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學與瘟疫: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談起

能讓人類在短時間內大批消亡的,除了戰爭、饑荒、地震,流行疾病無疑也是一大因素(簡而言之,可以概括為天災人禍吧)。

文學與瘟疫:由新型冠狀病毒肺炎談起

圖片源自網絡

眾所周知,疫病總是喜歡突如其來,讓人猝不及防,例如這次起源於湖北武漢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這也是當前全國乃至全球人們都在關注的焦點事件了。

事實上,疾病在文學作品中也佔據著極其重要的位置,或者說與文學有著“不解之緣”。英國學者托馬斯·福斯特在《如何閱讀一本文學書》的“作家們偏愛那些疾病”一章中,就羅列分析了文學作品中經常出現的各種疾病,包括肺結核、艾滋病等。

而法國學者勒內·基拉爾則在其著作《雙重束縛》的第七章“文學和神話中的瘟疫”中,談到了西方文學中的瘟疫主題,並得出了“犧牲因素”這個概念:“犧牲因素可以歸結為這樣一個斷言:瘟疫導致的所有死亡和苦難都不是枉然的,這種痛苦考驗歷程對於淨化社會和恢復其活力都是必要的。”

當然,中國文學中,也許並不能說存在這種主題。但是,我們的古典名著《水滸傳》,倒是以瘟疫肆虐開篇的。——或者更重要的是,我們的“建安七子”,有五位是死於同一年,死因正是疫病。曹丕在《與吳質書》中就提到過:“昔年疾疫,親故多離其災,徐、陳、應、劉,一時俱逝,痛可言邪?”(曹植也寫有《說疫氣》一文。)

西方文學和瘟疫有關的,我們能想起的有不少,例如索福克勒斯取材於古希臘神話的戲劇《俄狄浦斯王》。著名的文藝復興作品,薄伽丘的《十日談》,則是以瘟疫蔓延為背景的。

美國作家亨利·詹姆斯的《黛西·米勒》中,女主角不幸感染上了正在爆發的“羅馬熱”(即瘧疾,從前人們以為是有害的空氣所傳染,實由蚊子叮咬而傳播,但丁在《神曲》中對此病也有所描述)而死去。

德國作家托馬斯·曼的《死於威尼斯》也是以意大利為故事地點,以同性戀為題材,愛戀美少年的男主人公不願離去,結果罹患城中的瘟疫喪生。

甚至我們還可能想到拉美作家埃爾南德斯的史詩,博爾赫斯評為最能代表阿根廷文學的長詩《馬丁·菲耶羅》,還有馬爾克斯的長篇小說《霍亂時期的愛情》。

不過,最能讓人聯想到、符合當下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的,應該還是法國作家,一九五七年諾貝爾文學獎得主阿爾貝·加繆的《鼠疫》。

早期《局外人》中,加繆表達了世界荒誕的哲學思想。而到了《鼠疫》中,加繆則更重視反抗的精神。因此,儘管小說裡的各色人物,在圍城中面對疫情所帶來的災難,懷著不同的心思,加繆還是著力塑造了裡厄這位偉大的醫生形象——這也正是我們當下所需要的英雄吧。

-THE END-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