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遇核彈攻擊,哪個生存機率大,平原還是山區,城市還是鄉村?

用戶93824912568


如果真到了國家都沒了,還要地球幹什麼的時候,核攻擊應該是首選對方的核反擊能力,其次是軍事再生能力,另外就是心理壓力民族意志了。第一種都在無人區,第二種大部分會在有地理屏障的環境,第三種就是一線大城市。完成第一種,一,二百個就夠了,完成第二種幾千個都未必夠,第三種就要面對良知和歷史了,畢竟真正的工業能力並不會在大城市,尤其是戰時。核戰一旦發生,那麼全球核儲備都會一起釋放,不管交戰是誰,那麼核戰之後的核汙染和核冬天就會沒有贏家。當時可能絕大部分人不會死,但接下來可能生不如死。所以討論躲避意義不大。


新老頭a


核彈爆炸對人的傷害無非就是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放射性汙染這幾種,要想提高自己的生存幾率,就必須想辦法規避這幾種傷害,而規避傷害的方式無非就是尋找庇護所,利用自然地形進行核爆威力削弱等等,而在這些方面,其實城市、農村、山地、平原都具有各自不同的優勢,並且這四個分類其實也會有重疊,比如農村平原都分佈有城市農村,許多地方都是多種特徵集於一身,那我們就單獨挑出來進行挨個分析。


(核武器各種殺傷效應占比)

如果是這四個地方方同時遭遇核彈攻擊,那麼總的來說,城市生存概率大於鄉村,山區則大於平原,如果是一個國家被核彈無差別襲擊,核彈落點是隨機的,那麼很明顯鄉村大於城市,但是山區依然大於平原,如果要問為什麼,其原因無非是城市預警機制更為完善,各種人防工事更為齊全,鋼筋混凝土建築也更容易抵擋核彈威力等等。而山區生存率高過平原則有人口密集度更低,山地起伏可以剋制核爆威力等等原因,從攻擊方目標性選擇來看,農村的人口密度顯然不需要使用核彈來攻擊,下面進行細說。


(核戰爭)

一旦爆發核大戰,這四個地區同時被核彈所襲擊,那麼城市裡的人口在緊張局勢趨緊的情況下肯定會進行疏散撤離,各種地下商場、地下停車庫、地鐵通道等等都是天然的空襲人防工事,因此在遭遇核彈襲擊之前,大部分城市人口就將撤離至地下,地表人口肯定會大幅減少。在遭遇核彈襲擊時,由於各種完善的預警系統,城市人口在核彈即將落地之前就會收到多次強烈的核武襲擊警報,因此即使來不及躲入地下,也會就近尋找一些遮蔽物進行躲避。

(冷戰時期典型的防核爆地下掩體)

在核彈爆炸後,城市內層層疊疊的鋼筋混凝土建築群也會一波波削弱核彈爆炸後的衝擊波、光輻射、早期核輻射等等傷害,也許在核爆中心,所有的一切都會因上億度的高溫和相當於幾十上百億個大氣壓強的強烈衝擊波而摧毀,但是一旦延伸到數公里之外,以目前主流40萬噸左右的熱核彈頭威力,3公里之外鋼筋混凝土建築的遮蔽作用就會極大凸顯。在廣島原子彈爆炸中,距離爆心500米處一共有12人倖存,而他們無一例外的都是因為建築物遮擋緩衝抵擋了大部分傷害,其中距離260米的高倉秋子更是因為處於日本銀行地下金庫內,厚實的鋼筋混凝土牆壁隔絕了外界的一切,從而生還。
(廣島原子彈倖存的日本銀行地表建築物,因為它是鋼筋混凝土結構建築)

而如果是農村遭遇核爆炸,那就有點慘了,因為農村房子大部分都是磚木結構和地基較淺的三四層小樓房,這些房子相對於城市動輒幾十層的厚實鋼筋混凝土建築來說,抵禦衝擊波和核輻射的能力幾乎沒有,核爆的一瞬間就會直接被摧毀,而且因為沒有健全的空襲預警和地下人防工事,農村在遭遇核爆之前也無法逃生躲藏,因此一旦被核彈襲擊,農村的死亡概率將會更大。當然了,如果一定要躲的話,我建議躲在自家地窖,我有一篇專門論述地窖對於核爆防禦性的回答,有興趣可以看看。(農村三四層小樓房面對核爆炸就是如此不堪一擊)

而如果單一的分析地形的話,平原肯定比山地死亡概率要高的多,這個我們從二戰中兩顆原子彈的毀傷性也能一探究竟。廣島原子彈當量1.5萬噸,長崎原子彈當量2萬噸,然而最後的結果卻是廣島直接死亡8.8萬人,長崎直接死亡只有約4萬人,為什麼威力更大的長崎原子彈造成的死亡人數只有威力更小的廣島一半呢?主要原因就是地形因素影響!廣島基本上是一個濱海平原地形,開闊的地勢幾乎毫無起伏,因此核彈的衝擊波和光輻射可以肆無忌憚的沿著地面掃蕩。而長崎則是多山地區,山體限制了原子彈的威力傳播,也就導致損失變得更小了。(平原地形核爆就是如此肆無忌憚)


軍武吐槽君


如果這枚核彈是投在自己腦袋上方爆炸,那不管在什麼位置,要做的就是靜靜躺下享受最後一次免費日光浴就好,因為人生能體會一次核爆攻擊也算是“美滿了”,只不過這個日光浴溫度有點高,頂多連人帶著骨頭給直接霧化了,連點渣都別打算找到。雖然現在世界人民生活在核陰影下,但是大家用不著害怕,核武器既是一種戰略打擊武器,又是和平的締造者,任何一個擁核國家都不會輕而易舉發動核戰爭讓人類文明毀於一旦。如果真的有那麼一天,冷靜的釋然就可好,因為也沒多少生物和空間供人生存了,也不會存在任何留戀的東西了。

洲際彈道導彈的射程大約都超過一萬公里,基本上都可以在自己的國土或領海發射打擊地球任何角落。而且隨著定位技術和變軌技術的提升,其打擊精度也越來越高,被攔截率大大降低。

實際上所有的炸彈在平原地區才能更好發揮其威力,核武器也不例外,在平原爆炸後核彈的光輻射、核衝擊波、貫穿核輻射才能波及更遠的距離,如果在山區投放就必然不會取得較好效果。二戰中日本兩次受到原子彈攻擊就是很好的實例,攻擊地勢平坦的廣島效果顯著,而長崎地勢崎嶇三面環山效果就差很多,這兩枚原子彈都是在約600米的高空引爆,給這兩座城市帶來極大殺傷,而在山後的人和建築均沒有太大影響,因為山體抵擋了大部分原子彈的衝擊波和光輻射。

廣島和長崎遭到原子彈轟炸後均出現較大“失蹤”人數,我們可以理解為這些人已經被直接蒸發進入氣化狀態。美國空軍退役少將斯韋尼(空投原子彈飛行員之一)在1995年美國國會發表講話,聲稱轟炸日本是正義之舉,永遠不會道歉,驗證了那句話“原子彈下無冤魂”。我只想說:炸的好!

再來看一下如果發生核戰爭那麼發展越好的城市越會成為首先攻擊的目標,核戰爭開始後除了重要的軍事基地、港口、軍工企業外,接下來重點招呼的目標就是政治、經濟、金融中心,也就是大城市地區。摧毀這些目標都可以從根本上打擊削弱一個國家的戰爭潛力,從根基上徹底摧毀這個國家。那麼大家熟知的民兵系列、白楊M、東風系列,都是大國重器,當然最令人恐懼還是水下幽靈戰略核潛艇,通常一艘戰略核潛艇最少可搭載16枚潛射洲際核導彈,4枚就可以摧毀一個大中型城市,也是最重要的戰略威懾力量。

有沒有一種恐怖“大黑魚”的既視感

那麼所以從目標選擇來看,核武器基本不會轟炸毫無價值的農村地區,所以核武器首先會選擇平原地區的大城市,永遠不會選擇偏遠山區的農村。一枚核彈扔在高樓林立的城市上空可以起到最大的殺傷效果,而農村之間本來大多都相隔較遠,又多是平房,人口稀疏,如果還是在山區,那隻能是一枚核彈只能炸掉一個村了。所以不管是不是核戰爭,在鄉下受到攻擊的幾率微乎其微,生存率也是最大的。不過大家該吃吃該喝喝,祖國有強大的人民解放軍保護著,還有東風快遞必達著,完全沒必要擔這個心。

我們要銘記的就是一句話“天下雖安,忘戰必危!”

我是軍武奇兵,歡迎親們的交流與探討,感謝您的支持與關注!


戰武奇兵


遭到核打擊以後肯定是在躲在山區安全了!一個是因為核彈的衝擊波範圍有限,掉在山區會被山阻隔殺傷力會下降很多。比如以廣島原子彈跟長崎原子彈為例,作為全球唯一被核爆過的兩座城市,長崎的損失就比廣島小得多。廣島原子彈的殺傷半徑是4公里,而長崎原子彈的殺傷半徑是2公里多,這就是因為長崎是山地周圍的群山阻擋了原子彈的衝擊波。所以呢,住城市裡不管是哪裡挨核彈都逃不了,而山區裡挨核彈只要不是倒黴剛好在那座山裡就大都沒事。

其次是核爆會造成的放射性塵埃次生影響。城市裡建築物多,被核爆之後這些建築物會被高溫熔成灰然後再由衝擊波捲入大氣當中,這些塵埃都是被放射性元素照射過的,核輻射可以讓人生不如死。而相對來說山區的植被比較蔥鬱,可以過濾掉很多放射性塵埃,這也是長崎核爆以後死傷人數比廣島原子彈少得多的主因之一。

第三,因為山區的戰略攻擊價值不如城市,沒有哪個傻逼會把核彈扔到地廣人稀沒有任何工業價值的山區,而城市的人口以及工業設施則會有價值得多。所以呢,除非倒黴到核導彈打偏了掉到山區裡去,否則山區是不可能被核彈攻擊的。


優己


其實隨著人類文明的發展以及城市化的普及,城市和農村之間的分界已經越來越不明顯了,除非是那些真正處於深山老林的那些村落,否則,在城市集群周圍的村落跟城市之間並沒有太大的區別,因為不管是城中村還是城市郊區的村落,在幾十枚、上百枚核彈的洗地之下,還來談什麼生存幾率並沒有多大的意義。先來看一張圖,下圖是冷戰期間(50年代)美國對部分城市的核打擊計劃:

從圖中可以看到,不同城市之間因為其規模、人口數量等因素的不同,需要用到的核彈頭數量也是不同的,而這裡的單枚彈頭當量均以50萬噸TNT來計算,比如:

莫斯科(Moscow),人口數量為500萬,需要用到149枚核彈打擊149個目標;

東柏林(East Berlin),人口數量為120萬,需要用到91枚核彈打擊91個目標;

聖彼得堡(St Petersburg),人口數量為300萬,需要145枚核彈打擊145個目標;

華沙(Warsaw),人口數量為100萬,需要用到15枚核彈打擊15個目標;

布達佩斯(Budapest),人口數量為180萬,需要用到120枚核彈打擊120枚目標;

也就是說,當一個城市遭到核打擊時,砸下來的肯定不可能只有一枚核彈,而是至少幾十枚,甚至是上百枚,並且單枚核彈的威力也不可能像二戰核打擊日本時的那樣只有一兩萬噸的TNT當量,幾十萬噸TNT當量起步是最少的,比如美國現役的“三叉戟II-D5”潛射彈道導彈的W88核彈頭單枚當量47.5萬噸TNT就是例子,這麼說吧,對於世界上的主要幾個核大國(五常)來說,他們手裡的核彈頭當量肯定都是十萬噸級起步的,萬噸級別的人家在半個多世紀前就淘汰了。所以,當一個城市集群遭到上百枚大當量核彈洗地時,這時不管你是躲在郊區的農村,還是市中心的地鐵,能活下來的幾率應該都不會很大。
最後再提一下平原和山區,這個答案很明顯,肯定是山區的生存幾率大,首先,平原地區基本上都是城市集群,大城市的所在地肯定都是平原,而山區嘛,因為地形因素的限制,是發展不出大規模人類聚集地的,即使一些是盆地,裡面發展出來的基本上也是小縣城那種級別的城市,也就是說,平原地區遭到核彈洗地的概率要遠高於山區,畢竟是個有腦子的人也不會把核彈往大山裡丟。再者就是,核彈在一馬平川的平原爆炸時,衝擊波、熱輻射、電離輻射等殺傷因素的威力會最大化,如果是在山脈嶙峋的深山老林裡,威力反而釋放不出來。


哨兵ZH


核彈攻擊,防不勝防,也防不了。核彈攻擊爆炸的地區,人類瞬間死亡,灰飛煙滅,一切化為塵,太可怕了。試想,兩國交戰,雙方都有核彈,打紅了眼,打暈了頭,失去了理智,最後使出戰略核武器,核彈頭滿天飛,所到之處,人煙滅絕,生物滅絕,變成了人間地獄。

45年美國兵用核彈炸了日本,假如日本也有核彈,回敬過去,那時是一個怎麼樣的概念。你炸我兩次,我還手兩次,殺紅了眼,是不是又幹多幾次。

若說到安全,核彈攻擊不到的地方是最安全的。假如發生核戰,就看誰的運氣好,不被核彈炸到,安全地活下來。

不論平原,還是山區,城市還是鄉村。核彈落下的地區,誰也逃不掉,除非發射核彈的人提前三天通知,才有逃生的機會。

核彈攻擊的地區可能也有一些生存機會的地點。比如,山洞,地道,地下倉庫,地下村莊。

所以,人類應該珍惜和平,保護和平。動不動就拿核彈出來,假若真打,誰也不是贏家,變成了自我毀滅。

世界和平,自由平等,是全人類共同願望。


岑升廣


核武器是一把雙刃劍,破壞力巨大,擁有毀滅人類文明的恐怖毀滅能力。但是反過來核武器又是和平的締造者,正因為其可怕的毀滅能力,世界上沒有任何一個國家敢輕易動用核武器。這樣一來,各個擁核國家之間就形成了一種戰略平衡。比如五大國(liu mang),都擁有熱核武器,於是五個國家之間就默默達成了一個動口不動手的君子約定,雙方就算是利益衝突再怎麼激化,也會選擇在聯合國會議桌上坐下來好好談判。


但是任何事都沒有絕對,再穩的戰略平衡也有崩塌的一天。所以核戰爭雖然可能性小,但也不是不會發生。

那核戰爭爆發後,究竟是山區還是平原生存幾率大?又或者說,是城區生存率大還是鄉村生存幾率大呢?其實這個問題要視具體情況而定,看核爆中心離你的距離。如果說核彈就在你的頭頂發生爆發,那瞬間產生的超高溫高壓場會讓你瞬間昇華。沒錯,就是直接從固態變為氣態,永遠消失在這個世界上,留下的只有一個黑影。比如這個▼,就是距離核爆中心比較近,被汽化的人消失後留下的黑影。
這種情況下,無論你是在城區還是鄉村,又或者平原還是山區,生存幾率都為零。

相對來說,核武器在山區的威力要比平原小更多。核武器的破壞力稱為毀傷效應,大致由50%的衝擊波,35%的光輻射能量,5%的貫穿核輻射和10%放射性汙染組成。可以看到,核武器爆炸主要的破壞是由衝擊波和光輻射造成的。在爆炸之後,除了在爆炸中心,衝擊波可以向下傳播之外,其他位置衝擊波都是沿著地面傳播,可以摧毀爆炸半徑之內的所有建築物和生物。

如果是平原的話,衝擊波和光輻射幾乎可以暢通無阻,可以一直向外傳播到其衰竭,毀傷半徑非常恐怖。但如果在山區呢?當核爆發生在山區時,由於山體可以擋住衝擊波和光輻射,所以核武器爆炸產生的能量在傳播的時候遇到山體會沿著山體向兩側傳播,從而不能破壞山體背後的目標。而且泥土還是阻斷核爆貫穿輻射的優良介質,躲在山體背後不僅可以避開衝擊波和光輻射的直接傷害,還可以擋住核爆瞬間產生的強大貫穿輻射,從而生存幾率大大增加。當年美國扔在廣島的“小男孩”原子彈造成的破壞要比扔在長崎的“胖子”大的多,其中一個原因就是廣島是平原,而長崎三面環山。

但是,核武器是一款無論研發成本,還是維護使用成本都超級高的戰略武器,它的目標都是早在和平時期就已經確定好的敵方重要戰略目標,不會隨便扔的。比如經濟發達的大城市,擁有大量國防工業設施的城市,擁有關鍵交通樞紐的城市。再細化一點到具體目標則是敵方重要的軍事基地,後勤中心,通信中心,導彈發射基地,機場等等都是敵方核彈瞄準的目標。這張自動馬賽克的照片內容如下▼。
這是去年美國公佈的70年代給我國每個城市準備的核彈頭清單。從這張圖就可以看出,核武器主要對付的是經濟發達的大城市和一些有著特殊工業和基地的城市。沒有說哪個國家會無聊到把一枚核彈投到一個啥也沒有的鄉村,除非這個鄉村後山溝溝裡頭有著長波臺,再或者是重要的軍事基地或國防工業設施。比如韓國人安裝薩德系統的那個地方,雖然不是大城市但是因為有著這套系統的存在,一旦爆發大規模戰爭將會是敵方的首要打擊目標之一。且不說核彈了,巡航導彈是要至少吃上幾十枚的。


赤焰噠噠噠


如果:把所有的核武器全部釋放,地球已經無一處安全了。除了爆炸,熱,輻射,最要命的是物理反應:降雨會導致核汙染散佈全球,人類會順間滅絕。可能有一些動物會存活下來。比如:老鼠,螞蟻,蛇,某些魚類。靠糧食,肉類生存的動物,將無一倖免。人類會永遠消失了,也許某些人能逃離地球,但也會在太空餓死。因為目前的科技是無法把人運送到另一個類地行星的,此類地而非火星,金星等。是類地球行星。所以:核大戰就是自殺,是地球人全體自殺,包括任何人。注:如果是戰術需要打幾枚,是沒多大問題的,今天問答主題:城市沒有農村安全,平原沒有山區安全,最終解釋~山區的農村最安全。因為不夠一枚核彈錢,不如雞肋


老夫有話說5


整體上看,核打擊生存概率山區>平原,鄉村>城市。當然了,如果處在爆心位置哪怕你在山溝溝裡也是要完蛋的。不排除有些極端的個例出現,比如2次遭受核爆但是生存的山口疆,但是這種屬於少見現象,本文只做整體概率分析。

先說下地形問題。核武器殺傷主要有5種形式:

  • 光輻射

  • 衝擊波

  • 早期核輻射

  • 核電磁脈衝

  • 放射性沾染

其中超高壓超高速的衝擊波和光輻射在核爆初期對人和物的損傷極為嚴重,廣島原子彈中爆心1千米內光輻射和衝擊波佔總殺傷的85%。而山區起伏的地形對於光輻射、衝擊波這些爆炸初期的危害有比較大的遮蔽作用,相比於一馬平川的平原地區整體殺傷效果還是有所削減的。長崎本身並不是原子彈攻擊的首選城市,很大的因素就是長崎市內的地形情況並不是完全適合核武器殺傷效果測試,只是當天小倉天氣不佳才轉飛長崎。下圖為長崎地形圖,市內基本被山地包圍住

再說下位置問題。總的來說城市遭受核武器攻擊的概率比鄉村要大的多,因為政治、文化、經濟、軍事中心大都集中在大城市中。而且大城市人口密集度高,在核爆後容易造成比較大的後果和損失,甚至嚴重損害國家機器的運行。所以核武器攻擊首要目標就是城市,特別是大城市。美國在廣島投擲原子彈很大因素就是因為廣島是日本重要的軍事和工業基地,包括:第二總軍司令部、第五師團司令部、廣島陸軍幼年學校、廣島陸軍醫院、三菱重工廣島機床廠、三菱重工廣島船廠等等……

而鄉村的戰略性目標極少,而且人口密集度相對較小,投擲原子彈後造成的後果非常有限,這就等於將這枚核武器“浪費”。所以如果在鄉村本身遭受核武器攻擊的概率比較小,相比於大城市安全係數自然是高了不少。

當然,如果處於爆心或距離爆心非常近,那麼任何因素都很難幫助你提高生存概率,非常近的距離會讓強大的光輻射和衝擊波帶走。至於那些在原子彈爆心生存的個例,只能說他們運氣好……遭受核攻擊時地下防核工事會幫助你提高生存概率,但是處在城市中的人有多少能在核武器攻擊前及時轉移到地下防核工事呢?


雛菊西瓜Peterpan


核武器是當今世界上毀滅性最強的武器,遭到核爆炸的地區,主要會受到三種傷害。第一種是核武器爆炸產生的熱能,核武器爆炸中心產生的溫度非常高,能夠將人類直接蒸發掉。第二種是核武器產生的衝擊波,核武器的衝擊波能夠傳播很遠的地區,爆炸中心以外的地區,主要受到的就是衝擊波的影響。第三點核武器的輻射,核武器的輻射性,在核爆炸的同時,會產生很強的光線輻射,核爆炸結束後,被轟炸地區還會有殘留的核輻射物。



無論是農村還是城市,山區還是平原,在爆炸的時候承受的熱能都是一樣的。城市承受熱能的同時,造成的死傷人數會更多,因為城市的人口密集度高,農村的人口密集度低。衝擊波的傷害在平原地區效果最好,在山地區域,因為有崇山峻嶺的阻擋,衝擊波的傷害會被山體吸收,傷害的效果遠低於平原地區。


日本的廣島處於平原地區,長崎處於三面環山的地形。在同樣遭到原子彈轟擊後,廣島的死亡人數要遠高於長崎,實際上雙方爆炸中心的死亡人數差距不大,主要是受衝擊波影響區域的死亡人數。衝擊波在城市能夠摧毀摩天大樓,毀壞重要的商業建築和工業建築,毀壞性要大於農村。在農村的衝擊波受到的阻力少,傳播的範圍更廣一些,但是造成的損害遠不如城市。


平原地區產生的核輻射散播範圍更廣,但是濃度會降低,能夠在較短的時間內消散掉。山地的核輻射散播範圍小,但是濃度會更高,持續的時間也比較長。城市核輻射殺傷的效率較低,因為城市的混凝土建築多,輻射常常會被阻擋住。但是城市核輻射殺傷的人數要更多,因為城市的人口密度高,人們的出行頻率高。農村核輻射的殺傷效率較高,在衝擊波的作用下,農村房屋會大量摧毀,大部分人都會暴露在輻射下。但是農村核輻射的殺傷人數低,農村地廣人稀,人口密度不到城市十分之一,很難能夠大量殺傷有生力量。

通過以上的對比不難得出,核武器在選擇轟炸目標的時候,會選擇地處平原地區,人口密度較高的城市地區。美國在二戰時期轟炸長崎的教訓,證明了核武器在山地使用效率低下,因此未來如果爆發核戰爭,首選目標肯定是對方的平原大城市。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