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豬瘟這麼普遍,而很多人還都寧願養豬而不養牛呢?

農村小喬治


去年非洲豬瘟爆發後,豬肉的價格就是受到了影響,不少養殖戶損失都不小。只不過就算這樣,很多人還是寧願養豬而不養牛,這是怎麼回事呢,今天老農就來說說這個問題。

為什麼豬瘟這麼多,而很多人還都寧願養豬而不養牛呢?

去年由於豬瘟不少養殖戶都損失嚴重,一些被捕殺的養殖場更是血本無歸的。不過現在豬瘟得到了控制,如此很多的養殖戶又開始進行養殖了,好像都看不到豬瘟的影響一樣,怎麼還要繼續養豬而不養牛呢。

其實養牛比養豬的風險更加大的,不管是從養殖技術還是成本來說,養牛都比養豬要難,也正是如此,牛肉的價格才是會那麼貴的。

1、養豬有豬瘟,養牛也會生病

大家別看到養豬會受到豬瘟的影響,其實養牛的風險並不比養豬要少的,平時養牛就會有各種小毛病的,遇到牛的瘟疫照樣血本無歸全部都死掉的。而一頭牛就是一萬多塊錢,一頭豬才是一兩千塊錢,大家想想就知道養牛的風險有多大了。

2、養牛技術高成本高

養牛可不是那麼好養的,需要的成本是很多的。現在一頭牛犢就要五六千塊錢了,就算買個10頭就需要個五六萬塊錢了。而10頭牛養一年也就是賺個兩三萬塊錢而已,想比打工強一些就得養個20頭牛,那成本可就更加高了。

但是牛一旦規模養殖了,這跟散養的區別可就大了,很容易就是容易生病了。就算不死那牛一直不長肉也是每天都得虧個幾十塊錢的,看著都心疼。所以說很多人都不願意養牛,還是養豬成本低利潤高一些的,技術也不是太複雜的。

2、養豬市場廣闊,更容易賣

牛肉的價格還是很高的,如果只是散養一兩頭的話,直接拉去集市上面就可以賣得掉,但是如果數量挺多的話,那想賣掉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畢竟的需求是比豬肉少的,養豬更多人來收購,而養牛找不到銷路也是賺不到錢的。

總之,豬瘟現在已經控制住了,對於專門養豬的人來說,還是會繼續養豬,因為就是擅長這個,不能夠因為一次豬瘟就嚇倒的。


老王談養牛


豬肉、牛肉現如今都是我們生活中最常吃的肉類,從去年八月份開始非洲豬瘟對我國的養豬業帶來了很大的影響,也導致很多養豬戶的利益受損,所以很多人便出謀劃策,養豬有豬瘟影響,改成養牛不就行了嗎,其實很多人還是寧願養豬而不養牛,這是為什麼呢?

原因一,養牛成本太大。雖然養豬的成本也不小,但是相比較養牛來說,養豬的成本就已經很低了,在我們村子裡養豬的人很多,但是養牛的只有一兩戶,一頭牛犢子一般是三千塊錢左右,一隻二十多斤重的豬仔差不多在四五百塊錢。養豬隻需要喂飼料就可以,養牛不僅要有飼料,還要喂牛草料,所以在養殖成本上養牛要比養豬高很多倍。

原因二,養牛的週期太長。一般一隻豬從仔豬到出欄只需要四五個月的時間,但是養牛的話即便是生長速度很快的肉牛,有最少需要一年的時間出欄。在如此之長的生長週期下,會出現很多難以預料的變數,比如生病、肉價下跌等等,所以人們更喜歡養殖週期短的豬,而不喜歡養殖成本長的牛。

原因三,牛產仔太少。養過豬的人都知道,一頭母豬平均每次產仔會在8-10頭之間,而一頭母牛的產仔數則是1-2只,正是因為牛的產仔太少,所以小牛犢會比較貴。

原因四,養殖環境下相差大。養豬比較簡單,蓋好差不多大小的圈舍就可以,養牛卻不一樣,不僅要有牛睡覺的地方,還要有牛活動的地方,這樣一來養牛的地方就要很大,而養豬就要小很多。

其實不管是養牛還是養豬,難免會遇到感染疾病的事情,現如今非洲豬瘟大家都知道,其實養牛也同樣存在感染這種難以治癒、傳播很快地疾病,所以在農村才會有”家財萬貫,帶毛的不算“的說法。


小馬話三農


為什麼豬瘟這麼多,而很多人還都寧願養豬而不養牛呢?

我認為主要是中國人的消費習慣決定的,千百年來習慣於養豬獲取豬肉和油,農村食用油過去主要是依賴豬油,過去的糧食多麼困難農民都要養豬的原因就在此。

牛過去是不準屠宰的,水滸傳上講的英雄好漢聚在一起時都要大塊吃牛肉,實際上歷史上是不準屠宰牛的,牛是農田的主要勞動力,牛是受到保護的,殺的牛一般是老弱病殘牛,不能耕地,還要經過批准後才能屠宰。我們國家是改革開放後才允許屠宰肉牛的,過去牛叫耕牛,現在叫肉牛,過去養來耕地,現在養來吃肉。


豬瘟病在任何時期都有的,牛瘟病是在1956年徹底消滅的。豬瘟病在世界上首次發生已經近200年,豬瘟病是世界性的,每年國家都投入大量的財力、物力和人力來控制和消滅豬瘟病,但是豬瘟病仍然存在,只要嚴格注射豬瘟疫苗後一般都得到很好的保護,不會發生豬瘟病的。


牛肉並不是任何人都喜歡吃,改革開放初期一斤豬肉價相當於一斤半到兩斤牛肉的價格,如食品公司銷售的一級豬肉價格每斤0.74元,牛羊肉每斤0.4元。吃牛肉人群的增加是改革開放後由於牛肉火鍋、牛肉粉面等的興起才逐步使更多的人加入吃牛肉的行列,現在不論農村還是城市許多女同志是不吃牛肉的。


牛的繁殖率低,不如豬,一頭母豬一般每年提供育肥仔豬22頭,很快就能發展起來。牛一般單胎,母牛妊娠期平均為283天。農村牛犢是一年斷奶,現在一般3—4月齡斷奶,也就是說要一年多才能產一胎牛犢,農村是三年產兩胎,牛的發展速度是相當的緩慢。養牛投資大,養殖週期長,同樣的投資養豬的利潤要稍微高點,好養殖、好管理,而且見效快,屬於短平快的養殖項目,因此很多人還都寧願養豬而不養牛。


老周說三農


老夫養豬老婦養羊,實屬無奈。隨著改革開放打工潮,城市工業化是生產力生產關係發展的必然,封建部落勢必自然消失,不是帝官封思想勢力所謂振興就阻擋了的。封建小農經濟制度的沒落,嚴重阻礙農業現代化。人的壽命有規律;年輕人從事養殖業是當作企業管理經營的,大有作為,大有前途;老年人從事養殖業,心有餘而力不足,散養幾頭豬幾隻羊,實屬生活壓力不得已而為之,不用說養牛掙錢,養驢更掙錢,老農還有那勞動能力嗎?

三農的落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落後於資本主義制度,而是封建主義制度落後於資本主義制度,在我國社會主義初級節段中封建小農經濟體制是我國國民經濟的基礎,當教育的進步讓子孫後代擁有知識步入企業經濟後,社會主義制度下的企業經濟取代了家庭經濟,城市工業機械化生產代替了人力畜力墒溝裡勞作,祖國的經濟建設高速騰飛,為戰勝資本主義制度提供堅強的實力。所以,不是不養牛,而是現狀不可以去養牛,特別是難以規模化養牛。

老農散養三五頭牛,有,整天為牛備草備料而忙碌,搞好了年入三兩萬元很常見,可風險依舊,傷亡一頭兩頭牛,這一整年也就白忙了,而養豬風險相對較小,既便豬病殘忍,散養戶也就是關門大吉,豬價逢高時從頭再來也並不難。

當今,我國的土地集體所有制策略與國家土地所有制概念矛盾,國家、集體、個人所有之間定義不統一,村民硬說承包到手的責任田或自留地宅基地屬自已所有,想再收回去難上加難,封建土地所有制觀念地主階級思想依舊,更何況,土管所除了會幹罰款之事還會幹些什麼?養豬佔地已經相當難,還幻想著去養牛?夢,很好,可,那是夢呀!誰允許你那地去幹養牛之舉?

日本經濟在戰敗後迅速發達,在於土地國有化,釣魚島之所以屬於中國,是因為日本幻想買入實施所謂國有,臺灣之所以有臺獨現象,是因為我國允許土地屬於集體所有,只有土地國有企業管理個人勞動方能調動勞動積極性增加集體財富鞏固國家實力,那臺灣釣魚島屬於中國,分裂祖國者就是罪人就必須繩之以法,這養豬養羊養牛養鴨並不是你我農夫們想如何就如何,需要幹部或政府有合理的規劃、引導和開發。

只有土地國有機械化收播把人力資源從地獄裡搭救出來送入城市工業社區去,三農才會真正振興養殖業才會走出種植業成為企業生根發芽


福祿壽禧康


很高興就這問題談一下我的個人觀點!

首先,不是說養豬就一定有豬瘟,也不一定養牛就沒病。其實搞養殖不管養什麼都會涉及病害疫情的。只有科學飼養,做好早期疫情防控和隨時監控,搞好衛生,消毒才有可能儘量防止疫情發生。



但是結合實際來看,由於牛是食雜草的而且相對野外放養得多空間環境此豬舍好所以大概率上說牛的疫病比豬還是要少一點。

那麼既然這樣,怎麼在農村很多農民寧願冒更大的風險去養豬也不願意養牛呢。其實是有原因的。


一、牛與人的感情。我國是個傳統農業大國,農耕文化淵源流長。牛為人類耕田種地拉車運貨,在那些年代,可以說牛為了人民的生活和社會的發展進步是付出了很大的代價的。

牛是人類的朋友,更是農民的得力助手。很多人對牛是有感情的,他們並不認為牛是人類用來吃肉的。在有些歷史時期,比如明朝是禁止屠宰牛吃肉的,那是重罪。就是在解放後改革開放以前,牛作為社會重要的生產工具也是嚴禁隨便販賣宰殺的。偷牛,也不是作為盜竊罪,而是破壞重要社會生產工具的重罪。


二、飲食習慣。除了個別地區和一些少數民族以外,大部分人都是以吃豬肉為主。因為以前生活較差,而豬肉含脂肪和蛋白質較高,辛苦勞作之餘吃點豬肉有助於快速恢復體力保持充沛勞動精力。所以豬肉對大家更有利,更為大家接受,所以養豬的更多。

三、經濟成本考慮。在以前,經濟收入不高,牛肉價格比豬肉貴很多,因而吃豬肉的較多,而牛肉相對成了高檔商品,買的人較少。缺乏市場,自然也就餵豬的多養牛的少了。


四、農村習慣。長期以來農村人家的剩餘糧食和莊稼下腳料以及日常剩飯剩菜都自然用於養豬。而且絕大部分地區殺年豬的習慣和年夜飯一樣正式而隆重,所以家家必養豬。而相較而言牛就不那麼重要了,養牛的自然也少了。

五、養殖條件。養豬一直是圈養,除了按時喂飼以外不用管了。養牛是適宜放牧的,如果放牧肯定浪費勞動力,而且很多地方人多地少,並沒有多少可以放牧的地方。如果圈養,生長效果會有影響,並且牛的食量很大,完全依賴人工割草飼餵也要消耗很多人力成本。


並且,牛生長較慢,養殖週期較長,投入後回本較慢。而且買牛價較高,初始成本是筆不小的費用。雖然牛相對病症少一點,可一旦染病致死,損失就是幾千上萬了。所以相較而言,養豬更合適。

綜上所述,很多農村人就寧願少賺錢,擔風險去養豬也不養牛!


嶺上走馬


因為中國的傳統文化生活習慣造成的。豬是野豬進化過來的。好多地方都有一年殺一頭豬的習慣。把豬肉做成臘腸好保存。牛以前用來耕種。中國人飯桌上一般也離不開豬肉,對豬的需求量大,牛肉價格也貴一般的家庭也難以承受經常吃牛肉,中國人還認為牛肉不好消化不能大量食用用。豬吃的比牛還少寫,屬於雜食動物,牛到了冬天就需要存大量的草玉米杆類的實物,需求量也大,農村人自己還要燒火做飯用就不如豬好管理了。雖然現在散戶養豬的很少了,但中國人吃豬肉的習慣還在,所以豬肉需求遠大於牛肉,羊肉。市場需求大才好銷售,所以養豬的要多。非洲豬瘟只傳染豬人不會被感染,食用大可放心。任何病毒都有毒立越來越弱的時候,肌體也會慢慢的有一定的抵抗力,所以都不用擔心非洲豬瘟的影響。鄭重的說一遍非洲豬瘟不感染人。



我5家


我國是消化豬肉的大國,從各類畜禽的屠宰量來看,豬肉能佔60%以上,其他只佔40%,充分說明了豬肉在我國佔有廣大的市場。除了上述原因之外還有以下的原因

1.養殖成本較低

豬的養殖成本比養牛相對來說要低一些

2.飼養週期較短

一頭牛從出生到出欄大概要一年左右,而一頭豬僅需要六個月就可以

3.銷路問題

豬養大了不需要發愁賣不出去,只要有豬,豬販子就會自動找你,不像其他一些經濟動物還要找銷路

4.不需要放牧,喂飼料就行,不像牛羊,還需要放牧,比喂牛羊剩力


一生平安aimin


養豬而不養牛的原因有很多

最近非洲豬瘟可以說成了國內生豬養殖戶們最關注的一個焦點,也促使很多生豬養殖戶紛紛轉行。但仍有一部分養殖戶堅守著生豬不離場,到底是為了什麼呢?

近期生豬利好

豬瘟厲害也就造成了生豬供應緊張,而供應緊張就催生了生豬價格持續走高,就加大了生豬養殖的利潤,所以很多人會堅持養豬而不養牛。

兩者養殖方法不同

再者,養豬於養牛同屬養殖業,但仔細講他們是兩種不同的行業。豬與牛的生活習性、餵養辦法、病害防治等養殖要點差別都非常的大。如果從養豬行業跳到養牛行業,需要很長一段時間才可以掌握其養殖方法。

養牛成本大

牛的生長週期要長於豬的養殖週期。一般肉牛的出欄週期大概要一年左右,而豬長到出欄體重一般6半即可。養殖週期長就意味著成本增加,風險增加。

以上就是豬瘟這麼普遍,很多人還都寧願養豬而不養牛的原因。


農村王小霞


新的一天很高興為大家解答這個問題,在這裡讓我們一起走進這個問題,那現在讓我們一起探討一下。

去年由於豬瘟不少養殖戶都損失嚴重,一些被捕殺的養殖場更是血本無歸的。不過現在豬瘟得到了控制,如此很多的養殖戶又開始進行養殖了,好像都看不到豬瘟的影響一樣。

下面為大家分享一下我個人的看法與想法,希望我分享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同時也希望路分享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能給大家帶來幫助,同時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解答。

牛肉的價格還是很高的,如果只是散養一兩頭的話,直接拉去集市上面就可以賣得掉,但是如果數量挺多的話,那想賣掉就需要一定的時間了。畢竟的需求是比豬肉少的,養豬更多人來收購,而養牛找不到銷路也是賺不到錢的。

一些地區由於草料的缺少,而牛的胃是很大的,它們需要大量的草料。因此有些地區,從外地拉草料是需要很大成本的。在現代化養殖的今天,競爭異常的激烈。因此有些人不得不去養豬而放棄養牛。

以上分享的內容都是個人的觀點的看法。同時也希望我分享的內容能夠幫助到大家。

在這裡同時我也希望大家能夠喜歡我的分享,如果大家有更好的關於這個問題的解答,我還望分享評論出來共同討論這話題。

在這裡,我真誠的祝大家每天開開心心工作快快樂樂生活,身體健康生活每一天,家和萬事興,年年發大財,生意興隆,謝謝!



海怪大川


我來說一下我的觀點:

1.最主要原因還是利潤的因素,養豬趕上好週期,一頭母豬一年能帶來1—2萬元的利潤。一頭牛一年約3500元的利潤。

2.養牛投資大,資金回報週期長。尤其是規模化集約化養殖,養牛的綜合投資要比豬高。

3.牛羊有人畜共患的傳染病,比如說布病。直接影響年輕人生育,所以養牛以50歲後的人從事直接生產為宜。豬很少有人畜共患的傳染病。

4.牛是食草動物,適合在水草豐美的地域養殖。豬是雜食性動物,有人的地方就能養豬。

5.養豬從業群體大分佈廣,人們對養豬相對養牛來說不陌生,農村80後小時候估計都有豬陪著玩。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