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众所周知,科研是一个不断试错的过程。科研工作不但需要勤奋,更需要天才的灵感,顶级的学者可遇而不可求,每一个都是上天赐予人间的瑰宝。

我国同样不缺乏天才级别的人物,卢柯就是其中的一员。这位大牛1965年出身在甘肃,从小就学霸,16岁就参加了高考,并成功考入了华东工学院(南京理工大学)。

本科毕业后考入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在这里先后获得了硕士,博士学位,并获得了首届中国科学院院长奖特别奖。

28岁的时候就被晋升为教授级研究员,30岁成为博士生导师。然而他的学术生涯才刚刚开始。


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l 提出制备纳米金属的新方法,使我国在该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

博士毕业后,卢柯独辟蹊径地在国际上提出了一种制备纳米金属的新方法——非晶完全晶化法,这在国际材料界得到了广泛的认同。

国际学术刊物《Mater.Sci.Eng.Reports》邀请卢柯撰写关于非晶完全晶化法的专题综述,目前该方法已经成为当今国际纳米材料的3种主要制备方法之一。该制备方法的确定,使中国的纳米晶体研究领域进入国际先进行列。、卢柯本人也因为该项成就在38岁那年当选我中国科学院院士,这也是改革开放后最年轻的院士。


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l 成为多国访问学者,博取众长,获奖无数

从1990年到1997年这7年的时间内,卢柯先后在德国马普金属研究所、美国威斯康星大学材料系、德国柏林工业大学、法国特鲁瓦技术大学、新加坡国立大学成为访问学者和访问教授。

这期间,他博取众长,为自己的研究工作打下了扎实的基础。1995年,入选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1997年,担任快速凝固非平衡合金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

1998年,国际亚稳及纳米材料年会(ISMANAM)授予卢柯ISMANAM金质奖章。1999年,当选为国际纳米材料委员会,成为该委员会中唯一的中国籍委员。


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l 担任顶刊《Science》的评审编辑,学术成果获得世界同行认可

2000年2月25日,卢柯课题组在实验室发现了纳米金属铜在室温下的“奇异”性能,延伸率高达5100%。论文在《Science》周刊上发表。这一成果被评为当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3年,卢柯研究组在金属材料表面纳米化研究方面取得重要进展,在《Science》周刊上发表第二篇论文,再次被评为2003年中国十大科技进展之一。

2004年4月,在《Science》周刊上发表第三篇论文,课题组研究发现了一种新型纳米结构——纳米孪晶。再次引发学界的震动。

有鉴于此,2006年2月,卢柯被聘为美国《科学》周刊评审编辑,成为担任这一职位的首位中国科学家。


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l 诸多荣誉加身,开始步入政坛

2003年,卢柯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当时年仅38岁,为我国最年轻的院士。2005年,兼任上海交通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院长。

2010年,被选为英国剑桥大学Kelly讲座人。同年当选美国材料研究学会会士。2017年,担任沈阳材料科学国家研究中心主任,2018年,当选为美国国家科学院外籍院士,2018年,担任辽宁省人民政府副省长。


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卢柯作为一个学者,一个顶尖的科研研究人员,最后担任了省部级高官,开始步入政坛。这是他的选择,但很多人感到非常可惜。

一个极有天分的顶级科学家从政,某种意义上是一种浪费。顶级科学家非常难得,可遇而不可求。是非常稀缺的资源。

而官员并非稀缺资源,某种意义上来说,是可以量产的。虽然他主管的是科教,文化这一块,但一个省部级高官的行政工作必然占用他大量的精力,也一定会影响到他的研究工作,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


38岁当选为院士,纳米材料的国际领军人物,最后选择的路实在可惜

希望卢柯院士能在从政之余,分出部分精力依然从事科研工作,毕竟顶级的人才,完全放弃科研实在是太可惜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