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性筆寫硬筆行書法作品,怎麼樣才能看起來既自然又不失古意?

錐穎


錐穎兄所指還是靈氣的問題。靈性不簡單,至少我自己目前還遠遠達不到這個水準。但談及既不失古意又流暢自然,抱庸確有一些粗淺的看法。


不失古意,就是以古人碑帖入字,法古人法,效古人技,工古人巧,這都需要大量的臨摩與讀悟。常看到有些朋友問及書法有無捷徑可走,當人有,那就是過人的天賦――過目不忘的記憶力,明察秋毫的觀察力,高度精準的摩仿力,舉一反三的貫通力,睿智天縱的創新力,這些你有嗎?我想99.99%的人都不會有。所以,要寫出古意,必須以古為師,按古人的門道來寫字,只有通過臨帖與讀帖這兩個方法來實現。




流暢自然,以技法嫻熟為基礎。這個需要書寫強度量度以及時間的積累,很多學書法時間不長的朋友在創作時,流暢自然是通病,因為此時的創作實質上仍是“集字背臨”,沒有脫盡臨摹的影子。“無他,惟手熟耳”。不管是學唐法還是學宋意,不管是求妍還是取拙,自然流暢都取決於熟練度。




至於靈氣,上篇文章已作淺述。靈氣必須有充分的個性元素,且不能悖離基本法度任性胡來。從研學角度講,靈氣需要勤奮加天賦;從技法角度講,靈氣需要繼承和創新,或者叫融塑,這個技巧的源頭還是要在筆墨章法上下苦功夫。





抱庸詩書


中性筆寫硬筆行書,怎樣才能看起來即自然又不失古意?

首先你要將中性筆應用的得心應手,控筆能力掌握的好才行。這樣才能更好地去表現硬筆行書書法中的一些用筆技法,使其寫出來儘可能的與毛筆相似。我們知道,中性筆寫硬筆行書書法,寫出來字的線條沒有毛筆字表現力豐富細膩變化多端。但是,如果我們通過用中性筆大量地臨帖練習古代的優秀行書字帖,對字帖中字的結體強化訓練,對一些行書中的筆畫多做練習,再加上中性筆行筆中的輕重緩急的練習,能表現出來毛筆行書中的一些特點,也不是不可以的。

這樣一來,經過對古帖的大量臨習,掌握其結體運筆技巧,中性筆在寫字的過程中也應用駕輕就熟,那麼,寫出來的硬筆行書,自然會自然,又不失古意!

由於自個練中性筆臨帖才三年,都是自己練習感悟。說的不妥的地方,請書友指正……下面附上幾張自己臨習的圖片。











楊軍108398491


硬筆書法要有古意而又要自然、有靈氣,這確實是硬筆書法的發展方向,那麼如何能做到呢?

硬筆行書取法要古

很多人學習硬筆行書,多是臨摹今人的硬筆字帖,因此看起來很多人的硬筆行書似乎挺好看,但缺乏古意,甚至雷同者甚多。這樣的硬筆書法其實都不能算是書法,應該屬於實用字書寫範疇。

那麼要解決這個問題其實也很簡單,就是向古人取法,向毛筆書法取法。例如王羲之、米芾、趙孟頫等行書大家,他們的行書作品用硬筆書法來表現一樣非常的美感,而且看起來很有古意。

上面兩幅硬筆書法作品,是當代著名書法家曹寶麟先生的作品,曹寶麟先生行書取法米芾,從這兩幅作品中也可以看到非常強烈的米芾的風格。

上圖這幅作品,是某硬筆書法大賽的獲獎作品,用筆、結字和章法都取法楊凝式的《韭花帖》,蕭散、飄逸很有古意。

學習硬筆行書,趙孟頫是很好的一個取法對象,可以以趙孟頫的行書作品作為入門。為何我要推薦趙孟頫呢?一是因為趙孟頫是一個開宗立派的書法宗師,他的書法作品對後世的影響非常深遠,後世稱他的書法為“趙體”;二是,趙孟頫的行書作品多是小字行書,字的尺寸不大,與硬筆字相差不大,非常適合拿來作硬筆書法字帖;三是,趙孟頫的傳世作品非常的多,有的我們好學了。

要學趙孟頫的行書,推薦《洛神賦》、《前後赤壁賦》、《秋聲賦》、《秋興賦》、《與山巨源絕交書》等。

硬筆行書如何才能看起來自然

自然書寫是古人一直推崇的一種書法態度,北宋的蘇軾就提出過“書初無意於佳乃佳耳”的論調。

但是,有一點我們要明白,自然書寫一定是建立在有很強功力的基礎上的,對基本功要求必須熟練。另外自然書寫不代表就是亂寫,還要合乎書法之法度。

因此如何想讓你的行書看起來很自然,那麼就需要你在臨摹古帖的時候要用功,不但能臨的像,而且還能脫帖。因為很多人對照著字帖還能寫的挺好,離開字帖就寫不好了,這就是臨帖還不到家的表現。

雖然我們是硬筆寫行書,但是還要跟毛筆書法學習對於書寫節奏的把握,不是一味地求快,需要有快慢、輕重等節奏的變化。這一點可以多去看看一些毛筆書法高手寫行書,看看他們的書寫節奏,什麼時候快、什麼時候慢等等。

如何讓自己的硬筆書法看起來有靈氣?

我覺得這個“靈氣”就是毛筆書法裡說的“神采”的問題,王僧虔說:“書之妙道,神采為上。”這個神采是書法作品的靈魂。

這個神采靠什麼呢?靠的是字外功夫,書家的個人修養、學識、性情等。要想讓自己的硬筆書法有靈氣,那麼就需要在臨帖之外,加強個人文化的修養,多看看一些書法史,多去讀帖,歷代名家經典法帖,經常去看,自然會表現在書法上面。

我是翰墨今香,專注分享傳統書法理念,感謝您的支持和關注。


翰墨今香


中性筆,是我們寫字用筆家族的一個新寵。在我們日常文字工作中使用的最多的一種用筆了。可以說,幾乎替代了鋼筆和圓球油筆。用這種筆寫出自然而又有古意的硬筆書法作品有一定的難度,而一旦攻克了這個難關,則硬筆書法則有了一個新的天地。

中性筆,是中性墨水圓珠筆的簡稱,據說是日本人對筆的改造而成。這種筆按筆頭類型、油墨色彩、結構等又可分為不同類型的中性筆。中性筆兼具自來水筆和油性圓珠筆的優點,書寫手感舒適,油墨粘度較低,並增加容易潤滑的物質,書寫介質的粘度介於水性和油性之間,因而比普通油性圓珠筆更加順滑,是油性圓珠筆的升級換代產品。中性筆筆尖尺寸大致分為1.0mm和0.5mm,最粗的可以達到1.2。硬筆書法,寫出來很有骨感度的筆畫是很容易的,而要寫出來象毛筆字的那樣有一定厚重感是很難的。所以,在用中性筆時,筆尖粗的才能體現出來毛筆的一些特性。

書法中的古意,一般是指有一定的古代書法審美定式的風範、典則。正如我們千百年來形成的道德規範,是歷代社會幾千年來不斷的積累約定俗成的。生活在社會上的人們都要遵守,不按這個規矩行事,就會受到社會和大多數人的譴責;書法的書寫規則也是這樣,行筆之間,體現出的筆法,結構和氣韻讓人感到了離我們年代的久遠和古雅。當今一些國展上,有人用了黃黃的紙,散淡的墨色以體現出看似有古意。但細細看看,他寫出的那些作品,卻沒有古代的那些優秀作品的筆意。那麼怎麼才能寫出古意呢?

“涉筆即古”,“饒有古意”。是眾多的書法家一生的追求。要寫出古意來,真不是那麼容易。在學習的過程中,首先要理解古人的筆法和墨法。最好找幾本古代的優秀法帖,認真地看細心的讀。我們寫硬筆,相應的可以找一些名家的小楷進行研究。如魏鍾繇《墓田丙舍》,這個字帖用筆嫻雅,字體風流,古意濃濃。趙孟頫著名的小楷作品,寫於延估七年(1320年)的《漢汲黯傳》。這是趙孟頫在67歲那年,書寫的。看他寫的從容不迫、一氣呵成,風骨秀逸,平和簡靜。趙孟頫自稱,他的書法“有唐人之遺風”“彷彿得其筆意”。其次是要經過長時間的臨摹,在書寫的技法上進行刻苦的訓練。在實踐中深入體會領悟書寫之道和自然之道。具體的臨帖過程應該是:一是摹帖。現在有許多的“摹帖”習這本,就是用透明的薄紙覆蓋在字帖上,然後按底樣描下來。書店有許多這樣的摹帖本,買來自己認真的摹寫。千萬不要小看這過程,這是很重要的。摹寫一段時間就會體會到原字體的古韻。二是對臨。即面對著古代書法,按照作品的筆、墨、設色、章法,一絲不苟地照樣寫下來。三是意臨。為求所學法帖的古意,不要求酷似,只取筆法,取其風格,追求神似。


中和之水


我是一人。硬筆行書,自然不失古意不容易。

行書自然不是古意,需要較強的控筆能力,你的硬筆楷書絕對要好。

說在前面:硬筆不只是中性筆,絕對達到不到毛筆書寫漢字的效果。自然不失古意是一種感受,硬筆有硬筆的極限。

如果真的想要用硬筆寫行書自然有古意,那絕對絕對要把硬筆楷書寫得非常誇張。因為需要較強的控筆能力。

田英章的硬筆就不要跟著練了,他的硬筆非常自然,沒有古意。

而且田英章寫硬筆以結構為主,不刻意追求筆畫質量,這一點我個人也是認同的。但是如果要追求古意和自然,就要硬筆追求筆畫質量。

那麼就要學習趙賀新這樣用中性筆,練習書法。

上圖是趙賀新使用中性筆寫楷書的圖片,只有硬筆控筆能力到了這樣的時候,才有可能用硬筆寫行書有古意。

可是看看趙賀新的硬筆行書呢?

用中性筆寫楷書能夠控制筆畫粗細變化的人,用硬筆寫行書也並沒有多麼的讓人覺得好。

硬筆有硬筆的極限,尤其是字寫快了,硬筆的變化相對於毛筆少很多很多。

一人有感

我個人覺得硬筆沒有必要思考那麼多。

1、硬筆字寫快一點,每個字的筆畫粗細轉折變化就少了。不管哪一種硬筆都有這個限制。

2、硬筆可以在一定範圍之內,練成筆畫的變化。花費的時間也很多,不如考慮直接練毛筆。

自然有古意這些是修飾詞,自然有古意是感覺感受,沒有硬性標準。中性筆或者其他硬筆寫的字,真的能夠用自然有古意來形容嗎?

以我僅有的知識,儘可能地客觀求真。

能力有限,也有一定的取捨。如有補充,歡迎大家一起討論,一起進步。

我是一人,喜歡書畫和藝術相關,關注我。


一人筆記


這裡有三個關鍵點

不失古意

首先,要多臨習古帖,得其神與形。楷書可臨《靈飛經》《陰符經》《樂毅論》等,行書可臨王羲之、趙孟頫、文徵明等大家。

自然

要想做到自然,必須要嫻熟,多寫通篇作品,做到心中有數,落筆成文,則就自然了。

中性筆

至於用筆,中性筆在寫作上,要注意輕重變化,轉折提按等。


可言書法



這個問題提的真不錯。自然和古意可以說之書法的最高境界之一,以後翰墨書道的理解,這才是書法審美追求的理想境界。實際上,無論選擇什麼樣的書寫工具,要想追求古意和自然美的藝術風格,主要在於選擇古代經典字帖去臨摹學習。




有最具有古意和自然風格的書法作品為臨摹學習的取法對象,只要我們認真臨摹學習,假以時日,自能見古意得自然之美韻。不過書之自然並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必須做到技法嫻熟,而技法嫻熟往往是要下池水盡墨的功夫的。對於我們來說,就是要持之以恆堅持不懈的進行大量的臨摹學習,將原帖中的書意風格瞭然於胸,然後自能成就家數。學習書法要想得古意古趣盎然,就必須選擇古代經典字帖去臨摹,按照自然和古意的條件,首選一定是魏晉書法了。當然魏晉以後也不是沒有,如王寵、文徵明、黃道周等的楷書。可以說清代以前歷代都有,但最好的是魏晉時代的書法,比如王羲之和鍾繇的楷書。不過王羲之的楷書和鍾繇的楷書,做好在有一定的書基本功以後再去臨摹學習,在沒有一點基礎的情況下可能把握不好其風格與技法。如果我們有了唐楷的臨摹基礎,然後再以此上溯,可能會臨摹學習的更好。這個建議其實不是翰墨書道的一得之見,而是現代著名書法家的成功經驗。當然要想真正獲得書法中具有古澹之意,仍然需要進行大量的對古代經典法帖的臨摹練習,品味其神韻和技法,功到自然成。


翰墨書道


中性筆在生活當中用的是最廣泛的,所以用中性筆來練習硬筆字也是最方便的。要想練出自然而又不失古意的行書。

第一點,要花時間和精力,要掌握一定的書寫技巧。書寫的過程中,把握提按頓挫,輕重緩急。

第二點,選一本字數又多,又好的古代行書經典作品。例如:《懷仁集王羲之聖教序》,這本字帖剛好符合字數又多又好又經典的要求。《蘭亭序》,也可以。雖然這些字帖是用毛筆來書寫的,但是你用硬筆來臨摹書寫也是一樣的。

第三點,要多和同行交流,多參觀一些舉辦的書法展覽,這樣能提高興趣。只有提高興趣了你才能堅持下去,不會半途而廢。

還有很重要的一點是一定要多寫多看多想。光寫,光看,不去思考,進步也很慢的。


書藝之道


您說的“古意”應該是指寫出來的字看起來像古人毛筆字的風格。

“古意”不是被筆所束縛的。——雖然毛筆確實比硬筆更能體現出複雜的輕重、轉折變化。


假如你給晉代、唐、宋、明的古人一支中性筆的話,我相信他們能夠輕而易舉地寫出“既自然又不失古意”的字來。

也就是說:“古意”不是從書寫工具裡面透露出來的,而是習慣了字體風格、筆跡走向的那雙手裡面出來的。歐陽修窮困時期沒有筆和紙,在沙地上用樹枝寫字,那必然也是存在“古意”的。

字跡筆畫的走向,決定了字看起來是什麼風格。


你可以多臨古代的字帖,持之以恆,習慣成自然,古意也就水到渠成而來。


書法閱讀


這個問題不能說的太複雜,還是要因人而異,對於還處於基礎性階段的書寫者,講靈氣還尚早,但對有一定書法功底的書寫者來說,這個問題就可以理解了,因為你本身就有書法的傳統功力,那麼要讓作品產生既不失古意又流暢自然的問題,就是個書寫時的方法問題了。我認為在以古人碑帖入字的同時,用筆方法是關鍵,書寫時不能太用勁,尤其是握筆不能太死太緊,要輕鬆自然,書寫起來就不呆板了,加上章法得當和一定的個性,有靈氣的作品就能逐漸產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