的時候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