襄陽的地理位置在古代軍事中有多重要?

紙菊花


如果提到“國家級”的兵家必爭之地,江蘇省徐州市算一個,湖北省襄陽市也會入選,因為襄陽的戰略地位實在太重要了。

咱們國家的地形,大致可分為兩大塊:東部地勢低平(包括一些山脈和丘陵),西部地勢較高(包括一些盆地和谷地)。而襄陽,正好卡在西部山區與東部平原的結合處。更為要緊的是,咱們國家最大的河流——長江,從西部山區流向東部平原,襄陽就位於長江以北不遠。長江最大的支流是漢江(漢水),發源於陝西漢中,向東在平原地區的武漢匯入長江。襄陽又正好位於漢水的中部,地勢非常險要。

在治世時代,徐州和襄陽等戰略重鎮的重要性,似乎不那麼明顯。而當天下四分五裂之時,徐州、襄陽的重要性就突顯起來。戰國時期,秦國在吞併蜀國之後實力日益強大,已露出要向東滅六國的雄心。六國之中,楚國面積最大,實力最強,但對秦國也不得不採取守勢。楚國的國都在郢(湖北省荊州市區,即名城江陵),如果秦軍出武關,距離郢其實並不算太遠。郢要防備秦軍進攻,最穩妥的辦法,就是死守住鄧。鄧,就是現在的湖北襄陽。秦軍出武關之後,必然會沿著漢水谷地東進,而襄陽正頂著漢水谷地的出口。只要楚軍能守住襄陽,就能阻止秦軍殺向郢。古人曾說襄陽是楚都郢的北面門戶,襄陽丟了,郢是斷然守不住的。

公元前279年,秦國大將白起伐楚,在攻下襄陽之後,楚都郢直接暴露在秦軍兵鋒之下。果然,第二年,秦軍入郢。之後,秦國在東方的版圖不斷擴大,不斷壓縮楚國的戰略生存空間。究其根本,是楚國沒有守住襄陽。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袁紹雄據河北,曹操佔有中原,劉表割據荊州。曹操的主要精力都用在對付袁紹上,所以曹操最怕有人從南方偷襲許都,造成自己腹背受敵。割據江東的小霸王孫策曾打算偷襲許都,這其實都不是曹操最害怕的,畢竟江東距離許都相對較遠。曹操最怕的是荊州劉表,縱然劉表本人保守,可寓居在荊州的劉備卻一直勸劉表偷襲許都。荊州最北邊的南陽,距離許都非常近,荊州兵真要偷襲,曹操是很難守住的。

當劉表病死後,曹操第一時間就殺向荊州,他必須確保河南(許都、洛陽)的戰略安全。曹操之後殺向江東,準備滅掉孫權,結果在赤壁被孫、劉聯軍燒得狼狽不堪。荊州在曹操手上還沒捂熱,就丟了。不過,曹操還是有收穫的,荊州的南陽郡,以及重鎮襄陽在戰後依然為曹操控制。如此一來,河南的安全還是可以得到最大限度的保障。為此,曹操設襄陽郡。

曹魏定都於洛陽,襄陽又是洛陽南邊的戰略屏障。魏國控制襄陽,退可守洛陽,進可攻東吳荊州的治所江陵。另外,襄陽西距蜀漢的漢中也不算遠。魏國守住襄陽,在阻止東吳從江陵北上攻魏的同時,也阻止了蜀漢沿漢水東進、兵出上庸,奇襲洛陽的可能。

當年曹操在赤壁敗走後,周瑜就對孫權說過:“我們應該拿下襄陽,這樣距離許都更近,可圖北方。即使北方難圖,也可以通過固守襄陽,為荊州的安全加一把鎖。”而曹操對襄陽的得失是非常敏感的,蜀漢大將關羽從荊州出兵北伐,進攻襄陽(襄陽、樊城),就把曹操嚇個半死,趕緊商議要遷都避難。

蜀漢為晉所滅後,襄陽依然是晉朝討伐東吳最重要的前線基地。名將羊祜在襄陽守了十年,足食足兵,這才有了公元280年,晉六路大軍滅吳的壯舉。

東晉、南朝時期,襄陽依然是南朝(含東晉)對抗北方王朝的一線戰略重鎮。南朝丟掉襄陽,則江漢平原大門洞開,江陵、武昌都無險可守。南朝丟掉了江漢平原,北敵就與南朝共有長江天塹的優勢,南朝逃無可逃了。

類似的事情,又發生在十三世紀。崛起於蒙古高原的蒙元在消滅了北方的金朝後,與南方的南宋對峙。蒙元志在統一,就看中了襄陽“天下居其中”的特殊戰略地位。

蒙元攻宋,可分為西線的川蜀作戰區,東線的江準作戰區,以及中線的襄陽作戰區。換言之,蒙元如果能控制襄陽,西可攻川蜀,東可攻江淮。即使守住襄陽不出兵,也能極大地牽制南宋有限的兵力,使彼東、西不能相顧。南宋降蒙元的將領劉整,就力勸元世祖忽必烈攻襄陽。忽必烈同意後,就分兩路兵馬分別進攻川蜀與江淮兩個作戰區,目的是把宋軍主力釘在川蜀與江淮,讓宋軍主力無暇來救襄陽。

其實早在蒙元滅金的次年,公元1235年,蒙元軍主力就攻下襄陽。襄陽的丟失,給南宋的三線防禦體系造成了災難性的影響。南宋不惜代價,最終在公元1251年收復了襄陽。換言之,如果不是南宋收復襄陽,南宋可能就不會亡於公元1276年(後三年屬殘餘流亡勢力,不算南宋正統)了,早些年就亡於元朝了。

從公元1267年開始,蒙元軍就不惜代價圍攻襄陽,南宋大將呂文煥死守襄陽。雙方圍繞著襄陽,一共打了六年,直到公元1273年,呂文煥實在撐下去了,只好獻城投降。

襄陽再次丟失,南宋已無力再奪回了。公元1276年,臨安陷落,南宋滅亡。再反過來講,如果南宋能守住襄陽,哪怕國勢岌岌可危,也不至於亡於1276年,應該還能再撐些年。更多歷史地理文章,請關注微信公眾號:地圖帝


地圖帝


不誇張的說,襄陽不丟,南朝不會亡,並且還有北上擴張的機會;但襄陽若淪陷,南朝就只能龜縮在江南,被北方政權消滅,也只是時間問題。

先看一張地形圖,襄陽是紅色標記處。



單看這張圖能發現什麼?是的,襄陽處在兩大山脈的結合部。北方軍隊想由南進攻,最好的行軍路線就是襄陽。因為只有這裡的地形最平坦。(大別山以東的淮河以南地區由於河道縱橫,往往不是北軍南侵的首選。北朝若要滅掉南朝,必須先取荊湖)

把地圖放大,會看的更明顯。

襄陽正好處於盆地的十字路口,四周的各條道路,都匯聚於此,繞不過去。只要在這裡駐紮重兵,把這個盆地的口子堵住,整個盆地就都在襄陽的控制之下了。

當然了,襄陽的意義不在於守,而是攻。先說從襄陽向南和向東進攻的恐怖之處。

如果北朝控制了襄陽,那麼北軍可以輕而易舉的進攻荊門和隨州,攻破這兩處後,整個長江以北再無險可守。無論向東攻武漢,還是向南攻荊州,都是一覽無遺的大平原。

南宋為啥死守襄陽?就是因為如此。只要襄陽一破,蒙古軍便可長驅直入,把戰線推至長江沿線,切斷四川與荊湖地區的聯繫,肆虐江漢平原。

更可怕的是,襄陽有一條漢江,可以一直流到武漢。古代不像我們現代,有國道、高速公路和鐵路,很多地方都沒路,一定要走水路。襄陽有一條漢江,這基本上就是古代戰爭的高速公路。不管是行軍還是遠後勤,都非常方便。

歷史上曹操和蒙古軍就是走的漢江,只不過曹操在赤壁被周瑜堵了回去。


再說向北進攻。襄陽以北,是南陽盆地,也是無險可守。過南陽,經伏牛山和桐柏山之間的方城通道,馬上可以進入真正意義上的中原地帶,攻打許昌。這就是為啥關羽在襄陽、樊城水淹七軍以後,嚇得曹操有遷都河北想法的原因。

因為南陽以北,黃河以南也是無險可守。

後來的岳飛從鄂州起兵,為什麼非要先把襄陽打下來再攻中原?也是因為襄陽不取,就沒法打通去中原的通道。


最後再看看西邊。從襄陽往西,可以順漢江攻入漢中盆地,同時也可以伏牛山和秦嶺南麓之間的狹窄通道,走內鄉、西峽,抵達大名鼎鼎的武關。

攻破武關,走出山區,就到關中平原了。

歷史上,李自成就是先在襄陽稱王,然後兵分兩路,一路走武關,一路走潼關,攻入了關中平原,繼而稱帝。


總的來說,襄陽是一個標準的戰略要地,四面都可進入,四面都可出擊。以襄陽為出擊的中心,向西沿漢水上溯,可以進入漢中地區;西北入武關可進入關中;沿漢水東下則可進入兩湖地區;由淅川河谷上溯,可入洛陽;其東面山地罅漏甚多,但可以進入中原腹地,比如攻打合肥。

而如果只守不攻,則只要守住即可,無論是南朝還是北朝,只要守住襄陽,都能讓對方無法繼續擴張。


Mer86


襄陽是南陽盆地的缺口處的一座城。

首先來說,盆地的地形。盆地就如同一個盆一樣,中間是平坦的平原,四周是高聳的山地。

南陽盆地的地形自然也如此。而襄陽就在南陽盆地的狹窄的缺口處,易守難攻。

如果僅僅如此,襄陽只能稱之為關礙,還遠遠稱不上戰略要地。

而襄陽不僅易守難攻,而且毗鄰漢江。漢江是長江的第一大支流。

一旦佔據襄陽,就可順流而下,直逼長江。

由此,襄陽城,實為南北之戰的第一要地。





寂寥的東叔1


在中國古代,襄陽是兵家必爭之地,戰略地位非常重要。原因在於襄陽的位置非常特別,他處在南北方的交界處,是南北和東西方向交通的樞紐,誰控制了襄陽誰就有能力,就控制了交通大動脈,從而可以直接對其他的區域構成威脅,進可攻退可守。

中國古代有很多戰爭都是為爭奪襄陽而進行的。我們在這裡介紹兩場著名戰爭,

那就是三國時期的荊州爭奪戰和南宋末年的襄陽保衛戰。

第一荊州爭奪戰。三國時期的荊州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因為當時北方大亂,很多北方人流落到南方,張昭等人是江東地區的北人代表,劉關張劉備都是流落到西蜀的北人代表。南北之間自然會增加更多的交流,荊州就變成了聯通南北東西的大樞紐。 我們知道荊州首先是劉表的地盤,但是正如諸葛亮所說,荊州用武之地,而其主不能守。劉表死後曹操大軍南下,將荊州吞併。後來孫劉聯軍在赤壁打敗了曹操,劉備嘗試搶奪了荊州,但是孫權也佔了一部分,所以說後來是孫劉兩家平分荊州。後來劉備將重點轉移到了益州,攻下了益州又攻下了漢中。荊州的防禦就日漸疏於防範,被孫權鑽了空子,大家都知道關羽大意失荊州,最後荊州丟了,自己也身亡。


這是我們所熟悉的史實,再往後荊州成為重點,就是晉朝和東吳的對峙,晉朝在滅吳前,任命羊祜為車騎將軍,都督荊襄諸軍事。羊祜和陸遜之子衛抗,就是在荊州對峙的。經過了十幾年的準備以後,西晉滅掉了東吳。而在整個三國時期,襄陽都作為荊州的冶所,也就是相當於咱們現在所說的省會。 第二,南宋末年的襄陽保衛戰。看過金庸先生小說射鵰英雄傳的朋友,對小說末尾,郭靖黃蓉前去襄陽守城的情節,一定非常的熟悉。 從歷史上看襄陽就是南宋抵抗蒙古人入侵,最重要的一個屏障。


公元1234年,蒙古和南宋聯合,滅掉了共同的敵人金國。轉過年來1235年,宋蒙之間的盟約作廢。蒙古轉而向南宋發動進攻,首先就要攻打這個重鎮襄陽。襄陽是1273年被攻破的。這樣看來,這個襄陽保衛戰一直持續了38年。 襄陽的地理位置特別好,他三面環水,一面和樊城相通,兩城之間又成犄角之勢,共同抵禦敵人的進攻。蒙古軍隊開始時,採用了直面進攻的辦法,但是襄陽周圍地形,都是河流而無法展開大規模的陸地戰爭。蒙古騎兵機動靈活的優勢完全不能發揮。後來蒙古大汗蒙哥採用了迂迴的戰術,先消滅了大理國,然後進攻襄陽,但是仍然沒有成功。蒙哥本人也在五魚城被殺死。


後來忽必烈繼承了蒙古大汗之位,他重用了一些漢人來解決進攻襄陽的難題,蒙古人也變得腦筋靈活了,不再採用直接硬攻的辦法,而是採用逐漸滲透的主張,派色目商人去和襄陽城的守將呂文煥做交易,給了他大量的賄賂,允許蒙古商人和南宋人通商,然後蒙古商人又以防止傷害為名,在襄陽城外住起了一些居住地,營地和堡壘。這些營地和堡壘,成了蒙古人包圍襄陽的屏障。當蒙古人露出真面目的時候,首將呂文煥終於明白了他們的真實意圖,可是為時已晚,呂文煥自殺襄陽投降,蒙古人並沒有在這襄陽實行屠殺政策,
在襄陽被攻破三年後,1276年,杭州被攻破,到1279年發生了崖山海戰,南宋10萬軍民跳海自殺,南宋正式宣告滅亡。


歷史中簡堂談古說金


歷史上很多有關於襄陽的爭鬥,從三國開始荊州(荊襄九郡)就是三國重點爭奪的對象,到宋朝襄陽成為了抗擊蒙古入侵的橋頭堡,明朝的時候楊嗣昌張獻忠又有襄陽之戰,為何襄陽在很多歷史時刻都顯得如此重要,先從南宋末年的抗元戰爭說起。

看過神鵰俠侶的都知道郭靖在襄陽抗擊蒙古軍隊,實際上從公元1267年蒙將阿術進攻襄陽的安陽灘之戰開始,襄陽抗擊蒙古的戰爭就開始了。公元1268年,元世祖忽必烈採納了劉整的建議,集中重兵圍攻襄樊。元軍圍住襄樊之後,花了3年多時間,逐步在鹿門山、白鶴山、虎頭山等處修築了堡壘,上設弩,攻擊宋軍艦船,並且編練水軍7萬人之眾,戰船5千艘,終於斷絕了襄樊與外界的一切通道。

孤城無援的襄陽,中經宋呂文煥反包圍戰,張貴、張順援襄之戰,龍尾洲之戰和樊城之戰,蒙古依舊沒有攻破襄陽城。由於南宋作戰消極,屢遭敗績,公元1273年呂文煥力竭降元,歷時近6年,以南宋襄陽失陷而告結束。

襄陽將強大的蒙古軍隊阻擋六年之久,後來襄陽城破,蒙古軍隊僅用一年就攻佔了建康,南宋基本上兵敗如山倒,而蒙古軍隊長驅直入,到襄陽攻破十年之後,南宋滅亡。

元滅宋的戰爭中足見襄陽的重要性,對於中國的南北戰爭,若是北方進攻南方,襄樊是必須進攻的城市,若是南方北伐,襄陽必須成為橋頭堡。由於襄樊控制中原西線的進出,所以成為南北對峙重要的一環,這就是襄樊在古代軍事上的歷史地位。南北對峙的東線橋頭堡就是徐州,擁有徐州才能進退有度;而東西對著的主要點是睢陽,漢初的七國之亂,唐朝的安史之亂都是說明了睢陽的重要性,在軍事上襄陽、睢陽、徐州擁有同樣意義的戰略地位和軍事價值。

襄陽地理上是南陽平原和江漢平原的交匯點,奪取襄陽向北可以進駐南陽平原,繼而可以逐鹿中原;向南可以直接進駐江漢平原,直接威脅長江下游的江南腹地,這就是襄陽軍事價值的所在。


帝國烽火


有這樣一種說法,"以天下言之,則重在襄陽;以東南言之,則重在武昌;以湖廣言之,則重在荊州。"


襄陽者,乃天下之腰膂、四顧之地。中原有之,可以並東南。東南得之,亦可以圖西北。

古代楚國最善用荊州。楚都於郢,而欲爭霸中原,則看重方城漢水之外,也是今日襄陽以之地。唐人以鄂州為江漢之重鎮,就是昔日的郢州。南宋之衰,皆因襄樊陷,兩郢傾,而鄂州之防急。以伯顏之強狡,不敢輕犯鄂州,也因畏其險。及取鄂州,而東南遂不能支撐。


對襄陽來講,西晉用之,則以亡吳;蒙古用之,則以亡宋。西魏用之,亦以亡梁。

苻堅能陷襄陽,卻不知襄陽之可以覆晉。西魏之擅襄陽,也不知亡梁之資即覆陳之本。所謂南國之周瑜,有用襄陽之志,而無其年;關羽有用襄陽之勢,而無其智;庾翼有用襄陽之識,而無其力;桓溫有用襄陽之力,而無其誠;南宋諸君子有用襄陽之言,而無其事。然則千百年來,北人以襄陽並東南者有之,而南人沒有以襄陽而清關、洛者也。所以襄陽才能稱為天下之要膂,。



漢水從漢中東流,經

安康、十堰抵達襄陽,再經襄陽後折向東南。秦人可以從漢中準備船隻,高高興興順漢水而下;而楚人就只能乾瞪眼,沒辦法,他們去打漢中得逆水而上,忒廢油了。後來到了三國,蔣琬也有這個打算,後來一琢磨,東下容易,萬一打不贏,撤退可就是逆流,太危險,沒敢幹。



所以我們能看到,襄陽是一個非常標準的四戰之地。南通江漢、東接漢口、信陽、北上中原、洛陽,西去長安、漢中。中國發生大事的地區,總能和襄陽扯上點關係。要知道天下之膂對中華有多重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