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農村青年人不種地,中年人不願意種地,老年人幹不了,這土地該咋辦?

司司7759


我就是地道的農村人,對於以上問題這是真真切切的事實。本人地處大石山區,人多地少,土地發包到戶也是零零星星幾塊。80年代由於生活困難,父母一輩還到處墾荒以種植雜糧提高收入。而2000年以後,大部分農戶就開始丟荒了。因為年輕人外出打工,而老人年邁,耕種面積越來越少。我認為真正解決這個問題還是有可操作性的:

1.國家應出臺相關文件將土地實行每戶“一畝田”的方式,讓每戶分到的地集中到一塊。這樣才便於農戶自主整地和便於小規模種植經營管理。農民才能將地的價值最大發掘出來。這樣才能做到產業增收。

2.對於農戶撩荒的土地要強制收回,重新發包給需要利用的農戶,把耕地面積保護起來。

3.在堅持農村土地承包政策不變的情況下,國家應岀一些強制性的措施,引導農村農戶向“一畝田”的方向發展。因為分散的地塊讓農戶經營管理很難,即使有再好的產業種植也做不出效益。比如我想種5畝草養牛,分散的地塊上種會影響其他農戶的種植,冬季農村自由放牧後又管理不到。如在“一畝田”我可以圍網管理。也可以把養殖發酵的肥料還地循環利用。

作為山區農戶,這是我針對本地實際情況作個建議。[呲牙][呲牙]





庫區子民


現在農村的實際情況正如題主所說的那樣:青年人不種地,中年人不願意種地,老年人幹不了,即使種地也是種的應付地,那麼這土地該咋種呢?



2012年秋,我的一個朋友流轉了50多畝土地種植筍用竹,把土地無償交給我種植了一季蔬菜。那片土地處在盤江岸邊,土地平坦、肥沃,土質為沙壤土,自流灌溉,條件十分良好。

我一共投資了4萬元種植“棒菜”,從8月份育苗,到1月份收穫結束,總共賣了5萬元。在種菜的整個過程中,我僱請了當地的村民務工,前後忙碌了半年,除去成本支出,所剩無幾。

針對題主所說的農村現狀,有些人誇誇奇談的認為,政府可以通過土地整理的項目對農村的土地進行整理,以便利於機械化操作,就會有人願意承包經營。或者將農村的土地集中對外承包,或者像國外一樣成立農莊等等。但是,從現實來看,在農村賺到錢的人畢竟是少數,而主要是賺取的政府補貼資金。像我2012年秋天種菜的情景,在全國並非少數。究其原因,主要是農產品價格太低,人工工價太高,生產資料成本較大。

像我種了那麼大一片蔬菜,忙了半年時間都沒有賺到錢,而且還沒有付一分錢的土地租金費。試想,再花錢去流轉土地經營,豈不要虧大本麼?

那麼農村的土地該咋種呢?

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得找到為什麼會形成目前土地沒有人願意耕種的原因。

一、主要是農村與城市的發展戰略失去平衡,為了城市的繁榮,大肆鼓勵農民進城落戶,減少了農業從業人員。

二、不斷提高工資的最低標準,使得工業品類的產品價格不斷上漲,從而也拉動了其它產業的價格上漲,但是農產品的價格卻並沒有得到相應的提高。

三、大肆向國外進口農產品,抑制了本國的農產品價格的上升,阻礙了農業生產的發展,使得農民種地無利可圖。

四、農民外出務工的收入明顯高出在農村耕種土地的收入,從而使農民不願意留在農村耕種土地。


慶雙


我九七年分地,看到原地分十四處,就在附近衝裡和一位鄰居共受了一衝十九戶各分戶分一點點的地,總計十來畝,當時上面有口塘,節約放水可作兩季,(打了沉井)原兩邊山是光山,下雨有水進塘早十年開始,山上樹,柴長滿,下雨沒水進塘了,改種了紅茹,豆子,這幾年乾旱,種紅茹,豆子都乾死了,這次田又不動,不知怎麼辦


用戶2984067338285


我是來自河北農村的,我們那邊現在想您問的這個問題這種現象很多,年青一些的都出門在外打工賺錢,然後中年人大多也是出外打工的,老人在家看看門種種地,我們那邊好多農戶不願意自己種地的都把地承包給家裡邊願意種地的每年一畝地給幾百塊錢。一畝地大概產出2000多斤玉米,除去成本一畝地一年能賺個大幾百到一千左右。


白1088609058


我也是農村的 其實這是最近幾年 是比較普遍的現象 但是自從去年我們這裡出臺了一個政策 把所有的土地全部統一收回 由村裡的兌在承包

1土地面積大集中 也好管理

2按土地面積 每家可以得到相對應的地款

3減少荒地的情況 還可以收到相對應的租金

我一同學跟他老婆通過競標 承包了土地 建起了蔬菜大棚 去年除了開支 付了地款 一年的利潤30萬 所以說 不是沒有人種 只是有很多的外在因素如地少 或沒有好的種植項目


生態養殖大全


在農村,青年人不種田,中年人不願種田,老年人幹不了,這到是很現實的情況。

青年人不種田,因為他們知道,純指望種田是實現自己心中的理想的,種田收入不高,對自己未來的生質量的提升,帶不了來幫助,所以他們去城裡打工。為的就是將來能有個好的前途。

農村的中年人不願意種田,原因當然也是一目瞭然的。

中年人上有老下有小,一個家庭更需要有一定的經濟實力來支撐,種田經濟收入不高,很難已用來維持家用,不出去打工掙點“外塊”,是不行的。

只好也是背井離鄉去外地打工。

至於說老年種不了田,也是無解和無奈的。幹不了,有什麼辦法?

但現實情況是,在農村的上了年紀的人,但凡身體條件允許,他們都還是去做一些田間勞動的,實在幹不動了,也只好不幹。

至於說,這樣的情況下,土地該怎麼辦,也不是沒有辦法。

國家的政策也允許和支持土地流轉,可以轉包給種田大戶去種。

這樣,既不荒蕪土地,還得到一部分轉包費,是兩全其美的一個好辦法。


笨刨


現在的年輕人都不願意種地,我們村裡大部分的年輕人都出去工作了,12年之前,我也在深圳打工。
結婚後,有了孩子,一開始想等孩子大一些,就出去上班,看了很多關於誰帶孩子好,這方面的知識,答案基本上都是母親帶最好,加上父母年紀也大了,家裡十多畝果園,也需人接手。



哎,再三慎重考慮,決定留在農村,一是為了孩子,二是為了接手家裡的果園,讓父母覺得家裡的農業,不至於丟荒。他們心裡也高興
我是一個90後,一年四季每天除了帶孩子,接送孩子上下學,還有打理家裡10多畝果園。
我老公在本地上班,放假的時候回來跟我打理果園。
父母雖然年紀大了,也閒不下來,自己留了兩三畝,打理下來的經濟夠一年生活開支,給我們減輕負擔。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288, "vposter": "http://p0.pstatp.com/origin/tos-cn-i-0022/b10116bd181a48d493756e84a8c2d19c\

鄉村茉莉


目前由於全國建立中心城市,人員逐步流向一類城市。以前人員流動限於本省範圍。由於戶口放開,現在的人員直接性流向一類城市。農村就會有很多土地閒置下來。沒有人耕種。

閒置下來的土地,總會有人耕種。比如說外來人口。承包大面積土地。建設農場。

一個鎮或者一個村。就會建幾個農場。進行大規模種植。土地會被綜合利用。土地是不回閒置下來的。








追夢的阿海哥


青年不種地,中年人不願種地,老年人種不了,這正是如今農村的核心問題。我們把這個問題現在解開來看看,是什麼原因形成了這樣的局面。

首先,讓我們看看中年人為什麼不願意種地,答案是肯定的,種地收入不行;甚至沒有收入。大家都明白,一個家庭需要的不單單是一日三餐,柴鹽油米,科技越發達,社會越先進,人的消費越高,需要支出的越多,負擔越重。過去,每個村都有小學,中心區有中學,現在大部分中小、學都已撤掉,集中到了鎮、縣城,孩子一上初中,就不得不住校,鄉村小學孩子越來越少,教育質量差,也不得不轉入縣城住校,而住校就得有人跟著伺候,要跟著伺候就得進城租房子住,一個完整的家,分成了兩個家,村裡一個,城裡一個,水費、電費、房租費、合作醫療費、農藥、化肥等等,將是一筆很大開支。我們粗略的算一下,一戶4、5個人的家庭,把消費降到最低,一年幾乎不吃肉,光一年正常的運轉開支,最少得30000萬元。

而種地;我們不談那些農場似的大戶,不談那些可以機械化的川區,我們只談一些山區,少人缺勞,既不適宜機械化,就不能大規模的種植,一戶人種上幾畝到十多畝油菜,一畝地產400斤,一市斤油菜籽2.5毛錢,大家算算,這個地中年人還願不願種,能不能種?而且這個收益還要在保證產而能銷的前提下。

青年人,不願重蹈父母的覆轍,他們不願象乞丐一樣的活著,為了擠身於社會的中層,寧肯在大城市拼搏,當然不願意為不養人的土地流血滴汗。

老年人,我們就不用談了,心有餘力不足,只能眼巴巴的看著土地荒廢。

以上我們分析了不種地和不願種地的原因,大家應該明白了其中道理。那麼,這個土地到底該怎麼辦?

這是今後農村的核心問題,隨著農村人口的不斷簡少,10多年以後,邊遠山區,荒蕪人煙,已不適合分散的村莊居住,國家應該考慮集中制的村、組新農村,大量的農業投資,應該轉向整村推田的建設,規劃分區產業的生產模式,使產而保銷,銷而有獲,使留守的農民安居樂業,積極生產,吸引外流的務工人員返鄉發展。



聶鼎銘


這要分三種情況:

一是對外流轉。能流轉出去的土地,一般都是比較好的土地,這樣的好地,儘量流轉出去,一畝地幾百元,總比撂荒好。

二是退耕還林。對地塊小,比較偏僻的山坡地,沒有人願意流轉的,應請示有關部門批准,退耕還林。

三是對好土地三年不種,故意撂荒的,土地所有權者可根據土地管理的有關法規,強制收回,交給別人耕種。

土地是國家的寶貴資源,故意撂荒,超過規定期限者,是浪費資源的違法行為。有關部門應加大管理力度,杜絕浪費土地資源的情況發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