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胡亂華”發生的真實歷史原因是什麼?

奇緣言語


“五胡亂華”是中國歷史上一段悲慘的歲月,中國就像在那時候進入了人間煉獄。國家戰亂不斷,百姓流離失所,生產嚴重破壞,道德極端淪喪,如此經歷了四百年的漫長時光,一直到隋唐建立,中國人才算度過了這場浩劫,迎來了太平年代。

(五胡亂華)

那麼,在中國之前的歷史上,這樣的情況,是從來沒有遇到過的。為什麼從西晉末年開始,突然就出現了呢?究竟是什麼原因呢?

一、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進入節點。

在西晉之前,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國家之間,已經形成了一種明顯的對抗。這種對抗的根源,是中原國家已經產生了高度發達的文明,生產力水平得到了極大的提高,也形成了燦爛輝煌的文明,這一點,是北方的遊牧民族極為羨慕的。而北方的遊牧民族之所以不能得到這樣的發展,主要還是地域所限,以及長期的互相內耗。

北方遊牧民族自己不能發展出燦爛的文明,因此,便總是南下侵略抄掠中原國家。如果北方遊牧民族沒有形成強大的團體,中原國家也不怕這種侵略。但是,由於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長期內戰,這就給了北方遊牧民族壯大的機會,匈奴在這時候異軍突起,成為北方一支強悍的力量。

不過,匈奴雖然異軍突起,卻也遇上了中原國家的亂世進入尾聲。秦朝統一,大漢崛起。因此,漢朝與匈奴展開了百年廝殺。最後,因為漢朝的多次強勢打壓,匈奴衰落了。

匈奴衰落,同時也造成了北方多個遊牧民族的崛起。這些遊牧民族互相混戰,沒有消停。如果這時候,中原國家統一而強大,北方遊牧民族對中原國家根本構不成威脅。而且中原國家正好各個擊破。可惜當時中原國家進入了東漢末年及三國亂世,無暇顧及,因此,北方遊牧民族便在這時候紛紛壯大起來,形成了匈奴、鮮卑、羯、羌、氐這樣的所謂“五胡”。

可以說,東漢末年及三國時期的亂世,是“五胡”壯大的一個重要的節點。

(司馬衷)

二、西晉統一全國後的不作為給了“五胡”進入中原的機會。

大亂後必有大治,這是中國古代社會發展的一個規律。

在春秋戰國大亂以後,就進入了秦漢的大治時期。當秦漢在進入大治後,對北方遊牧民族就進行了有效的遏制。這種遏制,包括打擊與和親相結合的政策。

但是,結束三國亂世後的西晉,卻並沒有如人們想象中的那樣,進入一個大治時期。之所以不這樣,根本原因還是西晉統治者不作為。

西晉之所以能夠統一全國,依靠的是門閥士族的幫助。西晉統治者實現全國統一以後,為了遏制門閥士族的勢力,沒有進行加強中央集權的措施,而是把權力分配給司馬家族的宗室,大肆地分封司馬家族的後代為諸侯王。

但是這樣的做法,實際上就造成了權力的更加分散。而恰好中央的皇帝司馬衷沒有統治能力,由此便造成了“八王之亂”。當中原國家進入了“八王之亂”的時候,哪還有能力遏制北方遊牧民族的發展呢?

更為奇葩的是,西晉統治者為了擴大自己力量,竟然“引狼入室”把北方遊牧民族紛紛引進來,這也給了“五胡”禍亂中原一個非常好的機會。

(八王之亂)

三、中原國家沒有采用“德化”的方式引領北方遊牧民族。

中原國家之所以創造了高度發達的文明,中原國家之所以為北方遊牧民族所向往,非常重要的一個因素,是中原國家採用了“德化”的方法,也就是“以德服人”。中原國家認為,江山不是每個人都有資格獲得的,而是“有德者居之”。西周之所以能夠替代商朝,就是西周“有德行”,這種觀念已經在中原百姓中深入人心。

直到三國時期,這種觀念依然是當時的主流觀念。雖然大家都在搶奪天下,不過也必須打著“德”的旗號,才能服眾。曹家替代劉家,也是因為“黃龍出現”,曹家有德,上天要劉家把皇位禪讓給曹家。

但是,司馬家族在獲取皇位的過程中,卻採用一味殺伐的辦法。可以說,殺開了一條血路,最終獲得了皇位。而司馬家族在建立西晉以後,也沒有很好地宣傳司馬家族的皇位是“上天賜予的”,司馬家族是“有德行”的。而且,內部還因為爭權奪利,鬧得不可開交。

司馬家族這樣的做法,可以說給北方遊牧民族提供了壞榜樣。大家都明白,只要你武力強大,你就可以獲取天下。這樣一來,北方遊牧民族便再也沒有什麼顧忌了,最終也就打成了一鍋粥,苦了老百姓。


張生全精彩歷史


西晉初年的五胡亂華是影響中國歷史進程的重大事件,其意義不亞於歐洲的蠻族入侵,直接改變了中國歷史日後的進程,甚至可以說沒有五胡亂華,就不會有後來的隋唐帝國。這一切,請聽朱言慢慢道來。

1.五胡及其內遷

五胡是指匈奴、鮮卑、羯、氐、五個少數民族。從東漢以來,中國西部和北部周邊的各少數民族開始不斷地向內地遷徙。造成這一狀況的原因,主要是由於漢王朝的軍事征服以及他們為彌補中原兵力和勞力不足而對各少數民族的招誘。與此同時,周邊各少數民族勢力的消長變化也引起一些民族遷徙。

從漢武帝時代開始,漢王朝不斷將降附的匈奴遷於塞內。同時,漢帝國又“恐匈奴與羌有諜”,在西北方面又向西羌和氐族地區發展;東北方面,漢朝政府又遷烏桓於遼東、上谷等五郡塞外,“為漢偵侯匈奴動靜”。東漢王朝繼承了西漢的政策,還乘匈奴分裂時機,招引南單于比率部內遷於並北數郡,為漢朝“扦御北虜”;並招引烏桓進入自遼東至朔方等北邊十郡內,“為漢備擊匈奴、鮮卑”。兩漢政府企圖通過將北邊各族向塞內移徙以截斷匈奴左、右臂,從而瓦解匈奴本身力量。但是,這種遷徙會改變塞內郡縣的民族構成,為漢帝國及日後的漢人政權埋下隱患。

東漢末年,中原紛爭,各個割據勢力為了補充兵員和勞力,也迫使各族遷入內地。比如,曹操打敗三郡烏桓後將其萬餘落遷入中原,“帥從其侯王、大人、種眾與征伐”。以後曹操在與蜀漢爭奪漢中失敗之後,徙武都氐族人五萬餘落於關中。西晉建立之後,仍然沿襲兩漢這種內遷蠻族的政策。 西晉統治時期,中國北部、東部和西部,尤其是幷州和關中一帶的匈奴及所謂雜胡,在漢族的影響下,逐漸由遊牧轉向農業定居,胡漢文化相互影響滲透。

2.內遷胡人漢族政權的矛盾

從兩漢開始的胡人內遷對中國文化的發展變化有很大影響,促進了民族融合和文化融合,胡人漢化在當時是一個趨勢。譬如,

魏晉時匈奴人已改用漢姓,用漢語,其上層貴族受漢文化影響日深。匈奴貴族劉淵研習四書、五經,“史漢諸子,無不綜覽”。劉淵的從祖劉宣“好毛詩、左氏傳”。劉氏匈奴貴族已經完全漢化,甚至儒化了。不僅匈奴,其他雜胡的漢化水平也很高,當時氐族“姓為中國之姓矣。······多知中國語"。入塞較晚的鮮卑人,東漢末年也“頗學文字”,屬於遼河流域的慕容部,在魏時“漸慕諸夏之風”。慕容廆在同西晉官吏交往中服“巾衣”,也就是穿著儒服,井懂得“抗士大夫之禮”。

當然,交融匯通是一方面,內遷胡人在內地有很大的勢力,與漢人王朝之間也有很深刻的矛盾,而且對帝國安全構成一定的威脅。連續不斷的胡族內遷引起胡漢雙方的矛盾,嚴重動搖了西晉政權的統治根基,大規模的暴動有一觸即發之勢。

在這種背景下,西晉朝野很多人都提出了將胡人遷出內地,遷回塞外的建議。晉武帝太康初年(公元280年),侍御史郭欽請徙胡族於塞外,並以漢人實邊以絕胡患,武帝不納。惠帝元康元年,山陰令江統作《徙戎論》謂,若不立刻徙胡,晉室岌岌可危,西晉朝廷同樣沒有接納。

朝廷不採納這些建議其實也有原因,胡人內遷已經幾百年,形勢已積重難返,既無法徙胡,即使要他們“各附本種,還其舊土”也不可能。西晉朝廷和地方貴族還有一層私心,那就是利用驍勇善戰的胡人當兵,充實軍事力量。

用胡策略下,胡人盡知西晉國力虛實,只要時機一到,便起兵作亂。

3.五胡亂華與大分裂時代

西晉雖然也是大一統帝國,但根基不穩,是個泥足巨人。從西晉建國開始,就天災不斷,自武帝太康二年至惠帝太熙元年(公元282- 292年)10年間,幾無歲不旱,關中大飢,以致“人多飢乏,更相鬻賣,奔進流移,不可勝數”,後又有蝗災瘟疫,死者無數,流屍滿河,白骨蔽野,遂有大規模的災民流徙。在這種動亂背景下,胡人領袖趁機作亂也就順理成章。

除了天災不斷,還有人禍,從291—306年,司馬氏諸王為爭奪中央最高權力,發生了一連串的相互殘殺和戰爭,歷時16年之久,史稱“八王之亂”。“八王之亂”的混戰導致了西晉社會秩序的崩潰,內遷胡人領袖趁機作亂,甚至稱王稱帝。八王之亂後期,匈奴劉淵據

平陽、氐族人李雄據成都,晉室已告分裂,羯人石勒、王彌,更率軍隊乘虛流竄,蹂躪大河南北。惠帝永興元年(公元304年),漢化匈奴人劉淵叛晉,自稱漢王,上尊漢高祖與昭烈帝。

懷帝永嘉二年(公元308年),匈奴劉淵自立於平陽,建立漢國,以漢室繼承人自居。兩年後,其子劉聰繼位,派劉曜率兵4萬攻洛陽。嘉五年,劉聰再派王彌、劉曜、石勒攻洛陽,城陷,殺王公士民3萬餘,並擄懷帝北去,史稱“永嘉之亂”。永嘉之亂後不久,懷帝被匈奴人所殺,其侄愍帝被擁立於長安。

建興四年(公元316年),匈奴劉曜陷長安,愍帝出降,被擄至平陽,西晉就這樣滅亡了。

自永嘉亂後,開啟北方五胡亂華的局面,內遷五胡相繼建立政權,史稱“五胡十六國”,在北方形成大動亂的割據局面。南方則是由晉朝宗室司馬睿建立了偏安江東的東晉政權,保持了局部的安定和平。關於十六國建立等細節,本題不做細緻回答,網絡查詢都可以知道。

以公元383年東晉和前秦的淝水之戰為界,五胡亂華可分前後兩個時期:前期的政權有成漢、漢和前趙、後趙、前燕、前秦、前涼,還有鮮卑拓跋部的代國和冉閔的冉魏不在十六國內。後期的政權有後秦、後燕、南燕、北燕、後涼、南涼、西涼、北涼、西秦、夏,此外還有西燕不在十六國內。

五胡亂華造成了北方的大分裂,但是也客觀上促進了中華文明的融合和發展。在十六國之中,氐族人建立的前秦曾經短暫統一北方,甚至企圖南下滅晉,大有再造一個大秦帝國的架勢。但是,淝水一戰敗於東晉之後,前秦政權迅速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分裂。後來,在北方胡人政權中崛起的是鮮卑拓跋部,拓跋部幾經遷徙,最後立國於代,並改國號為魏。

拓跋魏就是歷史上的北魏王朝,北魏王朝結束了北方的分裂動盪,並對南朝政權形成了巨大壓力,而且成為日後隋唐帝國的源頭。這也是需要另一篇專文來講清楚了。


朱言文史


五胡亂華的發生,既有外因也有內因,有長期積弊也有一時得失引起。從漢朝開始,便招攏異族守邊,時北敵匈奴勢大,朝廷便招致烏桓,讓他們居住在上谷漁陽右北平等地為王朝禦敵,待北匈奴敗亡,鮮卑繼起,與烏桓鄰近發展,曹操袁紹交兵,烏桓(丸)幫助袁紹,曹操北定河北後一舉擊敗烏桓襲破他們的大本營柳城,導致鮮卑的逐漸取代烏桓觸及漢地。其他異族如匈奴在前期便內附,散佈在幷州境內;匈奴的別種羯族因居羯室而得名;氐族本來居住在武都之地,曹操怕被劉備方利用,把他們移到關中,與東漢時叛亂的羌人殘餘一同聚居在涇水渭水流域。


在三國爭戰時,異族忽順忽亂,左右逢源。待到晉朝統一三國,便有識者提出用武力把他們趕到塞外,以免成為大患,比較有名的是江統和郭欽。其時隴西之地多次被氐、羌族侵擾。(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孟觀西征捉了氐族主帥齊萬年。江統深慮四夷亂華便作《徙戎論》上奏晉惠帝,提出將氐、羌等族遷出關中的主張,也指出在幷州的匈奴部落也是極大隱患,應把他們發還其本域,“始徙之時,戶落百數,子孫孳息,今以千計,數世之後,必至殷熾”此等皆可申諭發遣,還其本域,慰彼羈旅懷土之思,釋我華夏纖介之憂”,未被採用。


而郭欽在晉武帝滅亡東吳後,便提出把異族遷到塞外的主張,說漢、魏以來,羌、胡、鮮卑降順的人太多,聚居在邊地塞內,時常不服教誨,亂事頻起,更讓人擔憂的是一些已經遷居到中原腹地京兆、魏郡、弘農,隱患嚴重,如果生事,孟津,北地、西河、太原、馮翊、安定上郡等地必全部淪喪,必須借天下初定的兵威,送他們回塞外“宜及平吳之威,顧問作了勇敢的嘗試之略,漸徒內郡雜胡於邊地,峻四夷出境進入之防,明先王荒服之制,此萬世之長策也”,也不被晉武帝採納。(今日頭條南方鵬首發)


在這種大環境下,火藥庫堆積,就差火引子,晉武帝司馬炎又下了兩步昏棋,一是歷來爭論不休的罷州郡兵,所爭的焦點在是否有全罷,但不論如何,州郡兵大減卻是事實“吳既平,普減州郡兵……本七千餘人,其見在者二千四百二十人。未宜約損,以示單弱。(晉武)從之”。二是分封至親子弟為侯王,司馬炎感於晉代魏之易,認為問題出在曹魏沒有至親封藩翼護,於是矯枉過正,一口氣分封了二十七個諸侯王,而又讓庸弱的惠帝上位,後宮賈南風妒悍,終於激起八王之亂,內戰十六年,國力大耗,地方及朝廷均兵力空虛,遂為異族創造代起的機會。


南方鵬


五胡亂華是中華民族一段悲慘的過去,一段真正的黑暗歷史,暗無天日,一段不堪回首的往事,身處那個時代會感到真正的絕望與無能為力,“總為浮雲能蔽日,長安不見使人愁”,人命如草芥,漂泊似流雲,苦難已成過往,銘記歷史才能輕裝前行。

討論五胡亂華的原因之前,先給大家看一組數據,東漢末年全國總人數為5600萬左右,而三國時約為800萬,是前者的六分之一,短短几十年,人口竟銳減了4000多萬,何至於斯!

古代人口是最重要的戰略資源,財政賦稅、打仗服役,哪個不需要人?怎麼辦?搶人啊!曹魏統治時期的北方實行移民政策,將北方邊塞的胡人、異族人遷入內地;蜀漢時期的西南地區徵大批羌族、氐族以充軍隊;東南的孫吳政權,擄掠大量山越人以作苦力,短時間內確實起到了積極作用,促進了民族大融合,但也為後期的五胡之亂埋下禍根。西晉時期的八王之亂是一個重要誘因,簡單說下就是以八王為首的西晉皇族為爭奪皇位而引發的內亂,天下大亂,各地藩王都在招兵買馬,漢人人口太少,就打起了異族人的主意,好傢伙,原來作為奴隸、農民、礦工的異族人被武裝起來了,關鍵成建制的都是異族人,哪怕胡漢混編也行啊;另外還有些藩王直接向匈奴、烏桓、鮮卑借兵,請神容易送神難,匈奴貴族的劉淵調轉槍頭進攻西晉,五胡亂華開始了。你方唱罷我登場,風水輪流轉,誰的拳頭大誰就成霸業。以匈奴、鮮卑、羯、羌、氐五個胡人行國為首,開始了中原長達300年的動亂。

總結一下五胡亂華的原因就是:漢人太少,胡人內遷;胡漢雜居,導致民族矛盾尖銳;移民政策失當,沒有考慮國情;西晉統治腐朽,皇帝昏庸無能

我是三藏,帶你走進塵封的歷史殿堂,穿越歷史的時空,探尋失落的往事。

小格格爸比




三國時期分裂,但是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亂,而晉朝作為大一統朝代,其統治也沒有大家想象的那麼牢固。

先說說西晉吧,司馬炎在統一全國之後,為了遏制已經不可收拾的士族勢力,鞏固皇權,先後分封了十幾個皇室宗親在各地作為諸侯王。

而這些諸侯王的權力極大,可以自己任免官員,可以在其轄地徵稅,甚至徵兵。司馬炎在世時,可以憑藉自己的權術、威望,將宗親勢力有效的整合起來,但是當他死以後,他的繼任者不可能有威望有能力鎮住這些叔叔伯伯們,何況司馬炎還指定了一個白痴繼位,還給這個白痴還找了一個禍害老婆。於是長達16年,動搖西晉統治的八王之亂不可避免的爆發,給了北方異族入侵的機會。

而三國時期的歷史大家都很瞭解了,雖然有橫掃整個河北的黃巾之亂,但漢王朝畢竟是一個根深蒂固的龐然巨物,在各地的軍力和有效統治不會快速消失,而是從反董卓聯盟開始一點點鬆動。那麼我們可以計算一下,從公元190年18路諸侯討伐董卓,到208年曹操統一北方,南下赤壁,總共也就18年的時間,算起來也就比八王之亂多了兩年。

所以其實東漢末年北方動亂和八王之亂其實時長差不多,而且結果迥異。西晉在動亂髮生時全國大亂,政府根本維持不了有效統治,動亂之後西晉政府奄奄一息、無力繼續統治。而東漢末年,在邊患最嚴重的東北和西北,有著遼東公孫和西涼軍兩股實力強大的軍閥駐守

,少數民族根本無法南下中原,同時在動亂結束後,誕生的其實是一個佔有全國大部分土地人口和經濟的強大的曹魏政權,而戰爭中歷練出的精兵強將,更勝於東漢時期。在幾次對外戰爭中戰果輝煌,北方遊牧民族更是一點便宜佔不到。



而外部因素也有一些。三國時北方遊牧民族處於主導地位的匈奴衰落,分裂,南匈奴甚至投靠了曹魏,整個北方處於勢力重新洗牌期。而西晉時期,代替匈奴成為最強大遊牧民族的鮮卑,正在上升期。

差不多就是這些了,歡迎大家探討指正,無腦噴子和傻逼民粹繞行。


想和世界聊聊


五胡亂華的原因有以下幾點,現羅列如下,大家共同討論。

1、西晉八王之亂,中原軍力大減

西晉得國不正,因此國運衰微,代無明君。西晉傳至晉惠帝時,這個皇帝是一個低能兒,智力與情商遠不能跟其先祖司馬懿相比。皇后賈南風不僅長得醜而且心狠手辣,淫慾深重,她當了皇后很快控制了晉惠帝。賈南風如果有秦宣太后或者武則天的才能,那怕只有慈禧太后的才能,也不致於導致八王之亂。

汝南王司馬亮、楚王司馬瑋、趙王司馬倫、齊王司馬冏、長沙王司馬乂、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東海王司馬越等八王為了爭權皇權,進行了長達十六年的戰爭。這場戰爭十分殘酷持久,不僅殺了不少西晉開國功臣,更是讓國家政權幾於崩潰,經濟基礎被嚴重破壞,百姓士兵傷亡慘重,大大的削弱了西晉的國家實力。

2、中原統治者對胡族的殘酷壓迫

五胡中的匈奴在東漢時代,一部分內附漢朝,成為了華夏子民。但是晉國統治者對匈奴族多有鄙視,官吏任意殺害匈奴人,搶奪匈奴人的財產,最終導致了深深的民族仇恨。所以當西晉實力衰退時,匈奴族率先發難,以漢朝後裔的身份攻滅了西晉皇室。而殺害漢人最多的羯人本是匈奴的一個匈奴部族,後來強大後攻滅了匈奴建立的後漢,自立為後趙國。

3、鮮卑等民族的崛起

鮮卑是一個遊牧民族,本身戰力就較中原漢人高,加上慢慢的接受了漢族的一些先進技術後,實力更是大漲。後來的北魏國與漢人相互融合,成了一個強國。原本以鮮卑族的實力無法入主中原,但是中原年年內戰,加上匈奴與羯人為禍中原,中原的實力已不堪一擊。因此鮮卑入主中原,打敗了冉魏政權,慕容鮮卑建立了燕國;拓拔鮮卑則最終統一了中國的北方大地,北方大地歸於鮮卑魏國。


大秦鐵鷹劍士


這是一個好問題,特別是對三國曆史感興趣的友友們,瞭解這個問題,對於更好的瞭解三國曆史,具有很大的啟發。

五胡亂華,是中國西晉時期北邊眾多遊牧民族,在西晉末年,少數民族內遷,趁西晉八王之亂,政權衰弱之際陸續建立非漢族國家而造成與南方漢人政權對峙的時期。

五胡之亂,就是北方少數名族,在中原地盤上建立的不是漢人控制的政權。

五胡指的是從漢末三國到晉朝時期,遷徙到中原地區的匈奴、鮮卑、羯、羌、氐等五個胡人遊牧部落聯盟。

公元265年,司馬炎取代曹魏政權建立了新政權,國號晉,史稱西晉。

280年,西晉滅掉了孫吳,結束了三國鼎立的分裂局面,國家重新統一。

但是,西晉統一中國以後,舉國沉浸在奢侈腐敗之中,晉武帝出身世族,西晉成立後,司馬氏家族成為了龐大的權貴集團。西晉政風十分黑暗,貪贓枉法,賄賂風行。

從漢末三國開始,由於中原地區連年戰亂,人口大量減少,北方遊牧民族開始陸續內遷。到了西晉時期,內遷的遊牧民族大量增加。關中、涼州地區已經佔到了人口的一半。這為以後的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西晉統一的局面,僅僅過了十多年,從291年到306年的十六年時間內,西晉皇族為了爭奪中央政權,就發生了兩個階段的內亂。先是皇后賈南風乾政引起內亂,後來是“八王亂政”。社會政治、經濟秩序遭到嚴重破壞,中央政權的控制力嚴重削弱。

趁此機會,內遷中原的遊牧民族,開始獨自建立政權,中國從此進入了近三百年的動亂時期。史稱“五胡亂華”或”五胡十六國“時期。北方的少數民族政權,與逃到江南的漢族政權長期對峙,中國再度出現了更為悲慘的對峙分裂局面。

五胡亂華是由氐族及匈奴族建立政權開始,揭開了歷史的序幕。

304年冬天,氐族首領李雄佔領成都,自稱“成都王”,建立漢政權,史稱“成漢”;

同年,匈奴貴族劉淵起兵於離石(今山西離石),成立漢政權,史稱“漢趙”。

這是五胡建國的開始。

310年,劉淵死後,其子劉聰殺死太子劉和繼承了王位。

311年,劉聰命令部將攻佔了洛陽,俘虜了晉懷帝,殺死太子、宗室、官員、兵士百姓三萬多人,大肆發掘陵墓、焚燬宮殿,史稱“永嘉之禍”。

313年,劉聰毒死了晉懷帝。晉懷帝的侄子司馬業,在長安稱帝,是為晉愍帝。

316年,匈奴建立的另一個政權前趙劉曜攻佔了長安,俘虜了晉愍帝。

317年,晉愍帝被殺死。

當時的士族王導、王敦等,扶植晉朝遠房宗親司馬睿,在建康登基,是為晉元帝,歷時五十二年的西晉滅亡,東晉開始。

從西晉永興元年(304年)“成漢”、“漢趙”立國,到北魏統一(439年),南北朝開始以前,在這一百多年的時間裡,南到淮河、北至陰山、西到蔥嶺、東到大海,東北到鴨綠江下游以北,西南到瀾滄江以東的地域內,相繼由匈奴、鮮卑、羌、羯、氐等五胡,建立了數十個大小不等的國家。其中存在時間較長、具有重大影響力的有五胡建立的十六國分裂的外族政權。

此外,還有漢族建立的冉魏、西燕等。

這就是史稱“五胡亂華”的歷史真相。

五胡亂華,給華北地區帶來了無盡的苦難,連年的戰爭導致社會經濟嚴重的破壞,中國的人口狀況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據《晉書》記載,晉武帝太康元年(280年)統一中國後,全國有249萬多戶,人口1616萬多人。282年,人口調查到了大約1885萬。

但是經過“八王之亂”和五胡亂華,又導致了華北人口大量流失,所謂“十室九空”。

東晉建立後,中原人民為了躲避戰亂,大量人口南遷,一共有六次南遷高潮,累計超過一百萬。

五胡亂華,嚴重破壞了中原地區的政權和經濟架構,但也促使北方遊牧民族與中原地區漢族的文化經濟交往,形成了民族的大融合。經濟中心也由中原地區向南轉移,帶動了江南地區經濟的發展。

歷史經驗表明,沒有強有力的中央集權,國家就處在四分五裂的狀態,人民就處在水深火熱之中。和平、統一、穩定的局勢,才是人民的福祉。


豹眼看歷史


晉朝時期,胡人已經居住到內地(中原)了,還有一些胡人在晉國取得了官職。晉朝八王之亂期間,胡人趁機發展並壯大起來,這時最大的胡人主要有五種:匈奴、羯、羌、氐、鮮卑。這五胡把晉朝擾亂的破裂不堪,歷史上後來把這稱為五胡亂晉”,也稱“五胡亂華”

匈奴人劉淵佔據河東,攻破平陽後建都於平陽,自稱皇帝,國號為漢。劉淵是匈奴冒頓的後裔,跟著母姓也姓了劉,劉淵自稱為漢朝的外甥。劉淵的兒子劉聰在位時把晉懷帝活捉了回去,在群臣中羞辱。後來劉淵的族子劉曜為帝后,國號改為趙,之後不久被羯人石勒替代。

石勒之後,他的兒子大雅繼位,後被石勒侄兒石虎所殺,石虎自稱為皇帝。石勒做皇帝沒多久便死了,他的兒子繼位後被漢人冉閔所亡。冉閔改號為魏,不久又被鮮卑慕容氏滅。

慕容皝為鮮卑人,攻破冉閔之後自稱為皇帝,國號為燕。金庸小說《天龍八部》中的慕容復要光復的燕國就是這個燕國。不過,燕國時日不長,便被秦苻堅所滅。

苻堅本是氐族,攻破長安以後,佔據長安後,自稱為皇帝,國號為秦。

胡人擾亂中國佔據中原大都時日不長,稱帝立國以後,便開始殺人爭鬥。只有苻堅重要漢人,基本上統一了北方,後來想一併南下奪取東晉,統一中國。不曾想在肥水之戰中戰敗,局勢大變,苻堅死後,被部下乞伏國仁所滅,此人本是鮮卑人,淝水之戰後佔據隴西,自立為秦王,史稱為西秦。淝水之戰後,慕容皝兒子慕容垂又恢復了燕國,氐種人自稱為涼王,羌人姚萇自稱為秦王,史稱後秦,匈奴人沮渠蒙遜佔據甘肅一部分自稱為北涼王。

可以說,這期間出現了十多個國,戰亂數十年。後經鮮卑拓跋氏才把北方諸國統一,和南朝的漢族對峙起來,史稱北朝。至此,五胡之亂結束。


書房記


五胡亂華是漢族的噩夢,後代的史學家在總結這段歷史的時候,都會將責任歸屬於西晉末期皇帝的不稱職,以及賈南風大肆干政等。但是如果將目光擴大到西晉王朝的建立,就會發現,其實導致五胡亂華的開端是緣起於司馬炎。

原因一,司馬炎重視封王。司馬炎之所以會重視封王,主要是因為司馬炎在上位時是通過不正當的手段做到的,他在登基之後也總結了之前的經驗教訓,為了避免自己的統治地位被外姓推翻,他就刻意的擴大司馬家族的勢力範圍,司馬炎封了很多王駐紮在各個地區。這樣看起來確實讓司馬家族的勢力更加強盛了,但是他卻沒有意識到這樣做也容易讓政權分散,司馬炎的這個政策制度為後來五胡亂華埋下了伏筆。

原因二,司馬炎裁撤軍隊。對於一個國家來說,軍事實力至關重要,如果缺乏軍事實力,勢必會造成很大的紛亂和隱憂。而司馬炎在登基後,他當時看到百姓生活困苦,就希望可以馬上恢復民生,所以在司馬炎的主張下裁撤了大量的軍隊,以此掀開了休養生息的政策局面。雖然這樣的政策是出於為百姓考慮,但是卻因此導致西晉的戰鬥實力不斷削弱,如果一直都相安無事還好,可一旦出現了戰亂,勢必會讓國家陷於憂患中。而司馬炎當時不僅裁撤了大量的軍隊,與此同時卻增加了各個諸侯王的軍事力量,這樣的做法也為後來胡人作亂提供了條件。

原因三,司馬炎提出的少數民族融合政策沒能徹底完成。司馬炎一直都注重各個民族之間的融合,當然這一點無可厚非,也是出於對國家富強昌盛的期許。可問題在於司馬炎在位時間太短,而後來登基的司馬衷沒有什麼能力,無法將這一政策貫徹到底,所以在司馬炎過世時,當時的胡人雖然已經在中原生活,但是卻沒有完全適應,骨子裡的反叛意識沒能被中原完全同化,加上當時胡人地位很低長期受到壓迫,在這樣的情況下胡人開始走上了造反之路。

原因四,司馬炎的佔田制加速了各個階級矛盾的爆發。當時司馬炎推行的佔田制讓很多百姓都可以分到農田耕種,但是也因此侵害到了一些貴族的利益,這樣長此以往階級之間的矛盾逐漸激化,也為後來的亂世局面做了鋪墊,所以導致五胡亂華這樣的歷史局面,司馬炎有不可推卸的責任。


江上孤舟


八王之亂導致五胡亂華。

八王之亂”直接導致了西晉亡國,使當時社會經濟遭到嚴重的破壞,中原大地生靈塗炭民不聊生,導致中國北方近三百年的動亂,使之後的中國北方進入五胡十六國一一五胡亂華時期。

公元290年,西晉武帝司馬炎死後,他的傻兒子司馬衷繼位當了皇帝,稱為晉惠帝。惠帝非常傻,有一次,他在花園裡聽見蛤蟆叫,便問隨從:這叫的是屬官家,還是屬私人的?當時發生災荒,百姓餓死的很多,惠常知道後卻問道:他們幹嗎不吃肉粥?

這樣的皇帝自然無法掌管朝政,只能由別人代管,於是便引出了八個宗室王為爭奪中央統治權而進行的連年混戰。史稱“八王之亂”。 八王之亂首先是從宮廷內開始的。起先,

外戚楊駿和楊太后父女合謀,挾持晉惠帝,掌握國家大權。公元291年,晉惠帝的妻子賈南風聯絡楚王司馬瑋,殺了楊駿和他的親屬、黨羽、讓汝南王司馬亮來輔政。可是,這種作法遭到其他王的反對。陰險的賈皇后便指使司馬瑋殺掉了司馬襲,然後她又殺了司馬瑋。於是,大亂從宮廷延伸到諸王之間。公元300年,趙王司馬倫起兵,殺了賈南風,第二年又廢掉晉惠帝,自己做了皇帝。齊王司馬冏、成都王司馬穎、河間王司馬顒聯合起兵,殺掉了司馬倫,扶晉惠帝復位。

此後,各王為了控制中央政權,進行了大混戰。在混戰中,司馬冏、司馬顒、司馬穎和長沙王司馬義相繼戰敗被殺。公元306年,東海王司馬越入朝專政,毒死了晉惠帝,另立晉懷帝,八王之亂結束。

八王之亂歷時16年,使社會經濟曹到嚴重的破壞,把黃河流域各族人民推入苦難的深淵,激起了各族人民的起義,各少數民族貫族也乘機起兵,西晉的統治在戰亂中瓦解。中國開始陷入長達300年的戰亂和分裂的劫難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