練習寫楷書和練行草書有聯繫嗎?

人到中年286779746


當然會有聯繫。書法諸體之間,大理略同,千餘年來互為影響滲透,早已切割不斷、血肉相連。歷代書家大多以楷取法、以篆立骨、以行取勢,學好楷書對行書草書肯定大有裨益,反之亦然。



唐楷之法,對後世書學影響極大。楷書雖不是萬法之王、眾書之基,但其筆法、結體規律規則的臻善與完備,其它書體皆不能望其項背,因此真書也是正書的最大代表。

書法之學,先篆也好,先隸已罷,最終還是繞不開楷書。抱庸以為,楷書雖算不得其他書體的基礎,但規則義理大體普適。就像一顆“定風丹”或“壓艙石”,至少可以保證不會偏得太大太離譜。書法就是加減法,而楷書就像個粗璞毛胚,有了這個勻稱飽滿的毛胚,才能精雕細刻出各種各樣的精品器件。



磨刀不誤砍柴工,在習練行書草書之前,系統地習學一下楷書是科學的,不求有多精,但要基本過得去。當然,也可以邊學楷書邊學行草,只要能融匯貫通就可以。需要強調的是,楷書水平絕對不是衡量書法的依握,楷書寫得好,未必行書草書就寫得好,這個沒有必然關係。




抱庸妄談。(文中插圖為抱庸硬筆習作)


抱庸詩書


楷書是行書和今草的本體,也就是說如果沒有楷書這種字體,也就沒有了行書和今草這兩種字體。

我有在頭條號”書法有云”中寫過一篇文章,是講述了,為什麼學習書法入門從楷書寫起,會比其他的字體做入門學習,有更多的優勢。

書法入門的學習,我們基本上是從正體字開始學起,正體字一般是包括篆書、隸書和楷書這三種字體。

篆書由於距離今天時代久遠,它的字形變化比較大,難以辨識,學習篆書必須先從認識篆字學起,因此學習的人相對比較少;而隸書由於它的筆畫簡單,從隸書開始學習,比較容易上手。

而楷書當作書法入門的學習,他的主要目的是先入規範建立基礎。學習書法,從楷書入門,不但兼顧了眼下的實用性,也為後續學習行書和小草字體打下了基礎。

我在上邊有說過,楷書是行書和小草的本體,學好楷書再來學習行書和小草字體,就會事半功倍,也是學習的一種由易到難的學習方法。

(另注,草書一般分為章草、大草或者叫狂草、小草或者叫今草。從楷書演變過來的草書是小草或者叫今草。一定不要跟早期的大草或者狂草混在一起)

因此,

楷書跟行書、草書的關係,楷書是另外兩種字體的本體,從楷書開始學起,為後續學習行書和草書打下堅實的基礎,這種學法,可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書法有云


有聯繫。這是書法的簡單問題,但往往簡單的事最難以說清楚。就好像1+1=2,難以說明。

我用最直接明瞭的辦法給大家說明:

以標準楷書“歐體”和被譽為標準行書的“集王聖教序”為例,選兩帖個別字進行比較,圖一是“九成宮”的“天”、圖二是“聖教序”的“天”。點畫筆法雖自成體系,但可以看出點畫筆法的起承轉合、結體的規則都非常一致。再選結體複雜的“靈”:圖三為“九成宮”的“靈”、圖四為“聖教序”的“靈”。這兩字,點畫筆法有別,尤其是行書筆勢的靈動性和書寫的流暢性,是楷書不具備的,但除此之外,其基本點畫的起承轉合和結體基本原則並無二致,依然是一脈相承關係。

經過以上分析,大家應該就清楚了楷書和行草書的關係是密不可分的,這也是我們一貫主張學行草書,先打好楷書基礎的原因。



如石書藝


書體的產生很有意思,由篆到隸沒問題,但第三個產生的竟然是草書,而行書與楷書誰先誰後有爭議,但更多的人認為先行後楷。


也就是說,一般認為,草書產生後,放慢速度,產生了行書;行書再放慢速度,產生了楷書。也就是說,行書是一種中間的、過渡性的書體。

而實際上也確實如此,如果把行書進一步細分,偏工整的稱行楷,偏簡潔的稱行草。可見,行書與楷書聯繫是較大的。

而在楷書成熟的唐代,有一些楷書是帶有行書筆意的。比如褚遂良楷書,瘦硬清腴,筆意流動,點畫溫潤,結字蕭散,略放即為行書。

就筆法與結體而言,行書與楷書並無非常大的區別,楷書的法則,行書基本上都適用。

只不過相比楷書,行書書寫速度更快,點畫流便,露鋒入紙,筆畫簡省,化方為圓。

學習行書,一般要求有一點楷書基礎,由楷入行,效率更高,更易理解行書。

最後,大家來看一看被譽為“天下第五行書”的《韭花帖》,是不是更像是一件楷書作品?



更多文章,敬請關注千年蘭亭。


千年蘭亭


楷書和行草書之間當然是有聯繫的了,古人對此早有論述。唐代孫過庭在《書譜》中就曾說過:

“草不兼真,殆於專謹;真不通草,殊非翰札。”

這句話我們可以簡單的理解為:寫草書的時候如果不兼備楷書的筆意,就會失之於單調拘謹,成不了好的作品;同時,寫楷書的時候,如果不摻入一些草書的筆意,就會失去“尺牘書”自然書寫的流暢感,也不是好的作品。

因此,作草兼真,作真而參草,只有痛徹真草之“通規”,方可寫出好的書法作品。

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內在聯繫

關於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內在聯繫,孫過庭在《書譜》中也有論述:

“真以點畫為形質,使轉為性情;草以點畫為性情,使轉為形質”。

這是孫過庭對楷書和草書在用筆上的內在關係作出的精闢概括。就是說,楷書的基本要求是以點畫和結構的嚴謹構成其形體,但他的精神則是使轉表現出來的,如果使轉不能得宜,用筆就會流於刻板、呆滯;而草書的形體是由轉折呼應之勢體現出來的,而它的精神則是寄託於點畫之間,所以寫草書的時候,要重視點畫的形質,因為這才是體現精神的地方。

我們發現很多人寫草書的時候,過於追求線條的牽連纏繞,而不重視點畫的形質,因此最終作品流於“俗氣”。楷書與行草書雖然書體差別很大,但是血脈相連,相輔相成,因此孫過庭就曾告誡我們,切不可“圖真不悟,習草將迷”,“好溺偏固、自閡通規”。否則,便會“就分佈於累年,向規矩而猶遠”了。

歷史上眾多書家,莫不兼善真、草

歷史上很多的書家都是真書和草書兼而善之,例如鍾繇和張芝,雖然二人專精一體,但不是說就完全不懂別的書體,孫過庭《書譜》中說:

“伯英不真,而點畫狼藉,元常不草,而使轉縱橫。”

張芝雖然寫的是草書,但楷書的點畫經常出現在作品之中;鍾繇雖然寫的是楷書,但草書的使轉經常出現在字間。

而晉代的王羲之則兼具鍾、張之長:

“擬草則餘真,比真則長草”,因為涉獵多種書體,集取眾長,因此成為書聖。唐代著名狂草大家張旭,我們看到他留下的楷書作品《郎官記》給人以:

“備盡楷法,隱約森嚴,筋脈結密,毫髮不失,初若漫不經思,而動遵規範,契合化工,有不可名言其妙者。”

由此可見,歷史上大凡有成就的書家,大多數是兼善真、草,或者是專草而通楷或專楷而通草。

楷書和行草書就像一隻手的正反面,同時兼學正楷和行草書,對於筆法的領會是非常快的。

因此我們在學習楷書的時候,可以同時寫一種行書或者草書,學習行草書時,同時兼學楷書。啟功先生也曾經說過:“楷書行寫,行書楷寫”。


翰墨今香


練習書法,楷書與行書之間有何相互聯繫?

融會貫通,是各種書體的學習關鍵。不可割裂開哪一種書體,書寫形式雖不同,書法內涵卻一致,都有各自用筆規律,同一種書體中,筆法不盡相同,楷書分類頗多,書寫方法多少有區別,


哪一種書體都有各自的用筆方法,那麼楷書與行書非常接近,橋樑為行楷,就是一種楷書與行書之間的書寫書境,糅雜楷則與行書的書寫流變性。非常好的一種性情表達方式,現今很多臨場揮灑,一般是行楷與行草之間遊曳。方便快捷,寫作品最多的是行書類。

楷書寫好了,對行書有著很好的基礎性,也有行書不錯爾後歸真,也是很好的書寫因素。一般由行書歸真書,楷則具活力,形象生動活潑。而從楷書開始練習,會有一種難度係數大,對於初學是一種極大的童子功訓練培養,往往都有很長時間的體悟與感知。


而具有性情中人者一般都是從行書始端。後有歸於平正。屬於歸納總結式。先一步楷則訓練是一般普遍規律。

楷書行書的聯繫極為密切,兩者互補依存,作品中都有間雜,行書中有楷意,楷書中有行書影子。故啟功雲,楷書當行書書寫,行書當楷書書寫,其中辯證的關係,乃反應了行書與楷書的書寫特點。嚴正與灑脫之間的轉換之尺度。

由此簡單的問題,蘊含者很大的筆法神髓。也有著必然的依存關係。


狂喜淡墨a


練楷書和練行草書有非常重要的聯繫。

要搞清楷書和行草書之間的聯繫是什麼?首先要搞清各自練習的目的。

楷書,通過練習要達到什麼目的呢?

第一,筆畫要平正,結體要整齊,點劃要有神。

第二,筆畫符合規律,即永字8法。

第三,中鋒用筆,藏頭護尾,即通常說的3折筆。

草書,練習的關鍵點在哪裡呢?

草書練習最重要的是急就流暢、縱任奔逸、韻媚婉轉,變化無窮,但是其法則又很謹嚴,不可離譜。

而行書:“楷幾於拘,草幾於放,介乎兩間者,行書有焉。”

好了,草書“急就流暢、縱任奔逸、韻媚婉轉,變化無窮”這幾個特點,是不是像一輛越野比賽中的吉普車呢?我們知道,越好的吉普車想要激情狂奔,越需要配備一副好的剎車總成,才能謹守法規,不致翻車。回到草書,那什麼是草書的剎車總成呢?

一個字:

留的意思是用楷書的筆法寫草書,下筆要慢,行筆沉著;需要加快時,要留(剎)得住,只要筆不停滯即可。

譬如米芾的行書非常駿快,但筆筆能留;再看顏真卿的《爭座位帖》,行書筆劃外圓內方,如錐畫沙,氣足,一筆未有滑脫,雕塑感很強。

楷書和行草書之間的聯繫如此之密切,正像當代草聖林散之所說“未有善行草書者而不工楷書的”。


聞道深般若


草書寫著寫著就發現有的時候不但親爹不認識,自己睡一覺醒來都不認識了於是就把草書符號統計做了約定,這樣大家至少能認識。變為章草,再到今草。

後來一幫文人來了,他們寫字不再限於抄寫,用書寫表達心情,在字和字之間加入連接的行氣,使字開始有韻律節奏,有了美學的意義。這就是我們常說的行草。

至於楷書其實是另一個分支發展的。

所以,你要說練習有什麼聯繫,真的沒有。

其實真的可以忘掉楷書直接從用筆,線條,節奏,姿態,韻律去思考的。我這樣說可能會被人罵,不過行草確實是可以脫離辨識的實用意義,朝美學發展的。我們可以想想練行草是不是其實想要這種灑脫和情緒的表達。如果是,不妨這麼去踐行。







字趣硬筆學堂


有聯繫。一般先練楷書然後練行書。雖然有人認為更具其發展歷史,不一定必須要先練楷書。從學習技法或對書法的點畫結構偏旁部首的變化與理解角度來看,仍然是先練楷書為好。我們以"行"字為列字分析一下。

楷書的點畫互不練屬,如果我們先練習楷書無疑要容易一些,不需要有複雜的連貫動作。在讀帖上的分析同樣如此節奏清晰。並且在書寫楷書是就運筆的來往關係來說,其運筆路線,在嫻熟的情況下,是和行書一樣的需要一氣呵成,只不過收筆時,筆鋒離開了紙,而行書則是在點畫與點畫之間的牽絲連帶書寫時,筆尖不離紙而已。在進一步加快書寫速度時,可能就會把其中的一些點畫完全連帶起來書寫,甚至省減一些筆畫,這時就有了楷書到行書的轉演變。

我們學習書法時,如果先學行書,特別是草書,然後學楷書,對點畫或偏旁部首的來龍去脈的理解,就會模糊許多。甚至不理解,為何如此。先學楷書,嫻熟之後,書寫過程速度加快,甚至有意無意減省一些其對筆畫和做連帶處理,自然而然就形成了行書。

我們說的潦草字,雖然不夠規範,但多會發生減省一個標準字形中的點畫,這實際上就有了楷書到草書的一絲意味,不過不一定規範美觀而已,因為那是一種草率的書寫,而不是按照人們在積累過程中約定俗成的行書或草書符合。

這是從字體的轉換或變化上來說的。

再者就是相互之間的影響與借鑑。楷書和行書發展到現在,基本已經定型。但我們在臨摹練習楷書或行書的過程中往往會出現兩個極端。楷書的僵化,行書的綿軟無骨或節奏。這是就需要我們進行取長補短的臨摹練習,取楷書的筋骨和節奏感融入行書以糾偏。取行書的流暢性容如楷書以提高其靈動行,比如趙孟頫的楷書仍然一筆一劃互不連接,達但其中就具有行書的筆意。而王羲之的草書或行書中就運筆節奏感來說,則充滿了楷書的筆意,其一點一畫的起轉承合都筆筆不苟。



翰墨書道


如果問:如何從楷書過渡到行書?也許有人會答曰:“不就寫快點嘛?”“重新臨行書帖就可以了!”這些觀點都是不科學的,相對片面。

進入正題前,要明白一個概念:楷書和行書無先後關係,是兩個相對獨立的學術體系,擁有相對獨立而又有一定共性的書法基礎,

先看個例子,我們知道,田蘊章是歐楷專家,我們對比他的行書和楷書是怎麼樣的?

田老師的楷書,非常成熟,我們不多評論。但是落款處的行書,雖然寫的很“漂亮”、“秀氣”,但是,依然能看出楷書的筆法痕跡。這就說明,但一個人書法特點完全固定成型了的時候,想要變換是困難和存在瓶頸的。抑或說,田老師的行書,並沒有真正意義上,實現蛻變。

那麼,如何相對“科學地”將楷書轉換到行書?基本原則是大道理,從宏觀上指導人們的思維和實踐,具體方法是明細要求,從微觀上規範人們的日常行為。書法實踐不能光講大道理,要有具體要求來規範操作過程。“變”是楷書向行書轉化的關鍵。

原則上來說跳過楷書練習行書是可以的。從書法史的發展過程來看,草書出現的比楷書要早,也就是說先由篆書發展到隸書,隸書的快寫之後就出現了草書,而行書是由草書逐漸演化過來的,所以從書法的發展史上來說是可以的。

歷史上很多書法家他的行書和他的楷書其實完全是一個不同的面貌。比如唐代我們知道有柳公權的柳體,柳體的這個楷書寫的嚴謹並且非常的漂亮,但是柳公權本人寫行書和他的楷書我們看不到半點的關聯。行書有一個獨立的書寫方法,所以不練楷書,直接練行書應該也是沒有問題的。

之所以大家認為不能跳過楷書練習行書,是因為世俗的觀點認為楷書就好像是站,行書就好像是跑,你站都不會站怎麼跑得了?其實這種說法是一個誤區。但是從楷書和行書的結構來看,如果你楷書的結構寫起來就鬆鬆散散的,就不太容易把握好行書的結構。因為行書的筆畫中間出現了牽連,不如楷書結構筆畫那麼清晰。所以說你沒有這個結構的基本的訓練和把握,直接去練習行書相對比較難。

一個字無非就是結構和筆畫,結構上可以從看書中借鑑,楷書和行書的筆畫其實是很多程度上是不一樣的。尤其是唐楷和我們平時所看到的行書的筆畫是完全不一樣的,事實上即便是楷書寫的再好,你行書也是專門需要練習筆畫的。而且結構上,有一些連帶的結構,還有一些結構的變形也需要專門練習。

綜合這幾點來說。練習楷書會對練習行書在結構、筆畫上會有幫助,但是並不是說練習行書必須經歷的過程。而在之前我們如果經過一些哪怕是篆、隸線條的訓練和一些結構的訓練,能夠保持線條的一些穩定性,能夠對於大致漢字結構的認知有一些理解和體會,直接入手學行書是可以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