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的“明”字與明教、白蓮會及佛教的關係

王朝國號,一般來自君王的封地,如,劉邦的漢,楊堅的隋,李淵的唐,而朱元璋的是被封作吳王的,他建立的王朝為什麼叫明朝呢?


“明朝”的“明”字與明教、白蓮會及佛教的關係


由和尚到投身“明王”義軍

1344年,朱元璋入皇覺寺,不久,當地鬧饑荒,寺裡得不到施捨,主持只好打發和尚們雲遊化緣。這樣,年僅17歲的朱元璋才也只好離開寺院託缽流浪。朱元璋邊走邊乞討,他從濠州向南到了合肥,然後折向西進入河南,到了固始、信陽,聽到“明王出世,普度眾生”的說法,北方的白蓮教也在進行同樣的宣傳,又往北走到汝州、陳州等地,東經鹿邑、亳州,於1348年又回到了皇覺寺。

至正十一年(1351)五月,韓山童、劉福通在潁州揭竿而起,士兵們頭裹紅巾,號稱“紅巾軍”,並推韓山童為明王。接著,徐壽輝起於蘄州,李二、彭大、趙均用起于徐州。幾個月之間,各地紛紛響應。

第二年正月十一日,定遠土豪郭子興聯合孫德崖等人起兵,數萬百姓起而響應。郭子興聚眾燒香,成為當地白蓮會的首領。二月二十七日,起義軍攻下濠州後,郭子興自稱元帥。朱元璋收到兒時夥伴湯和的來信,邀請他參加郭子興的義軍。恰在此時,他的師兄秘密告訴他,說有人知道此信,要去告密。於是,朱元璋去投奔郭子興的紅巾軍。這一年,朱元璋25歲。


“明朝”的“明”字與明教、白蓮會及佛教的關係


奉小明王韓林兒為天下共主

郭子興病逝後,小明王韓林兒任命郭子興的兒子郭天敘為都元帥,妻弟張天佑為右副元帥,朱元璋為左副元帥。朱元璋在浙西駐紮6年,藉助覆船山為中心的秘密明教總舵,奉行徽州謀士朱升提出的“高築牆,廣積糧,緩稱王”的策略,迅速秘密擴張自己的實力。

朱元璋後來還營救出了被元軍圍困的“小明王”,1356年,朱元璋被奉為吳國公,以應天為首府,把小明王韓林兒送到了滁州供養起來。

朱元璋以小明王為旗幟,發動了對陳友諒和張士誠的戰爭,最終消滅了他們。

在朱元璋建國前夕,迎奉小明王的船隻遭遇風浪沉沒,韓林兒遇難身亡。

至正二十七(1367)十月甲子日,朱元璋命中書右丞相徐達為徵虜大將軍、平章常遇春為副將軍,率軍25萬,北進中原。北伐中發佈《諭中原檄》,文告中提出“驅逐胡虜,恢復中華,立綱陳紀,救濟斯民”的綱領,以此感召北方人民起來反元。


“明朝”的“明”字與明教、白蓮會及佛教的關係


1368,朱元璋於南京稱帝,國號大明,年號洪武。

可見,朱元璋建立的大明王朝與韓山童的紅巾起義有很大關係,是韓山童、韓林兒“明王”的延續。這種延續僅僅是勢力及旗幟的延續,而本質內容卻發生了很大變化。我們知道朱元璋是和尚出身,在佛教中也有明王一說。也就是說“明王”這個光明使者或救世之主的形象是深入人心的,但朱元璋信的是哪個明王呢?

朱元璋藉助了明教和白蓮教“明王”的勢力和佛教"明王"的出身,最後建立了以儒家思想為內核的大明王朝。既滿足了廣大人民群眾對蒙元黑暗統治厭惡之情,又滿足了他們對光明未來的嚮往之情,朱元璋這個“明王”是儒釋道的結合體。

但是,當你得知明王這一形象來自外國,是不是也會很震驚呢?其實,這與唐朝、元朝廣袤的疆域和開放的國策有很大關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