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代古錢幣有轉音的是假的嗎?

石培星


宋代自趙匡胤於公元927年建立北宋政權至今已1000多年。宋代在歷史上經歷北宋與南宋共350多年。在歷朝歷代中,宋代鑄錢是最多的,這是兩宋社會政治經濟發展的需要。我國曆史上鑄造的錢幣,從刀布幣,到秦半兩,到唐開元通寶至兩宋元朝,錢幣的材質都是青銅質。直至明代發現金屬:鋅:才由鋅黃銅替代了歷史悠久錫青銅。無論是錫青銅,還是鋅黃銅和其他金屬一樣,都存在一個抗氧化,腐蝕的問題。宋錢流傳1000多年,且宋錢主要是出土,窖藏流傳。經過一千多年漫長歲月在空氣,水分,土壤的侵蝕,氧化,銅金屬產生了化學變化,改變了銅金屬材料的金相使銅質在硬度,強度,延伸等物理變化使銅錢變得聲音發啞,也就是撞,碰不開聲的流轉歷史所致的物理變化。故除特殊稀有金屬,金,銀等,一般的銅幣是不開聲是啞短的聲音。如果銅幣在撞碰,敲擊下發出帶轉音的金屬音,那一定不會是真的宋錢。個人認識僅供參考,謝謝編輯!!











老羅194763


這個說法並不是空穴來風,歷代錢帀的特色都略有不同。目前市場上是有許多假宋錢,而且有很多是老銅精鑄,足矣亂真。甚至可以直入一些網紅評級公司。所以古錢幣鑑定必須要綜合評定,而不能僅憑單項確認!至於轉音:.從聲音上鑑定古幣。古代錢幣大部分都是有銅鑄造的,銅容易氧化,經過長時間的洗禮後,聲音深厚暗啞,純正,沒有轉音。而新鑄錢幣的輕輕一敲,就會發出清脆的聲音,並伴有轉音。所以有轉音必存疑!


趙雪峰


一枚拿到手以後,第一個問題就是錢幣的真偽問題。現在各種介紹鑑定錢幣的書籍很多,多談的是從作偽的方法與對策,但有許多鑑定方法隨著作偽工藝的改進已沒有太大的意義或失去作用。

鑑定古錢的基本方法和原則是:第一,要掌握每一時代錢幣的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古錢都反映有鑄造錢幣的時代特徵,同時古錢還有它的個別特徵。掌握這些特徵就可以瞭解它們是什麼時代的錢幣,什麼種類的錢幣,並根據這些特徵區別真錢和偽錢。古錢的特徵包括錢文和形制兩方面,錢文是鑄在古錢上的字體,形制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瞭解每個時代、每種貨幣的這些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是識別每一時代、每一種古幣的真偽及其價值的基本方法,如果我們發現一枚與其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差得很大的貨幣,應特別注意其作偽的確能性,再用其他方法鑑定、就可確定其真偽。第二。用科學方法辨別偽錢的偽鏽、偽色。在古錢幣鑑定中,分辨銅鏽、銅色的真假是相當重要的方法,因為有些偽幣單從文字形制很難絕對斷定真偽,而鑑定鏽色方法簡便。 第三,熟悉偽錢的基本特徵。鑑別偽錢既要了解每個時代真錢的基本時代特徵和個別特徵,也要了解偽錢的基本特徵。改刻的偽幣幣面不平,拼合的偽幣正反面幣色不一,鑿去的文字四周總有痕跡可尋,用翻砂法制造的錢幣比真錢略為小和薄等等小了解偽幣的基本精況和偽造法,細心觀察,就能發現偽幣作偽之處。第四,掌握與古錢鑑定有關的知識,應瞭解有關貨幣理論、廣博的歷史知識、古錢的鑄造常識和“栽譜臥錄”古文字學以及歷代典章制度知識。對鑑定古錢都是十分必要的(以上摘自有關文章)。第五,瞭解朝鮮、越南、日本等周邊國家的鑄幣,以上幾國都曾經流通過我國鑄幣,也仿鑄過不少中國的錢幣,大家要掌握他們錢幣特點,避免同中國錢幣混淆。

前人鑑定錢幣主要使用文、質、聲、色、神、味六字來分析,其中文是指錢幣文字及圖案氣息、風格,質是指錢幣形制、工藝、幣材成分,聲是指錢幣聲音,色是指錢幣鏽色、包漿,神指錢幣的神韻,味是指錢幣的氣味。

文字及圖案氣息、風格,是指看錢幣的文字、圖案是否是流暢、舒服,文字及圖案或雅或拙,是否與時代特徵相符合。從文字(圖案)風格可以說是錢幣鑑定的一個難點,因為每個人的欣賞的觀點不同,對一枚有爭議錢幣可能得出結論相差甚遠,但在大的方面,基本可以達成共識,如先秦及戰國、秦時時代的鑄幣的文字是工匠用刀刻在模上鑄成,因字體沒有一定的型式,所以版別也特別多,基本沒有相同的,文字雖然是匠人信手來,但毫無匠氣,舒展流暢,自然生動,自有一番趣味,其中也有印範制幣者,字體多雄渾有力,粗壯大氣。漢時五銖版別繁雜,文字風格各異,非方家不能分辨異,張某水平有限,不敢胡言。漢代出了一個制錢高手-----王莽,字體流暢瀟灑,佈局勻稱得體,以六泉十布聞名與世,別鑄有貨布、貨泉,字體做懸針篆,多製作精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因戰亂不斷,鑄幣相對較差,三國曹魏時的錢幣總體來說文字比較隨意流暢;孫吳的貨幣文字比較圓渾豪放;兩晉錢幣因鑄地的不同,出現不同文字風格,豐貨、漢興蒼勁凝重,大夏真興豪放自然,開闔有度,涼造新泉疏密有度,自成風格,南北朝有瀟灑飄逸的孝建四銖、永光,端莊凝重的五銖(陳)、太貨六銖等,這一時期多美泉,第一當首推永通萬國,太貨六銖、五行大布、布泉、常平五銖、孝建、永光等爭奇鬥豔,各具特色,美不盛收。唐開元通寶據《舊唐書.食貨志》記載為歐陽詢所書,字含八分及隸體結體精嚴,凝重端莊,這種風格一直貫穿整個唐代。五代十國時,漢元、永平、通正、天漢、光天、乾德、鹹康、開元(王審知鑄)永隆等或為開元改範所鑄或粗獷、拙樸,其它如周元等多繼承了唐代的書風(因五代十國錢幣十分複雜,多數是非一般收藏者所能見到者,研究有限,見的也不多,不能詳談,望見諒)。到了宋代以,每一皇帝每改元一次均鑄一次年號錢,錢文豐富多彩,變化萬千,或雅或俗、或拙或巧,筆法嚴謹,結體精良。個人認為從整體水平來說,是我國錢文書法發展的頂峰。宋以後,錢文書法整體水平開始下降,到金代出現了一次復興,以泰和阜昌為代表。元代的至正錢中有部分錢文楷書雍容大度,但整體水平不高,呈下降趨勢,明清錢文除咸豐錢外,鮮有佳作。咸豐錢是我國古代鑄幣中錢文書法最後一次復興,各局的錢文異彩分呈,或如大家閨秀或如小家碧玉,仔細品來,回味悠長。

圖案鑑定主要運用於花錢中,每個時代的花錢圖案都有自己的時代特徵,這不是本文的重點,在這裡就不多談了。

運用錢幣文字(圖案)鑑定錢幣,不但要熟悉同一時期的文字風格,最好具有一定的書法功底或書法的鑑賞能力及隔,這點對初學者可能要求有點高,不過大家放心,多看多想多揣摩,時間一長,自可成竹在胸。

注:下面有關運用鏽色包漿鑑定錢幣的文章摘錄自鄭家相先生大作,目前,坊間許多錢幣中辨偽部分多抄錄鄭家相先生著作,張某也借來一用,因現在造偽方法也發生許多變化,有些方法已不太適用,張某斗膽,在中間加了一些自己的想法。

出土古錢歷經百年地下腐蝕,有的滿身翠綠、有的紅、綠、黃、白,斑斑駁駁,錢幣界稱為“生坑鏽”。傳世的古錢由於長久玩賞,油汗入表,錢體呈黃褐或褐色。作偽者為取得“生坑”、“傳世古”的表面效果,便在偽錢色澤上作舊。常見的方法如下:

一.綠色。因為出土的古錢都有綠鏽,所以偽造古錢施以綠鏽,方能*真,偽造綠鏽的方法有五種:

(1)將偽造的錢埋入土中,經過二三年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綠顏色的鏽了;(張三少注:現在有部分高檔偽品,入土何止兩三年,可能是入土十年左右,再加入酸液等物質,現在取出已是硬綠鏽滿身,殺傷力很大,我和一位泉以前曾經交過學費,這種錢的鏽說來也不是天衣無縫,綠鏽的顏色偏嫩,比較浮。)

(2)將偽造的錢幣浸以鹽酸或醋酸,再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後取出來,就有滿身的綠鏽。浸過鹽酸過醋酸的偽錢,放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也能發生綠鏽。但這種綠鏽都在浮面,不能入骨,較真錢的綠鏽鬆脆,容易脫落,且不能發生硬綠,只能成為土化綠,所以硬綠鏽是不能偽造的;(張三少注:這種方法是目前市偽造生坑錢最常用的方法,屬低檔偽品,稍加留心,就可分辨出。另外,現在硬綠鏽也能造出了)

(3)用膠水調以綠色粉末,塗在錢上,再加以泥水、侯幹,便成土化綠鏽。這種偽錢最怕開水泡煮,因為一經泡煮,綠鏽便會完全脫落;(張三少注:現在用開水泡煮的方法來鑑別偽鏽的方法已意義不大,隨著科技的發展,現在有許多膠水不怕開水泡煮)

(4)用松香調以綠色粉末,塗在偽錢上,便成為了一種類似硬綠的繡,驟看不易辨別,如以熱手摩擦或熱水浸之,用鼻嗅覺有松香氣味,便能分辨出它是偽造;(張三少注:現在這種方法已不常用)

(5)用綠色瓷漆塗上偽錢,經過一年半載,瓷漆乾燥堅硬,頗似硬綠繡,但其色澤終不能如出土硬綠之自然,且容易剝落;(張三少注:現在多改用樹脂,乾燥的時間也不太長,但效果比油漆好的多,辨別方法是用小刀削或針扎,試一下硬度)

二.紅色出土的古錢也有生紅鏽的,偽造紅鏽的方法有四種:

(1)將造成的偽錢用火燒煅使透,浸入冷水,便帶紅色的鏽;再浸以鹽酸或醋酸,埋入土中,經過一年半載取出來,便有紅綠鏽色,頗似出土古錢了。但此種方法只能用於水紅銅的錢,若明、清黃銅錢,雖經火煅錢也不能發生紅色;

(2)用膠水調以紅色粉末,照前述偽造綠鏽的方法,也能造成紅綠鏽色,但它的弱點也與偽造綠鏽同;

(3)用松香調以紅色與綠色,同塗在偽錢上面,便成了紅綠鏽,其弱點與前述相同;

(4)用紅色瓷漆與綠色瓷漆調塗偽錢上面,便成紅綠鏽。其弱點與前述相同。(張三少注:現在造紅鏽多采用第一種方法或用樹脂、油漆等塗在錢上,多做成半傳世古)

總之,紅色不能獨立,一定要配合綠色或藍色或傳世古。

三.藍鏽,出土古錢顏色還有紅、綠、藍三色的,作偽者的方法不外上述用膠水、松香、瓷漆三種來配合,但造此種三色偽錢的甚少。(張三少注:從目前本人所見到的偽錢來看,造紅、綠、藍三色偽錢的不多)

四.傳世古,古錢有的是歷代流傳下來,並沒有埋入土的,所以多數圓錢沒有紅綠鏽,僅在錢的表面有一種黑褐色,這種顏色稱為傳世古。也有的雖然埋入土中過,但出土後經日久摩擦,紅綠鏽大半脫落,僅在少數處尚殘留一些綠色或紅色,(張三少注:也有留有藍色。鏽留下的多少與盤玩的時間與坑式,如果玩的時間短,鏽也會留下的比較多)其餘部分都已變成黑褐色的銅質,這種稱為半傳世古。偽造這種顏色的方法,通常有下述兩種;

(1)將偽錢用火煅燒,取出後使冷,錢的表面上便發生黑色,再放衣帶裹之,經過一年半載,色澤光潤,便與真錢相似。此種偶帶有紅色鏽的。

(2)將偽錢用鹽酸或硫酸浸一二日,取出便現黑色,再裹入衣帶一年半載,色澤漸發光潤,與傳世古錢相同。

(張三少注:真正的傳世古雖是極薄的一層,用水煮洗刮都很難去掉,錢幣流傳愈久,色澤愈深。現在許多傳世古的假錢多是在煤煙上燻黑後,再上蠟打光的,錢如同墨染,錢幣中根本沒有這種包漿。還有一種用真的銅鏽粘在偽品上的假錢,這種方法本來是用於偽造青侗器的,現在據說有一批造假銅器的人轉行做古錢了,這種雖然看上去硬綠紅斑滿身,但總體感覺不自然,而且因鏽比較硬,難於加工,多與錢體之間有縫隙,所以多做成滿身黃土或黑色垃圾的坑式,其中黑色是偽造的半傳世古,目前市場上就有一批做成半傳世古的假錢,其中的紅我已經見過萬曆背龍紋、崇禎背五工、阜昌元寶等數十枚初一看,傳世古中隱約有綠鏽、紅斑,十分開門,但仔細看後會發現錢上好象塗了一層油或臘,用刀削或剔時容易除去。這批錢最大的一個問題是所有的不同時代、不同品種、不同銅質的錢都是一種包漿。其實真正的老生坑中是紅斑綠鏽通常堅硬異常,很難除去。但經酸處理過的錢除外。這批錢的紅色、綠色一種有真鏽粘上去的,一種是樹脂或油漆塗上去的,這批我認為做的不好,可最近在市場上看到的些泉商進了這批貨,我在這裡只是想提醒一下大家。)

辨別古錢的真偽,雖然積累長期經驗,也仍要處處留心,但偽錢與真錢究竟兩樣,如真錢的綠色,無論是硬綠或土化綠,都是入土數十年或數百年,甚至數千年而成的,硬綠的硬度在非常堅硬,土化綠都是入骨的,甚至有的銅質已化的(既通常所說的脫骨或脫胎)。偽錢的製造者決不能等待埋入土中數十年或數百年再取出來售賣,至多埋入土中二、三年,不會成為硬綠,土化綠也是不能入骨,僅在錢的表面有一層類似土化綠的綠鏽而已,一經洗刷,容易脫落,所以能夠辨別。紅鏽也是如此,真的紅鏽是活色,不容易脫落,偽的紅鏽是滯色,容易脫落。(張三少注:現在做偽者已與前輩不同,硬綠已經偽造出,許多偽鏽已經很過關了,所以個人認為,這種方法只能適用於普通的偽品,高仿品根本不適用)。

形制是指古錢的造型結構、鑄造工藝和幣材成分。不同的時期的鑄錢,或出於需要,或出於規定而形成一些特定的現象。如齊的刀幣為保護錢文而把輪廓鑄得較高、宋錢面深背淺等,不同的錢幣有不同的形制。古錢的銅質主要有青銅、黃銅、紫銅、白銅等數種,青銅屬銅錫鉛合金,其顏色有青白、微黃、淡紅或水紅等種;黃銅指銅鋅合金,紫銅的含銅量最高,呈紫紅色;白銅指實際上指銅鎳合金,但有一些銅色偏白或銀白的古錢,習慣上也稱為白銅錢,但實際上並不含鎳或含鎳很少。它是一種青銅,只是鉛或錫的成分較多而引起了銅色的變化(根據史料《天工開物》記載,我國在宋時已出用砒霜等藥物製成的砷白銅及用甘石製成的黃銅,但工藝複雜,而且有毒,估計在當時只是供富用享用的奢侈品)。由於各個歷史時期各地的科技發展水平、礦產資源、鑄幣金屬成分比例的不同,所以古錢的銅質銅色也有較大的差異。總體來說先秦圓錢的銅質雖然是青銅,但銅色較紅,接近紫銅。而刀布幣的銅色多呈淡紅,半兩及五銖錢的鑄行時間很長,銅質精精不一,具體品種要具體分析;開元錢早期多是青白色,南唐錢幣的銅色也多數偏黃白色;宋錢或偏青或偏紅,銅色繁雜;遼錢銅色偏深紅或紫紅;元錢銅色以深紅及淺紅者居多,而寺觀供養錢也有偏黃者(有人認為可以是黃銅);明嘉靖之前鑄錢用青銅,明嘉靖之後則多用黃銅,著與掌握了鋅的提煉技術有關;清雕母(祖錢)銅色以金黃為主,銅質精良,給華麗富貴的感覺;清代新疆鑄錢用紫銅,故稱新疆紅錢,銅質溫潤細密,色澤紫紅。

在鑑定一枚錢幣是否符合當時的形制時,除要看錢的大小、厚薄、重量是否對外,還要仔細觀察穿、外郭磨損是否正常,錢背是否與同時代的錢幣一致。建議初涉泉河的泉友在集幣的過程中多看錢幣的背部,仔細看,多比較,多思考,經過一段時間時,一枚拿到手中,即使不看錢文,也可從背部分辨出大概鑄造時代。就好象是一個你比較熟悉的人,從後面你也可以認出來他是誰的道理一樣。錢幣的鑄造工藝也是鑑定錢幣的一個重要方面,先秦錢幣採用泥陶範,如聳肩空首布、齊大刀,燕刀等;石範,如安陽布等;銅範,如楚蟻鼻錢等,先秦刀、布的澆口及邊緣常有澆鑄時擠出範外的多銅,因未加磨琢而呈自然狀態(小張久居江南,先秦難得一見,對先秦瞭解甚少,不能細談,見諒)。秦至西漢早期主要沿用先秦的鑄造方法與工藝,但鑄錢的工藝有了進一步的發展,最初以石範應用最廣;到後期,開始運用銅範鑄幣,從漢鑄半兩開始,錢幣鑄好還要進行進一步的加工,主要是磨(鑿)去錢緣及穿內的流銅。西漢中晚期以泥陶範為主。王莽時期是秦漢鑄幣工藝集大成,工藝精美,號稱鑄錢第一好手,工藝仍是主要採用銅範、泥陶範,很少用採用石範。東漢到南北朝主要採用泥陶範鑄錢。隋到五代時,這時期是比較有爭議的一個時期,有專家推測在隋時出現了翻砂法鑄錢的工藝,但無相應的實物佐證,根據手頭有限的資料及實物,我個人認為這一時期是範鑄與翻砂共存的時期,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北宋末年。宋時根據史料的記載,採用母錢翻砂鑄錢的工藝。這種工藝一直沿用至今。

運用聲音鑑定錢幣真偽的方法由來已久,真幣治鑄已久,火氣已經消失,敲擊時聲音低沉,餘音短,而新鑄出的錢幣敲擊時聲音清脆響亮,餘音長。現在這種方法對付部分偽品已經沒有意義,這部分偽品的聲音已經完全過關了,據說是在翻鑄時加入部分雜質。而且古錢幣因保存環境的不同,可能會同現同一種錢幣,完全不同聲音的現象。但這種方法對付但這種方法對付用粘合拼接法做成偽錢及破損後修補錢特別有效,這兩種錢向只要將其輕摔在桌面上,或用金屬敲擊,會發出破聲,沒有正常錢幣的金屬聲,泉友們可以自己試一下,比較一下。還可能用這種方法檢查錢幣的骨質是好,在敲擊、摔在桌面上時注意一定要輕,不要讓一枚好錢因此而受傷。

辨味也是鑑定古錢幣的重要方法,長期埋於土中的古幣,仔細聞的話,會有一股泥土的香味。而用油漆等化工原料做偽鏽的錢幣會有一股怪味。如用水煮後再嗅,則這些特殊氣味更明顯。用硫酸、醋酸等浸泡後長出的偽鏽,除疏鬆粗、易脫落外,常留有酸性液體的氣味。各位泉友在購幣可以仔細聞一聞。

鑑定錢幣的基本方法我已經寫完了,小張水平有限,希望文章對大家有點幫助,這是我莫大的安慰。最後我和剛入門的泉友談兩句個人在剛入門的心得,多看,多想,少買。多看是指買一些開門的錢幣,平時多玩,不可一購了事,束之高閣。多想是指兩個方面,一指在平時,在看錢時仔細比較,多思考,找出真錢的共性,玩味錢幣的鏽色美,書法美;二是在購幣不要考慮吃仙丹,撿便宜,應考慮此幣的真偽,從錢幣的形制、文字、鏽色、價格等多方面綜合判斷,如果發現有疑問,寧可放棄,不可心存僥倖。少買是指儘量少買價值比較高的中高檔幣,免避上當(如果是信的過的朋友出讓除外)。我曾戲稱其為“六字真言”。同時還希望泉友能聽進別人的意見,首先要聽的不是這意見的對錯,而是他的理由,然後再找出反駁的道理,這樣可以將對一枚錢幣的感性認識轉化為理性認識,不但其中的樂趣無窮,而且可以提高你的水平,但聽別人意見,除了能聽進去外,還要不被別人的意見左右,不要將真錢當成偽錢,從而錯失好錢。在這裡講一個我們這裡發生過的一件事情,某一天,古玩市場來了父子兩人,從情形來看是父親陪兒子來購幣(小孩看樣大概是初中生),雄赳赳氣昂昂,掖下夾著華光普先生在大作,到市場“按譜索錢”,第一次花了300元購了文信與長安各一枚。第二天,氣勢更足(大概因為感覺第一天賺了大錢)全家出動,齊到市場,花了一千多元,購入三孔布,大宋通寶當十等近十枚大珍品,我和一位泉友當時實在看不下去,在他離開小攤時偷偷告訴他,這此東西都是新的,偽品,你不要買了,現在就退,稍微損失一些錢,總比全軍覆沒好,沒想孩子的父親眼睛一瞪說:“你們騙誰呀,這東西都生鏽了,還能是假的。”,我們無言已對,只好無趣的走開。在以後的一段時間內聽說又購了幾千元,說是準備拿到上海去賣,結果可想而知。沒多久,此人便消失了,到現在,我再也沒有在古玩市場上見到這一家人。

回答不易,希望對您有幫助,朋友有什麼其他問題可以私信我,滿意請關注一下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