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朝的崩潰》:血與淚的教訓

對侵略者應不應抵抗?若這種抵抗註定要失敗,是否仍應抵抗?

儘管這兩個問題看起來頗帶些屈辱的滋味,卻極有討論的必要。

鴉片戰爭是一場失敗的戰爭——一場在戰爭開始之前,就已註定要失敗的戰爭。

從道德層面來講,無論侵略者強大與否,都應抵抗。可從政治層面來講,若這種抵抗註定要失敗,那麼抵抗的意義就有待商榷了。

雖然歷史不能重演,可對於歷史的思考,卻從未停下來過。

我當然不是在說,那些成千上萬的將士於鴉片戰爭裡的抵抗與犧牲是毫無意義的。事實上,他們的抵抗與犧牲,極大地彰顯了我們這個民族身上所具備的那些優秀品質——生生不息、頑強拼搏……

可針對歷史的回顧講究客觀。

若是可以避免無謂的犧牲,同時又能得到比註定要失敗的戰爭結束後更好的結果,我們還有必要抵抗嗎?

《天朝的崩潰》:血與淚的教訓

我絕不是在說我們要怯懦,也絕不是在褻瀆亡靈——我們不是畏難者,我們也不要當盲目犧牲的傻瓜。我只是在假設,從現實的角度出發假設……

當然,歷史已然不能重演。

來吧來吧,那麼就抵抗吧!哪怕失敗也並不可怕。拼盡全力後的嘗試,就算失敗又如何。一次失敗並不代表永遠的失敗。

可前提是要學會從失敗中汲取教訓!失敗是成功之母,反省是成功之父。

但讓人痛心疾首的是,鴉片戰爭失敗後,大清的當權者們汲取教訓,從而在反省中覺悟了嗎?

沒有!沒有!沒有!

成千上萬將士的鮮血白流了。他們的犧牲並未引起應有的重視。

《天朝的崩潰》:血與淚的教訓

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不在於所謂的“漢奸”的助力,不在於對敵情的不夠了解,不在於將士們不夠英勇,不在於主帥的指揮無度……

鴉片戰爭失敗的真正原因,在於我們不夠近代化!

這是一場不以人的主觀意願而改變結果的戰爭。它提醒我們,在近代化的軍事實力面前——船堅炮利,我們為抗爭所做的一切努力都顯得那麼渺小而無助。

而戰敗後的國家要想站起來,只有一條路可走!

近代化!近代化!近代化!

失敗並不可怕。可怕的是失敗後不知怎麼站起來,抑或根本沒想過要站起來。

蔣廷黻先生在所著《中國近代史》裡寫道:“從民族的歷史看,鴉片戰爭的軍事失敗還不是民族致命傷。失敗以後還不明瞭失敗的理由,力圖改革,那才是民族的致命傷。

但是道光、咸豐年間的人並沒有領受到軍事失敗的教訓,戰前和戰後幾乎完全一樣,麻木不仁,妄自尊大,以為“天朝上國”無所不能。直到咸豐末年英法聯軍都打到北京去了,才有少數人覺悟,知道非學西洋不可。

《天朝的崩潰》:血與淚的教訓

歷史的偶然裡帶著必然。鴉片戰爭的失敗即是必然。

《天朝的崩潰》指出,我們的諸多歷史學者在書寫鴉片戰爭的歷史之時,一方面承認由於客觀的差距是不能夠取勝的,一方面又懷著一種只要民族上下團結一心就能夠取勝的不甘。這當然無可指摘。因為這是他們愛國、懷著深沉民族情結的體現。

可歷史的客觀性就擺在那。

我們回顧鴉片戰爭,自然是要“銘記恥辱,以期發憤圖強”。

銘記恥辱固然重要,可發憤圖強才是重點。

只有弄清楚失敗的真正原因,才能找到發憤圖強的正確方向!

只有找到發憤圖強的正確方向,併為之努力前行,屈辱的歷史才不會再次上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