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張愛玲的《半生緣》,顧家悲劇的根源你認為在誰身上?

小七爺cara


1那個吃人不吐骨頭的社會

2顧父的早逝,留下那麼多孩子

3母親和奶奶的封建思想太可怕,簡直不可理喻。一面指著曼璐犧牲自己養她們一面又覺得她丟人看不起,她弟弟們也是不尊重大姐

4曼璐,為了自己不被拋棄,把妹妹都給算計了。同時也很可憐,為了一大家子把自己給犧牲了。

4世俊,優柔寡斷意志不堅定,性格過於懦弱

5曼楨自己,太過善良




老地方會所


悲劇在曼楨曼璐媽媽身上。

因為生計,或者是生活的體面,讓曼璐去當舞女,最後曼璐已經“不乾淨”了,唯一的選擇就是有點錢但是絲毫不把她放在心上的祝鴻才。

後來曼楨被祝玷汙,那個媽為了那一點點封口費,根本沒有深究曼楨的去向,並且和曼璐一起欺騙世鈞,錯過了世鈞到曼璐家找曼楨的唯一希望。

最後曼璐死,那個媽絲毫未曾想過女兒曾經的遭遇,全因為這個人毀了曼楨的一世幸福,慫恿曼楨嫁給了祝,讓曼楨又過了幾年死魚眼睛的生活。

她們這個媽,世俗、功利,還享受著舊社會太太的待遇,而從沒想過,她的優渥全是兩個女兒的血與淚換來的。

有這樣的媽,不是悲劇,簡直是噩夢。


霖媽愛八卦


張愛玲的《半生緣》裡,顧家悲劇的根源一定是顧母。一個自私自利的母親。

一個為了生活為了錢,眼睜睜看著大女兒顧曼璐走上歧途的母親是自私的母親。

都說女子本弱,為母則剛,做為孩子的母親,當家裡的頂樑柱倒了後,不應該是自己義不容辭的為孩子撐起一片天嗎?

而她有著各種藉口,卻讓年幼的女兒去替她撐起家庭的重擔。為了錢,對女兒的人生選擇睜隻眼閉隻眼,假裝看不見,就算看見也不敢言,因為有錢就是老大。因為怕得罪了女兒就斷了生活來源。

曼璐也曾經有純真美好的夢啊,屈服於生活,屈服於人情冷漠,她的自私惡毒源自母親。一個沒有骨氣沒有愛的母親。

做為一個母親,不曾為兒女考慮半分。二女兒曼幀的痛苦遭遇,又何嘗不是在她的默許下,為了一己私利,竟殘忍關押任有渣男丈夫踐踏。

如果說曼璐可恨,我更恨那自私無知的顧母。無論在什麼樣的環境下,母親都該是孩子的保護傘,而不是助紂為虐的幫兇。

這親情冷啊,孩子哪裡才能看到光明。


鹹味人生


張愛玲的《半生緣》,最初的名字是《十八春》,是張愛玲以梁京的筆名寫就的。《十八春》連載版的結局有一個光明的尾巴,顧曼楨和沈世鈞多年後在茫茫人海相遇,錯過半生的兩人最終還是走到了一起。後來,張愛玲出單行本,更名《半生緣》,去掉了光明的尾巴,以悲劇結尾。

曼楨最後一句:世鈞,我們再也回不去了。

一句話,兩人已經錯過半生,這其中的悲涼讓讀者唏噓不已。

題主所問的顧家的悲劇根源,我認為不在某個人身上,悲劇是多重因素綜合導致的結果,不應該讓某個個人背黑鍋。

悲劇根源之一:顧父撒手人寰,留下老弱病殘。

《半生緣》小說開頭,以沈世鈞對顧曼楨家庭的好奇入手,引人入勝。直到顧曼楨親口說出自己早年喪父,母親帶著一家老小生活不易,只有倚仗剛剛成年的大姐在歌舞廳陪人跳舞賣笑為生。

這是顧家悲劇的開始,頂樑柱坍塌,上有奶奶年事已高,下有弱小的弟弟妹妹尚待撫養,中間只有一個弱軟無能只會默默流淚的母親。

這樣的家庭環境,是滋生悲劇最好的溫床。

根源之二:曼璐爭強好勝,甘願犧牲自己換取家人的溫飽。

曼璐是一個這場悲劇中的核心人物,她是曼禎一生悲劇的締造者。

作為一個剛剛成年的小女孩,曼禎勇敢地擔負起家庭重擔,淪落風塵。

假使她和曼禎一樣,自私一點,或許她會和青梅竹馬的瑜瑾一起成為芸芸眾生中的一對平淡夫妻。但是她沒有,她要強,不甘心看到家人挨餓受凍,她勇敢地走出家門,將自己的純潔拋棄,出入煙花地。

這種犧牲一直讓她不平衡,這種不平衡最終導致了她的變態,親手毀掉了自己妹妹的幸福。

雖然曼禎不討喜,但是我恨不起來這個人物。

在電視劇《半生緣》中,蔣勤勤飾演的曼璐病入膏肓,狠狠的咬了祝鴻財一口,在生命的最後時刻,她想起了曼禎,瑜瑾,弟弟這些曾經愛她的人,可是這些人都已經離他而去。

比起曼禎的悲劇,曼璐的一生又何嘗不是一個更大的悲劇。

悲劇根源其三:顧母的軟弱愚昧

顧母作為一家之長,沒有樹立自己的權威,甚至有些害怕曼禎,這種害怕本質上是一種對女兒的彌補。

當知道曼禎生下祝鴻財的孩子以後,顧母很生氣,但是也沒能說出什麼話,她接受了曼璐的建議,讓姐妹二人共侍一夫。

假如顧母是一個要強的女人,那麼顧父撒手人寰之後她也能撐起這個家,曼璐就不會淪落風塵。

假如顧母是一個有威嚴的女人,在得知曼禎的不幸後,肯定會為女兒討回公道。曼禎也就不會流落他鄉,和世鈞錯過半生。

十八年華一段春事,半生匆匆已然錯過。

《半生緣》不僅僅指曼禎和世鈞的愛情,還有曼璐和瑜瑾,書惠和翠芝

他們都是半生的緣分,雖然彼此相愛,卻沒能走到一起。


文青墨鏡


飛花《作娟悟語》,顧家悲劇的根源是錯宗複雜的,即在某個人身上,又不在某個人身上,究其原因不外乎有以下幾點。

其一,是黑暗的舊社會造成的。

魯迅說:我翻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裡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吃人”。

在那個物慾橫流,金錢至上,爾虞我詐黑暗的社會里,在那字裡行間都寫著吃人的社會里,哪有曼璐一家的生存之道?她們是時代的受害者,也是時代的犧牲品。

其二,家父早逝,家無長兄。

在男尊女卑的社會里,男人是天,是家裡的頂樑柱。父親的早逝導致曼璐不得不過早的擔起養家餬口的家庭重擔。自己又無別的本事,只能走上讓人都瞧不起的舞女生涯!且又上無兄長,如果有一個哥哥或許會好些。上有母親和奶奶,下有弟妹,只能自己挺身而出。

其三,有眼無珠,嫁錯郎君,婚姻失敗。

嫁漢嫁漢,穿衣吃飯。女人通過婚姻改變現狀的人大有人在,別說在那個女性地位遠不如當代的時代,就是現在還流行一句話:乾的好,不如長的好;長的好不如嫁得好。舉一例子,鄧文迪嫁給默克爾,從此就改變了她的一生。當然我們不提倡這些,但必競是改變女性命運的一個途徑。慧眼識珠,慧眼識英雄也是一種能力和手段。不能大富大貴,能看出遺力股有發展也是不錯的。曼璐就缺乏這種能力,有眼無珠,短視,無眼光,把一個流氓,無賴擇回家,不但自己受傷還連累了自己的親妹妹。

其四,自己本身的弱點,性格變態,不能及時止損。

嫁給祝鴻才之後,他的流氓本性逐漸顯露,曼璐發現後不能以自己雷霆手段及時警醒和制約,一個勁的退讓忍耐,而使祝鴻才有恃無恐,變本加厲。看到對自己妹妹垂涎,應想方設法提醒家人,遠離渣男攪擾,從而避免悲劇發生。保護好這個受過高等教育美麗善良的遣力股,通過良好婚姻或許可以改變一家人的命運,或許可以轉還不堪的處境。更不應該的是為了自己的利益而拱手把親妹送與流珉鴻才。而使妹妹喪失選擇佳偶的良機。

其五,懦弱的母親,失職的家長。

由於過早的犧牲了女兒的青春,母親在曼璐面前硬氣不起來,進而不能提出好的主張協助女兒。

女子本柔弱,做母性則剛的護女作風,在母親身上一點見不到,不是一個稱職的好母親,也擔不起一家之長之責,更不能挑起守護一家老小的重任。在關鍵時刻不能挺身而出,反而為了一點利益而和曼璐一道助紂為虐,而不能救小女兒於水火,使其淪為祝鴻才夫婦生育的工具。進而也失去了世均救曼楨的大好時機,釀成了曼楨的人生悲劇。

以上五點是個人認為顧家悲劇的根源所在。








文化領域創作者飛花娟


顧家悲劇根源有深刻的社會原因,也有人為因素。顧母就是造成女兒悲劇的重要因素。這個角色讓人痛恨,一點值得同情的地方也沒有。如果說她是個慈愛的母親,就不會發生這樣的悲劇,即使顧父去世她也可以帶著孩子過日子,只不過會有許多困難,總不至於讓兩個女兒都是那樣的結局。或者說當顧曼璐做了舞女後,她能知道心疼和理解也該是另一番景象。可她恰恰是個自私、虛榮而又無知的母親。

顧曼璐的悲劇是從父親去世開始了,為了養活一大家子,十七歲的顧曼璐做了舞女。因此與她喜歡的張豫瑾就沒有了未來。後來她嫁給了祝鴻才,而張豫瑾就愛上了顧曼楨。這讓顧曼璐心理非常不平衡,她認為張豫瑾是她的夢想,自己的妹妹是不可以和他有關係的。基於這種認識,顧曼璐對妹妹的嫉妒之意從心底湧出,她覺得是自己養家才導致了和張豫瑾的分離,而她養大的的妹妹卻擁有了她的所愛,這讓她無法接受,她對顧曼楨的親情發生了變化。

她沒想過,顧曼楨為了減輕家庭負擔,也是兼職賺錢來和她一起分擔養家責任,並且為此好幾次都拒絕了沈世鈞的求婚。也因為維護她的名聲和沈世鈞發生爭吵。顧曼楨道:“我覺得我姊姊沒有什麼見不得人的地方,她沒有錯,是這個不合理的社會逼得她這樣的。要說不道德,我不知道嫖客跟妓女是誰更不道德!”顧曼楨並沒有看不起姐姐,這一點顧曼璐的認識是錯誤的,她認為妹妹清高和家裡人一樣都看不起她,而他們的生活都是靠犧牲她為代價換來的,反過來還歧視她,這也是讓顧曼璐親情變冷漠的原因。

以至於她為了不被祝鴻才拋棄,為了能給顧家添丁,而設計害了顧曼楨,人性的自私在顧曼璐這裡得到了發揮,這一點上,顧母也應該說是個幫兇。顧曼楨被祝鴻才玷汙,她為了那一點點利益就不顧及女兒,不去追問顧曼楨去了何處,也可以說她根本就沒想過要問。不僅如此,還和顧曼璐一起欺騙來找顧曼楨的沈世鈞,讓相愛的兩個人今生就此錯過。十四年之後再重逢,顧曼楨無數次幻想過的那個重逢畫面已經不復存在,顧曼楨曾經說過:“世鈞,我要你知道,這世界上有一個人是永遠等著你的,不管是什麼時候,不管在什麼地方,反正你知道,總有這麼個人。”

這樣的話也只能留在記憶的深處。一切都變的物是人非。此刻,能說的就只有:“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是的,確實回不去了,從沈世鈞父母得知顧曼楨身份的時候,悲劇就已經開始發生了。沈世鈞主宰不了自己的命運,他沒有反抗父母的能力,也缺乏自信,看到顧家人對張豫瑾的態度時他猶豫了。他覺得張豫瑾比自己更優秀,更能給顧曼楨好的生活,他沒有想到顧曼楨對他是何種心情,才會輕易被顧家所騙。他放棄了尋找顧曼楨,很快就和不愛的翠芝結了婚。當顧曼楨被關了一年從祝家逃出來的那個時候,他們已經沒了可能,沈世鈞是不敢下決心離婚來娶顧曼楨的。

顧曼璐在黑暗的現實生活中沒迷失了自己,最終也是什麼都沒有得到,反而積鬱成疾離世了,她是帶著痛恨、遺憾離去的,對她來說生命是那樣的無助,曾經有過的美好,終將隨著生命的凋零而煙消雲散,實在是可悲可嘆!

END


Mr卡季奇


顧氏兩姐妹命運悲劇的原因分析

(一)時代原因

在《半生緣》中,張愛玲將顧曼璐這個頗具悲情的人物形象置於 20 世紀 40年代的舊上海,整個社會都充斥著濃重的男權色彩,女性極力被灌輸“為人妻”“為人母”等觀念,以適應父權制家庭穩定和維護父權、夫權的需要。

這在很大程度上導致女性在男權高於一切的社會中,無論是在生活還是婚姻中始終都要謹小慎微,屈服於男性的統治,從而逐漸成了男性的附屬品,失去了自身的反抗意識。曼璐本著“三從四德”中既嫁從夫的思想,只能忍氣吞聲,無限制地放縱著祝鴻才的不良行為。曼璐對祝鴻才無條件的妥協,助長了他的邪惡念頭,使他最終提出了佔有曼楨的荒謬條件,而曼璐由於長時間受尊夫意識的薰陶,使她不惜將自己親手培養的妹妹送入了祝鴻才的魔掌,從而使她最終從受害者變為了加害人

縱觀曼璐的婚姻歷程,她始終處於弱勢、服從和迎合他人的地位,根深蒂固的傳統思想以及男權占主導地位的時代背景,使她獨立自主的反抗意識大為削弱,最終喪失了反抗力量,並淪為男權社會的“幫兇”。

(二)女性心理原因

嫉妒心理是指自己以外的人獲得了比自己更為優越的地位、榮譽,或是自己寶貴的物,鍾情的人被別人掠取或將被掠取時而產生的情感。

由於這種情感深藏於心中,經過內心的加熱,發酵或膨脹,最後會以歪曲的形態爆發出來。

嫉妒是一種包含抱怨、憎恨成份的激烈情感,是一種想保住自己的優勢地位而極力排斥、貶低別人的心理傾向。曼璐長年累月面對與自己反差甚大的妹妹,產生嫉妒的心理本是在正常範圍之內。曼璐在多年以後好不容易有機會跟豫瑾見一次面,本來還打算勸諫豫瑾一番,希望他不要那麼痴情,同時也為自己的遭遇作出解釋並獲得諒解。然而豫瑾卻微笑著對曼璐說:“人總是要變的,我也變了。我現在脾氣也跟從前兩樣了,也不知是否年紀的關係,想想從前的事,非常幼稚可笑。”曼璐的一腔熱情被徹底澆滅

正是豫瑾的這番話,讓曼璐重新定義了曼楨,她認為曼楨是故意賣弄風情,裝純潔,欺騙玩弄其它男人。她認定是曼楨搶走了她的回憶,她開始嫉妒曼楨,對曼楨恨之入骨,由此心理變得扭曲邪惡。

女人的嫉妒心理和報復心理強烈爆發。曼璐是不幸的,社會的黑暗和家庭的貧苦讓她淪落為舞女;曼禎是悲劇的,姐姐將一切的錯誤懲罰到妹妹身上,最終即造成了自己的悲劇,也造成了妹妹的悲劇。

(三)文化氛圍原因

不同的時代背景就會催生出不一樣的文化氛圍,在《半生緣》中,張愛玲所描繪的 20 世紀 40 年代的舊上海正是中西文化相互碰撞、相互融合下的畸形產物。

在這樣的社會環境中,女性由於受到傳統思想和西方文化的雙重影響,逐漸分化為舊時代女性和新派女性兩個派別。

其中舊時代女性以沈太太為代表,寧願一生一直與別的女人共同擁有一個男人,也不願意放棄無愛的婚姻,而新派女性以曼璐為代表,她渴望擁有自主的人生,但是強大的文化氛圍逐一摧毀了她所有的人生希望,最終又淪落到做男性附屬品的地步。

在傳統觀念中,“不孝有三,無後為大”,而曼璐不能生育更使她承受了巨大的精神和輿論壓力,傳統的文化氛圍對其精神造成了極大的影響,從而導致她為了幫祝鴻才傳宗接代,保住自己的名分,不惜採取卑劣而狠心的手段,親手毀掉了曼楨的幸福。

同時,“門當戶對”也是舊時代的一種觀念,世鈞在看到顧家人對豫瑾的態度時,心裡面就產生了一點自卑心理。他認為豫瑾要比他優秀,能夠更好的照顧曼楨,因此也沒有太責怪曼楨家人。

也許這也是世鈞愛曼楨的緣故,他希望曼楨能夠生活的更好一些。但他也因此辜負了曼楨對他的信任,以至於在世鈞到祝家找曼楨時,被曼璐那麼輕易地欺騙了。可見世鈞對他和曼楨的愛情是缺乏足夠的信心,同時也缺乏自信。

世鈞父母得知曼楨的身份後,希望世鈞離開曼楨,找一個門店戶對的大家閨秀時,世鈞的反抗也十分柔弱。他不敢把自己的真心想法告訴家人,也不敢為曼楨去辯護。

最後世鈞娶了自己不愛的翠芝,和曼楨徹底分手。結婚前,他可以為了父母可以改變自己的意願; 結婚後,他又為了自己並不喜歡的妻子而去壓抑自己的情感。正是因為世鈞的軟弱與妥協,最終導致了他和曼楨的悲劇。


從某種程度上來說,曼璐處在中西文化相融合的時代,她內心對於自由、自主、美滿婚姻的嚮往與現實生活中自卑、自憐、無愛的婚姻形成了鮮明的對此,最終導致其因無法承受重大的精神壓力而走向被人痛恨的地步。從深層次來講,文化氛圍對女性造成的精神壓力正是導致曼璐扭曲人生形成的外在因素。


阿杜說影視


顧母

顧母的懦弱與勢利將兩個女兒推入了火坑,造成了悲劇,既可悲又可恨。

1.曼璐17歲做舞女,按民國的婚嫁年齡,顧母也就三十多歲,正值當年,有手有腳 怎麼不能一起出去賺錢養家,心安理得的花著女兒曼璐做舞女的錢,

2.曼璐嫁給祝鴻才,顧母沒有不滿,反而十分的滿意,除了他在鄉下有老 婆這一點,只因祝鴻才能夠養活顧家一家人,這說明顧母沒有是非的觀念.

3.曼楨和世鈞在一起,顧母不喜歡世鈞,僅僅是因為不能給顧家帶來幫助說明顧母是一個很勢利很現實的人.

4.最匪夷所思的是,顧母居然接受曼璐的提議,同意曼楨嫁給祝鴻才,在曼楨被祝鴻才玷汙的事,顧母是墨許的,是同意的,所以,後來曼楨原諒了所有人,獨獨沒有原諒顧母.


崔西子


《再生緣》中顧家的悲劇,可以說是時代背景下,一個沒有依靠、沒有能量的普通老百姓家庭活著狀態的寫照,但拋開這個客觀原因,所謂性格決定命運,幾個人的不同際遇,更多的是幾個家庭成員構成,代表的性格缺陷。

顧曼璐

第一次讀這本書時,便很不喜歡這個自私自利,又偏執好強的顧家大小姐。她的人生路,剛開始時可能還真是身不由己,為了養活一家人,被迫做舞女,進而委身於有家室的祝鴻才。顧曼璐在為自己的物質生活謀劃的過程中,剛開始時還可能會有一點點的不忍心…內心深處還是有善良的基因在糾結。

但越到後面,她靈魂深處那些惡念已經把善良打敗,完全就是為了達到目的、不擇手段。最後,因為自己不能生育,為了保住自己的身份地位,明知道祝鴻才只不過是貪新厭舊,因為看上其青春可人的妹妹,找個藉口要達到不可告人的目的,還是不惜犧牲、賠上自己的親妹妹。整個故事發展的過程,就是這位顧家大家姐從善到惡的發展歷程。

顧曼楨

哀其不幸、怒其不爭。這個溫婉柔弱的女人,原本是可以有不一樣的人生。一念天堂、一念地獄的差別,把終身幸福葬送。

可以怪世鈞的溫吞性格,最終和曼楨半生緣滅,但曼楨最終還是將錯就錯的嫁給了被設計失身的“仇人”祝鴻才,卻是讓人最不理解、最難接受的結果。

顧母

這是一個最特別的母親,最沒有責任感的冷血人。真不想寫這個人。可能顧家大小姐就是遺傳了這個媽的冷血冷心冷情。

顧家三位女性,究其個性各異。但都有一定的代表性。在某種時候,象顧曼璐這樣的人遇到選擇題的時候,可能下意識的,就選擇了為自己而活。或者先活下來,明天的事情明天再算。這個本來沒有錯,但錯的是,當活下來已經不成問題的時候,再去損人利己,就不是可以原諒的理由。

曼楨在掙扎不幸的過程中,可能曾經期待自己的不幸只是一個惡夢,夢醒了她還是那個有資格去愛的女子。但現實殘酷,夢與現實,都是血淋淋的。而她所愛的愛人,也不能給她浴火重生的力量。她只能靠自己先活下來。這個可能就是堅強而柔弱的顧曼楨被同情的部分吧!





聖鬥士曉楓


顧曼璐與顧曼楨命運是家庭所導致的,還有就顧母懦弱無能。

顧父死後家庭重擔落於顧曼璐身上,十七歲花季少女卻要到風月場去打拼,命運總是跟窮人開玩笑。

可是妹妹顧曼楨遇到家景好的人家世均,顧曼璐心裡不平衡,她出賣青春得到了什麼,一家人花著她錢還看不起她,此時心裡開始扭曲恨起家裡人。

不幸遭遇讓顧曼璐心存嫉妒,因為自己的付出,妹妹上了學,找了理想的對象,但是自己付出了那麼多得不到家人尊敬,在這種不平衡的心理作用下,她使計讓祝鴻才強暴妹妹,為自己留後路。

最可惡的是顧母,當時電視劇裡就是她的話提醒到了顧曼璐,讓顧曼璐意識到顧曼楨可以幫自己,而且顧母知道了顧曼璐的計劃後還沒有阻止,這是一個親生母親應該做的事情嗎?

所以我說,正是因為當初他們對顧曼璐的輕視,導致了顧曼璐的不平衡心理。

最後又因為這種不平衡心理害了顧曼楨,這其中顧母負有很大的責任。

“二三年不長,是他們在一起相愛的日子,二三年不短,卻帶給他們半生的回憶”!

人世間的情和人,總是不盡人意啊,我們能夠和相愛的人一起,又是何其幸運的事情…

世鈞和曼楨不期而遇的相逢,充滿了多麼戲劇性的諷刺啊。時隔經年,兩幕再相逢的場景。

曼楨心心念念,在銀行偶遇世鈞的時候,僅憑走路的姿勢相似,便辨認出,是朝思暮想吧,愛你,三千次。想見,不能見,不敢見,還像個少女時期戀愛的那種惶惶悸動,這次偶遇世鈞自始至終未曾辨認出曼楨。

世鈞婚後許多年偶然想起曼楨,在叔惠家偶遇,世鈞已然妥協,掛掉已然撥通的電話。

曼楨是平常生活裡觸手可及的那種幸福,是現實生活中你我都可遇見的那種不很耀眼但很努力很認真很用心去生活的那種可愛的人。

出身貧寒而不妄自菲薄,面對世鈞的優厚家境泰然處之。

心思細膩體諒家人,身兼多職辛苦付出心甘情願樂在其中。

遇見愛情勇敢追求用心守護,“一樣東西一旦屬於她了,總是越看越好,以為它是世界上最最好的……”,所謂專一還有能比得過這樣的嗎?

遭遇不幸也能理智分析,不自暴自棄怨天尤人,始終有一種不服輸,不放棄的堅韌。

所以,最為理解也甚為心疼得知世鈞結婚後顧曼楨希望破滅之下的選擇。十四年後的那一句“世鈞,我們回不去了。”更加讓人不忍去聽,不忍去想。

是多深的感情多重的不捨多少年的期盼多少升眼淚浸泡出的這樣一句理智而又無奈的話。

所以,張愛玲寫到這裡讓人潸然淚下。

這一次世鈞依舊未發覺,而曼楨聽到名號便心潮澎湃,大概是心臟驟停的感覺吧。真的是此情可待成追憶 只是當時已惘然

半生緣看完了,卻是更深的失落和悵然,這也許就是人生無常吧!

你想要的不一定就是你得到的,你得到的也許就是你該擁有的,善待自己,善待生命裡的每一個相遇的人,也許一轉身就是一生。

結語:

小說結尾竟然想哭。曼楨一直在等他,等著他去救她,等著他去找她的愛情,或許是因為一個人的提前退出而結束的。

對於痴痴等著的那個人,他們是心灰意冷。

張愛玲的書裡總是透著淡淡的憂傷!十四年終於見面了,終於把心中的委屈說出來了,終於…是的,終於可以在一起了。

但是,張愛玲沒有給他們這個機會,一句“我們回不去了”,看得我淚流滿面,曾經如此相愛,曾經幻想多少次的再次溫暖,可是再也回不去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