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軍隊打仗為什麼繞不過關口?

大蟲子和


我是薩沙,我來回答。

可以這麼說,任何關口都是可以繞過的。

民國時期,西康軍閥劉文輝和藏族土司開戰。

藏族土司固守一些高山要隘,那真是所謂一根長矛就能守住的險地。

但是,劉文輝派出善於爬山的四川兵,仍然從側翼懸崖峭壁爬上去,繞到要隘後方發動攻擊。

再說以四川的險要,鄧艾一樣可以繞過正面劍閣,從陰平繞過去,突襲蜀漢大本營程度。

古代的關隘基本分為三類:

第一,山間要隘。

山地地形有著自己特殊的一面,通常只有區區幾條,甚至一條。

山間道路一般都是自然的平坦山地,或者是兩山之間的山谷底部。

不是說山路只有一條,但寬闊能夠運輸物資的山路,很可能只有一條。

為啥?

即便今天修建山間公路也是相當困難的,古人連炸藥都沒有,沒有這種建築能力。

因此,古人從軍事角度考慮,往往會在山路的匯集點或者最險要的地方,設置要隘。

比如上面說到的劍閣,是甘肅、四川之間的交通要道。

第二,水路要隘。

這種要隘主要是三種,一種是多條水路的交匯處,一種是良好的渡口,可以從這裡順利度過江河,最後一種則比較特殊,是諸如瀘定一樣有瀘定橋或者其他大型橋樑的地方。這在古代較少,但還是存在的。

簡而言之,想要有效利用江河,最好就是能夠控制這些地方。

以紅軍在大渡河的轉戰為例,開始曾經不惜代價攻打安順場。

為啥?

因為安順場是個良好的渡口,面積開闊,江面相對較窄,適合船運。

當時紅軍想要渡過大渡河,需要一個良好的渡口。其餘的小渡口不是說不能渡河,但運輸量太小,運輸1萬人要1個月以上,黃花菜都涼了。

第三,平原要隘。

很多人認為,平原有什麼要隘,本來就是四通八達的。

這話也對也不對!

如果你是驢友,那麼整個平原都是路,你隨便走上田埂、小樹林、小山坡,當然沒有任何問題。

但對於軍隊就不同。

軍隊有大量物資需要運輸,包括武器、糧食、草料等等。

這些物資運輸包括兩種,第一是馬匹揹負,第二是馬車運輸。

顯然,傻子也知道馬車的運輸量大。

但馬車或者說大車沒有什麼越野能力,必須沿著公路行走。

大家應該知道,馬這種動物的腿部其實很脆弱的。如果道路不平或者泥濘,一個坑就能讓馬折斷腿,一切都完了。

於是,平原也就有了要隘,基本都是大路、官道的交匯處。

所以關口和要隘都是可以繞過的!

但繞過這些地方,軍隊作戰的難度就會大得多。

以日軍在長沙會戰的作戰為例!為了繞過國軍控制的一些要隘,日軍被迫完全放棄馬車、汽車運輸,因為公路已經被國軍切斷和破壞。

日軍全部採用馬匹揹負物資的方法,在小路、山路穿梭。

然而,馬匹揹負後勤物資,運輸量很小,所以日寇作戰不可能持續超過1個月,甚至半個月。

這導致日軍只能進行短時間的猛烈攻擊,之後無論勝負都必須撤退。

這也是三次長沙會戰勝利的重要原因。


薩沙


一看到這個題目就想到了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屢次進攻秦國函谷關。

戰國時期東方六國只要是打秦國,那麼幾乎是每一次都是從函谷關開始打,難道不能從別的地方打嗎?或者是繞過函谷關不行嗎?

其實看過一些古代劇的都會發現一些重要的關隘,比如說前面說的函谷關,還有虎牢關,潼關,山海關等等。為什麼這些關隘會選擇在此呢?很假單就是因為戰略位置太重要了,在古代建一個關隘首當其衝的就是戰略位置。古代打仗為什麼要首先佔領這些關隘,因為控制了他們基本上就是進可攻,退可守,這些關隘都是易守難攻的,佔領了他們敵軍再次奪取回去就很難了。

其次來說拿下這些城池,關隘能夠及時的補充糧草,古代城池裡面肯定都是準備了大量的糧草的。

然後就是確實真的是繞不過去,對於現代的人來說,感覺沒有什麼地方是不能到達的,哪裡都是公路,但是在古代不一樣,為什麼東方六國每次都是打函谷關,因為真的過不去,從北方攻打秦國的話,就是要跨過廣大的沙漠,草原,在那個時候騎兵都還才剛開始出現,怎麼去穿越沙漠,草原呢?從南邊確實有關口,武關,但是這個地方太狹小了,不適合大規模的行軍,只有秦軍派一支小部隊在此駐守就可以了,一夫當關萬夫莫開。大規模的行軍必須要開闊的,不光是部隊要行進,更主要的是大量的糧草怎麼運輸呢?

而且即使能夠繞後,但是一旦繞後意味著就是孤軍深入,這是兵家大忌,敵人一旦把你的後路堵死,就真的是關門打狗了。所以即使能夠繞後,一般都是小股部隊而已,要麼是打探情報,或者是去騷擾的。

還有一城一地的攻陷,能夠最大的保障自己的安全,兵者國之大事,生死存亡之道。一場戰爭可能不只是你自己的生死,更有全軍數萬甚至是數十萬人的生死,更有甚者是一個民族,一個國家的生死,這些可能都在你的一念之間,一旦繞後不成,被敵人偷襲,各個擊破。一城一地的攻陷,雖然進度慢,但是即使戰敗了自己撤退還有後路,繞後戰敗了撤退都沒有後路。而且這樣能夠最大的消耗敵人的士氣,和元氣。


中國歷史研究所


其實這個命題有失偏頗,任何關口都是可以繞過去的,只不過看付出的代價與收穫對不對等罷了。

雄關漫道真如鐵,所謂關口,其實大多就是在交通要道上修建的關卡,很多都是利用地理優勢,佔據有利地形而修建的,而古代的關卡基本上分為三類。

第一類:山間關卡

像歷史上赫赫有名的劍門關,就是這一類關卡。三國時期魏國攻滅蜀國之戰時,其實蜀國的實力已經遠遠弱於魏國。魏國大將鍾會與蜀將姜維率領各自的主力在劍門關對峙,這劍門關可的確是一個難啃的骨頭,魏軍久攻不下,而後魏將鄧艾率領兩千兵馬沿著一條荊棘叢生的小道,走過大片荒無人煙的地區,突襲蜀國的江油關,成功佔領蜀國腹地涪縣(現如今的綿陽),然後劍門關防線這才被破,隨後蜀國亡滅亡。



從這件事不難看出,這就是典型的一個繞關口直奔敵人大後方的一個經典戰例。想想看,茫茫大山裡,沒有任何後勤補給,但這支奇兵仍舊克服重重險阻,成功並且出色的完成了這一次任務。

當然,這功勞也少不了在正前方吸引火力的鐘會了。雖說後來鄧艾被鍾會所陷害但並不影響這場戰爭的走向。

除此之外,北宋伐後蜀時,同樣被攔在了劍門關,可這後蜀沒有吸取歷史教訓,北宋軍隊由一個降兵告知旁邊有一條小道,可以直接繞道劍門關,然後的結果也不言而喻了,在北宋軍隊的兩面夾擊、雙線作戰的情況下,後蜀很快就滅亡了。

可見,繞道關卡也不是不可能,只不過得先熟悉地形地貌才行。

第二類:水路關卡

很好理解,從字面上就可以看出,水路關卡就是在江河湖海附近建立的關卡。 潼關位於秦、晉、豫三省交界的黃河三角地帶,黃河、渭河、洛河三河交匯。

當初金國遷都開封后,就在潼關駐守重兵。想借此來抵禦蒙古大軍,初時也的確起到了效果,可是蒙古人看到潼關久攻不克,為了一舉滅掉金國,就兵分三路,一路主力部隊繞過潼關,正面強攻黃河防線;一路借道南宋的漢中地區,迂迴到了金都開封的大後方;另外一路自河北進攻濟南,在側翼進行牽制。

如此大的魄力與格局,金國怎能不滅亡?

第三類:平原關卡

顧名思義,平原關卡就是設立在平原上的關卡。這類關卡基本上都會在平原的交通要道上建立。 這類關卡按理說是最不好守的,因為它最容易被繞。

但是隻要將領不犯錯誤,其實是很好防守的,因為在平原地帶作戰不僅有大規模的運輸物資,還有騎兵衝鋒作戰。

如果繞道的話,不僅會耗費大量時間,而且這對戰馬也是一種折磨,馬的腿部並不像我們想象中的結實,其實是很脆弱的,道路不平的話,很快就會把馬腿跑折,這對於作戰來說又是一個不可容忍的事情。

那些運輸部隊以及作戰部隊基本上都不會繞關,那些關卡大體上都坐落於大路與官路上。

所以,其實所有的關卡都是可以繞過的。只不過是看繞過關卡的代價高低與否罷了。


歷來現實


看有關歷史的電視連續劇或者影視作品的時候,我們經常可以發現一旦古代軍隊出征某地的時候,總會優先必經之路上的關隘,而基本上不會選擇先繞開,先繞開明明可以避開許多大可不必的強攻關隘下的人員傷亡的啊,難道是古代人打仗都這麼愚蠢嗎?還是這只是電視劇編輯的主觀臆斷——為了劇情的展開?

如果有人真覺得可能是古代人打仗愚蠢,換我我也行的話,可能就太小看古代人了,至於是否是編輯的主觀臆斷,那也是非常明顯的絕不可能——因為在中國軍事史上確實有許多經典戰例是這樣子的。往往都要先將所攻之地之前的關隘先行拔除,這樣才能完整的進行下一步操作,也就是向著攻擊目標進軍。



那麼到底是為什麼要這樣做呢?這樣做有沒有什麼有用的價值呢?關於這樣的問題很多人都抱有強烈的疑問,畢竟打一次關隘所需要花費的兵力損耗將是一場非常大的賭博,這種賭博,不是每次都能賭贏了的,有很多時候,將會血本無歸——之所以被稱作為關愛,往往是因為這個地方地形險要,並且被派駐重兵。

攻打這樣的地方不掉幾層皮,是根本打不下來的,況且就算你掉了好幾層皮,損耗了無數兵力,也不能100%保證可以將這關隘拿下。這種很明顯就是嚴重不對等的投資與回報,但凡是一個智商正常的人都會覺得嚴重不對等。可是他們(古代軍事家們)依舊樂此不疲地這麼做。

我們來揭曉謎底,很明顯,這種投資與回報不成正比的情況一定有它沒辦法避免的苦衷。這樣的苦衷到底是什麼呢?答案就是一旦繞開敵方佔據的這個關隘,就意味著你將自己的後背完全交給了這個關隘。


我們剛剛上文,已經提到過,一般這種關隘,往往除了地勢險要,還具有駐紮重兵的特點——也就意味著,在你全心全意進攻你的目標的時候,有一隻重兵徘徊在你的背後,準備隨時給你插上一刀,問你害怕不害怕?

最重要的還是就算你的軍隊實力足夠,將背後捅過來這刀擋住,請問你的軍隊需不需要吃飯?只要軍隊還是人類生理範疇,吃飯這件事必不可少,那麼,這隻背後的尖刀可以選擇將你的糧食給斷掉,我們換一句話可以講,關城裡敵軍有兩種選擇,一種選擇是直接來一場雙面夾擊,腹背受敵,另外一種選擇就更有意思了,直接將錢來押送糧草的運輸隊給殲滅掉,切斷你的大部隊的一切後勤補給。

我們首先看第一種選擇,假設你帶大軍繞過一座關愛,直接撲向你想要的那個要地,這個要塞的守軍只需要在你與那個要地的守軍打得如火如荼之際,突然就如猛虎下山一般,從你的背後狠狠地殺過來,幾乎會立刻演變成一場大規模的潰敗。


我們再來看第二種選擇,假設你帶一隻規模超級巨大的軍隊,你完全不必擔心會出現剛剛說的那第一種情況,你相信就算出現那第一種情況,你留守後方的預備隊,也足以能夠將那些守軍擊退,非常好,那麼,留守關隘的手伸將會選擇一種非常高明的手段——斷你的糧食。

由於古代落後的生產力導致運送糧草,只能通過陸地運送或者水力運送,絕無可能通過空運,所以這就給留守後方的那個關隘的守軍創造了斷你糧草的機會,糧草一斷,那麼你之前的所謂超大規模的軍隊優勢將會變成你的噩夢,俗話說,人馬過萬,漫山遍野,你只需要想象一下,你擁有一隻超大規模軍隊每天的糧食消耗量將會有多可怕,你就能夠推算到你是真對你崩潰還有多遠?

其實,上文漏了一種選擇,第三種選擇也是有的,被你繞過的那個關隘,還有可能會既從後方偷襲你又斷你的糧食,這麼一來,雙管齊下,你的大軍將會敗得更快,而你後來總結你失敗的原因僅僅是因為你沒有進攻那個擋在你面前的關隘,而是為了節約所謂的損耗選擇了繞開它。


為了便於大家理解,我就以古代的一座城市來打比方,就比如說古代的揚州城,你既然打算打揚州城,那麼,揚州城的要塞高郵,寶應,江都你全部選擇了放棄,直接繞過。

話又說回來,你既然打算打揚州城,那麼手上的軍隊應該不會低於四萬人,考慮到你需要的民夫那麼保守估計你將擁有六萬人,考慮到自從中國經濟重心南移,在揚州出現了揚一益二的情況,所以,此時的揚州城,必然是一座非常堅固的雄城——什麼叫雄城呢?

就是說這座城他城高溝深,意守難攻,且兵馬糧草都充足,軍隊士氣旺盛,那麼我們就按最理想的情況算攻破這樣的城市,你需要兩個月的時間。六萬人吃飯,一天三頓,一頓大半斤,一天的大米消耗差不多十萬斤,兩個月就是近千萬斤。怎麼樣?聽上去是不是就很刺激?


還沒完呢,更刺激的還在後面,這個時候來自你後方的寶應,江都,高郵當地守軍紛紛出動,將你的糧食給斷掉了,這麼一來,作為軍隊領袖,只得通過削減士兵吃飯的頓數來延續糧食消耗的時間,我們就估計你的糧食還能撐得住一個月,在這一個月的時間內,你並沒有很好的機會奪得糧食(因為古代作戰之前,往往會堅壁清野),你覺得在這種斷糧的情況下,你的軍隊還能夠保證在兩個月之內攻破揚州城嗎?

更要命的,除了糧食,還有來自從後方運過來的大量的馬料、武器、盔甲、鞋帽、攻城器械…… 再加上恐怖到驚人的運輸成本,你覺得你打這個仗是為了什麼?難道單純只是為了將你的母國拖垮嗎?如果不是,仗打成這樣,是不是就該撤了?


很好,現在你終於打算撤退了,你覺得你撤退的時候,來自寶應高郵江都的守軍,以及揚州的守軍不會作出反應嗎?他們當然有自己的反應,這個反應就是兩面夾擊,讓你土崩瓦解。

所以出於軍事戰略考量,主帥無論如何也不會輕易決定繞開關隘的。繞開關隘一般都是小規模作戰擾敵,又或者突襲,總之不可能大部隊繞開關隘的,一般都是穩打穩紮。


夏目歷史君


歡迎關注“桌面戰爭兵棋”,我們專注于軍事歷史領域的耕耘,歡迎您的指點。

古代道路不像現代道路這麼四通八達,往往從一個城市到另一個城市只有一條路可走。這也就成了為什麼古代軍隊打仗不繞過關口的原因。因為只有一條路,根本沒得選。所以在關鍵地點設置關隘也成了當時主要的防禦手段之一。

以古四川為例,唐代詩人李白就有詩云:“蜀道之難,難於上青天!”從上圖就可以看出,古代要想入蜀除了水陸就只有一條金牛道可走,而金牛道上的必經之路就是“一夫當關,萬夫莫開”的劍門關。在古代伐蜀必攻劍門關,三國時期姜維就是在此抵擋鍾會的魏軍主力。正是有道路險阻的原因,抗戰時期大四川才成為了中國的大後方。

我們再來看看扼守關中地區東大門的潼關,潼關自漢末以來就是東入中原和西進關中、西域的必經之地,其地勢險要,素有“畿內首險”、“四鎮咽喉”之譽。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無論在何朝何代,潼關都在戰爭史上有一席地,抗戰時期中國軍隊也憑藉潼關之地勢成功阻擋了日軍進入陝西的步伐。

但隨著科技的進步,戰爭的手段變得多樣化。單純的地勢險要也逐漸被現代化的手段客服,這些自古以來的重要關隘也已經逐漸退出了歷史舞臺。現在的劍門關、山海關、嘉峪關等等早已失去了軍事價值,成了人們旅遊觀光的勝地。


桌面戰爭兵棋


為什麼那個位置建了關口,因為那裡,就那一個地方能走人,周圍很難、或者不可能繞過去。

我是山西人,山西有雁門關,雁門關從何得名?山勢險峻、兩邊都是連天絕壁,傳說大雁都難以飛躍,只能從雁門關城門中穿過。這麼險惡的地方,你想繞過去的話,對面守關軍人們開心的看著你們自己累死。

為什麼歷史上一些機動千里、獨闢蹊徑的奇襲戰很為人樂道——因為太稀罕了!

為什麼我國革命戰爭中圍城打援屢試不爽?因為禿子或腳盆雞的機械化摩托化程度還不算高,大家都是兩條腿,我搶佔先機你想趕上來也不容易。我兔的組織編制還比腳盆雞或禿子靈活一點,佔據地利、以逸待勞往往能打敵人一個措手不及。

為什麼越南戰爭中,猴子也想玩圍城打援,卻被鷹醬虐殺了?鷹醬出門不是直升機就是裝甲車,什麼地形攔得住,攔得住也打不過。


雷電下的旅人


古代打仗如果繞過關口深入敵國,就會形成腹背受敵,被敵包圍之勢,豈不是自取滅亡?

古代打仗的主要目的是搶奪人口和土地。為了保護自己的土地和人口,用軍隊來保護人和土地。

一個國家要想搶奪他國,就必須消滅或打敗敵國的軍隊。平時,一個國家用來打仗的軍隊大多駐紮在關隘及重要軍事交通要道。

軍隊繞過關口有什麼用?關口上的駐軍會以關口為據點襲擊消滅入侵者,他們會相互支援打擊敵人,截斷糧道,把入侵者困死。

只有奪下關口,消滅其部隊,步步緊逼使敵國失去談判的籌碼,答應割地賠款,割讓城池的目的才能達到。


南極冰火


我站在山海關老龍頭,一直在想一個問題,如果滿清製造幾條大船,從海里稍微繞一下,那費勁巴拉修建的長城不就白瞎了嗎?要知道當時造船技術早就過關了,鄭和在明初就七下西洋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