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安然無恙?

頭條健康


這個道理不是很簡單嗎?蝙蝠本身就是野生動物,而且它們的生存的能力特強,人也是動物,但是人比野生動物嬌嫩的多,抵抗力也是太弱了,只要有什麼致命的細菌入侵,基本上都是扛不住的。

很多對人可以造成傷害的細菌在動物身上只是寄生而沒有發作,他們一樣在破壞宿主的某一些細胞或者在吸取宿主的營養,但是對宿主卻沒有造成致命的傷害。人的免疫能力是會跟病毒對抗的,而人的器官只要有外來的細菌入侵,基本上都會有很大的反應,抵抗力不強,而且不允許外來的致命的細菌留存在體內,這就造成了劇烈的抵抗。而在抵抗的過程中,內臟受損甚至致命,這也是可以預料的到的。

其實野生動物也會出現這種情況,寄生細菌或蟲子寄生在宿主的身上,如果宿主不夠強大,很容易就會被寄生的細菌和蟲子給吸乾而致命。

細菌和病毒是不會考慮你究竟是不是它們終身的宿主,它們只是偶然的機會傳播到你的身上,它們要生存要繁衍後代,所以不斷地複製,不斷的傳播,至於宿主會不會在短期之內丟命,這是它們是絕對不會考慮的問題。


中小學英語精修


今年春節的新型冠狀病毒2019-nCoV的基因比對顯示與舟山蝙蝠的類SARS樣冠狀病毒相似度最高,為88%,一時間,讓蝙蝠這個奇特的生物成了熱點,蝙蝠是多種病毒的天然宿主,攜帶多種多樣的病毒基因庫,而為何攜帶大量病原體的蝙蝠自己卻安然無恙?



1.蝙蝠的生物學特性:

蝙蝠不是一種動物,而是一類物種“翼手目”的總稱,其具有一千多個物種,以人類常見的呼吸道病毒像鼻病毒、冠狀病毒、腸道病毒、腺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十多種來算,一千多個物種攜帶大量的病毒就不足為奇,像MERS(中東呼吸綜合徵)冠狀病毒、尼帕病毒和埃博拉病毒在自然界的天然宿主也都是蝙蝠。此外,蝙蝠的免疫系統較強,通常人體自身免疫系統過強便會攻擊自身而產生自身免疫病,而蝙蝠其獨特的免疫系統可以使之擁有較強的免疫力抵抗病毒,又不會對自身產生影響。

2.跨物種傳播:

多省市啟動的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一級響應中的肺鼠疫、肺炭疽(原系食草動物傳染病)、傳染性非典型肺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及尚未發現的傳染病等都是原寄生於其他物種間的病原體跨物種傳播到人類,在人類中形成大範圍的擴散和流行,那麼原來就攜帶這些病原體物種為什麼沒有因此造成大面積的傷亡呢?

我們把宿主分為三種:

1.原宿主:指病原體原寄生的宿主,可以在該物種內傳播但不一定使其致病;2.中間宿主:可以由其他物種傳染,也可以傳染給其他物種的宿主

3.終末宿主:可以被其他物種的病原體傳染,但不會傳染給其他物種,在該物種間傳播,通常具有較高的傳染性。通常原宿主與病原體間由於長期的進化與適應達到一定的平衡狀態,可不使宿主發病或症狀輕微,而其傳播到達終末宿主時由於缺乏了相互適應的過程,其發病的環節中體內的免疫系統不能及時的識別和清除病原體,類似於外來生物的入侵,可能造成巨大的破壞。

如今的新型冠狀病毒肺炎疫情再一次告訴我們:人與自然界的其他物種都是大自然的一份子,不同的物種形成了豐富多彩的生態系統,我們應該與自然和平共處,一味的破壞其最後的結果往往都是我們人類自食惡果。

3.生物進化的結果:

根據達爾文的進化論,如果蝙蝠攜帶的這些病毒,它無法抵抗,那蝙蝠這個群體可能就無法生存了。就像蒼蠅一樣,雖然它很髒,但是它卻生存的好好的,這也就是俗語說的沒有金剛鑽不攬瓷器活。



在最開始的時候,肯定有一批的蝙蝠不能防禦這些病毒,於是它們都死亡了,而會有一批能防禦這種病毒的蝙蝠,它們就生存、繁衍開來,所以現在大多數蝙蝠雖然攜帶病毒,但是自己卻沒有事。非要說具體的機制,那肯定是蝙蝠有一套針對這些病毒的免疫系統。

純屬手打,實屬不易,若覺得寫的還可以就賞個贊、點個關注唄,如有疑問可在下方留言……


醫者良言


蝙蝠在地球生活已經有5000萬年的歷史。目前,全球有1100多種蝙蝠,蝙蝠的數量佔全球哺乳動物的近四分之一。蝙蝠可攜帶200多種病毒,其中不乏大量致命病毒,如SARS病毒、埃博拉病毒、狂犬病毒、MERS病毒,現在的新型冠狀病毒,也有極大的可能是來源於蝙蝠。讓人不解的是,蝙蝠攜帶大量致命病毒,自己卻可以安然無恙!科學家一直在探索其中的秘密,目前有幾種說法給大家分享一下。

一、高溫讓蝙蝠體內的病毒不易複製發病

人類自古以來就有一個夢想,就是可以自由飛翔,直到一百多年前,才藉助飛機的發明,飛上了藍天。

蝙蝠是唯一可以靠自己飛翔的哺乳動物。它沒有翅膀、沒有羽毛,靠著自己的翼手“展翼飛翔”。

蝙蝠在飛行時耗費能量較多,體內溫度升高,可達41℃。部分學者認為如此高溫,將使蝙蝠體內的病毒不易複製,從而不會發病。

也有學者對此提出不同看法。Miller等用6種蝙蝠作驗證,分別在37℃、37℃~41℃、41℃培養絲狀病毒(包括馬爾堡、埃博拉病毒屬的5個種)。結果顯示,當溫度達到41℃時,上述絲狀病毒的複製並不受影響。實驗間接證實蝙蝠飛行時,體內溫度升高並非是蝙蝠攜帶病毒而不發病的主要因素

蝙蝠飛行時體溫可以升高

二、蝙蝠的免疫系統與眾不同

蝙蝠具有編碼表達I、Ⅱ、Ⅲ型干擾素的能力,而且所表達的干擾素時刻處於“激活”狀態。

而人類的免疫系統,只有在受到“敵人”的攻擊後,才會啟動免疫反應,激活幹擾素和NK細胞。

蝙蝠干擾素的作用與人類也並不相同,蝙蝠干擾素對病毒的複製起限制作用,相關基因可對自身損傷進行修復,並不與病毒主動廝殺,不產生炎症反應。

人類的干擾素則與病毒拼命戰鬥,阻止病毒入侵、殺滅和清除病毒。但殺敵一千,自損八百,戰鬥不可避免地對身體造成一定傷害。

三、長期進化選擇的結果

蝙蝠族群有些飛行能力,活動範圍廣,傳承歷史悠久,蝙蝠接觸到各種病毒的機會廣泛,而且蝙蝠是一種群居性動物,一隻蝙蝠獲得一種病毒,可以很快傳染給一群蝙蝠。

哪些無法適應體內病毒的蝙蝠可能會死去,只有能與病毒和平相處的蝙蝠生存下來,“生兒育女”,延續後代。這樣,一代代蝙蝠傳下來,身上能攜帶的病毒就越來越多。當然,不同族群的蝙蝠,攜帶的病毒也並不相同。

傳說吸血鬼可以變身蝙蝠,是一種文學創作

以上三種說法目前還沒有定論,還有待進一步研究。


王成大夫


蝙蝠屬於哺乳動物綱中的第二大目——翼手目,是世界上唯一能夠飛翔的哺乳動物。據報道,蝙蝠可攜帶200多種RNA病毒,近十幾年來,一些對人畜具有高致病性的病毒陸續在蝙蝠身上發現,如狂犬病病毒、SARS、MERS、埃博拉病毒等,包括這次爆發流行的新型冠狀病毒推測也是來源於蝙蝠。

對於蝙蝠長期攜帶大量病毒而自身不致病的原因,目前仍未十分明確。查閱文獻目前學界主要有兩種推測,飛行溫度和自身免疫因素,但也有反對的聲音。

1.飛行溫度

有科學家推測蝙蝠飛行時需要耗費的能量較多,這就使得蝙蝠的體溫迅速升高,可達41℃,而蝙蝠身上攜帶的病毒大多不耐熱,在這種溫度下病毒不易複製。但這種說法也有質疑的聲音,一是蝙蝠並不總是在飛行的狀態,而且蝙蝠有冬眠的習性,在寒冷的冬天正是病毒複製的活躍期,蝙蝠冬眠時是處於靜止狀態,此時應會致病。二是有科學家做過一個實驗,使用6種蝙蝠細胞株,分別在37℃、37℃-41℃和41℃以上培養絲狀病毒(包括馬爾堡病毒、埃博拉病毒屬的5個種),結果發現即使當溫度達到41℃時,上述病毒的複製並不受影響,從而間接證實蝙蝠飛行時體溫升高並非蝙蝠攜帶多種病毒而不致病的主要原因。

2.免疫因素

免疫因素可能更靠譜一點,科學家通過對蝙蝠基因組研究發現,儘管蝙蝠的基因組與其他的哺乳動物有許多相同的成分,但是蝙蝠所使用的方式與其他哺乳動物不同,而且蝙蝠身上包含的某種基因比其他哺乳動物更多,這種基因有助於抵抗入侵病毒對自身的傷害。在其他哺乳動物身上,這種基因只有在身體受到威脅時才會被激活,而在蝙蝠身上是處於永遠激活狀態。

為什麼蝙蝠會具有更多這樣的永遠激活的基因?科學家通過研究發現,蝙蝠在飛行時新陳代謝水平比靜息時高好幾倍,這樣的新陳代謝水平會破壞體內許多細胞的DNA,所以蝙蝠需要更多這種基因來產生修復蛋白去修復DNA,所以這種基因在蝙蝠身上被持續激活,也正是這種修復能力很強的基因存在,使得蝙蝠被病毒感染後不會致病。


無論如何,蝙蝠身上攜帶著大量病毒是已經被證實的,從SARS病毒到MERS病毒,已經證實蝙蝠是病毒源頭,甚至這次的新型冠狀病毒,也疑似和蝙蝠有關,所以我們最好遠離蝙蝠,更不能食用,遠離野生動物,敬畏自然和生命!


藥師方健


中國的蝙蝠過去更多,過去都不傳染人,現在會傳染人,為什麼只傳染華人,不傳染白種人?難道蝙蝠也聽美國指揮嗎?


手機用戶16879918815


蝙蝠體內一個被稱為“干擾素基因刺激蛋白 - 干擾素”的抗病毒免疫通道受到抑制,這使得蝙蝠剛好能夠抵禦疾病,卻不引發強烈的免疫反應。“野生蝙蝠可能會攜帶很多病毒,但是它們都維持在一個較低的水平上,隨著人類城市化進程加快,人類活動擴張,蝙蝠的棲息地越來越小;因而人類社會和廣泛分佈著的蝙蝠有了更密切的接觸。

蝙蝠體內有如此大量的病毒,也是為了自身的生存,以防生生命受到攻擊,如果人和動物能夠和平共處互補侵犯,人和動物能夠合協共處的話,給人類和家養動物造成致命的危險就會減小,實驗證明它自己彷彿並不受這些病毒的影響。


華聯服裝學院文老師


即然說是蝙蝠是帶病毒的,那就可以在蝙蝠的身上提取抗生素,達到治病救人的效果,蛇毒不是也能救人嗎?蝙蝠提取快點研究。


齊芳裡


因為都是專家說了算。


劉氓律師


病毒在人受到傳染是災難或要你生命,而在不同動物身上是一種營養早餐,這都是人們常說基因。


gedjhoopbnm


這個問題提的好,也許在蝙蝠身體裡能找到抗病毒原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