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史上的趙雲到底有多厲害?

一個人的歷史


“吾乃常山趙子龍。”

每每聽到這一句話之後,我們大家的心裡都會感覺到一陣震撼,因為這簡單的幾個字卻代表著三國時期最出名的一位肝膽英雄,他的膽氣在三國裡可謂是最強的,依靠著長坂坡上單騎救主而一戰成名,素有“白馬將軍”的稱號,就連其主劉備也是讚歎他“一身都是膽”。


但是他的名聲雖然說這麼響亮,可是他實際上的能力真的有這麼厲害麼?遇到前方百萬軍馬的時候,他真的敢單槍匹馬就衝上去要去上將首級嗎?關於這個問題,一直以來都是備受爭議。

其實在三國裡,真的是英雄輩出,有太多太多的人物和將領都非常出名,因此也總有評論家說趙雲比不上這個比不上那個,它之所以有現在的這種名氣,只不過是因為後世對他的形象進行不斷美化和塑造,才有的現在這種完美形象,其實不然,下面,我將要為我“肝膽英雄”趙雲徹底的正一次名!


首先,對於那些說趙雲不厲害的人,有多半都是從三國演義裡挑出毛病來的,彷彿搞的自己好像真的很懂三國一樣。

其實,三國演義中羅貫中確實是把趙雲塑造成了一個近乎完美,沒有絲毫缺點的人。在長相方面,他面如冠玉、英俊瀟灑。在打戰上,他又武功高強、有勇有謀。因此,才惹來了不少人開始對他進行各種抨擊,甚至還經常找各種野史來補充自己的觀點,也有一些人還拿著三國志來說話。


其實,歷史上關於三國的記載有很多,但要說到真實的歷史,羅貫中的三國演義肯定是不行的,就連作者他本人都說了七分真、三分假。那我們就只能從正史裡面找。但據我所知,歷史上真正專門記載過三國曆史的正史只有《三國志》這一部,要是不從這本書裡進行入手的話,想必很難使得大家信服,也無法深入的剖析這段歷史的疑雲。

《三國志》這一書就是專門用來記載三國的真正歷史的,也可以稱之為是一部斷代史書,因為它沒有記載過一切除了三國以外的歷史,可謂是二十四史中最為奇特的一部史書,也是當中最為簡短的一部,也與絕大部分中國古代的正史書籍不同。


在《三國志》中有這麼一段,就是專門為了記載趙雲這個人的,它被稱為了《三國志·蜀書·趙雲傳》,這部書的開頭首先就是寫的這麼一句話:

“常山趙子龍,本屬公孫瓚,後為先主主騎。”

然後就是寫到,在漢中之戰中,黃忠不幸被曹操的大軍給重重包圍,然而趙雲僅僅只是帶了幾十騎,就把黃忠給救了出來。隨後張著又被曹操給包圍了,而趙雲又再一次的深入敵陣,並且成功的把張著給救出。在這兩件事上,我們就足以看出趙雲的膽氣和能力了,尤其是膽氣,就不得不讓人折服,因此它被人稱為“虎威將軍”和“肝膽英雄”就毫不為過了,且後來的趙雲位被劉備列為五虎上將中的一員,也並無不妥。


那麼,現在解決了一部分人對趙雲膽氣和能力的質疑,下面我就再為大家解釋一下,關於趙雲和其它三國名將打起來,究竟孰強孰弱的問題了。其實說起來,趙雲單打獨鬥的能力也是非常不錯的,這個在三國志裡也有記載,上面也清楚的寫到了趙雲鮮有敗績,也就是說他帶兵打仗的時候是很少會輸的,唯一打敗過他的也只有魏國的大將軍曹真這一個人,且趙雲那次之所以會打敗戰還是因為諸葛亮的緣故,那時候趙雲並不是主帥,只被諸葛亮分配成了一個偏師,所以他才失敗了。

而自從趙雲戰敗之後,他又被諸葛亮貶了官職,再加上年老的緣故,所以很快就去世了。除此之外,關於趙雲年輕時候帶兵打戰的戰績,即便是在三國志裡也是百戰百勝,沒有哪怕一個的敗績。


貓眼觀史


正史中的趙雲,比《三國演義》中更牛,他不僅是勇冠三軍,而且文武雙全,膽氣過人,德行高潔,深謀遠略。

首先講趙雲的“勇”。

陳壽《三國志》稱趙雲“強摯壯猛,灌、滕之徒”;楊戲《季漢輔臣贊》也書其為“猛烈之將,以忠勇稱”……

《資治通鑑》寫據漢水北山救黃忠一段,就頗為傳神:“……(趙)雲將數十騎視之。值(曹)操楊兵大出,雲猝與相遇,遂前突其陣……”

好一個“突其陣”!

何謂突陣?

古時行軍佈陣,頗具法度,講究配置嚴密,步騎結合,除了外圍的盾牆矛壁,還有相當數量的重弩硬弓所謂“壓住陣腳”。

突陣亦稱“摧鋒”,即冒著矢林箭雨刀池槍叢去衝擊敵陣而使其混亂……。

又好一個“遂”字!

尤為形象地道白了趙雲對此等刀頭舐血、兇險萬分的玩命格鬥竟視為家常便飯……

短短十餘字,卻極其鮮活地詮釋了趙子龍“一身都是膽”英武雄邁、勇絕萬夫的沖天豪氣!

但是,趙子龍除了其勇邁的膽魄之外,還有許許多多超凡的才略和潛能被生生埋沒掉了。探究史實的過程中對於這樣一個在三國時代殊為難得、幾近完美的人物竟留下如此的巨大遺憾不禁喟生長嘆、久久不泯……

早在趙雲出道的時候,其志向與抱負便顯得與眾不同:“天下洶洶,未知孰是,民有倒懸之厄……但得仁政所在,便當依託,正不必計及遠近也”匡扶天下之志,濟民水火之衷!年輕的趙子龍超凡脫俗令人肅然起敬!

後來跟隨劉備顛沛四海,艱難百戰,折衝跌宕,九死一生。但直到入川之前,卻始終被定格為類似於近衛部隊統領的位置上而不得專任一方。即使是益州平定,晉封詡軍(非主力部隊)將軍之後,也是多任於摧鋒掠陣的“偏、裨之事”,幾乎未有獨將一師的經歷。

繞是如此,趙子龍依然上演了當陽扶幼主、長江截吳舟的忠謹和恪職;桂陽卻樊氏、北山救黃忠的自律與輝煌……

趙子龍乏於將略嗎?

不然!

試看漢水之戰:突陣摧鋒攖敵銳芒於前;空營疑兵出其不意於後。漢水初戰便以寡凌眾一舉挫動曹軍銳氣。在戰役初期便造成漢軍極為有利的心理態勢,為曹操後來的“無能為矣”預設了鋪墊和伏筆……

再看箕谷之役:趙雲、鄧芝本屬偏師,作為疑兵狙拒曹真大眾。街亭一失,全軍勢敗,趙雲寡不敵眾自在情理之中。但能敗而不亂,斂眾固守,已屬難能,尚能趁隙逆擊,而後徐歸漢中,竟是全身而退!

能打出這樣的戰例,殊為罕有,可見其將略絕不遜於同時代的關張馬魏諸將。而每每披堅執銳,身先士卒。更難得的是,逢大賞又不獨享,而是分賜諸軍,愛兵如子,能使士卒用命,擁稱“虎威”,實有古今名將之風。

不惟有此,更為可貴的是趙雲所具備的“識慮經遠,壯而不疏”(郝經《續後漢書》)“見事明決,持重老成”(李光地《榕村語錄》)清明通達,卓識大體的重臣、儒將之風!

趙雲一生,於蜀漢政務有著名的“二諫一拒”垂芳青史。

一是劉備得益州後“欲以成都名田宅分賜諸將”,趙雲諫道:“霍去病以匈奴為滅,無以家為。今國賊非但匈奴,未可求安也。須天下都定,各反桑梓,歸耕故土,乃其宜耳。益州人民,久罹兵革,田宅綿可歸還。令安居復業,得其歡心,然後可役調,不宜奪之以私所愛也”一秉往日匡君救民之初衷,堂堂正正。

二是劉備伐吳大舉東征之際,趙雲又諫:“國賊,曹操,非孫權也。若能滅魏,則權自服。今操雖身死,子丕篡位……宜早圖關中,居河、渭上流以討凶逆,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今先與吳戰,兵勢一交,不得驟解,非策之上也。”高屋建瓴,遠矚卓識!

可惜劉備不聽,一意孤行,以至猇亭慘敗,漢祚式微。

三是北伐失利後,諸葛亮為彰箕谷之功欲重賞趙雲,趙雲堅辭不受:“軍事無利,何為有賜?!其物請悉入庫中,須十月為諸軍冬賜”大節磊磊,毓德高風!

宋朝學者蕭常評價:“(趙)雲雖虎臣,其所建明,通達國體。如還田宅以系民心,留軍資以須冬賜,赦吳而專事魏,有諸葛亮念所不到者。若其不納趙範之兄嫂,以遠同姓之嫌(較之劉備納同族劉瑁遺孀、關羽乞娶秦宜祿之妻不啻天壤雲泥),律己之嚴如此。方時諸將。其最優乎……”

但可惜,由於趙雲出身低微,非豪門望姓,所以一直不得重用。

劉備稱帝,群臣上表祝賀…列舉前五十人的姓名再加上“……等一百八十人”。首席領銜何人?“徵西大將軍都亭侯馬超”!究其原因,“馬孟起世代公侯”是唯一的理由。

其後法正位列第二……孔明第八……

趙雲呢?

在“……等一百八十人”中也,其名姓不得載耳!

另外,趙雲也時運不濟,追隨劉備於“患難之時”,窘蹙勢微,根本無兵可帶,難以展才。一直到入川前,劉備都是寄人籬下,因此趙雲屢屢充當的是警衛長之類的角色。待到劉備開始有兵可用了,已然是若干年後。趙雲長期桎梏於警衛長這一位份,缺乏獨當一面的統兵經歷。而此時川蜀簪纓滿廷,成都冠蓋雲集,自然也就沒有統兵機會了。

直到劉備死後,諸葛亮實在無人可用(皆歿於猇亭之役),才想起趙子龍的忠貞勇烈,而此時的常山虎將,已然滿頭白髮步履蹣跚……

清代學者徐奮鵬說得好:“子龍不特渾身是膽,亦渾身是智。為三分之完人歟?”

乾隆皇帝讀史於此,也不禁掩卷浩嘆:“誠如趙雲所諫,居河、渭上流以伐逆寇,漢事未必無成……”

劉備贊其“一身都是膽”。

何謂膽?忠義之聚也,非忠義之心發乎性情,何來如此風骨與膽魄?!

本篇為“千古名將英雄夢”特約作者“不如一默”所作,未經作者授權,禁止轉載


千古名將英雄夢


拋開《三國演義》中的神話,讓我們通過陳壽所著的《三國志》,看一看歷史中,真正的趙雲到底是個什麼樣子?

文武兼備,儒將之風

趙雲,字子龍,常山真定人,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蜀漢名將。 趙雲跟隨劉備將近三十年,先後參加過博望坡之戰、長坂坡之戰、江南平定戰,獨自指揮過入川之戰、漢水之戰、箕谷之戰,都取得非常好的戰果。


除了四處征戰,趙雲還先後以偏將軍兼任桂陽太守,以留營司馬留守公安。趙雲曾經在平定益州時,引用霍去病的故事,勸諫劉備將田宅歸還百姓,關羽張飛被害之後,勸諫劉備不要伐吳。

對於趙雲的總體評價是:有勇、有謀、有膽、有識,可以說是一位完美武將和治世能臣的綜合體,說其為一代儒將並不為過。和演義中勇冠三軍相比,更多了一些智慧,一些謀略。

常山趙雲,白馬子龍

初平二年,趙雲受常山郡百姓推舉,率領本郡義從吏兵投奔公孫瓚。公孫瓚說:“聽說冀州的人都想依附袁紹,怎麼只有你能迷途知返呢?”趙雲回答:“天下大亂,不知道誰是明主,百姓有倒懸之危,我們經過商議討論,要追隨仁政所在,並不是因為我們個人疏遠袁紹,而偏向於將軍您。”至此趙雲跟隨公孫瓚四處征討。

當時劉備也依附在公孫瓚處,趙雲得以與劉備深交。公孫瓚與袁紹交戰時,派劉備前去抵抗袁紹,趙雲隨劉備出征,為劉備掌管騎兵。



後來趙雲的兄長去世,向公孫瓚請辭歸鄉,劉備知道趙雲不會回來,因此握著趙雲的手捨不得分別。趙雲說:“終究不能做有違德操的事情。”

同窗之誼,舉賢任能

建安五年,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之後,前去依附袁紹。趙雲到鄴城見到劉備,二人同床眠臥。劉備秘密派遣趙雲招募兵士數百,對外宣稱是左將軍劉備的部眾,而此事袁紹並不知道。


建安七年,劉備投靠劉表,屯兵於新野。曹操派夏侯敦、于禁等領兵進攻劉備,雙方戰於博望。劉備伏兵擊破曹軍,趙雲於戰鬥中生擒曹操手下大將夏侯蘭。趙雲與夏侯蘭是同鄉,自小相知,於是向劉備求情,免夏侯蘭一死。而夏侯蘭又明於法律,劉備於是用他為軍正。

當陽長坂,護主有功

建安十三年,曹操大軍南下荊州,劉備軍勢力弱小,不足以抵抗,往江陵敗逃,因為荊州十餘萬百姓相隨,致使行軍速度非常緩慢。曹操派麾下精奇快馬追趕,在當陽長坂附近追上劉備。



危急之下劉備丟下妻子、孩子,僅帶張飛、諸葛亮、趙雲等數十騎逃跑,混亂中不見了趙雲。 有人對劉備說:“趙雲往北邊曹操那裡去了。”劉備直接用手戟打過去說:“子龍是不會棄我而去的。”而後趙雲懷抱劉備的幼子劉禪,保護著劉備的妻子甘夫人平安地回到劉備身邊。此戰之後,劉備便任命趙雲為牙門將軍。

不納美人,不誤國事

赤壁之戰後,趙雲跟隨劉備平定荊州四郡,劉備任命趙雲為偏將軍,並取代投降的趙範兼任桂陽太守。趙範有一個守寡的嫂子姓樊,有傾國的美貌,趙範想將她許配給趙雲,但是趙雲不同意,推辭說:“我們是同姓,你的嫂子就像是我的嫂子一樣。”

當時有人勸趙雲接受這名美女,趙雲回答說:“趙範是被迫投降的,心不可測,何況天下女子不少。”不久之後,趙範果然藉機逃走,而趙雲則毫無牽涉。

長江救主,力拒東吳

建安十四年,劉備在平定荊南四郡,又得到原屬劉表的數萬人兵馬之後,成為荊州牧,聲勢漸大。孫權建議雙方結親,劉備便娶了其妹孫夫人。兩年之後,益州牧劉璋為防備曹操勢力而向劉備求援,劉備便領兵三萬入益州,留諸葛亮、關羽、張飛、趙雲等守衛荊州,並任命趙雲為留營司馬,管理軍事事務。

此時孫夫人放縱驕橫,她從東吳帶來的侍衛和官吏,也都有不法行為。劉備知曉後特命趙雲掌管內事,孫權知劉備西征益州之後,便派了大批舟船欲接孫夫人回去。孫夫人趁機將劉禪也一併帶走,幸虧趙雲與張飛在長江截住東吳船隊,併成功奪回劉禪。

攻伐之功,固業之謀

建安十八年,劉備與劉璋決裂,從葭萌進攻劉璋,並召諸葛亮等人入蜀支援。諸葛亮與趙雲、張飛等率軍一路平定郡縣。在攻克江州後,兵分兩路,趙雲率軍由外水深入攻取江陽、犍為等郡。次年與劉備、諸葛亮於成都會合,劉備攻下成都之後,任命趙雲為翊軍將軍。

劉備平定益州之後,有人主張將成都城中房舍及城外園地桑田分賜給諸將。趙雲反駁說:“霍去病曾說過匈奴未滅,無以為家,現在國賊不止像匈奴,所以還不到可以安定下來的時候。須等到天下平定之後,再使眾人返回家鄉去耕耘田地,這才是最好的決定。益州百姓剛剛遭遇戰禍,現在應該將田宅房產歸還給百姓,讓他們安居樂業,然後可以使他們服兵役,納戶稅,這樣也能得到益州的民心。”劉備當即便採納了趙雲的建議。

有膽有識,退敵有謀

建安二十四年正月,劉備聽從法正黃權等人的建議進攻漢中,漢中守將夏侯淵被黃忠所斬。三月,曹操親自率領大軍來爭奪漢中,大量軍糧運到北山下,有數千萬袋。黃忠認為可趁機奪取這些軍糧,趙雲於是授予黃忠兵力去北山。 在約定的時間之後黃忠仍未回來,趙雲便帶數十騎出了營寨,查看黃忠等人的情況,恰巧碰到曹操派出的大軍。

趙雲遭到曹軍先鋒部隊的攻擊,剛剛和敵人交手,曹操大軍已來到面前,聲勢逼人。趙雲且戰且退,退入漢軍的營寨,此時部將張著上被曹軍包圍,趙雲又一次突擊曹軍,並救出張著,將他帶回營寨內。

此時曹軍已殺到漢軍營寨門前,張翼想關閉寨門,趙雲讓他打開大門,兵士們偃旗息鼓,多備強弓硬弩。曹軍見此情況,懷疑趙雲設有伏兵,便向後退出。此時趙雲下令鳴擊戰鼓、鼓聲震天,又以弓弩箭矢射曹軍,曹軍自相踐踏,於漢水中淹死甚多。

次日,劉備來到趙雲兵營察看昨日戰鬥之處,讚歎道:“子龍一身是膽!”於是設宴歡慶直至黃昏,軍中稱呼趙雲為“虎威將軍”。

國恨私仇,立論有據

章武元年,劉備稱帝,欲進攻東吳,以報孫權伐取荊州,殺害關羽之仇。趙雲上諫說:“國賊是曹操並不是孫權,滅了曹魏之後,東吳孫權自然會臣服。雖然曹操已經去世,但其子曹丕篡奪皇位,引起公憤,應利用此民憤先攻佔關中,佔據黃河、渭水上游,以討伐逆賊。那麼關東義士必裹糧策馬以迎王師,不該放置曹魏,反而先打東吳。而且伐吳的戰爭一旦開始就不易停止,伐吳並非上策。”


但是憤怒的劉備不聽趙雲忠言,執意東征,留趙雲都督江州。章武二年,劉備東征大軍敗於夷陵,劉備逃回永安,趙雲進軍永安,而吳軍已退。 建興元年,劉備病逝永安宮,後主劉禪繼位。趙雲由中護軍、徵南將軍,遷為鎮東將軍,封為永昌亭侯。

治軍有方,行軍有法

建興五年,在平定南中並和東吳結盟之後,諸葛亮率領諸將進駐漢中準備北伐,趙雲隨諸葛亮轉駐漢中。

建興六年,諸葛亮出兵北伐,宣稱將由斜谷道出兵,並令趙雲、鄧芝為疑兵佔領箕谷。魏大將軍曹真率領大軍阻擋,諸葛亮令趙雲、鄧芝在斜谷道阻擋曹軍,而自己率領蜀軍主力進攻祁山。趙雲鄧芝由於兵弱敵強失利於箕谷,好在趙雲及時聚攏部隊固守箕谷,沒有造成大的損失。部隊撤退時,趙雲親自斷後阻止曹軍追擊,因此軍資和人員損失都不大。

而在祁山戰場,蜀軍主力因其督軍馬謖違背諸葛亮指示舉動失宜,被魏將張郃大敗於街亭,諸葛亮只好退兵,此次北伐以失敗告終。諸葛亮引疚,上表自貶三級,趙雲也被貶為鎮軍將軍。

品高德厚,賞罰有度

蜀軍退兵時,諸葛亮問:“街亭退兵時,我軍編制皆混亂成一團,箕谷退兵時整齊一如出兵之時,這是何故?”鄧芝回答說:“趙將軍親自斷後,因此物資沒有損失,人員編制整齊。”


當時趙雲軍中尚有多餘的絹布,諸葛亮下令分給趙雲部隊將士。 趙雲說:“我軍軍事失利,怎麼還要賞賜呢?請將這些物資全部納入赤岸府庫,在十月寒冬的時候,再賞賜給將士們使用。”諸葛亮對趙雲品行大為稱讚。

一門忠烈,蜀漢功臣

建興七年,趙雲去世。景耀四年,劉禪下詔追諡趙雲為順平侯。


趙雲有兩個兒子,長子趙統繼承其爵位,官至虎賁中郎督,行領軍。次子趙廣官至牙門將,在沓中追隨姜維時戰死沙場。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既然問的是歷史上的趙雲,那我就從歷史真實的角度給您扒一扒。也許很多看過《三國演義》的朋友都會給裡面的大將排名,這一排名就有人開始說趙雲不如這個不如那個了,這大都是從文學作品中挑出來的毛病,我們應該從正史中去客觀公正地看待趙雲的過人之處。

在《三國志》中關於趙雲的記載是在《三國志·蜀書·卷六·關張馬黃趙傳》,接下來我們就根據《趙雲傳》這篇來看下歷史上真實的趙雲如何。這裡開頭是這麼說的:“趙雲字子龍,……,為先主主騎。”雖言簡意賅,最後一句卻有點出趙雲的地位。而且長坂坡單騎救主也確有此事。《三國志》中對此記載為:“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坂,……,皆得免難。”可見當時趙雲可是在萬軍之中將一個小孩和一個女人單槍匹馬救出。這就可以想象趙雲的武力值有多麼恐怖了。

除此之外,在漢中之戰時,黃忠被曹操大軍包圍,趙雲僅僅帶了幾十騎,就把黃忠救了出來。隨後張著又被包圍,趙雲又深入敵陣救出張著。士兵們都稱其為“虎威將軍”。這在《趙雲傳》中亦有所描述,趙雲以幾十騎打退曹操大軍,劉備知道這個情況後,誇趙雲渾身是膽。後來趙雲多次對蜀國的建設也提出了很多好的建議,所以說趙雲是個十分厲害的大將這一點毋庸置疑。


三十歷史


回答此題的,都是喜好三國曆史和演義的師友們,基調大多是肯定了趙雲是一名良將,都認可了陳壽《三國志》點評趙雲那句話: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


散發弄舟再絮叨趙雲的高與低,也是這些話。謹就個人的觀點岔開些資料瞎侃幾句,希望得到同好的認可,以及雲迷的諒解。

一趙雲的定位。

晉臣陳壽著《三國志》,離三國歲月最近。並且《三國志》是二十四史中評價最高的“前四史”之一。他在排完劉備諸葛亮之後,接著排了關張馬黃趙,說明什麼?說明趙雲是蜀漢的肱骨之臣。這點上要先明確,趙雲於蜀漢是有大功的。 但在排名上,與演義小說中的關張趙馬黃有出入,陳壽這裡是趙雲打末。 史料排趙雲於末,演義升了位,又說明什麼?演義有給神話誇張了的因素。什麼是演義,演義怎麼來的?演義的初級版是底層百姓的街談巷議當時當勢,一代代傳誦下來的,而留有跡。升級版是古代茶社說書藝人,當他看到聽眾願意聽誰誰武藝超群,斬將如探囊取物,為了茶水錢,他肯定會更想法盡力於去誇張的延伸,誰誰如何血染徵袍,見誰滅誰。 通了這排名的變化兩點,我們就應該明白,趙雲是蜀漢重臣不假,但又絕非一杆銀槍,如入無人之境那樣。


二長坂坡的正確推理。

大背景,此戰是劉備慘敗,曹操風頭正最盛之時。小說演義中,此時趙雲是七進七出,連斬曹軍大將。

正史是,曹操聽說劉備逃遁,急派五千騎兵精銳追擊。在當陽追上劉備軍民,一番衝殺,劉備慌了神,慌不擇路,能逃多遠就多遠,百姓也顧不上了。

那現在就當時情景推理,曹軍騎兵衝入劉備兵民萬人之多之中,一番砍殺之後,搶掠要不要?換位思考,假使當日你是曹操帳下一小兵,敵人如驚弓之鳥,一觸即散。滿坡東東,吃的喝的,你搶不搶?!還有心思追不追。

正解長坂坡:趙雲職責是保護主公家小,若完成此職責,應該怎麼辦? 要是我,且還有倆下子武藝,先首選護得主公妻小走樹林,穿山路,避敵鋒芒,繞敵疾走。 若是遇上散兵小股,可奮力擊之,以得全退。 若是一人之力破千騎萬騎,斬五十將,那就是絕對神化了,再者,曹軍先鋒五千騎兵,有五十大將嗎?有五十個班組長到差不多。別說千騎,就是百騎,一人之力亦難衝之。什麼上將可殺個七進七出,還帶個孩童。除秦末之項羽之猛外,其它蓋為演義。



三劉備的態度

關羽身亡於東吳後,劉備可以傾國之力報仇。劉備在三國裡的特長之一,也是會識人用人,性格也性情,但凡他看重的親信或兄弟,不會不重用。倘若趙雲真如羅貫中小說說的那樣,力斬曹將若干,劉備傻嗎?益州稱王后,絕對會給趙雲一個類似三軍總司令的職位或是託孤重臣。

結果呢,劉備病亡。死之前也沒說把趙雲喚至身邊,能以傳說中的“四弟”身份與諸葛亮同列託孤之臣。 若真是當年趙雲以血拼之功救下劉禪,劉備性情不會不動容及感念。稱帝后大任不會不多加於趙雲。



《雲別傳》有載趙雲空營計,一身是膽。但後人有質疑《雲別傳》。

縱是實情,趙雲當日對壘的也怕是曹軍支流。曹操一生戎馬,若親帶大軍主力,還不會在劉備非主力軍玩的花活上範錯。

史實上,劉備傾全川之力斬了夏侯淵,拿下漢中之後,曹操來救,劉備採取的是憑險要,只守不攻,耗等曹操無奈,缺糧或運糧不濟,只得退兵。

還一個推理點就是,曹操退軍後,漢中要地,委任了魏延為帥,而不是用了趙雲。漢中是關係到益州安不安穩的門戶,趙雲未得首選,也令人存疑,趙雲是排前的劉備左膀右臂嗎?

再有趙雲的諡號是後來劉禪追封的,封了個順平侯。其實,王佐之臣,諡號也有講究。倘使趙雲以武勇著稱當時,應該諡的是威侯、壯侯之類。諡了順平侯,只能側面說明,趙雲作為蜀漢良臣,更多的表現,是在恪盡職守、不貪功只忠心上有典範作用。

國人大都有崇尚英雄之情結,讚譽以一當十、以一當百之豪傑。 讀書看背後,形成自己見解最佳。羅貫中確實神化了趙雲。若趙雲真有此猛,劉備不會不更加重用。

史傳中,趙雲排關張馬黃之後。 誠然,趙雲是蜀漢中掛號的人物,但絕非是什麼血戰長坂,斬將數十,只是國人崇尚英雄情結,說書人以求精彩,而演義為之。


唉,那麼多評論,就沒一人提過趙雲長坂坡之境,當日是穿樹林、走小路,以護得劉備家小成功。凡有此想者,握手。凡有不贊同我瞎論的,還請諒涵。

我也崇尚英雄,崇尚金戈鐵馬、斬將奪旗的鐵甲男兒。年少時,我也一看到趙雲二字,倍感親切和血湧。甚至到現在,我也心裡矛盾,不想推翻趙雲,人云亦云跟風說他在長坂坡,只是巧避成功。

但現代人,尤其年輕人,還是往往把小說《三國演義》當正史,把劉備手下關張趙馬黃,當成橫掃中原和江東,都應該易如反掌般簡單。

告訴你真實:三國時,蜀漢最弱。曹操憑中原之地,人才輩出,資力強勁;東吳孫權憑長江之阻斷,軍事經濟中心一直未敢離開近長江側今我國南京一帶。

支持你心中一直把趙雲當真,視萬夫不當之勇之真要。讓你年輕的血液為之傾慕、嚮往。傳達的畢竟是一股有正能的份量。 但同時你要明白,趙雲之勇,只是小說、演義、評話為追求“收看率、收聽率”而做了延伸和誇張的藝術表現。 真實的趙雲是蜀漢的肱骨之臣,忠良之臣。絕沒有羅貫中依據唐宋評話寫的《三國演義》那樣橫勇。



跨越時空—散發弄舟


《三國演義》中對有些歷史人物描述的有些失實,內容帶有強烈的個人色彩。比如趙雲,在《三國演義》中,他是被神化了的。但是在正史上的趙雲也同樣非常厲害,那他具體厲害在哪裡呢?首先我覺得他的顏值就是屬於頂級的。我跟你說一個人的相貌也是很重要的,據說他身長有8尺,姿容屬上乘。在《三國演義》中,他還挺受劉備重視的,然而在正史中,他卻是一個懷才不遇的人。他立下的赫赫戰功以及他的真本事都沒有得到劉備應有的重視,這對於他本人來說也算是一個遺憾。接下來我來說說他真正的厲害之處。


㈠他能生擒曹操手下大將夏侯蘭,因念舊情舉賢任能

不知有多少人因為嫉妒而讓那些真正的千里馬泯然眾人矣,容人的氣度並不是誰都能擁有的,很明顯趙雲就有。有一次曹操領兵攻打劉備,曹操可以說是來勢洶洶了。幸好劉備不是軟柿子,再加上有趙雲的輔助,曹操才沒有得到好果子吃。曹操手下的一員大將夏侯蘭還被生擒了。說實話在領兵打仗這方面,夏侯蘭確實稱得上是個人才。因夏侯蘭從小便與趙雲相識,趙雲不忍見昔日友人淪為俘虜,因此找到劉備。且他還向劉備舉薦了此人,夏侯蘭也才有了施展抱負的地方。


㈡護主有功,是個忠心耿耿的大將

對於劉備來說,曹操是個強敵。建安13年,曹操帶領大軍來攻打劉備,劉備那時還未有足夠的力量敢與其正面對抗。因此只能逃跑,在逃跑途中,劉備的老婆和孩子不小心走丟了。這對於劉備來說算是個極大的打擊了,自己的老婆和孩子都保護不了,還怎麼有臉面談爭天下的大事。後來趙雲悄悄地跑回去找到了阿斗和劉備的老婆。在那危急關頭,劉備都顧不上家人了。可趙雲卻不顧自己生命的安危,將劉備的家人們安全地護送到其身邊。這份忠心可真是難能可貴。


㈢不沉迷美色,懂得明哲保身

細數中國古代歷史,不知有多少才子因為不知道收斂鋒芒,不知天有多高地有多厚而葬送了自己的前程和性命。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不知有多少英雄在美人那裡栽了跟頭。赤壁之戰後,趙雲就一直跟著劉備幹了。桂陽太守有個叫趙範的,他有個嫂子是個傾國傾城的大美人。趙範心思一動,覺得如果能夠借得他這個嫂子搭上趙雲這條線,這可是一筆劃算的買賣。

若是尋常人,可能早就歡喜的接受了。畢竟是個傾國傾城的大美人,還是白送的。趙雲從未松過口,一直委婉拒絕。果不其然,後來趙範叛逃了。還好他沒有娶她的嫂子,否則他定然會受牽連。


尚武菌


及先主為曹公所追於當陽長阪,棄妻子南走,雲身抱弱子,即後主也,保護甘夫人,即後主母也,皆得免難。遷為牙門將軍。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趙雲初建大功是在長坂坡單騎救幼主,之後被劉備提升為“牙門將軍”。什麼是牙門將軍?牙門將軍的任職者要與主公關係親近,需要常伴主公左右,參贊軍謀,並代為主公統領親兵,外軍征伐時,牙門將軍留守中央,主公親自征伐時,牙門將軍負責統領親兵作戰。因此,牙門將軍的任職者不僅要具備過人的勇武,還要有出色的軍事謀略,非文武雙全的人不能擔任。牙門將軍是劉備最先設置的,始封趙雲,後封魏延。魏延因為對蜀作戰有功而被劉備封為牙門將軍,劉備是十分看重魏延的,所以就沒理由說劉備就不看重先於魏延獲得牙門將軍一職的趙雲。況且牙門將軍這個稱號或職位之前沒有,是劉備為趙雲專門設置的,可見劉備對趙雲的器重。

二十四年,先主為漢中王,拜(關)羽為前將軍,假節。 先主為漢中王,拜(張)飛為右將軍,假節。 先主為漢中王,拜超為左將軍,假節。 是歲,先主為漢中王,欲用(黃)忠為後將軍……與(關)羽等齊位 。 成都既定,以(趙)云為翊軍將軍。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這大概就是民間“五虎上將”的來歷,陳壽之所以這麼編排,把趙雲與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同傳,從一個側面反應趙雲是受劉備器重的,不過有一些小細節說明器重程度貌似是不盡相同的:關羽張飛馬超都有“假節”,而黃忠與趙雲史書未載。

建興元年,(趙雲)為中護軍、徵南將軍,封永昌亭侯,遷鎮東將軍。 ——《三國志•蜀書•關張馬黃趙傳》

劉備奪成都後,封趙雲為“翊軍將軍”,劉備死後劉禪登基的第一年,趙雲被封為“中護軍”,而劉備即位漢中王時封趙雲什麼官職《三國志》並未記載,我們只能推測:關羽張飛馬超黃忠分別被封為前、右、左、後將軍,可見趙雲的職位應該是是統領中軍的。中軍,即是中央軍、禁軍,中軍統領非親信心腹智勇足備之人不能勝任,又可見劉備對趙雲的器重。回過頭我們來說說什麼是“翊軍將軍”,翊軍將軍是劉備為趙雲創造的第二個官號,“翊”通“翼”,《三國志》裡同時有“翊贊季興”和“翼贊王室”的記載,故“翊”又引申為“輔佐”的意思,而“軍”可以理解為劉備軍團。劉備封趙雲為“翊軍將軍”,大概就是說趙雲是劉備軍團的左膀右臂,足見劉備對趙雲的器重。從“牙門將軍”到“翊軍將軍”,趙雲的作用絕不止貼身侍衛這麼簡單。“子龍一身都是膽”出自《趙雲別傳》,且不論其真實性,至少從這句話也能看出劉備對趙雲的器重。趙雲之所以沒有留下斬將奪關的輝煌戰績,是因為中軍與外軍的分工不同。趙雲的職責在禁衛而不在臨陣破敵,重防禦而不可主動出擊,他很少有機會像關張馬黃那樣統領大兵與敵正面交鋒,因為領袖安全才是第一要務,擅自進攻反而是失職行為。從這個角度再看趙雲的事蹟,作為中軍統領的他做得非常出色,正如關張馬黃作為外軍統帥甚稱其職一樣,所以切不可因為其工作性質不同就說趙雲不被重用。


偏方分享


在演義中,趙雲武藝高強、為人忠義,是一個近乎完美的常勝將軍。他大戰過許褚、張郃、徐晃等名將,斬殺高覽、朱然、邢道榮等人,武力超群,鮮有敗績。他兩扶幼主,對劉備赤膽忠心。在演義中,羅貫中對趙雲的戰績有些過度拔高,對趙雲的形象也有些過度美化。但正史中的趙雲雖然稍遜於演義中的形象,但確實是文武兼備的真英雄。


在影視劇中,我們常聽趙雲自報家門“常山趙子龍”。趙雲是常山真定人,這個地方就是今天的河北正定。趙雲生活的時代,正值漢末軍閥混戰。當時趙雲受本郡的推舉,帶著一支人馬投奔了公孫瓚。

可是,不久趙雲便發現公孫瓚並非是其心目中的仁主,便有離開之意。之後趙雲藉口兄長故去,離開了公孫瓚。

趙雲入夥公孫瓚時,結識了依附於公孫瓚處的劉備。兩人惺惺相惜,一見如故。所以七年後,當趙雲在鄴城再遇劉備,從此一生忠心追隨劉備左右。


當時劉備在徐州被曹操打敗後逃往袁紹處,趙雲揹著袁紹秘密幫助劉備招募兵士,培植自己的勢力。

在鄴城時,趙雲與劉備同床而眠,情同手足。但趙雲為人審慎,做事極有分寸。在同曹操的博望之戰中,劉備大敗曹操,趙雲生擒了曹將夏侯蘭。夏侯蘭是趙雲的發小,在趙雲的請求下,夏侯蘭得以活命。夏侯蘭精通法律,但趙雲為了避嫌,沒有任用夏侯蘭,最後由劉備任用了夏侯蘭擔任軍正一職。

趙雲兩救幼主,對劉備忠心耿耿。建安十三年,劉備駐守樊城。曹軍揮師南下,直指荊州。荊州牧劉琮不戰而降,事後被曹操表為青州刺史。而樊城的劉備也落荒而逃,在當陽長坂被曹軍追得連老婆和孩子都顧不上,只帶著幾員大將飛奔逃命。此時,幸虧趙雲衝入敵陣,大戰曹軍,救出了甘夫人和劉禪。因為趙雲捨身護主,事後劉備升其為牙門將軍。


趙雲第二次扶救幼主是在建安十四年,當時劉備佔領荊南四郡,原屬劉表的萬餘人馬都歸了劉備所有,劉備成為了荊州牧,勢力不斷壯大。孫權為拉攏劉備,就將自己的妹妹嫁給了劉備。

兩年後,劉備入益州,趙雲任留營司馬留守荊州。孫權得知劉備入蜀後,接其妹孫夫人回東吳。孫夫人也不是省油的燈,將幼主劉禪也強行帶走。幸虧張飛、趙雲等人帶兵攔截東吳船隊,這才將劉禪奪回。

在益州之戰中,趙雲等人由荊州入蜀,奪取江陽等地,並在次年完全包圍劉璋。劉備在益州站穩腳跟,趙雲功不可沒。戰後,趙雲升為翊軍將軍。


趙雲不戀錢財,一心為公。劉備取得益州後,一些將領主張將成都的一些房舍和土地賞賜給將領們。但趙雲對此堅決反對。他認為天下未平,現在當務之急是爭取民心,應該讓老百姓得到房屋和土地。只有老百姓安居樂業,才能國富民強。劉備對趙雲的建議非常讚賞。

趙雲不但勇猛無比,而且在作戰中善於智謀。在漢中之戰中,他就用空城之計,設計逼退曹軍。

建安二十四年,劉備發動漢中之戰。趙雲帶數十名騎兵出營時,遭遇曹軍。在趙雲退入營寨時,曹軍尾隨而至。眼見曹操大軍殺到營寨,趙雲反而大打營門,迎接曹軍。曹軍見狀,疑有伏兵,便下令撤兵。此時蜀軍一鼓作氣,痛擊曹軍。


此戰中,曹軍損失慘重。而趙雲大膽設計,被劉備贊為渾身是膽。

趙雲也很有戰略頭腦。關羽敗走麥城,被孫權斬殺後,劉備執意東征東吳,為關羽報仇。這時趙雲上書勸諫,稱曹魏現在是最大的敵人,與東吳不宜開戰。而劉備這時也聽不進趙雲的勸說,就把趙雲留在江州,率大軍發動夷陵之戰。結果就是蜀軍大敗而歸,這次慘敗,嚴重動搖了蜀漢的國基根本。

劉禪繼位後,趙雲遷鎮東將軍,封永昌亭侯。在建安六年隨諸葛亮北伐,趙雲與鄧芝因與曹軍兵力懸殊,最終在箕谷失利。但由於趙雲的正確決斷和指揮,蜀軍的損失並不太大。諸葛亮的此次北伐,由於馬謖失街亭,最終失敗。諸葛亮因此引咎自貶三級,而趙雲也被降職為鎮軍將軍。


建安七年,為蜀漢奉獻一生的趙雲去世。他的爵位由其長子趙統繼承。他的次子趙廣是姜維麾下的戰將,在駐守沓中期間,戰死沙場。

趙雲自鄴城追隨劉備,鞍前馬後盡忠劉備二十餘載。他上馬身經百戰,衝鋒陷陣,下馬兼治地方,施政頗有頭腦,有武功又有文治。所以趙雲被後世譽為“武神”,紀念他的祠廟也遍佈全國各地。趙雲的英武、忠義形象深入人心,並在小說、評書中進一步美化。


歲月是一條河流


三國演義裡趙雲在長坂坡百萬曹軍中殺七進七出自然是小說追求藝術效果而進行的誇張演繹。


正史中的趙雲,《三國志》中這麼評價的:“黃忠、趙雲強摯壯猛,並作爪牙,其灌、騰之徒歟?”意思是黃忠和趙雲強壯勇猛,如同漢朝灌嬰跟滕公夏侯嬰這樣猛將。這個評價也不算低,可見真實的趙雲的武力值也是不低的。在三國演義中趙雲被描寫成一個英俊男子,白馬銀槍趙子龍一直都是蜀國顏值擔當。但正史中對趙雲相貌描述則不同,《雲別傳》中記載“身長八尺,姿顏雄偉。”三國時期一尺約合現代的 24 釐米,八尺是一米九二。當然這個八尺肯定是四捨五入的約數,不會正好一米九二,但是趙雲身材高大肯定是沒錯的。正所謂身大力不虧,歷史上的趙雲是一個彪形大漢是確定無疑的,而姿顏雄偉則描述了趙雲容貌其實比較彪悍,而非演義中白麵英俊小生的樣子。而古人習慣蓄鬚,所以正史上的趙雲其實可能是一個國字臉一臉大鬍子的彪形壯漢。


《雲別傳》中記載這麼一個戰績:建安二十四年夏侯淵敗於定軍山後,曹操自領二十萬大軍來戰,劉備據險避戰,堅守不出。曹操運糧北山,黃忠前去劫糧過期未還,趙雲領數十騎出營巡視,突然遭遇曹操大軍,趙雲領著數十騎兵和對方前鋒剛交手,曹操大軍就趕到了,趙雲殺入敵陣衝亂曹操大軍力戰而退,殺出重圍時,發覺張著受創陷入敵軍,趙雲不拋棄不放棄,面對曹操大軍又殺進去把張著救出撤退回大營。魏兵追至營前,趙雲打開營門,偃旗息鼓,魏軍疑有伏兵,於是後退;趙雲又“雷鼓震天,惟以勁弩於後射魏兵。”“魏兵驚駭,自相蹂踐,墮漢水中死者甚多”。劉備第二天視察時,來到趙雲昨天戰鬥的地方稱讚他“子龍一身都為膽也!” 軍中號云為虎威將軍。趙雲的戰績雖然沒有演義中長坂坡七進七出那麼誇張,但是才領著數十騎兵在曹操大軍中能殺個兩進兩出還救出來個人,也很不錯了。


人渣嘯西風


我是鵬正!我來回答!我是喜歡軍事和歷史的小學弟鵬正。

首先我要說趙雲肯定沒有《三國演義》中那麼厲害。

回顧真實歷史,看百態人生,在歷史書《三國志》上面的記載是關羽、張飛、馬超、黃忠、趙雲雖然趙雲排在最後但並不代表趙雲的能力最差,趙雲的主要工作就相當於現在的警衛員保護劉備的安全,所以一般能成為警衛員的,武力值肯定是不會差,況且在歷史中記載,趙雲身長八尺,風流倜儻、武力過人,就能看出趙雲並不弱。

其實真正的歷史上,趙雲並沒有受到重用,他基本都不在一線,並不像關羽張飛等人出去征戰沙場,基本都在幕後發展,有人說他不得重用的原因,可能就是布衣的原因,在當時的情況下是很受影響的,所以一般在真正的歷史上,很難看見,趙雲在外征戰的場景。不過也還是有的,所以大家潛意識始終是受《三國演義》影響,所以有很多場景,羅貫中杜撰出來的,不過一直以來,趙雲是不弱的。只是沒有機會表現而已。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