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我一直以為,決定一部小說最終價值的,不是語言,不是人物,不是情節,而是思想境界。正是因此,《鶴唳華亭》這塊金子,在一堆意淫文與商品文中,在一堆糟粕快餐與魚目濫竽中,光芒萬丈地閃亮起來了。我是很看好古言小說的。古言小說從五四以來就受新文學的排擠與打壓,但正是古言小說,最直接、最忠誠地承繼著中國本土敘事文學傳統,尤其是明清小說。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匪我思存也好,桐華也好,這個大那個大也好,一大批晉江小言的作者,她們對於中國傳統的認同,僅僅浮於詩詞文句的淺表。她們會引用“願得一心人”,會引用《詩經》,會從明清小說裡挑出漂亮的衣妝穿在主角身上,會挑出人物與情節用到自己的故事裡,可是她們能做到的也僅此而已。三千年的文史傳統,放到她們的文章裡,就是一件花衣裳,內裡裝著的爛骨頭,是“愛情”,是“獨立”,是西方主導下的現代話語與個人主義;而骨頭裡藏著掖著的核心,無外乎物慾色慾。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我不是說物慾色慾不該存在於小說。弗洛伊德告訴我們,所有藝術創作,都是藝術家性活動的昇華。《紅樓夢》說到底也不過是一個敗家中年大叔對於一個美女大花園的美好意淫。可是《紅樓夢》就從泥沙俱下的明清肉文裡站出來了。為什麼?因為《紅樓夢》除了意淫之外,還有一種佛教的大悲憫,一種融匯儒釋道的大包容。對所有角色,無論正面、反面,作者都傾注了悲憫與體察。我們的作者,信筆一揮就死幾萬幾十萬人,金手指一開就踩扁歷史上的王侯將相。對於那些被寫死、被踩死的角色,他們有哪怕一點關注和同情麼?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在《花千骨》裡,淫慾凌駕於忠義;在《鶴唳華亭》,國高於家,忠高於情,對中國儒家傳統忠孝價值的歸依認同,遠遠高於西方價值體系下對自由解放的個體訴求。這種價值旨歸,這等思想境界,在被歸為一類的權謀小說,都是看不到的。《慶熹記事》也好,《琅琊榜》也好,《慶餘年》也好,我都沒有看到任何一點對於忠義的認同,而“忠義”兩個字,正是貫穿從《春秋左傳》到《三國演義》,整個中國敘事傳統的核心。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我明白,批評其他小說以抬高《鶴唳華亭》,必然招致非議。我在試圖說明,《鶴唳華亭》出現在我們這個時代,殊為不易。正是要拿同一時期、同一個年齡段的小說來作對比,才能顯現《鶴唳華亭》的難能可貴。如果放在明清,《鶴唳華亭》不足以如此驚歎,因為明清小說的作者多是落魄文人,無論再怎麼落魄,大半生的儒家正統教育擺在那裡,不需要人說,他們對忠義孝悌的儒家價值旨歸就有一種天然的認同。所以,即使是在《紅樓夢》這樣一部幾乎是消極避世的小說裡,你也能看出儒家作為一個巨大的、不可逃避的背景存在著。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鶴唳華亭》裡定權的道德處境,跟賈寶玉如出一轍。寶玉跟黛玉念偈語,講佛經,但到了父親跟前,還是要講忠誠孝悌;定權跟阿寶對答時的言辭,也多涉及佛語,可是一旦他站到朝堂上,還是要講他的君臣父子,所以他跟寶玉一樣,到死不得解脫。那些不能理解定權最後為什麼選擇自盡的同學,只要試著去了解一下這種儒家與佛道、入世與出世、進不能而退不甘的,貫穿中國士子文人兩千七百年的精神困境,就能夠領悟和同情定權的自盡。

《鶴唳華亭》:雪滿梁園,家國天下,這份書生意氣,缺失了太多年


那些批評小說“書生意氣”“過於理想主義”的人,試問一句,在物慾橫流的今天,這一點書生意氣,這一點理想主義,難道不值得我們好好珍惜?在21世紀的今天,當中國的整個的下一代,都拜倒在物質、金錢、情色的腳底,徹底將靈魂託付給慾望,將家國託付給經濟指標,在這樣一個看似烈火烹油、繁華似錦,實則時衰世敗、道德淪喪的時代,這一丁點渺小、微弱的“書生意氣”,難道還不值得我們讚美、歌頌、守護和供奉嗎?誠當手以舞之,足以蹈之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