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慧芳為什麼選擇嫁給滬生,而不選擇大成?


渴望”裡的慧芳和大成,從小青梅竹馬,彼此歡喜;成年後一起工作,相互照顧,親如兄妹。按理說,會順理成章地成為一對夫妻。但事與願違,慧芳卻嫁給了來廠改造的大學生王滬生。

慧芳的媽媽----劉大媽認為,那是因為慧芳沒上過大學,所以”瞅見知識分子就拔不動腿”。大成也覺得,慧芳選擇滬生,是因為“她想嫁個文化人”。

他們的想法都沒錯。在那個年代,上大學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大學生非常稀缺,慧芳沒有這個經歷,選擇嫁給滬生,自然會有羨慕和補償的心理在起作用。但實際上,這僅僅是其中的一個理由,其背後還有更深層次的原因。

女人都是聽覺動物,只相信自己聽到的。

大成是個老實人,對慧芳照顧有加,慧芳想什麼,他就盡力給什麼,路上慧芳想喝酸梅湯,他不但很樂意買給她喝,而且還叮囑師傅多盛點,自己卻捨不得喝一口。慧芳喜歡吃什麼,他也都記在心裡門清,什麼炸醬麵、爆肚、餡餅、滷煮火燒、糖火燒、耳朵眼炸糕等等。可是,一見到慧芳就嘴也不靈了,腦子也不轉了,話說不到慧芳的心裡。而滬生呢,知識分子出身,有才學,說出來的話,讓慧芳心裡受用,自然就易生愛慕之心。

大成喜歡慧芳多年,見她夏天一脖子汗跑回來,就想立馬遞給她個冰鎮西瓜;而冬天呢,見她小臉凍得紅撲撲,就想趕緊端杯熱茶給她,可他從來沒有想過要說點慧芳愛聽的話,就連想和慧芳結婚這件事,還要劉大媽包餃子來撮合,恨得劉大媽都為他著急,只怪他就會抓耳撓腮,支支吾吾,白費了她這頓餃子。

滬生則不同,在父親被關,母親去世,姐姐下鄉,一個人特別孤單痛苦的時候,敢於大膽要求慧芳“一輩子不離開我好嗎?”,給了慧芳一個明確的表示。

滬生在說這句話時,慧芳當時是沒有精神準備的,但是她能實實在在地感覺到這句話的意思,清楚明白地知道了對方的心思,所以在選擇時,心裡的天平自然就偏向了這一邊。

劉慧芳為什麼選擇嫁給滬生,而不選擇大成?


其實,天下的女人都愛不斷地問男友或老公:愛不愛我?愛不愛我?只有聽到“愛”的明確答案時,心理才踏實,而不在乎他們說的是不是真心話,也不看他們為她到底做了什麼。這是事實。

給與型人格與給與型人格不可能走到一起。

大成就想對慧芳好,使勁對她好,掏心掏肺,恨不得無時無刻不生出個三頭六臂來保護她。無論慧芳做什麼,也都沒有一點怨言。

慧芳恰恰也是這樣一類人,她對滬生的照顧,讓滬生感覺像一道光照進了心裡,成為滬生唯一的希望和慰藉。對抱養的孩子小芳,更是勝過己出,孩子生病住院,不惜去賣血來救助。即使在自己已經病重,需要家人照顧的時候,但仍堅持讓小芳回到其親生母親身邊。


劉慧芳為什麼選擇嫁給滬生,而不選擇大成?


他們這種給與型人格,一旦能夠明確誰需要幫助,就會想法設法去做,不會考慮個人的得失。施與幫助的時候,不僅願意承擔責任,而且心懷喜悅。這也就是,當滬生說出:求求你,別離開我時,慧芳雖然當時有點蒙,還無法確定是否接受這份愛,但卻毫不猶豫地回應:你要是有什麼困難,記得叫我啊!

滬生、小芳就是她愛的給與對象,幫助他們,能讓她釋放出內心的全部熱乎氣,而獲得滿滿的成就感和幸福感。儘管最後,滬生和小芳都離開了她,但也不會覺得自己不幸和可憐,只為自己作對的事感到欣喜。而在大成那裡,她只是一個愛的受與者,沒有施與的機會,心理的滿足感不強,自然不是十分的渴望。

當然,慧芳對滬生、對小芳的愛,如果上升到道德層面,就不僅僅是給與,而是善良。這是人間最美好、最真摯的情感,是社會永恆不變的底線。

正如慧芳所說:誰的一生都有苦難和挫折,坎坷與不幸,也有歡樂、喜悅和幸福。生活的路上,每個人都懷著滿心的渴望,渴望溫暖,渴望真情,渴望幸福。在追求幸福的路上,每一次選擇,都應該是善良的;在追求渴望的路上,我們都應做個好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