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清滅亡後,為何還有人在守皇陵?誰給守陵人發工資?

等是什麼




大清關外有三陵,關內有清東陵,清西陵。

皇家陵墓從一開始就有專門的守陵人,大清陵墓更是如此,守陵人不是一個,是有很多,於是在陵墓附近有了守陵村。

河北易縣的忠義村,就是著名的守陵村,守的主要就是清西陵。接下來,我們就聊一聊這些守陵人,以及過去“發工資”的情況,還有現在的生存狀態。通過忠義村,也許我們可以看到整體守陵人的生活狀態。

守皇陵是世代守陵人的職責



清朝守陵人,對身份是有要求的,基本上都是滿族人,否則難以做到盡心盡力。當然,滿族男子娶了漢族老婆的是有的。忠義村,到現在為止,所有男性都是滿族。

清朝時,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成了新的守陵人,戶口一上,守陵人的身份就確定了。“守陵”在這些守陵村的人看來,這是一種責任,也是一種信仰,也是一種職業。

所以,就算清朝滅亡了,還是有人繼續守陵。

守皇陵是有工資的,清朝有,民國也有



就拿清西陵忠義村來說,早期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這和清朝重視皇家陵墓有關。

而且,守陵人還有等級,有守陵的宗室王公,有守陵的大臣,還有守陵的平民百姓。宗室王公有各王爺,大臣從三品到九品不等。但是,守陵王爺和官員並不固定,他們是守陵的管理者,會來回調動,只有守陵的基層百姓,才是真正的守陵人。

清朝時,守陵人都是有工資的,而且工資不低,孩子上學有專門撥的學費,另外也有補助。可以說,曾經的守陵人待遇不錯,不事生產,還能富裕度日,這也造成了早期守陵人除了每天在陵墓轉轉,就開始了遊手好閒的日子。



晚清時期,大清朝被帝國列強欺凌,不是割地,就是賠款,工資就發的少了。

辛亥革命後,守陵人工資進一步減少,至於政治身份,則基本沒有,一水的都是守陵百姓,都聚居在了守陵村。

可是,後來情況繼續惡化,在1924年,馮玉祥把溥儀趕出京城後,守陵人徹底沒有了收入,日子艱難,可是守陵人除了守陵,其他都不會幹,因此日子就難過了。於是開始在村子周邊進行耕種,以便餬口。

因此,年輕的守陵人開始了外出當兵,或者謀求其它生計,至於守陵則漸漸被忽略了起來。於是,盜墓者們有了更多的機會。

守陵人目前生存狀態



進入新中國,剩餘的守陵人還是通過耕種艱難度日。到了十年動亂年代,守陵沒有了任何意義,因為到處都在破四舊,於是,守陵人最重要的職責,巡查陵墓,防範盜墓,這些都不敢做了。但是,這只是暫時的,他們心中還是印刻著他們的職責。

改革開放後,守陵村的人繼續守陵,沒有工資,年齡稍長的,在村裡種種地,糊個嘴。年齡比較輕的,出去打工,據忠義村的調查,80%的守陵村青年出去到大城市打工了。

隨著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進入新世紀後,除了出門打工,守陵人開始發展旅遊業、養殖業,形勢越來越好,獲得了不少收入。



如今,守陵人早已不是一份職業了,只是,守陵村的村民們習慣性的,常常在陵墓周邊轉轉。



藍風破曉


守皇陵的人也算是一種職業,而且世代相傳,一輩一輩傳下來。就算大清滅亡了以後,他們也是在遵守著祖訓,守衛著皇陵。

他們大多是忠心的老臣或者老臣的子孫後代,也沒有人給俸祿。但是後期也沒什麼人守了,守陵的人再厲害,也抗不過槍桿子。

國民政府也曾經保護過皇陵,但是時局動盪不安,連自己都快要保不住了,哪還有精力去保護皇陵。反正又不是自己的老祖宗。

所以後來東陵被盜,把無數珍寶當陪葬品的老佛爺也被孫殿英拉出來,當成了一具普通屍體,甚至還有人侮辱屍體。





是阿史啊


守陵人守的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清朝沒有滅亡的時候,工資肯定都是清政府發放。那麼清朝滅亡之後,為何仍然還有守陵人?他們的工資誰給發?

清朝守陵人——守的是一方信仰

其實守陵人的傳統由來已久,早在秦始皇時期,就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務。據說當年項羽火燒阿房宮之後,準備帶人去挖了秦始皇的墳。

沒想到半路被守陵人阻擊不說,甚至還出現了白起還魂的情況。據說後世守衛秦始皇陵的是蒙恬的後人,之後由於戰亂,漸漸的也消失了蹤影。那麼清朝的皇陵怎麼回事?

清朝剛入關的時候,在關內還沒有陵墓,只有關外的三個祖陵,即福陵、昭陵、永陵。埋的分別是太祖、太宗和四個遠祖,其中建造最早的是埋有四個遠祖的永陵。

永陵建立的時候,當時還沒有清朝,不過他們已經設立了守陵人的職業。主要是由愛新覺羅氏來擔任,一直傳到清朝入關之後,變成了守衛三個陵墓的工作。

他們平時的主要工作並不僅僅是看守陵墓,畢竟當時清政府地位在那裡,也很少有哪個不開眼的賊會去盜墓。主要是負責另外兩項工作——祭祀和運轉。


因為古人認為祖先有靈,後世子孫希望能夠得到祖先的保佑。於是在每年的特定季節,都會舉行大規模的祭祀。因此就需要有特殊人員提前準備,所以說規模最大的時候,清朝有3000多名守陵人。

清朝康熙年間,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總理衙門。而且官職設置合理,分工非常的明確,因此也保障了多次祭祖的工作。後來關內也有了陵墓,比如清東陵這些地區也多了守陵人的職業。

不過相對於關外的守陵人,關內的守陵人似乎只是把他們當成一種工作。因為關外的守陵人基本上都是世襲,對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榮耀。即使沒有工資,他們也都會一直做下去。

守陵人的工資誰來發?

當然在清朝的時候,守陵人的工資基本上都是由清政府發放。不僅僅是工資上面有優待,而且其他方面的待遇也非常不錯。

比如說自從清西陵建立之後,清政府就在此地設置了七八個不同分工的衙門。小到每一個點,都有著對應的工人。比如說面匠、糖匠、酒匠等等無比瑣碎的東西,都會有專門的衙門特殊管理。



基本上這個人幹什麼工作,一輩子都是這個工作了。甚至有可能到了後代,都會延續這種工作。而且搬過來的守陵人,都會被分到一處三分三的小院(寬×長),這也是一畝三分地的由來。

而且為了方便子女的教育工作,清政府甚至在此地設立了學校。除了和正常滿族私塾一樣的滿漢雙文,他們平時還需要學習有關於祭祀的很多東西。畢竟他們成年之後,需要接任祖輩的工作。

由於他們的待遇實在是太好了,再加上平時工作也不多,因此養出來了一大批的懶漢。除了祭祀的時候之外,平時都是非常清閒。這些人沒事遛遛鳥、喝喝茶,可謂是非常快活了。

而且這些守陵人的後代,一出生就要被上上戶口。因為上了戶口之後,享受的可是朝廷7品官的待遇,也就是現在的正處級。有了戶口之後,就要享受國家的各種補貼。

後來清政府滅亡之後,有關於守陵人的管理越來越混亂。不過仍然留下來了一批人,負責守陵工作。再加上當時清政府和民國政府簽訂的條約,原先清政府的很多開支,都是由民國政府來買單。

所以這個時候的守陵人,他們的工資都是由民國政府發放。不過相對於清朝沒有滅亡之前,工資則是要少得多,因此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幹這種工作。

後來他們為了生計,有一段時間給溥儀寫過信,希望可以開發一部分的陵墓地,當然不是挖墳,就是在上面種地。再過分一點的,竟然監守自盜,倒賣陪葬品。

雖然不是非常珍貴的陪葬品,畢竟比較珍貴的都在裡面,不過也造成了一定的損失。再加上一些陪葬品外流,吸引了一大批的盜墓賊。到了孫殿英偷盜清東陵的時候,守陵人只有幾十人。

據說如今竟然還有守陵人,不過也只剩下了幾戶人家。他們的工資沒有人會給他們發放,支撐他們的也只不過是一種信念。


史之策


歷朝歷代皇帝陵寢都有專門的守護陵寢機構及人員,這些守陵人平時專管皇陵的祭祀、修繕、安全等等。清代自然也有守陵人,清代陵寢守陵機構為承辦東陵(西陵)事務衙門,還有負責陵寢安全的八旗及綠營官兵,這些都可以稱為守陵人。

先來說說清代守陵人員的來源,無論是內務府的各級官員還是八旗的官兵,當然都是旗人,每建一座帝陵,京城內務府都要從各旗抽調人員(八旗子弟)由北京及盛京到陵寢當地看護皇陵,而綠營只負責陵區外的防護。這些遷來的八旗子弟在陵寢當差,按品級拿俸祿,不用種地(定期領糧食),不與漢族通婚,基本上是在一個封閉的陵區內生活當差。



清朝滅亡後,雖有優待清室的條款,可大多沒有落實,而溥儀所派的守陵大臣也是常駐北京,過去的俸祿及糧食再也沒有了,因為守陵人員都是自搬來後就世代在此生活,基本無處可去,所以大部分守陵人的生活都出現了問題,導致盜賣陵寢物品的事情屢禁不止,甚至各陵的隆恩殿門窗都被拆走了,而溥儀的小朝廷也無法解決這麼多人的問題,所以出了一個餿主意,那就是砍伐陵區內的古樹以解決原守陵人員的生活問題,一開始只是砍伐陵區後龍(今承德興隆一帶)地帶的古樹,但是後來連陵寢附近的樹都砍了,可以說一根不剩啊,筆者小時候村子開墾的地裡經常碰到一些老樹根,都是那時候遺留下來的。

樹總有砍完的時候,迫不得已這樣原來清代的守陵人也只好向附近的漢人學習種地,陵區的樹沒了,大片荒地隨即被開墾,這樣這些往日在陵寢當差領俸祿的守陵人就以種地謀生而生活在陵區內。

綜上所述,清代滅亡後,這些清代遺留的守陵人員並不是死心塌地的在看守皇陵,堅守自盜的事情很多,這些守陵人連自己的生活都無法保證還怎麼守陵呢?生活在當地是因為他們無處可去,清代守陵人員基本都是世襲的,基本上搬來後就一直在此為陵寢服務,所以這些人也就只能在當地謀生了。



孤竹公子


“守陵人”對於大多數人來說是比較陌生的,一直以來這個行業都很少出現在公眾眼前。守陵,顧名思義守得就是陵墓。比如《盜墓筆記》中的張起靈家族世世代代都是守陵人,一般來說古代皇陵都有專門的守陵人,他們都誕生或者消亡於朝代的更替之中。

古人信奉風水,作為皇室更看重百年之後的長眠之所,他們認為這不僅關係到自己身後的富貴,也關係到家族的命數,所以不惜耗費大量財力人力,選擇風水寶地,修建皇家陵寢,還煞費苦心的安排守陵人。而有一些守陵人就世代世襲,並且流傳至今。比如說大清朝!

在女真族入關建立大清政權之後,在東北的關外三陵就成了清朝統治者的祖陵。它們分別是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為了更好的守護大清的運勢,清廷從一開始就安排了與皇家有姻親關係的宗族組成衛隊負責守陵。一般來說守陵人都是世襲的,這些衛隊在三陵周圍組建村落,世代繁衍。對於他們來說守陵是一種信仰,守的是一方祖輩先人。

在大清朝沒有滅亡之前,他們的俸祿,自然是朝廷承擔。1912年溥儀退位,宣告清朝的滅亡,清朝皇室憑藉著和平退位換來了南京政府承諾的優待條件,一是:保證皇室成員的物質生活條件,二是:保證清帝宗廟陵寢永遠奉祀,並由國民政府設衛兵保護。

但是在民國那樣的動盪歲裡,到處軍閥混戰、人人朝不保夕,這樣的承諾其實並不管用。1924年馮玉祥發動政變將溥儀等皇室成員趕出了紫禁城,守陵的承諾自然也是名存實亡。於是1928年孫殿英炸開了清東陵,盜了乾隆和慈禧的陵墓。

現在守陵人不存在了但是依舊有一些人默默的守護著皇陵,據說他們都是清西陵旁村落守陵人的後代,居住在清朝祖陵的附近,默默守護著他們的祖先。他們奉行父死子繼的制度,對於皇陵的守護也是一代一代傳承,這是一種信仰。


彈指千年


理科男答歷史。

不光是大清的陵墓有守陵人,別的朝代的陵墓也有。

這成為了一種習俗,皇家的習俗,只要有陵墓,必定安排守陵人。

就拿清朝的守陵人來說,他們的任務是守衛關外的三陵。也就是長白山下清朝的祖墳。

三陵分別是努爾哈赤的福陵、皇太極的昭陵,還有永陵。

而在三陵附近的村民,基本都有著守陵人的身份。為什麼呢?因為他們是愛新覺羅氏,守護自己家族的祖墳義不容辭。其中不乏那些被貶罰至此地皇族。

一開始的時候,他們只守衛永陵,但是世代相傳,慢慢的就變為了三陵。

1606年永陵完工,並安排了一支完整的守陵軍隊。

守陵不光是看護陵墓,還有別的工作。就比如祭品,他們需要準備這些東西,並且分工明確,比如養牛羊馬、釀酒等等,都有專人來負責。

康熙時期,甚至還在永陵設置了衙門,派專員守護陵墓,也負責皇帝來祭祖的工作。

康熙、乾隆、嘉慶、道光,這4位皇帝都有來過永陵祭祖。

大清滅亡後,這些守陵人便分佈在了附近的村莊內,比如下營子、嘉禾等等。

這些村莊也可以說是愛新覺羅氏的聚集地,大多數都是以守陵人的身份居住於此,世代守衛陵墓。

雖說他們已不再舉行祭祀儀式,但是依舊是在守護。而且也在努力恢復這種祭祀儀式。

剛才說了,守陵人有很多是因為犯錯被罰去守陵的,我們來說一說努爾哈赤的伯父班布里。

據他的後裔說,當時班布里家有一個僕從犯錯逃到了努爾哈赤家裡,班布里要人的過程中,發生口角,努爾哈赤一氣之下,把班布里的紅帶降為紫帶,並且將他派去守陵。

守陵人中很多是被罰去的,據記載,喜塔臘十世祖就是被康熙帝下旨罰去守陵的。

守陵人的工資在大清還在的時候,是有專門的機構發放的。當大清滅亡後,這些人的工資都成了問題。但是問題不大,他們完全可以自力更生。

關於這份工作,他們是世代相傳,心裡也早已生根,這就是他們的使命。發不發錢的無所謂,重要的是身負使命。


理科男讀歷史


隨著時代變遷,守陵人這個職業,已經潛移默化的被時代所拋棄,但清末時期,還是有很多皇陵守護者的,他們沒有了收入來源,唯一剩下的,只有信念和責任了。

守陵人這個職業,一向都很神秘,他們世世代代以守護皇陵為使命,就算生老病死,也會子子孫孫繼承衣缽。而當時的清政府滅亡以後,為何還有人在守陵,他們又是依靠什麼生活的呢,有沒有工資?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兩個字:使命

守陵人在古代是非常嚴格的,需要經過多重考驗

在很多影視劇中,我們都會看到他們的身影,他們每逢夜晚,都會來到陵寢旁邊,看有沒有前來盜墓的小偷,這是皇帝生前賦予的使命和職責。

據歷史記載,守陵制由來已經,從秦始皇開始,守陵現象就已經成為考古界的一大熱點,就連現在湘西的一些小山村裡,還有現存的守陵人。

他們基本上世世代代以守陵為業,基本到清末,就沒有任何的工資了,他們把守陵看成是一種信念。

就拿我們熟知的秦始皇陵來說,雖然兵馬俑有被盜過的痕跡,但在當時,確實挖出來過守陵人,只是已經和墓葬連成一片。

古代守陵人是一個肥差,尤其是皇家的守陵人,基本上吃穿不愁,還可以拿點打點的東西,因此,對於挑選守陵人,也是非常嚴格的。

主業變副業,時代變遷,讓守陵這個行業徹底消失在了歷史中

小雪曾經看過《經典傳奇》有一期節目,就是關於守陵人的,只是他守護的並不是皇陵,而是私家陵寢,當然,規制也是非常的大。


而這個守陵人並和別人沒什麼區別,他們白天有自己的主業,剩下的時間,基本都在和陵墓相伴。

記者採訪過他,他說過,這是傳下來的一門手藝,守陵雖然沒有工資,但這個活不能在我的手裡斷了。

文/小雪歷史微鑑,古事新說,快意江湖!歡迎大家留言討論,喜歡的點點關注。

小雪歷史微鑑


民國政府頒佈的《關於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優待條件》中,有條是:大清皇帝辭位之後,其宗廟、陵寢,永遠奉祀,由中華民國酌設衛兵,妥慎保護。

所以大清就算滅亡了,在民國政府的保護下,還是可以繼續享有一定權力的。

大清滅亡後的守陵人

清朝選守陵人是需要經過嚴格挑選的,必須是皇家近親,或者一些犯了錯,但身份地位很高的人來負責。

比如雍正的親弟弟胤禵,在雍正上位後被安排去看守康熙的景陵;又比如乾隆十分疼愛的福長安,在和珅死後,被嘉慶皇帝派去守衛乾隆的裕陵。

雖名為守陵,可實際上卻是監視,守陵人沒有官職,但有不少部門,除了負責陵墓的安全、環境之外,還得負責好現任皇帝來祭祖時的所有安排調度、祭祀祭品、皇帝和官員的居住地方等等。所以守陵人的工作也不是很輕鬆的。

而大清滅亡後,守陵大臣的職位還是延續了下來,並且由民國政府安排守陵衛士,至於他們的工資,則守陵大臣由內務府發放,而守陵衛士則由民國政府負責了。


不過在民國十三年(公元1924年),北洋軍閥馮玉祥回京,發動“北京政變”,將溥儀趕出了紫禁城,溥儀先躲進了醇親王府(溥儀原先的家),又逃往日本公使館,躲到了日本人的庇護之下。而守陵大臣,因為沒有了內務府和皇家的“按時發薪”,守陵衛士也因為政府內亂而被撤走了。

所以在1924——1928這四年間,一些守陵大臣暗通還留守著的守陵衛士,不斷地偷盜陵墓的寶物出去賣,甚至還有企圖全面盜墓的團伙,妄想大發橫財的人不在少數。公元1928年6月,大盜孫殿英摧毀了慈禧定陵和乾隆裕陵,搶走了陵墓內所有的寶物。陵都沒了,守陵大臣這一職位也就不復存在。

中國歷史上最後一位守陵人是趙德新,他是清關外永陵世代相傳的守陵人,也是中國最後的守陵家族。趙德新的祖上是班裡布,是努爾哈赤的伯父,因錯而被髮配到永陵守墓,並在這裡建立了一個村落,世代相傳。



一貳一橙


按照道理來說,在清朝滅亡之後,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因為清朝滅亡、發不了工資給他們,他們就會很快地丟下手中的守陵工作,去做其他的事情。

但是在清朝滅亡之後,清東陵和清西陵中的守陵人們並沒有馬上這樣做,接下來,他們仍然留在了清東陵和清西陵附近、仍舊擔負了以往的守陵工作。

這時候,想必大家會非常疑惑,不明白這些守陵人們為什麼會如此堅守在自己的工作崗位上,明明清朝都已經滅亡了,還要這樣的堅持。


信仰、忠誠並不是主要原因

很多人都說是信仰、是對清朝的忠誠支撐著他們,這種說法是有一定道理的。

因為在清朝滅亡之後,民國確實出現了很多這樣的案例。

比如在清朝滅亡之後,曾經的兩江總督張勳雖然投靠了北洋政府,但他卻一直對清朝念念不忘,不僅沒有剪掉自己頭上的辮子,還下令自己軍隊中的所有士兵保留頭上的辮子,以此來表達自己對清朝的緬懷,最後,他更是反叛民國、打起了復辟的主意。


還有在開國之後、當溥儀被放出監獄走在大街上時,還有一大群滿清的遺老遺少們專程趕來在大街上參拜溥儀,口中大呼著萬歲。

從這種種方面,我們就可以知道封建時代裡這些信仰在人們心中的分量有多麼重了。

不過這方面的原因雖然也對清東陵和清西陵守陵人們起到了一定作用,但卻並不是最主要的原因。

民國一如既往給予的待遇是主要原因

最主要的原因主要跟民國時期北洋政府的策略有關。

清朝在滅亡之際雖然爆發了辛亥革命這樣的流血衝突,但是當清朝真正滅亡的時候,清朝卻是以和平方式終結的。

那時候,在袁世凱向南方革命黨的妥協下,清朝皇室為了防止遭受到滅頂之災,他們就選擇了和平退位,把江山大權轉交給了袁世凱、轉交給了民國北洋政府。


正是由於他們在此過程中籤訂了一系列的和平協議,溥儀這位清朝的末代皇帝才能保住了自己的性命、保住了在紫禁城中的居住權,然後享受到了每年400萬大洋的補貼。

在進入民國之後,清朝的軍隊全部融入民國軍隊中或者解散。

而在這個時候,北洋政府為了保護溥儀皇帝和紫禁城,他們就專門派駐了一支軍隊把守在紫禁城,防止其他人等任意靠近紫禁城危害到溥儀的安全以及奪走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寶。

在溥儀長大之後,他還專門讓自己弟弟偷偷把紫禁城中的大量珍寶拿出去賣錢,在此過程中,為了瞞住那些駐守士兵們,他和他弟弟可謂是想出了各種各樣的方法。

從這方面,我們就可以得知民國政府對清朝皇室退位後的態度。

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守陵人在民國後之所以擔負著以往的工作,就跟民國一如既往給予他們的待遇有關。

正如同每年給予溥儀皇帝補貼、派兵保護紫禁城一樣,在民國時期,北洋政府仍舊給以往的那些守陵人們派發了工資,這不間斷的工資,才是那些守陵人們會繼續留在清東陵和清西陵的原因。



守陵人成為盜墓賊的幫兇

如果沒有這些工資的話,信仰和忠誠並不能讓這些守陵人們堅守太長的時間。

在溥儀被趕出皇宮、在民國政府斷絕了給予清朝遺老遺少們的各種優待後,這些守陵人們的工資也隨之被斷絕,這個時候,就有不少守陵人為賺錢離開了清東陵和清西陵。


至於那些沒離開的人,是因為他們的家就坐落在清東陵和清西陵附近,他們習慣了種田維生,這才留在了當地。

不過他們雖然沒有離開,但是他們以往所擔負的守陵工作也隨之放下,沒有再做這己然吃力不討好的事情。

而這些人在後來就有一部分人成為了盜墓賊們的幫兇,為清東陵、清西陵被盜埋下了伏筆。

清東陵和清西陵在歷史中都遭受過盜墓賊們的洗劫,其中,清東陵受創最為嚴重,眾多皇帝陵墓中只有順治一人的陵墓沒有被盜,清西陵受創最輕,眾多皇帝陵中只有光緒一人的陵墓被盜。

在歷史中,除了我們所熟知的孫殿英之外,清東陵和清西陵還吸引了不少的土匪以及周圍百姓們的洗劫。

在孫殿英以及那些土匪們想盜清東陵和清西陵而找不到路口的時候,就是這些守陵人的後人或者曾經的守陵人們帶領他們找到了路口,然後他們才可以用炸藥或者盜墓工具把清朝密封的皇陵給破開,盡數盜走了裡面的珍寶。


孤客生


不止清朝,中國曆代除了元,其他朝代都有守陵機構和人員,元是草原民族,葬後不立碑,不留痕.也就不要專人看守。每朝基本都有士兵看守,國家穩定,皇帝口碑好的就叫一般的士兵守就行,不穩定的就找世代的守陵人。到宋明,還有部分太監得去一起守,一般就是那些不受現任皇帝待見的去。現在南京鐘山那裡還有個地名叫孝陵衛,就是當初管理明孝陵的部隊駐地,衛,相當於旅級吧。

到了清朝守陵制度更加完備,清朝守陵人的任務就是守衛關外三陵,這是清朝統治者的祖陵,位於關外遼寧省新賓滿族自治縣永陵鎮西北啟運山腳下,包括清太祖努爾哈赤的福陵、清太宗皇太極的昭陵,以及清朝遠祖肇、興、景、顯四祖的永陵。三陵附近的村民自永陵建立之後,一直保持守陵人的身份,他們都是愛新覺羅氏,最初的使命是守衛永陵,並世代相傳變成守衛三陵。清永陵建成於公元1606年,這裡當時駐紮了一個完整守陵隊伍,最高峰時達到3000人。守陵並非簡單地看護陵寢,清代守陵有著一套完整的體系,守陵人除了看護陵墓,其他兩項重要任務就是準備祭品。守陵人分工明確,有人專職負責飼養牛羊,有的專職負責釀酒,一旦有了分工,他們一輩子就只幹自己的那一件事,目的就是保證祭品的質量和供應正常。康熙皇帝即位後,在永陵設立總理衙門,專職負責陵墓守衛,而且設置了總管1員、翼長2員、八旗滿洲防禦16員、筆貼式2員、領催4員、馬兵75名等等。清康熙、乾隆、嘉慶、道光4位皇帝都曾前來祭祖,其中康熙2次、乾隆4次、嘉慶2次、道光1次。守陵人除了世代相傳,還有因犯錯而被罰至此的皇族。1912年清朝滅亡後,關外三陵的守陵人散落在附近的村子,如永陵、下營子、嘉禾等,這裡也成了愛新覺羅氏最後的聚居村落,他們表面上過著和當地人一樣的生活,但祖祖輩輩一直流傳關於守陵人的故事,祭祀禮儀雖然不再做,他們一直默默守衛在清朝祖陵附近,而且現在也正在努力恢復他們的祭祀儀式,這畢竟是我國傳統文化的一部分。

清西陵開建後,為了保護上吉之壤,清政府在陵寢的東南西三面修建了42華里長的風水牆,牆外每隔3裡共栽設了587根紅樁,合計193.3華里;紅樁外每隔40步立白樁,白樁外10裡再立青樁。界樁間用黃絲繩連接,樁上懸掛禁牌。青樁外再開20裡官山,立界石,上刻“禁地官山界石”,嚴禁百姓過往。清政府在西陵設立了東西王府、內務府衙門、承辦事務衙門、關防衙門、禮部衙門、工部衙門、兵部衙門,不僅有上至貝勒一級的王爺,還從關外、東陵等地遷移來大批滿人負責陵寢的日常維修和祭祀。雖然統稱為守陵人,但內部分工極細。糖匠、面匠、醬匠、粉匠、酒匠、網戶、牛羊工、養鷹的、養鳥的……一個“工種”一干就是一輩子。守陵人的身份可以說是“帶著皇族血液的公務員”,他們來西陵時,清政府會給每戶分一處小院,一般住戶是三分三為基準,三分三是指小院的寬度乘以長度的面積,“一畝三分地”的說法便來源於此。這裡有學校,滿文漢文雙語教學,還教授音樂、舞蹈和騎射等等。學校裡的學生都是守陵人的子女。他們可不一般,一出生便報戶口,即刻享受七品待遇。七品,相當於現在的正處級。即使是守陵人養的狗,也極有尊嚴。它們個個有戶口、有口糧、有補貼。祭祀時間以外,守陵人的生活極為悠閒。他們大多不會種地,閒來逗逗鳥、鬥鬥智謀,極其講究吃,講究“禮數”。

1911年,中華民國成立,這些守陵人也隨之正式“下崗”。他們當中,有些人離開了,有些人留了下來,被迫開始了“自改規制”、和當地人融合了。

解放後,管理和保護各代皇陵的工作,基本都由文物部門負責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