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戰時最優秀的反坦克步槍是哪支?

墨西哥嗩吶


德國PzB 38\t反坦克步槍好像還不錯

德國的反坦克步槍早在1917年就出現了,當時的毛瑟1918 T-Gewehr是世界上第一支真正意義上的反坦克步槍,毛瑟1918 T-Gewehr主要是為了對付西線上的英國馬克系列坦克。當時毛瑟反坦克步槍取得了不錯的反響,前後估計生產了15800支左右。

1930年德國為了能給步槍提供更輕便得反坦克步槍讓布勞爾在古斯特洛夫公司研發Panzerbüchse 38(PzB 38)步槍,該槍使用的是槍管後坐式手動填裝單發武器,發射時槍管後退約9釐米(3.5英寸),槍閂自動打開彈殼被拋出槍膛。

然後,士兵就可以裝入新的子彈。根據一些記載Panzerbüchse 38步槍在使用中很容易進入灰塵或者雜物,因此在惡劣的環境中也特別容易卡殼。

儘管已經使用滇焊和衝壓鋼零件製造,但由於複雜的垂直後膛和閉鎖機構導致Panzerbüchse 38生產時困難重重。1939年和1940年在Gustloff Werke工廠僅製造了1408支PzB 38步槍,1939年德國軍隊在入侵波蘭時使用了62支。

Panzerbüchse 38步槍長161.5釐米,摺疊後長度為129.5釐米,重15.9公斤。使用7.9mm彈藥,不過彈殼卻很長有95mm(7.92×95mm),也叫做7.92 x 95 Patronen 步槍彈。


縱橫戰略


自從坦克在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出現在戰場上以來,世界各國的軍隊都在尋求便攜的反坦克武器,以使步兵也擁有對抗鋼鐵怪獸的能力。首次相關嘗試是德國於第一次世界大戰推出的毛瑟1918T型13.2毫米反坦克步槍,該槍憑藉著巨大的威力,幾乎可以穿透當時所有的坦克,但是由於其令人難以忍受的巨大後坐力,以至於當時幾乎沒有任何士兵原因使用毛瑟1918T型13.2毫米反坦克步槍。與此同時,其他國家的早期反坦克步槍也或多或少存在著類似的後座力大,不易攜帶等問題。

然而在兩次世界大戰期間,由於缺乏更好的反坦克武器,許多國家又不得不研製並繼續裝備反坦克步槍。其中,如德國和波蘭,選擇繼續通過小口徑反坦克步槍發射飛行速度極高的高速穿甲彈,而像芬蘭瑞士以及日本,則以拓展反坦克步槍的口徑為路線,開發口徑更大已經接近於火炮口徑的20毫米反坦克步槍。這些武器雖然或多或少仍存在著一些問題,但是面對皮薄餡大的早期坦克,這些不受士兵歡迎的反坦克步槍仍有用武之地,直到二戰爆發和坦克裝甲技術迎來飛速發展。

伴隨著世界最大規模陸戰,蘇德戰爭的爆發,在直線上升的蘇徳坦克裝甲厚度和各種傾斜下,本質上仍未脫離步槍框架的反坦克步槍變得力不從心,並迎來了空前的挑戰。當時,蘇聯和德國裝備的主力坦克T-34和四號坦克已經基本可以在正常交戰距離免疫50毫米口徑以下武器的攻擊,而口徑最大也才只有25毫米的反坦克步槍,顯然再也不能對這些鋼鐵巨獸造成擊毀和嚴重的破壞。反坦克步槍也因此迅速被反坦克炮取代淡出歷史長河。然而,在這個反坦克步槍退出歷史舞臺已經不可避免的過程中,卻有一支反坦克步槍逆流而上,仍然頑強的在二戰蘇德戰場上繼續發光發熱,甚至譜寫出了自己的一段傳奇歷史。沒錯,這款反坦克步槍就是蘇聯PTRD41。

PTRD41反坦克步槍由蘇聯著名武器設計師瓦西利·德格季亞列夫設計,口徑14.5MM,在1941年正式推出,雖然當時的反坦克步槍已經不適應時代。但是,PTRD41反坦克步槍憑藉著可靠簡單,以及適合大規模生產的特性,很快就成為蘇聯衛國戰爭早期,蘇聯軍方能提供給士兵最主要的反坦克武器之一。

作為一款譭譽參半的反坦克步槍,為了降低槍重方便攜帶,設計師極大的簡化了槍身結構,並部分採用木質構件,使PTRD41成為了當時少數幾款幾乎可以由單兵攜帶的反坦克步槍,不過,想要完全操作射擊使用PTRD41反坦克步槍仍至少需要兩名蘇軍士兵。

而除了重量較輕,PTRD41反坦克步槍的人機工程相比以往的反坦克步槍也有一定的進步,臉頰墊、左側打開的瞄準具以及全鋼槍神等設計,很大程度上減少了PTRD41反坦克步槍的後坐力,讓士兵連續射擊長期操作成為可能。不過,簡陋的結構使PTRD41反坦克步槍在發射時有著十分明顯的槍口火焰,增加了操作PTRD41的蘇軍小組暴露的風險。

而且,由於扳動PTRD41的扳機需要5千克左右的力,再加上以前提到的PTRD41結構簡陋,該槍除了容易暴露,精準度也十分堪憂。諷刺的是,蘇聯戰鬥手冊《用反坦克步槍摧毀法西斯坦克》中的描述“PTRD41中等尺寸,便於攜帶和偽裝,擁有良好的戰鬥品質和精確性……”,易於生產的結構,十分可靠的戰鬥品質,但卻隱蔽性差,精確性低,這也是PTRD41反坦克步槍譭譽參半的原因。

不過,雖然該槍的性能譭譽參半,但是PTRD41在蘇徳戰場上的表現,顯然遠超其性能。PTRD41反坦克步槍產量超過100萬支,德國裝甲指揮官F.馮·梅倫辛少將曾在戰後抱怨說:“蘇聯在陸地戰場的勝利反坦克武器是分不開的,有時似乎每個蘇聯步兵都配置有一支反坦克步槍。”,依靠龐大的數量加上可靠的性能以及相應的使用戰術,應該被時代淘汰的PTRD41幾乎成為了德國裝甲部隊的夢魘。

PTRD41發射的14.5MMBS-41穿甲燃燒彈雖然不足以穿透德國坦克的裝甲,但是卻可以對德國的四號、豹式、虎式坦克的軟結構,比如履帶、觀察孔、懸掛系統,造成嚴重損傷,以至於戰爭後期,幾乎每輛德國坦克都被要求安裝裙帶裝甲,以避免來自PTRD41步槍造成的一切不必要的損失。二戰結束後,PTRD41反坦克步槍多次出現在局部戰爭中,甚至如今的敘利亞內戰,依然能看見該槍的身影。二戰最強的反坦克步槍,PTRD41可以說是名至實歸。


雷姐的機械空間


二戰時期最優秀的反坦克步槍就應該是蘇軍裝備的PTRD-41型和PTRS型反坦克步槍,這兩種反坦克步槍的性能基本一樣,最明顯的區別就是,前者只能手動射擊,而後者屬於半自動步槍,可以連發射擊。這兩種反坦克步槍都是14.5毫米的大口徑,並配備了專門的穿甲彈藥,因此具有強大的穿甲能力。同時期德軍主要裝備的7.92毫米PzB-39反坦克步槍在穿甲性能上遠不如蘇軍的14.5毫米反坦克步槍,德軍步兵非常喜歡堅實耐用、威力十足的蘇軍反坦克步槍,一旦繳獲這種反坦克步槍會立刻編入的自己裝備序列。



PTRD-41型反坦克步槍全長2米,重17.3公斤,槍管長1.227米,槍口初速度達到1020米/秒,配備兩種穿甲彈,一種名為“B-32”的基礎穿甲彈,是硬化鋼芯子彈,可以在500米的距離上擊穿傾角60度的20毫米鋼板或者垂直的30毫米鋼板。還有一種更高性能的“BS-41”穿甲彈,可以在300米的距離上擊穿35-40毫米的鋼製裝甲板。戰爭初期,德軍裝甲部隊主力是三號坦克,四號中型坦克的數量並不多,並且仍舊有許多裝甲師裝備過時的二號坦克,其中二號坦克的裝甲厚度最大隻有30毫米,因此蘇軍的反坦克步槍完全可以在正常距離上擊穿二號坦克。三號坦克的裝甲厚度也不高,即便是“G”型最大裝甲厚度也只有37毫米,在200米的距離內依舊可以被蘇軍反坦克步槍從正面擊穿,至於其他的如半履帶裝甲車、自行火炮、裝甲偵察車等輕裝甲目標更是不在話下。至於PTRS-41型反坦克步槍就不再做更多的介紹了,它的射速更好,而重量更大(21公斤),綜合性能和PTRD-41不分伯仲。


作為對比,我們有必要簡單介紹下德軍的制式反坦克步槍,最開始德軍研製了一種20毫米口徑的反坦克步槍,型號為S-18/1000型,是一種半自動步槍。雖然該型反坦克步槍具有不俗的穿甲能力,但是仍舊不如蘇軍反坦克步槍,而且重量實在太重了,全槍重達53公斤,足足是蘇軍反坦克步槍的2倍多,由於太過笨重,這種反坦克步槍只能裝備到步兵營一級。也許正是由於S-18/1000型太過笨重,德軍後續研製的反坦克步槍都非常重視輕量化,大大縮小了反坦克步槍的口徑,採用更小的7.92毫米口徑。


二戰德軍大量裝備的反坦克步槍是PzB-39型反坦克步槍,PzB39全槍長1581毫米,空槍質量12.35千克,槍管長1066毫米,彈頭初速1265米/秒,300米距離上可以擊穿25毫米鋼板。相比於蘇軍的PTRD-41型反坦克步槍,PzB39重量較輕,但是穿甲能力較差,穿甲能力差意味著反坦克小組需要運動到距離目標更近的位置射擊,這大大增加了反坦克手的危險性,而在重量上德軍反坦克步槍的優勢也不夠明顯,兩種反坦克步槍都可以進行迅速的機動,而不需要太多的人手,一般由2名步兵組成一個反坦克小組。綜合來看,蘇軍的PTRD-41和PTRS-41型反坦克步槍更勝一籌,堪稱二戰中最優秀的反坦克步槍。


戰略論


這是一道主觀性很強的題,按我自己的看法,絕對是毛子的PTRD。

看著鋼管似的玩意就知道這貨結構極為簡單,單打一的栓動看似傻子都能設計,但裡邊卻又暗藏玄機。

PTRD的槍管/扳機與槍托並不是剛性連接,在開槍時,後坐力會推動槍管/扳機向後衝。而拉機柄後方有一片帶斜面的導鐵,後坐時通過這個斜面可以自動開栓,彈出彈殼。

這種設計除了可以減緩14.5mm彈藥的後坐力,還能完成開栓拋殼的步驟,一定程度上加快了射速。簡單、實用、粗暴,這很毛子

PTRD也算是當年反坦克步槍裡邊比較輕的那種,17公斤雖然算不上能提著健步如飛,但他這種14.5mm的憨憨能有這個重量也算是能玩Hit and Run。反觀那些20mm的鐵憨憨,50公斤的重量只能當小型反坦克炮用...

你別說20mm和14.5mm比不公平,但14.5有一批叫BS-41的鎢芯穿燃彈最大穿深有52mm,比大多20mm的穿深還高。

再對標德國、波蘭那些7.92mm反坦克步槍的渣後效,PTRD能笑出聲。

但話說回來,雖然PTRD很優秀,但二戰的反坦克的活不該由步槍幹。52mm的穿深對付中後期坦克很吃力,尤其是這個穿深是在90°入射角,針對均質鋼板的情況下。

正常對付坦克,尤其是表面硬化處理的坦克還是很吃力。毛子在中後期主要用這貨來對付德軍裝甲車或者皮薄的自行火炮,最多是在斯大林格勒保衛戰中從樓上打坦克頂部還算有點效果。


瘋狗的輕武


在第2次世界大戰時期,坦克發揮了絕對重要的作用,當然各種反坦克武器也相繼出現,其中反坦克步槍就是其中的一種,這種武器攜帶方便,運用靈活,往往能夠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當然反坦克步槍最重要的就是反坦克子彈,也就是穿甲彈的應用,這種步槍一般看起來都比較長,針對坦克薄弱的地位可以造成致命傷害,至少這種武器的誕生給步兵很多生存的餘地。在第2次世界大戰中有大概三種反坦克步槍比較出名。

最出名的就是芬蘭的L39拉赫蒂反坦克步槍,由於蘇聯和芬蘭的國力相差很大,在蘇芬戰爭中芬蘭人打出了很好的戰績,除了擁有很好的狙擊手以外,優秀的反坦克步槍也是其中之一。這種房產客戶將一共生產了1900支,芬蘭士兵用這種步槍對付蘇軍的T26和BT7坦克非常的見效,可以把這些坦克的履帶或者是厚裝甲打翻。但是這種反坦克步槍體型很大,必須要兩個人才能完成操作,一般為這個槍配備4個士兵,這種槍一槍可以打翻一頭大象,所以還有一個名字叫大象槍。這種槍全長224釐米,重約49.5公斤,最大射程能夠達到6.5公里,在1千米外能夠打穿12米厚的鋼板,所以對付二戰初期的蘇聯坦克還是綽綽有餘。

當然日本也生產了自己的反坦克步槍,主要原因也是害怕蘇聯的坦克,因為當時蘇聯國力很強大,生產了很多的坦克,日本的這種反坦克步槍叫97式反坦克步槍,這種槍全長2.09米,重大概是52公斤,製造了1200支,最大射程能夠達到2千米,所以日本的這種槍參加了著名的諾門坎戰役,事實證明效果很好,能夠輕鬆的應對蘇軍的輕型裝甲車,不過後來就發揮不了什麼作用,因為坦克的裝甲越來越厚,這種槍也只能去打坦克履帶。

當然蘇聯也有自己的反坦克步槍,這種步槍就是西蒙諾夫ptrs-41,因為當時蘇聯要面對德軍的瘋狂進攻,儘管蘇軍的坦克數量是非常多的,但是德軍的坦克質量太好,德軍的坦克總是能夠在戰場上取得優勢,所以讓步兵配備反坦克步槍是非常有必要的,這種槍被廣泛用於東線的戰場上,曾經在對付德軍坦克上發揮了重要作用,這種槍長約210釐米,重約20.3公斤,最大射程1500米,擁有5發內部彈夾。


四十五度歷史


一戰中“坦克”橫空出世、反坦克武器便陷入與坦克的火力對抗……

但是、早期工業水平限制了對戰爭理解的侷限性、一戰中“反坦克步槍”應運而來、二戰時期大多數反坦克步槍由單兵操作。

英國最早開發“反坦克步槍”、美國、德國、蘇聯、日本都研發過著名的反坦克步槍。
蘇聯二戰中研製的最好的、威力粗爆的當屬PTRD-41、該槍裝彈5發、使用14.5X114mm彈、常用BS穿甲彈。芬蘭的L39


/20ⅹ138mm半自動反坦克步槍。
德國的
PzB38/39-7.92Ⅹ95mm、反坦克步槍。
英國“博斯”反坦克步槍。

日本的九七式20x124mm反坦克步槍。

以上幾款二戰時期的經典反坦克步槍、在二戰中對那個時期的坦克構成一定威脅、在反坦克作戰中發揮了作用。


孔乙己亂彈


坦克這一類武器,從一戰面試後,變陷入了與反坦克火力的交戰中,由於早期工業工藝的限制和對於戰爭理解的侷限性,大多數反坦克武器都由單兵完成,因此,反坦克槍一度是最普遍的反坦克武器。

在二戰早期,面對還不甚成熟的輕型坦克、快速坦克時,的確也取得了非常不錯的效果,那麼今天我們就看看二戰中有哪些著名的反坦克槍吧。

PzB.38/PzB.39反坦克步槍

德國在二戰前及初期(至40/41年左右)裝備過兩款(實際上是一款,第二款算作第一款改進)反坦克步槍,也就是PzB.38及輕量化的PzB.39反坦克步槍,後者居多。但這一型步槍威力不大(7.92mm K彈),且結構複雜,故德軍在41年到42年對蘇作戰開始後就逐步退出現役。但到戰爭中後期由於需要大量武器,這兩型步槍又重出江湖,並有一部分改造為榴彈發射器使用。

博伊斯13.9mm反坦克步槍

一戰後,英國為了應對坦克及裝甲車輛攻勢,也開始了自己的反坦克槍研發。而在1937年,結構上參考了英制李恩菲爾德步槍與美製M2機槍的博伊斯(Boys)反坦克槍通過驗收,開始列裝英國軍隊。有意思的是該槍本來決定採用12.7mm口徑,但測試中發現12.7mm穿甲彈穿透力不足,故重新設計為13.9mm。

上圖中,靠上位置的方為博伊斯反坦克槍,靠下位置的為李恩菲爾德mark.IV步槍。博伊斯設計時參考了李恩菲爾德的供彈以及發射裝置,使其能以栓動方式發射子彈。 該槍另一大特色是輕便,全槍僅重16.2千克,還擁有一個五發彈匣,大幅提升了作戰效能。但同樣,隨著二戰進展,面對越來越厚重的德國坦克,該支步槍也逐步退出舞臺,並在1943年停產。

但博伊斯的輕便性仍讓她有一席之地。嚴重缺乏反坦克火力的傘兵部隊在PIAT反坦克榴彈拋射器能夠列裝之前,再度輕量化的博伊斯Mark.II是他們唯一可靠的反坦克武器。

而在更加貧瘠和缺乏反坦克武器的戰場——中國,博伊斯受到了非常廣泛的歡迎,不僅僅這是中國最為欠缺的武器之一,更因為13.9mm穿甲彈不用再面對皮糙肉厚的虎豹豺狼,而是幾毫米厚的日本坦克,正所謂筷子捅豆腐,一物降一物。

Mz 12.7mm反坦克步槍

二戰中美國參戰較晚,參戰時德軍坦克已有向重型化發展趨勢(德軍四號與三號坦克裝甲越來越厚,更別提後來的虎式)。外加美軍自一戰開始一直大規模列裝M2 12.7mm大口徑機槍,其發射的12.7×99mm機槍彈相較其他各國主流反坦克槍威力並不算太弱。因此美軍對於已經難以有效正面對抗德軍裝甲單位的反坦克步槍並不感冒。

但實際上在30年代,由於M2機槍自重58千克,對於步兵而言過重,美國騎兵部隊事實上設計過一款以M2為模板的反坦克槍,也就是Mz反坦克步槍。但由於M2數目充足,以及參戰時反坦克槍已經不能有效對抗坦克和很快出現了巴祖卡反坦克火箭筒等更為新式的而有效的反坦克武器,Mz很快便退出現役,並沒能在戰場上與德軍坦克一較高下。

Mz步槍,實際上就只能算是M2換個殼子減輕點重量 PTRD–41/PTRS–41反坦克步槍

蘇聯是二戰中裝備反坦克步槍最多的國家。在蘇芬戰爭前,蘇聯開始實驗各種型號的反坦克步槍及子彈,例如12.7×108mm口徑彈。並最終得出了應該使用14.5×114mm口徑穿甲彈作為下一代反坦克槍彈藥的結論。但受制於當時情況,蘇聯反坦克槍研發進度緩慢,直至1941年夏天。

面對德軍裝甲集團軍的突進,蘇聯軍隊突然發現自己的步兵缺乏一種有效的反坦克手段。為此蘇聯軍隊請求捷格加廖夫與西蒙諾夫等設計師儘快設計出適合現在狀態的反坦克步槍,並要求使用14.5mm槍彈。

臨危受命的設計師們最後交給軍隊的便是由捷格加廖夫設計的PTRD反坦克槍與西蒙諾夫設計的PTRS步槍。前者為單發步槍,沒有彈倉但能夠自動拋殼。帶來的優勢便是結構簡單可靠。但是戰場上士兵們能否仍然保持冷靜的發射與裝填讓軍方存疑。也因此讓西蒙諾夫的步槍也進入了列裝。

針對上述缺點,後者選擇了導氣式自動裝填與五發彈倉的半自動射擊化的設計。對於火力來說有一定提升。但14.5mm彈藥發射後的殘留裝藥容易汙染導氣孔,槍膛沾汙後容易造成卡殼等事故降低了可靠性。但總體而言該槍性能還是不錯,打擊一些輕裝甲目標(例如二號坦克以及輪式裝甲車等)效果出眾。德軍繳獲後也重新編號為PzB.784(r)繼續使用。

更值得一提的是,PTRS–41步槍的導氣結構後來也用在了西蒙諾夫半自動步槍(SKS)身上,並最終成就了我國第一型自主生產的半自動步槍(56半)的美名。

M35反坦克步槍

二戰前波蘭華沙比諾兵工廠在分析了德國M1918反坦克步槍後,於1935年底設計了M35 7.92mm反坦克槍。這支槍基本上就是一戰德國毛瑟M1918反坦克步槍的簡化生產版本,取消了幾乎所有不必要的零件後,該槍竟然只有9.1千克(空槍)重,成為二戰前最輕反坦克步槍。

另外波蘭人還首創使用鎢芯彈頭作為反坦克槍的彈藥的設計,大大提高7.92mm毛瑟彈的穿甲能力。這也影響了之後蘇德兩國的反坦克槍彈藥設計(兩國之後分別設計出使用鎢芯彈頭的彈藥)。

而到了1940年,該槍圖紙流轉至法國,法國軍方驚訝於該槍性能,同時又急需一種武器阻止德軍推進,便決定基於這種步槍進行設計改進,計劃於1940年年底投產列裝。當然在1940年6月,隨著德軍裝甲部隊的一路突破,法軍的夢想也很快破滅,法軍版M35的槍支圖紙與樣槍也在混亂中丟失,至今未能發現。

不過,對於法國來說,這也並不算是怎樣的一種遺憾,隨著二戰全面的深入,以及裝甲兵作戰理念的確立,反坦克最好的武器是坦克這一思路得到了共識,在雙方不斷增加的裝甲與口徑下,反坦克槍也最終失去了存在感,逐步被人所遺忘了。

二戰最好用且有效的反坦克步槍是老毛子的PTRD,這是一種結構簡單,威力粗暴的單發栓動反坦克步槍。


鐵桿軍迷



20世紀在陸海空廣泛進行了新型戰爭。戰場在不斷變化,從一戰中慘不忍睹的戰壕戰到1939年納粹德國發動的閃電戰。對於製造的每一種新武器,軍事工程師都試圖創造新的對策。 因此,在裝甲戰的情況下,作戰方法是多種多樣的,取決於形勢和周圍環境。對付敵人坦克最簡單的方法是飛機攻擊,但這需要空中優勢,而二戰初期德國的敵人通常不是這樣。



至於更常規的地面戰鬥,步兵也必須有對付坦克的方法。兩次世界大戰之間是坦克的繁榮時期,與第一次世界大戰相比,坦克變得更快、火力更強、裝甲更好。許多坦克設計的唯一目的是摧毀其他坦克,但它們仍然是步兵的支援武器,可以壓制敵人的坦克。隨後,“反坦克步槍”誕生了。



用這些高能步槍武裝步兵有兩個顯著的好處。首先,它給了他們用穿甲彈破壞敵人坦克部件的能力,甚至消滅坦克乘員。其次,它提高了普通士兵的士氣,因為他們不再對新時代的金屬野獸束手無策。有了高速子彈,即使是快速移動的目標也容易受到反坦克步槍的攻擊。 然而,反坦克步槍有許多弱點。


對於大多數坦克來說,它們僅在500米左右的短距離內有效。此外,穿甲射擊並不一定等同於成功擊毀坦克,因為子彈要麼擊中裡面的彈藥或燃料,要麼殺死或消滅一名乘員。 PTRD-41是1941-1945年間生產最多的蘇聯反坦克步槍。在二戰期間蘇聯製造的480000支反坦克步槍中,大約75-80%是PTRD-41型。到1941年底,已有17000多支投入使用。 一些特徵是參考德國和波蘭的反坦克步槍複製的。

在巴巴羅薩行動爆發時,它和半自動PTRS-41是紅軍軍火庫中唯一的反坦克武器。這種自動步槍在100米範圍內的穿透能力為35-40毫米。 直到1944年,大多數德國坦克的側裝甲和後裝甲都小於40毫米。因此,PTRD-41是對裝甲師的嚴重威脅。當黑豹坦克抵達東部前線時,情況發生了變化,導致反坦克步槍威力緩慢下降。戰後,PTRD-41大量出口到中國和半島國家,並在抗美援朝中發揮作用。



1939年至1942年間,反坦克步槍經歷了黃金時代,在戰場上相當有效。然而,隨著裝甲戰的進展,它們被降級為次要角色。到1943年,反坦克步槍變得幾乎完全過時,退出服役,取而代之的是更現代的榴彈和火箭發射器。


軍機處留級大學士


當屬前蘇聯的PTRD,這種反坦克槍輕便,實用!是二戰中各國步兵較喜愛的槍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