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子曰: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樣理解?

55e4680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語出老子《道德經》第十三章。若想準確理解此句話的含義,我以為最好通讀全文。

《道德經》第十三章全文為: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我在《時空之外·道法自然》中,作如下譯解: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被寵者的地位相對低下,得到寵愛會很驚喜,失去寵愛會很驚恐,這就叫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我們之所以會患得患失,是因為我們擁有這個肉身,若我們的肉身不存在了,我們還有什麼可擔憂?

所以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重要的人,才是可以寄放天下的人;認為天下比自己的肉身還可愛的人,才是可以託付天下的人。

本章老子先設問,後作答解,並由此得出"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的重要論斷。文辭通俗,比較直觀,理解起來相對容易。

以上純屬個人見解,供大家參考。


劉怯之


此句是《道德經》13章的開頭兩句,全文如下: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這一章,老子自問自答,既指出人們“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的普遍現狀,又分析了之所以如此的原因。

前兩句的大意是:

人們因得寵與受辱而感到緊張不安,是因為太把得失當回事了,看得就像自己的生命那樣,倍加珍重。

老子解釋了“寵辱若驚”的原因:為什麼得寵和受辱,會感到緊張不安?是因為得寵者地位一定是低下的,因此得到寵愛以至於緊張,而受到屈辱以至於不安。這就叫做得到寵愛或受到屈辱,以至於感到緊張不安。

人又什麼如此重視大患以至於如同重視自己的生命一樣呢?之所以如此,是因為人患得患失而心中只有自己。如果人能不患得患失而心中裝著別人,那麼還有什麼憂患呢?

老子作為帝師,因此,他的全部哲學的立足點都在君主一方,主要是說給君主聽的,所以,最後他說:以天下為貴,並把自身獻給天下的人,天下才可以交給他;能以天下為己任的人,天下才可以託付給他。

理解老子,就要站在老子的角度

首先,老子的對話對象是君主,而非普通官員或者百姓。其次,老子的世界觀是“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其全部思想是建立在“有無相生”基礎上的,即任何事物的存在都是以其對立面的存在為前提的,有寵必有辱,有得必有失。

“寵辱若驚”產生的前提是“寵為下”,有下就有上,得寵者一定是地位卑下者,所以無論得寵還是失寵都“若驚”。人們之所以“貴大患若身”,是由於“有身”,有身對應無身,“有身”是心中沒有別人,只有自身,即“小我”,事事處處只想著自己的利益名譽;“無身“就是心中裝著別人,裝著民眾,是“大我”,首先考慮的是大眾利益。

老子批評名利之害,教人重道忘“身”,斤斤計較於自身名利的“有身”,到頭來名利盡失;而“無身”的聖人則“後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因為不自私,所以能成就自己。


問道黃老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

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

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如果全文引出,意思不難理解。

以對仗互文來解釋吧:

寵辱若驚VS大患若身。

以身而言,寵辱皆小,所以身為大。

以患而言,寵辱皆下,所以身為貴。

再直白點:

命是自己的,只有一次;

寵辱是他人給的,予奪予取!

合而譯之:

如果你對寵辱都那麼在意,

為什麼不把身家性命當成大患來重視呢?

是以: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



商業模式師袁連法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麼理解?人該如何理解與理解什麼才是關鍵性的入門求道的理由所在的門道!那就是說要弄清楚是什麼事情引發的變化會怎麼樣變化著路徑如何……探究才能知道事情會如何變化而衍生出許許多多的可能生成的困擾。如何能從許許多多可能性的困擾中選擇如何不被旁支弱節糾纏住而去解決具有交叉性的問題必定會導致那些眾多的旁支弱節自化!既需要有具有針對性的方法與思維技術還得有能控制自己喜怒哀樂情緒的功夫才能依據事實存在著的混成運動作為推動變化路徑中尋找到具有規律性的法則。再依據法則去作為事情。老子五千言的第八十一章說”聖人之道:為而不爭。”是因為有什麼支撐呢?”天之道:利而不害。”就是說:人類活動只要不去衝碰天道的規矩而天道就是利而不害人和人作為的事情的,天道反而會利於人和事!故有人作為事情能進入聖境者必定會是作為事情而不爭!卻需要有作為事情的本事,而本事是多元混成運動著共同體運動才能具有真本事的!

”寵辱若驚”中的”寵辱”是誰施加給自己的?是人用某些行為(包括語言)弄動了自己的感情才導致有受寵和受辱的感覺而導致情緒化就是”寵辱而驚(恐)”了。人在”寵辱而驚”的狀態下會怎麼樣呢?驚慌失措而胡作非為地出昏招而自亂章法,此時敵人就有機可乘了!人作為事情都是共同體運動著的作為方式進行著的,在自亂章法的狀態有什麼錯事不會作呢?當自己作為的事情失去了相互協同與協調的章法之後還能有共同體運動出來闔力嗎?不可能有的!會變成什麼樣呢?各自為政和各自為戰的散沙狀態而有利於被各個擊破和各個消滅也就不是完蛋也是失敗的結局!應該如何來避免呢?把寵辱看淡到不驚狀態!為什麼呢?自己太貴重自己的行為才有寵辱而驚的狀態!不要把自己看得金貴到沒有錯誤的狀態能知錯改錯當成常態而承認自己有作好事情的本事又有做錯事情可能存在而常常反思自己的作為對錯的根據與來源及時將錯的糾正過來避免繼續錯下去!故有:”貴患於身”是”寵辱若驚”的根源之說存在!把自己弄成事事處處都正確而不能有犯錯誤的狀態就是思想患病了!

依據客觀的事實存在真相解剖分析自己的作為有錯改錯才是醫治”寵辱若驚,貴患於身。”的良方!忌諱不切實際和沒有事實存在的依據的不實事求是什麼而空談的東西!因為有天道與地道和事物變化之道存在而人作為只是眾多的參與者之一。絕無主宰事物變化的可能!


公議


“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怎麼解釋? 首先,在道德經產生的年代,是一字一意的,即字字都需要解釋,有其含義,我們今天的習慣是把“寵辱”當成一個詞,但是在兩千五百年前和更久遠的年代裡,“寵”是“寵”,“辱”是“辱”,比如“寵你”,“寵”是動詞,“你”是名詞,寵的是你。 那麼“寵辱”呢?“寵”是動詞,“辱”是名詞,“寵”的是“辱”或者“寵”是名詞,“辱”是動詞,即“寵被辱”這兩種狀態都是“自己對自己的”。 “寵為下”,“寵的是自己的下”。 “辱是下,但辱可為上,即辱為上,上是自己的大腦”,這一切都靠“驚”來驗證,“驚”是自己身體上的“痙攣”,或者說“自己身體上穴位的跳動或者連續的跳動”。 離開了自己的身體去解釋“寵辱若驚”也已經解釋了兩千多年了,就像“大智若愚”解釋成“聰明的人看起來笨笨的”也已經解釋了兩千多年了,但是任何人都很難回答“這個聰明的、看起來笨笨的人是幾歲開始聰明的、是幾歲開始看起來笨笨的、是從一出生就開始嗎?”

“貴大患若身”的解釋也絕不是那樣的

為什麼不是那樣的? “身”是誰的“身”。 我們今天都說“修身”,但“修身”這個詞不是來源於“道德經”,有人把道德經中的“修之以身”變成了“修身”,“修身”前面有個主語,這個主語不可能是“你”是“他”,必須是“我自己”,所以“貴大患若身”的“身”是誰的“身”,是誰“修之以身”,只能是“我自己”,“修之以身”,“之“是什麼,“之”是我們面頰上向上生長的毛,和“天之道”的“之”是相通的,舍“之”而談“修身”,就只會修理別人的“身”,不會修理自己的“身”啦,包刮“孔子”


華民學讀道德經


你好筆者我是顛強時代很高興能為你解答問題:

首先你所說的: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三章寵辱若驚篇的語句它的大體意思得寵和受辱都會感到擔驚受怕,把大患看的和自身的生命一樣重要。

在他的這一章節中主要討論了兩個問題一個是寵辱若驚,一個是貴大患若身。都知道人是情感動物,並且這種情感的體驗十分敏感,當我們受到寵愛時內心是喜悅的,但這種喜悅是短暫的,人有患得患失的弱點,得到的寵愛並不使長久快樂

與之相反當我們受到別人的冷眼嘲笑譏諷時我們就會表現出驚恐、不安,人類自身的弱點決定了我們不論受到寵愛還是受到屈辱憂心忡忡,惶惶不可終日。所謂貴大患若身:貴就極為的榮耀大患就極為的憂慮,得寵就驚喜就喜悅,受辱就驚恐就恐懼所以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是人世間的普遍常態
這只是個人的拙見筆者和讀者有什麼更好的理解意見。

顛強時代


這個脫胎於道家的“三知三守”理論,《道德經》有云,“知其雄而守其雌,知其榮而守其辱,知其白而受其黑”,按現在的話說,就是要勇於擔任帝王的“背鍋俠”,講究“事了拂身去,深藏功與名”。

什麼樣的人以“背鍋”為喜事,以“背鍋”為榮?

就是那些“得寵”的,身份卑微的“辱”人,只有這樣的身份低賤的人突然讓他得到寵信,可能夠達到“寵辱若驚”的效果。

而對這些“辱”人進行“寵”的後果,是要讓他們“驚”,從而為帝王“擋槍🔫”、“背鍋”,解決帝王的“大患”,他們雖然被斬殺,但是帝王們內心是滴血的,外表卻若無其事的斬殺。

帝王選拔“辱”人並進行“寵信”的目的,就是為了關鍵時刻,為帝王拔除“大患”,這就是“辱”人存在的目的。

以明王朝的魏忠賢為例,他是萬曆皇帝專門“寵辱”的對象,他本名李進忠,萬曆皇帝給他甚至達到專門改名“魏忠賢”的地步,所以他“受寵若驚”,一直對明王朝忠心耿耿,隨時有犧牲自己免除“大患”的覺悟,所以後來崇禎皇帝上臺後誅殺他,他也基本是毫無怨言的,因為他作為太監特務機構的負責人,與東林黨人的矛盾達到了不可調和的地步,所以“大患若身”,慷慨赴死,只不過他和崇禎皇帝考慮的消除“大患”的錯誤是方向性的,即當時的主要矛盾是“外憂”這個“大患”,而不是解決“內患”這個“小患”。

在亡國上吊自殺之前,崇禎皇帝重修魏忠賢陵墓,就是後悔自己將萬曆皇帝留給自己的“辱”人殺早了,而且連“辱”人專門選拔的維護明王朝江山的兵家代表袁崇煥也處以了凌遲,徹底放棄了原來的軍事路線,在解決“大患”方面犯了方向性的錯誤。

再以漢武帝罷黜百家為例,實際上當時儒家是被打壓到最低點,他們脫胎於蚩尤九黎部落被戰敗者及其後裔形成的“民”,周公時代將他們這些“民”系統的通過“德”(上古針對“民”這種奴隸的登山運動,達到一定高度的“民”就可以名列榮譽板上,免除被琢瞎一支眼的刑罰,成為新國人)的方式選拔成為新國人,屬於儒教社會的“辱”人,“儒”的本來含義就是“根據需要而選拔產生的新國人”的意思,到秦始皇時期,進行了“焚書坑儒”,儒家地位由行政正道的“官”變為“以吏為師”的“吏”,政務型公務員變成事務型事業編制人員,心理落差可想而知,他們可以說就是當時的“辱”人,漢武帝為了讓他們為自己的統治服務,對他們進行了強大力度的“寵信”,儒家的祖師爺孔子被追封為儒教教主,至聖先師,而且以“罷黜百家,獨尊儒術”為基本治國理念,所以儒家對其感恩戴德,達到“受寵若驚”的地步,心甘情願為其前赴後繼進行“背鍋”,消除君王的“大患”,如主父偃就情願為漢武帝身死族滅。

養兵千日,用兵一時。

重賞之下,必有勇夫。

商鞅變法,徙木立信。

一個都不能少。

這些,都是貫徹的道家“寵辱若驚”原則在相應領域進行實踐的例子,這些思維的存在,有利於我們思考問題可以觸類旁通,博採眾長。


河東來


寵:就是寵愛或偏愛溺愛。

辱:指屈辱,羞辱,恥辱,侮辱等。

寵辱若驚:是指受寵說明你卑下,得到它所

以才驚恐;而一旦失去它,便是侮辱,你也

如喪考妣,也會驚恐萬狀!

貴:就是很看重,看得很重。

大患:指自身,有自身就有得寵或失辱的

虛榮(自身就是個載體)。

貴大患若身:就是把大患看得比自身的生

命還重要!

我之所以有大患,就是因為我有這個自身,

換言之,這個身體就是個大患,是個累贅!

這與佛教導的一樣一一我們不要執著這個

五蘊假合之身。觀身不淨,九孔常流,應

生厭離。捨棄小我,廣利眾生。


廣法居士


《道德經》第13章角色//

原文: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故貴以身為天下,若可寄天下。愛以身為天下,若可託天下。

譯文:頭尾區分,貴與賤取決於格局。是頭孰尾亮招立判,慫則認命。聞喜不樂氣定神閒,遇險不忙智羈在握,只有風雷不動霜雪不移的意志才是主角。是貴孰賤看格局則露,優勝劣汰,各安天命,不被認肯的,免強亦枉然。謀大局者以天下為己任,則天下可邀遊。萬民擁戴之主,乃把希望寄託於其身上。


55e4680


受到寵愛和受到侮辱都好像受到驚恐,把榮辱這樣的大患看得與自身生命一樣珍貴。什麼叫做得寵和受辱都感到驚慌失措?得寵是卑下的,得到寵愛感到格外驚喜,失去寵愛則令人驚慌不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