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歷史名人被小人物打死?

小姐姐講史


TOP1:關羽,字雲長;劉備二弟,蜀漢五虎將之首。

關羽(161-220年),字雲長,河東解良(今山西運城)人,東漢末年蜀國名將。
早期跟隨劉備輾轉各地,曾被曹操生擒,於白馬坡斬殺袁紹大將顏良,與張飛一同被稱為萬人敵。赤壁之戰後,劉備助東吳周瑜攻打南郡曹仁,別遣關羽絕北道,阻擋曹操援軍,曹仁退走後,關羽被封為襄陽太守。劉備入益州,關羽留守荊州。建安二十四年,關羽圍襄樊,曹操派于禁前來增援,關羽擒獲于禁,斬殺龐德,威震華夏,曹操曾想遷都以避其銳。後曹操派徐晃前來增援,東吳呂蒙又偷襲荊州,關羽腹背受敵,兵敗被殺。
關羽去世後,逐漸被神化,被民間尊為“關公”,又稱美髯公。歷代朝廷多有褒封,清代奉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關聖大帝”,崇為“武聖”,與“文聖” 孔子齊名。

關羽在三國中期可謂是無人可敵,名聲滔天;身為曹操五子良將之一的于禁,在面對關羽時直接怯戰不敢進攻。但是關羽最後是怎麼死的呢?在孫權權衡利弊之後,推出去讓刀斧手砍死了;關羽死後頭顱被孫權送給了曹操,殺關羽的刀斧手連個名字都沒有留下。

公元219年(建安二十四年)末,曹操以為漢獻帝在許,與關羽軍於榮光版關羽相近,欲遷都避其鋒芒,司馬懿、蔣濟等勸阻,認為孫權必然不願看到關羽得志,可以用答應將江南封給孫權為條件讓他從背後出兵攻擊關羽。同時曹操動員徐晃、張遼等將,及兗州刺史裴潛、豫州刺史呂貢等率軍救援樊城,更準備親自征討關羽。而孫權命呂蒙為主帥偷襲荊州,並親自率軍為後援。荊州重鎮江陵守將麋芳(劉備小舅子)、公安守將士仁因與關羽有嫌隙而不戰而降。救援樊城的徐晃因兵力不足,認為很難與關羽抗衡,不過之後曹操先後派遣徐商、呂建等將領以及殷署、朱蓋等十二營兵馬增援徐晃,最終徐晃出戰擊敗了圍困樊城的關羽軍隊。此時關羽知悉後方生變,乃南撤,但水軍仍然控制漢水。關羽軍隊的家屬多在江陵(南郡治所),得知江陵失陷於孫權,士卒漸漸潰散,退至麥城。建安二十四年十二月,關羽率數十騎出逃,一路突圍至距益州不過一二十里的臨沮(今湖北省襄樊市南漳縣),遇潘璋部將馬忠的埋伏,被擒,和長子關平於臨沮被害。孫權將關羽首級送給曹操,曹操以諸侯之禮將其安葬於洛陽,同時孫權則將關羽身軀以諸侯禮安葬於當陽,[19]即關陵,也稱當陽大王冢。蜀漢在成都為關羽建衣冠冢,即是成都關羽墓,以招魂祭祀。因此民間也稱關羽“頭枕洛陽,身臥當陽,魂歸故里(或稱‘魂歸山西)。景耀三年(260年)九月,蜀國後主劉禪(shàn)在追諡幾位重要大臣時,追諡關羽為“壯繆侯”。

無雙雜貨鋪


歷史上被小人物打死的名人,真的是數不勝數。古代的我們就不說了,我們說一個近現代歷史上的吧。

大家都知道國軍裡有一個叫做張靈甫的人,可以說在解放戰爭時期,他是蔣介石最為倚重的一個將領。

誰能想到如此被蔣介石器重的張靈甫,竟然是死在了無名小卒的手裡。

下面我們說一下,是什麼戰爭導致了張靈甫的死亡。

大家都知道,解放戰爭時期華東是國共雙方重點爭奪的地盤之一。當時我軍駐華東地區的直接負責人就是粟裕將軍。

國民黨方面,張靈甫也是其中的一個重要兵團。

在這種情況下,粟裕和張靈甫難免會相遇。如若他們相遇,肯定是一場你死我活的龍虎鬥。

我們都知道粟裕將軍用兵如神,他打仗根本沒有章法可尋。只要他敢打的仗,基本上就沒有輸過。

可以說他就是戰場上的常勝將軍。

所以,面對粟裕這樣的將軍,張靈甫也是很頭疼的一件事。

但是,張靈甫也有他比較強悍的一面。畢竟,他手裡握著的是蔣介石的王牌軍隊七十四師。

要知道七十四師是國民黨軍隊的五大主力之一,尤其是七十四師,被蔣介石視為是禁衛軍裡的禁衛軍。

張靈甫就是帶領的這麼一支虎狼之師,可見,張靈甫在蔣介石心理的地位有多麼的高。

不過,那時候華東戰場上,粟裕帶領的華野軍,經常是連戰連勝,尤其是粟裕指揮了蘇中七戰七捷之後,國民黨更是對他望而生畏。

就是在這個關鍵時刻,張靈甫覺得要給國民黨扳回一局,為蔣介石打一個漂亮的勝仗了。

所以,他就把目標定在了粟裕以及華野軍的身上。

當時張靈甫就把決戰的地點定在了孟良崮,本來張靈甫選擇孤軍深入的時候,他以為粟裕不敢去給他硬拼的。

畢竟粟裕華野軍的裝備沒有他的好。但是,偏偏粟裕就反其道而行,選擇了去孟良崮和張靈甫決戰。

不過,看到粟裕的華野軍到來了,張靈甫也沒有急。

他還有備用方案,說白了他想在粟裕帶領的華野軍,把他們給包圍之後,等待其它國民黨援軍,再把粟裕以及華野軍給反包圍了。

這樣張靈甫就可以和其它國民黨軍隊,裡應外合打粟裕一個措手不及了。

不得不說張靈甫的如意算盤打的很好,但是,他失算了。因為粟裕就沒有給他等待援軍到來的機會。

粟裕也知道張靈甫心裡是怎麼想的,既然粟裕來了,就說明他對這個戰役有把握。

當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到達孟良崮之後,兩軍就展開了激烈的爭鬥,張靈甫被迫,退到了孟良崮山上。

要知道孟良崮是石頭上,山上沒有水,更沒有吃的。若是張靈甫等不來援軍,他們只有死路一條。

我們都知道,粟裕帶領的華野軍,僅僅用了四天的時間,就把張靈甫以及他的七十四師全部給殲滅了。

當然了張靈甫是死在了亂軍之中,當他的屍體被找到的時候,身上已經中了幾槍了,也就是說大名鼎鼎的張靈甫是死在了無名之輩的手裡。


漢史趣聞


一代猛將張飛命喪兩無名小卒之手。



三國演義裡面講到:張飛聞知關公被害,旦夕號泣,血淚衣襟。脾氣也很火爆, 每每醉酒之後,對有過失的士兵隨意鞭打,甚至多有被鞭打致死。有一天,張飛 下令,限三日內備齊白旗白甲,掛孝伐吳。而手下負責此事的範疆、張達回覆:三日時間太倉促,無法準備完畢,須多寬限幾天。張飛立馬不幹了。不管三七二十一,將兩 人綁到樹上每人各打五十大鞭。打完之後,張飛對兩人說:“明天一定要全部完 備!如果違了期限,就殺你們兩個人示眾!”



範疆、張達兩人被打得半死,回到帳中商議計策,兩人自知任務無法按時完成, 範疆說:“今日受了刑責,讓我們怎麼能夠籌辦?張飛性格火爆,如果明天置辦 不齊,你我都會被殺啊!”張達說:“與其被殺,不如先下手為強,反正都是死 ”最後兩人一合計,一不做二不休,趁張飛喝醉酒之際,帶著利刃,摸入帳中, 三下五除二就把張飛給解決了。最後,兩人割了張飛首級,跑到東吳領賞去了。 可惜一代名將,命喪兩名無名小卒。



而《三國志》裡面記載的則簡略得多,一筆帶過。“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範強殺之,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殺掉張飛的兩人名字也略有不同。《三國志》中殺張飛兩人是張達、範強。


瘋狂電磁爐



小人物可以看作是沒有身份、沒有地位的人,但他們有時候往往能做出一些不可思議的事情來。在歷史上,有不少名人因各種原因死於小人物之手,令世人震驚。下面的內容就是我給大家所列舉的例子:


國內部分


悲情陳勝命喪車伕之手


1、陳勝,字涉,秦末農民起義領袖。秦二世二年十二月,陳勝信任的車伕莊賈因受秦將章邯的誘惑,他叛變並殺死了陳勝。

2、王莽,新朝開國皇帝。公元23年,王莽被綠林軍士兵杜吳殺死。

3、項英,黨和紅軍早期的領導人之一,新四軍的創建人和主要領導人之一,抗日名將。1941年1月,項英被自己的副官劉厚總持槍殺死。


國外部分


無名戰士李二喜一炮成名,“名將之花”凋零太行


1、布律納,共和派將領,拿破崙稱帝后他被授予元帥稱號。1815年8月2日,他被一群窮兇極惡的暴徒打死,其遺體被拋入羅尼河。

2、林肯,美國第16任總統。1865年4月14日晚,林肯在華盛頓福特劇院總統包廂看戲時,被演員約翰·威爾克斯·布斯用手槍射殺。

3、阿部規秀,生於日本青森縣,有“名將之花”的稱號。1939年11月6日,他被年僅18歲的戰士李二喜用迫擊炮打死。阿部規秀,是抗戰以來八路軍擊斃的日軍最高級別將領。


小司馬講史


功夫再好,一磚撂倒

在公元前300年左右,古希臘出了一個戰神級人物,讓人驚訝的是他並非出身斯巴達那群肌肉棒子,也不是出身雅典城邦那群職業政客,這位仁兄是在一個叫伊庇魯斯同盟的小城邦長大的。


這哥們叫皮洛士,他的故事可以寫一部三流騎士小說。這老兄貝萊是伊庇魯斯城邦的王子,然而老爹在他幼年就被趕下臺,他們一家子在希臘各城邦來回流浪。皮洛士成年後上演了一出華麗的王者歸來,再次成為伊庇魯斯的統帥。

可是沒多久一群逗逼就趁他參加婚禮時候把他趕下臺,這哥們被當成人質送到了埃及,結果他把埃及國王的女兒給泡了。之後在岳父大人的支持下,他又帶兵回到伊庇魯斯,再次拿回了屬於自己的王位。

大概是青少年時代的經歷太過坎坷,皮洛士第二次成為皮大王后開始慘烈的報復社會,專門挑不能惹的打。起手就去懟古羅馬,把西西里島都給佔了,隨後又去懟馬其頓,佔了人家一半的領土,與此同時他還去懟羅馬的死敵迦太基......

這個四面樹敵的熊孩子硬朗無比,一般人真拿他沒辦法。公元前272年,他把主義打到斯巴達那群肌肉棒子身上,正好也有個斯巴達流浪王子準備效仿他,來一次王者再臨。皮大王就這樣悍然出兵了,他偷襲了阿爾戈斯城。當他率軍進入城市後,卻意外地陷入了巷戰.....

因為他選擇夜間偷襲,黑燈瞎火的街道一片混亂,城裡住的一個斯巴達老太太被吵的無法入眠,於是憤怒的從樓上扔下去一塊磚頭。磚頭在空中劃出一道完美的拋物線,正好砸在處於激戰中的皮大王的腦門上.......

可憐我們懟天懟地的皮大王就這麼被一板磚拍暈,莫名其妙的死在了亂軍之中。吐槽機友情提示,為了您和他人的生命安全,請不要高空拋物.........

載入史冊的小人物

公元756年6月14日,龍武大將軍陳玄禮站在軍營前面對著自己的袍澤思緒萬千,潼關失守,哥舒翰被俘,從長安倉皇出逃已經過三天,糧不足食,夜難安寢也已經三天。這一切都是誰害的?誰逼的安祿山提前謀反?誰逼的哥舒翰主動出關迎戰?陳玄禮咬牙切齒的想到答案——楊國忠!

雖然為時已晚,但現在該為國除賊了!陳玄禮面對所有弟兄大聲咆哮:“當今天下崩離、陛下受辱,我等惶惶如喪家之犬!這一切難道不是楊國忠盤剝百姓,朝野怨憤造成的嗎?不殺此獠如何謝天下恩養?如何平四海民憤?今日我等!當誅國賊!”

餓疲交織的進軍終於被激起了怒火,沉默著向楊國忠的住處湧去,剛到門外,正見楊國忠和幾個吐蕃人嬉皮笑臉的交談(實際是吐蕃使者找楊國忠要糧食)。士兵更加怒不可遏,大喊一聲:“楊國忠竟於胡人謀反!”

楊國忠畢竟久經事故,一看勢頭不對,上馬就跑。禁軍隨後緊追,一名叫張小敬的禁軍一馬當先,出手射箭將楊國忠的戰馬射倒,上前將其梟首,其他禁軍一擁而上把這個國賊亂刃分屍,馬嵬驛兵變遂告展開。

這個名為張小敬的士兵就這樣成了為數不多載入史冊的小人物,姚汝能撰寫《安祿山事蹟》時清楚的記錄下了他的驍勇。後來時間到了2019年,《長安十二時辰》裡張小敬成了十年西域兵,九年不良帥的五尊閻羅,只能說精通隕石遁的馬伯庸腦洞好大,吐槽機拜服......


歷史吐槽機


說說最著名的幾人吧!

中共東南局書記、新四軍政委項英被叛徒劉厚總槍殺。

清科爾沁郡王僧格林沁被捻軍小兵張皮綆刀砍殺。

南宋前太師、平章軍國重事賈似道在漳州木棉庵被解差鄭虎臣所殺。

大順永昌皇帝李自成被湖北九宮山農民程九伯用鋤頭打死。

大西大順皇帝張獻忠在西充鳳凰山被清軍馬甲覺羅雅布蘭射死。

大漢大義皇帝陳友諒在鄱陽湖被無名氏流矢射死。

大燕聖武皇帝康.軋犖山被近身小宦李豬兒殺死。

東魏大丞相、都督中外諸軍事、齊王高澄被廚子蘭京殺死。

蜀漢車騎將軍、西鄉侯張飛被裨將範疆、張達睡夢中殺死。

蜀漢前將軍、漢壽亭侯關羽被東吳小將馬忠殺死。


輿圖天下


今天我要講的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被小人冤殺,後有人又給他報仇的故事。

如果有同學還不知道王昌齡是誰?但是你一定聽過下面幾首詩句。

“秦時明月漢時關、萬里長征人未還”(《出塞》),

“黃沙百戰穿金甲、不破樓蘭終不還”(《從軍行》),

“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芙蓉樓送尋漸》

對這就是唐朝大詩人王昌齡的代表作。

當時正值安史之亂,詩人王昌齡從流放地返回太原,路過濠州,因為擋了刺史閭丘曉的路,被刺史閭丘曉斬斷雙足而死。

一年後,宰相兼河南節度使的張鎬,以貽誤軍機罪,要處死閭丘曉。閭丘曉乞求張鎬放他一條生路:“大人饒命呀,我家還有老媽要靠我養活”。

張鎬壓住內心的憤怒,次責道:“那王昌齡的老媽又由誰來養那?”閭丘曉聞聽此言,便默然無語了。

王昌齡是否結識張鎬我們不得而知,但是張鎬一定欽佩王昌齡的才華。惋惜“那一片冰心在玉壺”。他對閭丘曉手濫殺無辜忿忿不平。最終為詩人伸張正義。

人間自有公道,小人必被爆。

我們以王昌齡的一首詩來結尾。

《採蓮曲》王昌齡

荷葉羅裙一色裁,

芙蓉向臉兩邊開。

亂入池中看不見,

聞歌始覺有人來。

各位看官如果你讀到這裡了,就請為張鎬點個贊吧。



高空風


同治四年(1865年)五月,僧格林沁在山東曹州菏澤縣高樓寨附近的吳家店,遭捻軍賴文光部和宋景詩部包圍。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突圍,隱於樹林,被捻軍16歲少年張皮綆殺死。


僧格林沁其人

僧格林沁親王(1811年7月24日-1865年5月18日),內蒙古科爾沁左翼後旗人,博爾濟吉特氏,嘉慶帝嗣外孫,道光、咸豐、同治三朝元老,曾參與過太平天國北伐、第二次鴉片戰爭等戰役,軍功卓著。

根據《蒙古世系》記載,僧格林沁是成吉思汗二弟拙赤合撒兒第26代孫。“僧格林沁”之名來源於藏語,其中“僧格”意為“獅子”,“林沁”意為“珍寶”。

僧格林沁幼年時因為家中貧窮,被過繼於遠房堂叔,科爾沁郡王索特納木多布齋,成為嗣子。

清宣宗道光五年(1825年),襲封郡王。

清文宗咸豐三年(1853年),僧格林沁率領軍隊,於天津南郊大敗太平天國北伐軍,從此開啟了他的戎馬生涯。

1855年,受封為博多勒噶臺親王,世襲罔替。同年在山東馮官屯剿滅太平天國李開芳部,並生擒李開芳。

1857年,以欽差大臣監督天津防務。

1859年,僧格林沁指揮大沽口海戰,擊敗英法聯軍,並同李朝儀於寧河、營城、大沽等地修築炮臺,繼續抵禦侵略。

(注:大沽口海戰也是第二次鴉片戰爭期間,清朝難得的一場勝仗)

1860年大沽口、天津失陷,僧格林沁統率以蒙古騎兵為主力的軍隊,退至通州防守。其部與英法聯軍戰於通州之八里橋*,結果慘敗,導致蒙古主力盡喪。英法聯軍隨即進入北京,毀圓明園。因此被剝奪爵位,但仍繼續擔任欽差大臣。

(對於僧格林沁在八里橋之戰中的表現,史學界有截然不同的2種觀點,主流觀點認為其“畏敵如虎”,“撤隊而逃”,是嚴重的指揮失誤加膽小;但也有觀點認為當時他是邊打邊撤,失利的根因主要是因為裝備物資不足,以及戰法原始。)

1860年九月,直隸、山東一帶捻軍四起,僧格林沁奉旨于山東、河南、安徽等地剿捻。

1861年,參與東太后慈安、西太后慈禧和奕訢的“祺祥之變”,消滅了肅順的顧命八大臣集團,自此開始兩宮聽政。



高樓寨之戰:清穆宗同治四年(1865年)4月24日,捻軍在山東菏澤高樓寨(今高莊集)殲滅僧格林沁部,是清朝中後朝的一場著名戰役。

清文宗咸豐二年(1852年)11月,捻軍齊集亳州的雉河集會盟,推張樂行為盟主,宣佈軍紀和行軍作戰條例,以五色旗區分。

清穆宗同治三年(1864年)12月初,蒙古親王僧格林沁親督翼長恆齡、成保及副都統常星阿等部進抵湖北棗陽。捻軍誘敵過滍水(今沙河),擊斃翼長恆齡、營總保青、副都統舒倫保。僧格林沁為此氣急敗壞。

3月29日,捻軍自河南考城進入山東境內,僧格林沁所部尾隨捻軍之後窮追不捨,由於後方供給不繼,部隊飢疲交加,根據記載,當時軍中士氣低迷不振:

“將士死亡者數百,軍中多怨言”

4月初九,宗禹等自邳州進入山東,12日,撲臨城,轉趨寧陽、汶上,西走範縣、濮州,繼續北上東阿、平陰,進入江蘇。

“兩造皆疲,捻眾多足腫,捻軍有人私下請降,僧格林沁竟怒斬來使,諸捻遂知惟死戰可免。”

同年五月初十捻軍過運河,進至範縣(今河南範縣東)南面的羅家樓。此時僧格林沁所部“晝夜追逐,憊極,恆解鞍小憩道左,飲火酒兩巨觥,輒上馬馳驅”。

五月十七,僧格林沁率軍追至高樓寨之南的解元集地區。

五月十八日午,僧格林沁部至高樓寨。捻軍已埋伏在高樓寨以北村莊之河堰、柳林中,張宗禹派出少數部隊迎戰,誘使僧軍向高樓寨地區深入,之後命任柱、張琢合力衝擊,同時任化邦領眾捻軍速攻。僧格林沁急忙指揮軍隊分為三路,倉猝迎戰:

西路:翼長諾林丕勒、副都統託倫布馬隊,總兵陳國瑞、何建鰲各步隊;

東路:副都統成保、烏爾圖那遜馬隊,總兵郭寶昌步隊;

中路:副都統常星阿、溫德勒克西馬隊。

宗禹、文光、任柱等亦分三路迎戰,西捻敗退。

陳國瑞、何建鰲乘勝追擊,不料中路常星阿所部敗退,中路捻軍隨即與西路捻軍夾擊國瑞、建鰲等部,自午時至戌時(晚上20時),僧格林沁部兵馬兵潰敗,被圍;捻軍驅策人民,於外圍挖困馬長溝,僧格林沁騎兵無法越溝脫困。萬名捻軍馬兵下馬改當步兵,挺刀刺入圍內清軍;7,000名清軍*傷亡殆盡;內閣大學士全順、總兵何建鰲、額爾經厄皆戰死。

(另有說法:清軍人數約9,000人)

僧格林沁領少數騎兵,十九日子夜,往西北北京方向突圍,走約七、八公里,匿於吳家店森林,中傷墜馬。

僧格林沁被捻軍張皮綆(張凌雲,張宗禹手下)入林內發現拉出,斬於麥田,以攮刀斷首,取其三眼花翎而去。


僧格林沁之死的後繼影響

僧格林沁的戰敗,使捻軍盡獲三盟、黑龍江的健馬勁卒,以及僧格林沁軍的槍炮軍火。有副都統成保奏稱:

“我軍失利後,馬步兵勇收集無多。”

高樓寨之戰,代表著清朝喪失了最後的滿蒙八旗勁旅,朝廷只得以曾國藩督辦直隸、山東、河南三省軍務。從此,軍權漸入漢官曾國藩、李鴻章等人的湘軍、淮軍手中。




萬里長空夜未央


札蘭丁吧,可以說是死得最憋屈的一位軍事天才了,倘若生在蒙古,估摸著怎麼也得成為媲美速不臺,木華黎這樣的頂樑柱大將,悲哀的是晚生了那麼100年,否則必然也是伊斯蘭世界的又一位薩拉丁,遇上蒙古人的崛起,只能感慨一句生不逢時。

面臨著國內統治階級分化嚴重,地方離心主義傾向明顯,和阿拔斯哈里發的矛盾又導致和宗教人士關係失和,基層民心基礎不牢靠,接手這樣一個國家,是札蘭丁個人再努力,也不可能從本質上能夠迅速改變得了的。花剌子模可以說是初具強國的框架,眼下正是急需改革軍事,穩定政治結構的時刻,可惜蒙古人打過來了。

雖說老爹逃到裡海時傳位給了札蘭丁,但未免為時太晚,由於都城內康裡系將領的忌憚,札蘭丁不得不匆忙出逃。在阿富汗東部靠近巴基斯坦的加茲尼聚集兵眾反擊蒙古,並在八魯灣戰役中以十萬大軍近乎全殲蒙古人的三萬騎兵。這讓蒙古人擴張勢頭受了第一個重挫。在蒙古主力回師後,札蘭丁又以伊朗為基地圖謀復興大業,但札蘭丁到處劫掠以及出眾的軍事才能和威望引起了中東其他突厥勢力的忌憚,並最終導致自己被圍攻。




1230年拔都西征直指大不里士,札蘭丁只能向高加索地區逃竄。最終被當地的庫爾德人山民所殺。

這樣一位本有著大好前途的蘇丹,中亞第一強國的繼承人就這樣死在一群都不知道姓名的山民手中了。


普魯士之魂


秦朝:陳勝、吳廣起義——被車伕害死、被部下暗殺

陳勝、吳廣起義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次農民起義,為反抗秦國的暴政,公元209年陳勝、吳廣在大澤鄉舉起義旗。起義軍迅速席捲全國,全國各地紛紛舉起義旗反抗暴秦的統治,起義沉重打擊了暴秦的統治。不久,秦軍大將章邯圍困起義軍,吳廣在滎陽被部下殺死,陳勝在逃跑的過程中被自己的車伕莊賈設計害死,割下首級向秦軍邀功。


南北朝:蓋吳起義——被親叔叔坑死

北魏太平真君六年(445年)盧水胡人(匈奴族)蓋吳不堪北魏的殘暴統治,聚集10萬人反魏。蓋吳先後攻擊臨晉、山西等地,接連重創北魏軍隊。蓋吳自稱天台王,設立文武百官,另立政權與北魏對抗。不久,高涼王擊敗蓋吳,俘獲了他的二叔。蓋吳的二叔被收買,斬下蓋吳頭顱向北魏邀功,蓋吳起義失敗。

南北朝:鮮于修禮起義——被奸細部將殺死

鮮于修禮是北朝北魏末河北農民起義領袖,公元525年率領流民在定州左城(今河北唐縣西)起義,建號魯興。起義軍大敗魏軍都督孫稚和河間王,八月,在率領義軍作戰中被混入義軍的北魏奸細元洪業殺害。

唐 朝:黃巢起義——被外甥出賣殺死

公元878年黃巢在王仙芝起義失敗後繼續領導義軍反唐,黃巢率領義軍所向披靡,擊潰唐軍,攻佔了長安,建立起了大齊政權。不料,黃巢在後來的征戰中被外甥出賣殺死,外甥拎著他的首級向唐軍邀功,起義宣告失敗。

清 朝:天理教起義——被叛徒告密殺害

天理教之亂是清嘉慶十八年(1813年)九月至十二月,林清、李文成領導豫東、京畿天理教的武裝暴動。林清和李文成率領數萬起義軍攻打清軍府衙,一度重創清軍。1813年9月,因手下出賣林清在黃村被捕遇害,起義失敗。

清 朝:捻軍起義——被叛徒李昭壽害死

1851年(清咸豐元年)至1868(清同治七年)捻軍興起於淮河流域,以張樂行等人為中心開展了大規模的反清起義。1860年捻軍將領薛之元到李昭壽家尋求庇護。誰料李昭壽竟然殺死了薛的全家,並且割下了薛的頭顱向清軍邀功請賞。1866年,李昭壽昔日的好友和上級,捻軍將領李蘊泰兵敗投奔李昭壽。李昭壽絲毫不念舊恩,親自綁縛李蘊泰到清軍處斬殺。1871年,捻軍將領張特榺、任汶和張昆投奔李昭壽,也被他綁送清軍殺害。

捻軍起義

清 朝:太平天國起義——慕王譚紹光被部下刺殺

慕王譚紹光是忠王李秀成的得力部下,曾駐守重鎮蘇州。蘇州被李鴻章的淮軍圍困時,譚紹光手下納王郜永寬等人與李鴻章勾結,合謀刺殺了譚紹光,將蘇州重鎮獻給李鴻章。李鴻章將投降的郜永寬等人及10萬士兵全部殺死,李秀成的精銳損失殆盡由此走向滅亡。

太平天國運動

民 國:白朗起義——負傷被部下補刀

白朗起義又稱白狼起義,由白朗於1912年發動的農民起義。1914年8月初,白朗率領數百人在魯山石莊與官軍搏戰,被流彈擊中負傷,部隊潰散。手下人出賣白朗,將白朗首級割下獻給河南督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