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元璋稱帝后,對自己的家鄉鳳陽是一種什麼樣的政策?

好好先生128093319


每個人都對自己的家鄉有獨特的感情,更何況是朱元璋,一個從放牛娃成長起來的皇帝。

朱元璋登基稱帝后,對待自己的家鄉鳳陽那是相當的不錯,畢竟是自己的老家,算是龍興之地,無論是百姓還是帝王,都有那份衣錦還鄉的心思。

朱元璋祖祖輩輩都在鳳陽當農民,別說地位了,連口飽飯都沒有吃過,自己的爹媽都是餓死的,鳳陽在元時期不但窮,那是非常的窮,大部分人的出路基本上就是要飯,朱元璋也不例外,小時候給劉地主放過牛,爹媽餓死後,連埋葬地都沒有,還是村裡的劉繼祖給了塊地,才把老朱家的祖墳才算定下了。

朱元璋從放牛娃,到乞丐,到和尚,最後參加義軍,當上了皇帝,那他肯定會回鄉炫耀一番的,並且制定了對鳳陽非常優厚的政策。

政治上,鳳陽被尊為中都,朱元璋甚至打算把都城定在鳳陽的,不過,這地方實在太破了,而且在歷代朝代裡沒有任何的影響力,朱元璋甚至在鳳陽都把都城建得差不多了,最後在大臣們的極力反對下,只要作罷。

鳳陽的鄉里鄉親肯定會得到朱元璋的照顧,首先在經濟上得到了江浙一代的支持,甚至在政府行政管轄下,有意的劃分出一塊富庶區域來包括鳳陽,稱為南直隸。免除鳳陽地區很多的賦稅,並且在農戶上得到政府的一些支持和補助。

鳳陽人口不多,特別是在兵荒馬亂的時代,人口就更少了,這與朱元璋的老家地位不符了,畢竟老朱家的龍脈就在這裡,朱元璋於是從江浙富庶地區遷居十多萬人填充鳳陽,但真正的鳳陽本地人(土人)才享受朱元璋的優厚照顧。但是真正最為讓朱元璋照顧,其實是他原來那些窮鄰居,大概有二十戶人家,包括給了朱元璋一塊地埋葬父母的劉繼祖,他還被封了侯爵。

中都鳳陽在朱元璋一朝達到了頂峰,無論是經濟和政策都有很大的傾斜和照顧,可是這照顧歸照顧,畢竟底子薄,基礎差,人口又少,光有幾座老朱家的祖墳也沒有用啊,當時又不允許圈起來賣門票。

鳳陽在明朝後期其實也落敗起來,雖然城牆高大,城門氣派,但是依然有大批的人逃荒而去,朱元璋時代的破落景象再一次重演。


沉墨I方之城


朱元璋為濠州鍾離人,也就是現在的安徽鳳陽人。自從他稱帝之後,對自己家鄉鳳陽可謂是採取“絕對扶持”的態度,各種優惠與寬鬆政策,為的就是能將自己的家鄉建設成一個一流的大都市。只可惜,在種種原因的作用之下,鳳陽縣在明朝初年並沒有按照朱元璋料想和規劃的那樣發展壯大。朱棣遷都之後,鳳陽鄉的政治地位也失去了直接依託而默默無聞!

朱元璋和平常人是一樣的,尤其是布衣出身的朱元璋,對家鄉更是抱著一種別樣的情懷。鳳陽水土養育了朱元璋,朱元璋自然也會極力的回報家鄉!朱元璋稱帝之後,便開始對鳳陽縣進行從內到外的“經濟武裝”,試圖讓其成為中原大都市。

1.基礎設施建設。

朱元璋在稱帝之前,對皇都考慮了很久,其中包括應天府(南京)、開封、西安、鳳陽等。

最後在多種考量之下,選擇了古都應天府!面對前幾個歷代古都,鳳陽這個小縣城自然毫無競爭力,但是朱元璋還是有意要將其建設富強。朱元璋雖然定都應天府,但是對南京好像不太受用。朱標考察西安歸來便病故,朱元璋暫且放下了對西安的考慮。就這樣,新首都的事宜就此作罷!鳳陽縣雖然沒有成為首都,但是成為了陪都(當時稱為中都)。

由於基礎設施較差,朱元璋從洪武二年開始便對鳳陽進行了中都建設,為的是能匹配應天府成為陪都。但是鳳陽縣歷朝歷代的建設規模都是有限的,朱元璋突發奇想的建設指標,使得工程量十分巨大(原先基礎設施太薄弱)。工程歷經六年,最終只能在百姓的哀聲中作罷,不過這也能映射出一點:朱元璋對民生還是很在意的!

2.經濟建設。

對於落後的鳳陽經濟,朱元璋決定大力復甦。如何復甦?移民!朱元璋曾經強令江南十四萬富商富農移居鳳陽縣,以促進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好心幫了倒忙,原本的富商在江南的經營模式大都作廢,從新積累置辦並非一朝一夕的功夫,說白了也是鳳陽縣缺少這塊能挽留富商的土壤,最後弄得富商富農抱怨四起。

眼看鳳陽經濟沒有起色,在洪武十六年,朱元璋再次下令,免除鳳陽縣原著居民的所有賦稅,以支持當地經濟的發展。但是移居的十四萬人卻並沒有這樣的待遇,這便加重了移民對朱元璋的仇視。

結局

朱元璋的強行建設倏然方馮豔霞有了一定的發展,但是畢竟缺少自身實力,而且朱元璋也沒有找到如何發展好鳳陽縣的方法,結果適得其反。明成祖朱棣前度之後,鳳陽失去了往日毗鄰應天府的優勢,政治地位也開始下降。這所謂“強扭的瓜不甜“,鳳陽最終還是沒能坐上這班快車!


秦風漢韻論古今


朱元璋稱帝對於鳳陽的發展非常重要,同樣,整個明朝對於鳳陽也是很照顧的。這種照顧使得鳳陽在明朝成為“大城市”之一,無論經濟還是政治地位都是最好的時期。但是,我們又經常聽到“鳳陽花鼓戲”,鳳陽這個地方的經濟和民生又與他的知名度、政治地位極度不相稱。所以,本文從兩個方面進行簡單介紹。

一、朱元璋對於鳳陽的寬鬆政策。

1.朱元璋建都考慮,促進了鳳陽的基礎建設、富民遷移促進了當地經濟、永遠免稅使得鳳陽原住民有了最大的經濟好處。

朱元璋曾想把都城建在開封(汴梁,時稱北京)、鳳陽(時稱中都),最終無奈正式定都應天(時稱南京),但他對南京一直不滿意,其後又有了定都洛陽、西安的想法,最終,西安的最大支持者太子朱標死去後,朱元璋也就無心去考慮了。

鳳陽經過六年多(洪武二年到八年)的建設,在中都工程驗工時,卻聽說建造工人因為對工作太苦、太義務便下了各種符咒,朱元璋只好放棄。鳳陽為此丟失了一次最重大的發展機會。要知道,立都之後鳳陽的發展必然完全不同。

鳳陽鼓樓

但作為鳳陽人,朱元璋對家鄉十分懷念,為此在洪武十六年下旨:鳳陽府永遠免賦役(洪武初年免十年)。更為主要的是,永遠免賦役的對象只是鳳陽土著,並不包括移民。

為了定都鳳陽,必須要改變經濟條件,所以,朱元璋對鳳陽進行了大規模地經濟傾斜,力圖改變鳳陽的經濟結構,其最主要的方式就是——移民。而這反而導致朱元璋名聲的進一步被破壞。

二、朱元璋與“十年倒有九年荒”

“家住廬州並鳳陽,鳳陽原是好地方,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這是從清代康熙朝就開始的鳳陽歌,特別是後半句,筆者小時候還曾聽到唱過(1980年代初)。其實,“十年倒有九年荒”與朱元璋關係不大。

淮河流域自從黃河奪淮入海後,鳳陽就成了災害頻仍地區。朱元璋死後,到了明朝中後期為了保護漕運運糧,非常重視黃河,有意識地引黃入淮,所以,鳳陽地區災害更加頻仍。因此,“十年倒有九年荒”是歷史原因和明朝中後期的政策導致。

“鳳陽花鼓戲”的傳唱,其實是鳳陽人的一種自嘲,同時也在提醒聽者鳳陽人的無奈與自豪。當然,你也可以將其看作是朱元璋控訴。

因為“鳳陽花鼓戲”的傳唱者許多都不是鳳陽本地人,而是江浙、山西的移民。朱元璋強令江南富民14萬充實鳳陽,實行“以富帶貧”的政策。所以,江浙移民的後代對朱元璋其實不滿的。

當然,在明朝這種歌兒是沒人敢唱的,出現這種歌只能出現在明末農民大起義時代。移民之間對朱明的憤怒有了爆發點。其後,清兵入關以其作為武器對朱明進行了攻擊,康熙年間隨著清軍的進入,就有千名“花鼓戲”演唱者。《榕城紀聞》

當然,這很正常,不過是戰爭中的輿論戰而已。


坐古談今


“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史記·項羽本紀》

西楚霸王在攻佔咸陽之後,因為思念故鄉,不顧群臣的勸阻一心要東歸故里,留下了這句名言。從此,尋常百姓家都知道發達之後需要衣錦還鄉

朱元璋作為一名“匹夫起事”的布衣天子,當然要厚待自己的故鄉

都城北遷的夙願

早在洪武元年,朱元璋登基後不久,他就決定將家鄉鳳陽確立為中都

,並要求按照南京的規制建立城池宮闕

當然,確立中都和大興土木的決定,並非完全是朱元璋眷顧故鄉的私心,而是朱元璋政治抱負的體現——他早在登基之前就想定都於偏北的城市

儘管金陵乃是六朝古都、虎踞龍盤,“撫形勝而臨四方,何向不克”,但畢竟地處江南、偏安一隅。在早期征伐於長江流域的時候,南京的地理位置的確十分優渥,但登基後的朱元璋已經有了更高的追求:

  • 近:擊敗北方的元朝殘餘勢力,確保新生的明王朝有一個安定的北部邊界

  • 遠:定鼎中原,恢復中華泱泱大國的地位

回望歷史,凡是一統中華、四方臣服的大朝代,其都城都在黃河流域或更北的地方,即使是北宋也曾定都汴梁。反觀定都南京的,已然成為“六朝舊事隨流水”,短暫而淒涼。

所以朱元璋登基後僅兩個月,就派兵攻佔了北宋故都汴梁,並很快親自進行了視察。 但是此時山西、陝西仍然在擴廓帖木兒的控制之下,蒙古騎兵很快就能突擊倒汴梁城下,實屬“四面受敵之地”,並不適合立即定都

朱元璋在第二年又與大臣們進行了頭腦風暴,論證了南京、汴梁、長安、洛陽、北平這些都城的備選地點。最後的結果是,朱元璋認為中原地區飽受戰亂摧殘,破敗不堪、民不聊生,在汴梁、長安、洛陽、北平興建新的都城耗資太大、勞民傷財不是短期內能實現的工程

“今建業長江天塹,龍蟠虎踞,江南形勝之地,真足以立國;臨濠則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為槽,朕欲以為中都,何如?”——《明太祖實錄》

因此朱元璋再次確立了南京的首都地位,同時也把自己家鄉臨濠(鳳陽)提升為中都,加上汴梁作為“北京”以確保北方伐元的軍事行動,形成了明初“兩京一都”的獨特格局。

建設中都的夢想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
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這是一段流傳了數百年的鳳陽花鼓調,似乎是朱元璋的鳳陽老鄉們在控訴朱元璋忘恩負義,沒有好好建設自己的家鄉。

然而這其中的“鳳陽是個好地方”卻是實實在在的謬論,鳳陽地處江淮之間,歷史上黃河多次氾濫奪淮河水道,造成淮河流域水患不斷。再加上江淮常常成為不同勢力範圍的分割線,實乃兵家必爭之地。天災戰亂不斷,鳳陽真的難以稱得上是好地方。

反倒是朱元璋這個布衣天子,對家鄉多有眷顧,試圖建設好美麗家鄉。

其一,充實人口、恢復生產

人口是一個地區發展興旺的基礎,特別是在農業社會,只有勞動力數量得到保證,地方的經濟才能繁榮。早在朱元璋提升鳳陽為中都之前,準確的說是朱元璋登基稱帝之前,朱元璋就把原張士誠、方國珍的部下2700多名謫居到了鳳陽。

同為出身卑微的開國皇帝,朱元璋很喜歡模仿漢高祖劉邦的辦事風格,他想起劉邦當年用齊楚大族充實關中的舊事,就把明初最為富庶的蘇南、浙西富民強制遷移到鳳陽

其二,減免賦稅、勸課農桑

為了提升家鄉人民耕種勞作的積極性,朱元璋多次減免家鄉的賦稅。他在位31年,減免了鳳陽、臨淮兩縣21年的賦稅。同時還調動官員到鳳陽地區指導家鄉人的耕種,興建水利設施,並在災年廣施賑濟。

其三,大興土木,以備遷都

前文提到,朱元璋一再想將都城北遷,並確立鳳陽為中都。如果有可能,朱元璋很樂意將都城定在自己的老家。所以朱元璋在確立鳳陽為中都後,就命令自己的心腹李善長在鳳陽大興土木,不僅按照南京規制興建宮殿,還建造了宗廟、中書省、大都督府、御史臺、國子學等等政治建築,完全是陪都的配置。

結果

朱元璋苦心孤詣地建設自己的家鄉,其結果卻差強人意

強制遷居的人口對鳳陽沒有歸屬感,加上當地官員施行差異對待,他們分得了最差的土地、承受著最低的政策待遇。再加上鳳陽地區的天災不斷,大興土木和各種王爵官員的盤剝,很快讓不少移民無法生存,艱難逃荒,這就有了“自從出了朱皇帝,十年到有九年荒”

而且由於

政治上的統籌考慮、朱元璋與李善長的矛盾、大興土木耗資巨大等等複雜原因,洪武八年,朱元璋前往中都巡視後,就下令“罷中都役作”

鳳陽在明代300年的歷史裡,始終是一個有名無實的“中都”。


霄林天


一、朱元璋的出生地鳳陽

朱元璋出生在鳳陽,鳳陽本來是淮河流域一個不出名的地方,它是因朱元璋而被世人所熟知,朱元璋的父母都是農民,他小時候受到元朝統治者的嚴重壓迫,在他小時候他的父母就是餓死的,而且連一塊埋葬地都沒有,可以說朱元璋的的童年是很悲慘的,他做過放牛娃,當過乞丐,當過和尚,後來當了義軍首領、再後來就當了的皇帝。所以朱元璋對自己的老家鳳陽印象非常深刻,他當上皇帝后給自己的老家鳳陽帶來了很多優厚的政策。

以下是朱元璋當皇帝后給老家鳳陽帶來的政策:

一、政治上

開始朱元璋想把鳳陽當做明朝的開國首都,但是很多大臣都反對,因為根據鳳陽當時的地理位置根本不符合當首都的條件,而且鳳陽經濟嚴重落後,很多建築都需要翻修,朱元璋權衡再三,決定放棄鳳陽作為開國首都,於是把經濟富庶的南京作為開國首都,雖然鳳陽沒有成為開國首都,但朱元璋畢竟出生在鳳陽,而且朱元璋的父母都葬在鳳陽,所以朱元璋下令修建了明祖陵,提高了鳳陽的政治地位。

二、經濟上

洪武元年,朱元璋下令免除鳳陽地區十年的賦稅,而且他十分關注當地的三農問題,在農民的耕作、播種以及秋收方面給予了很大的幫助。和鳳陽相鄰的地區,也受到了同樣的優厚待遇,後來朱元璋還在鳳陽修了很多水利工程、交通,促進了鳳陽的快速發展。

三、人口方面

沒當皇帝之前鳳陽人口不是很多,朱元璋當了皇帝以後就從江浙富庶地區遷移了數十萬的人口到鳳陽,實行“以富帶貧”的政策,這大大地促進了當地經濟的發展。

朱元璋也是一個知恩必報的人,當初他的父母去世後沒處安葬,同村的一個富裕的地主劉繼祖大發善心給了朱元璋一小塊安葬他的父母,當皇帝以後,劉繼祖被封為義惠侯,世襲罔替,青史留名,他的子孫也能得到榮華富貴。

總結

在明朝前期,朱元璋對鳳陽實行的一系列優待政策讓鳳陽的發展達到了鼎峰,但是明朝衰落以後鳳陽也開始衰落了。明朝後期還出現了一段諷刺性的歌謠"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大戶人家賣牛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明朝後期,鳳陽受到了官府的嚴重剝削,農田無人耕種,政府嚴重腐敗,自然災害頻發,雖然前期朱元璋給予了鳳陽老家很大的幫助,但是依然沒有幫鳳陽脫離貧困。


公元前


鳳陽花鼓詞中有一段婦孺皆知的唱段:“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是個好地方,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說的是鳳陽雖然出了朱元璋這樣一位帝王,可鳳陽的老百姓卻沒有過上好日子,還是吃不飽肚子。朱元璋在稱帝后是怎樣對待自己的家鄉的呢,難道真的像唱段中說的這樣,因為朱元璋鳳陽才變得這樣窮困的嗎?

俗話說的好,“富貴不歸故鄉,如錦衣夜行,誰知之者”,更何況是一國帝王。像武則天在稱帝之後,就把自己的家鄉幷州設立為北都。朱元璋打小窮苦出身,他對“衣錦還鄉”的渴望是遠遠高過其他開國帝王的,這就為他的家鄉鳳陽帶來了很大的機遇。

建立明朝之際,朱元璋建都的選項有好多,在南京、西安、洛陽、汴京這樣的古都之外,還有一個選項就是鳳陽。又因為朱元璋的功勳之中多有淮西將領,他們對回家建都是非常贊成的。但是由於耗資巨大和一些大臣的反對下,之後遷都鳳陽就不了了之了。

雖然不能定都鳳陽,但是鳳陽畢竟是朱元璋的老家,這裡還葬著朱元璋的父母祖輩。所以朱元璋登基之後,就全力營建中都鳳陽,並修建明祖陵。而且大力提高了鳳陽的政治地位,明代的鳳陽下轄泗州、宿州、亳州、潁州、壽州等處,一座大城市在中原隆起

雖然我們此時不能再見中都鳳陽的恢弘景象,但是從考古學家發現的建宮殿用的大型石構件來看,中都的恢弘是不輸元大都的。“中都豐鎬遺,宮闕兩京陟。千里廓王畿,八屯拱宸極”,就給我們描繪出了中都之奢華。在自己的祖墳被修好並且大大提高了家鄉的地位之後,朱元璋又把目光望向了家鄉的百姓。

從洪武元年開始,朱元璋就一次性減免了鳳陽十年的賦稅,後來又宣佈永免鳳陽、臨淮兩縣的賦稅。由於連年戰亂加之災害連連,為了充實中都,朱元璋從江南富庶之地“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但是這些從江南遷過來的百姓並不算朱元璋的鄉親,故而他們的賦稅還是要收的。

這樣鳳陽的百姓就被分開,一部分老鳳陽人被稱為“土民”,而遷移過來的這部分人則被稱為“編民”。一字之差,是待遇上的“天差地別”,而且編民是不可能轉為土民的。對於土民這些真正的家鄉人,朱元璋也分開了等級,對於自己家以前的鄰居,即赫赫有名的“親鄰二十家”。這些人是朱元璋的鄰居,自然獲得了極大的優待,不僅不交皇糧,反而可以獲得朝廷的資助。

至於以前對朱元璋有恩之人,朱元璋更是不吝恩賜。以劉繼祖為例,朱元璋父母去世以後竟無處安葬。這時村中的劉繼祖大發善心,給了朱元璋一塊地皮做墳墓,他們家族因此後福無窮。不僅劉繼祖被封為義惠侯,而且世襲罔替,終明朝二百餘載,成為一段佳話。

總的來說,對自己的家鄉鳳陽,朱元璋是要人給人,要錢給錢。不僅遷十四萬人充實中都,還多次減免錢糧,將鳳陽營造成了明代的“第三都”。最重要的是,鳳陽人也因朱元璋獲得了很多實實在在的好處。而且鳳陽還充當了朱元璋的教育基地,在朱元璋的兒子去做藩王之前,一定要去鳳陽拜謁皇陵,憶苦思甜。

總的來說,有明一代,鳳陽的人比其他地區的百姓幸福的多了,特別是那些土民。但是後來由於淮河改道,造成鳳陽旱澇異常,才會出現大量災民,這也說明了為何之後會傳出那樣一句歌詞。只是在這句歌詞出現的時候,皇位上坐的已經不是朱皇上了。朱皇上對家鄉的感情是充沛的,他親自在上諭中寫下過這樣一段話

鳳陽實朕鄉里,陵寢在焉。昔漢高皇帝豐縣生,沛縣長,後得了天下,免其豐、沛二縣之民糧差。今鳳陽、臨淮二縣之民,雖不同我鄉社,同鍾離一邑之民。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我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這塊土上,永不課徵。每日間雍雍熙熙吃酒,逢著時節,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

可做見證。

以上。


逆流時代


朱元璋稱帝后對家鄉的優待政策有多種,如在政治上,即位初期曾一度將家鄉鳳陽設立為中都,

雖然最終廢除,但是鳳陽的官職機構仍然較普通府州縣為高,而且在鳳陽興建皇陵,以皇親協守,鳳陽還是江北四府三州鄉試之地。此外,還向鳳陽進行大規模移民,並大肆興修水利、擴建交通。而學者討論最多的還是其對家鄉的賦役優待,但並不是所有的鳳陽人都可以免除賦役。

洪武時期,鳳陽居民主要包括兩種,

一種是土民,即當地土著居民,另一種是編民,即明初從其他地區遷移過來的居民,是構成鳳陽縣民戶的主體。土民與編民的區分始於洪武十一年(1378),是年清理3342戶土民,編為六十四社,並將其管理權交由執掌皇陵祭祀的皇陵祠祭署。

編民正常承擔賦役,並在賦役方面並沒有政策優待。享受優待的只有土民,大部分土民都與編民類似,也有田賦、丁賦、各項雜差徭役,不過其田賦皆免,

代之以服務皇陵,供應皇陵祭祀等,但在土民中又有一群人,他們享受最高的待遇,“永免稅糧徭役”,也就是實錄中提及的“二十戶”(見《明英宗實錄》 皇陵舊有二十戶鄰近仁祖淳皇帝御居,蒙太祖高皇帝賜與田宅,蠲免糧差……),這些才是真正得以免除賦役的鄉鄰,在文獻史料中多見“二十戶”或“二十家”的記載。


楚邾


說鳳陽,道鳳陽,鳳陽本是好地方。

自從出了個朱皇帝,十年倒有九年荒。

大戶人家賣騾馬,小戶人家賣兒郎。

奴家沒有兒郎賣,身背花鼓走四方。





西賊聞之心膽搖


朱元璋對鳳陽“特殊政策"

 朱元璋的故鄉鳳陽古稱鍾離,是淮河流域一個不起眼的小地方。元代雖然升為濠州,但所轄不過四縣。在全國政治佈局中默默無聞。除了當王朝更替或南北分裂,淮河兩岸成為兵家必爭之地時在史籍中偶爾露一下面外,很少有人提到它。但朱元璋的發跡使鳳陽的地位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早在吳元年收復濠州後,朱元璋馬上升濠州為臨濠府。為了配合興建中都,洪武四年(1371),朱元璋擴大濠州的領地,使臨濠的領地由四縣一下子擴展為九州十八縣。洪武七年又更名為鳳陽府,這一新府管轄亳州、潁州、太和、潁上、霍丘、壽州、懷遠、蒙城、宿州、靈壁、天長、盱眙、泗州、虹縣、五河、定遠、鳳陽和臨淮等十八個州縣,是一個跨淮河兩岸,佔地廣大的行政區,政治地位大為提升。開國不久,朱元璋又提出一個令大臣們十分震驚的計劃:以老家鳳陽為中都。理由是南京“去中原頗遠,控制(北方)良難”,而“有天下者非都中原不能控制奸頑”。鳳陽則離中原很近,而且“前江後淮,以險可恃,以水可漕”,以之作為中都,可以補救定都南京的不足。除了一些淮西籍的功臣們贊同外,其他大臣們都面面相覷。將一個名不見經傳的窮鄉僻壤小地方定為中都,這實在有點太匪夷所思了吧?鳳陽經濟落後,又“平曠無險可守”,從哪個角度來說,都不是定都之地。性格鯁直的劉基直接對定都鳳陽表示反對,說:“中都曼衍,非天子居也。”然而朱元璋固執己見,大家也只好服從。大家都知道,朱元璋羅列論證了那麼多,其實原因只有一個,就是“聖心思念帝鄉,欲久居鳳陽”。洪武二年(1369)九月,朱元璋正式下詔在臨濠營建中都,“命有司建置城池宮闕如京師之制”。在朱元璋的設想中,自己的故鄉將成為未來的正式首都,南京將降為陪都。朱元璋一貫做事節儉,這一次卻傾全國之力,高標準嚴要求,調集百萬民夫,選取最好的材料,要求把中都建造得異常雄壯華麗。洪武八年(1375),工程基本完竣,朱元璋親臨鳳陽驗收工程質量,“驗功賞勞”。在參觀完這座美倫美奐的新都之後,朱元璋又做出了一個讓全帝國驚掉下巴的重大決定:廢棄中都!原來,在這次驗收中,朱元璋聽到了一個意外的消息:因為勞動太苦,又不給工錢,那些被迫調來興工的匠人心懷不滿,實施了“厭勝法”,在宮殿的一些關鍵部位,埋下了一些咒符、泥人、木人、 弓箭、剪刀、紙人等東西,據說這樣將給居住者帶來惡運。建築已經完成,要想清理出這些鎮物,除非全部拆除。朱元璋要把修造宮殿的所有幾千名工匠全部殺掉(明史說他“將盡殺之”),工部尚書薜祥冒死進言,說只有木匠才能下鎮物,鐵匠和石匠沒有責任,“活者千數”。然而鳳陽因此不可能再成為首都了。(二)雖然沒能成為首都,但做為龍興之地,鳳陽地位仍然非同尋常。罷建中都之後的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於此設置中都留守司,所設正留守位高權重,“例以皇親協守”,“勳臣非在戚里,不得與也”。此外,鳳陽還設有察院巡按行臺、河南按察兵備行臺等政府機構及一系列皇陵祭祀機構,除此之外,鳳陽還是江北四府三州的鄉試之地。各類官員合計達一千四百人,各級吏員總數達數萬。朱元璋還以鳳陽作為皇子的教育基地。“諸王之國,皆令詣辭皇陵而後行”,就藩之前先到鳳陽憶苦思甜,成為明初“定例”。朱元璋還將鳳陽用作囚禁犯罪宗室的地方。到明末為止此處共關押過一百一十六批皇族。由於以上種種設施,經濟文化本不發達、交通也並非十分方便的鳳陽成為淮河流域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對明朝的政治、經濟、軍事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一直有著重大影響。這一格局延續到明末,波及清代。如何復興鳳陽這塊“龍興之鄉”,保護好這塊國家“根本重地”,讓家鄉的經濟發展的快一點,讓鄉親們生活得好一些,朱元璋沒少費腦筋。經過深思熟慮,他為鳳陽提供了一系列“特殊政策”。(三)第一條是大移民。元至正二十六年四月在戰爭中抽空回鄉探視,給朱元璋留下了極為深刻的印象。他深深為戰爭對家鄉的破壞而震驚,後來他和大臣們聊起此行的感受說:“田野荒蕪,由兵興以來,人民死亡,或流徙他郡,不得以歸鄉里。骨肉離散,生業蕩盡,此輩寧無怨嗟?”當時史書也記載:“兩淮以北,大河以南,所在蕭條”,“長淮南北,悉為丘墟。”由於“民多逃亡,城野空虛”,大片土地荒蕪。至洪武改元,鳳陽府己是“十年之間,耕桑之地變為草莽”。據資料記載,在大明開國之際,鳳陽縣的本地居民僅有三千三百二十四戶,不到一萬六千六百二十人。整個鳳陽府人口不超過十三萬,人口密度每平方公里僅為五人。處處殘垣,村村寥落,整個江淮之間“十室九虛”,簡直是一片“萬戶蕭疏鬼唱歌”的地獄情景,這當然讓朱元璋心中十分不舒服。要復興經濟,首先得有勞動力,開國之後,為了迅速改變家鄉面貌,朱元璋在鳳陽組織了好幾次大規模的移民。其中最大的一次是洪武七年(1374)朱元璋“徙江南民十四萬實中都”。這是明代歷史上,政府用行政手段移民數量最多的一次。除了這次外,比較大規模的還有從山西遷來的移民。洪武六年(1373)十月,“乃命指揮江文徙其民(山西北部諸地之人)居於中立府,凡八千二百三十八戶,計口三萬九千三百四十九”。總計洪武年間的移民,達到六次之多,數字大概在二十萬到三十萬之間。這麼龐大的數字這在明代移民史上乃至中國移民史中,都是極為罕見的。除了普通移民外,鳳陽還有龐大的駐軍。據《明史·兵志》記載,洪武年間總計鳳陽府各州縣共駐軍約為六萬四千九百六十人,與家屬合計,則有軍籍移民十八點八萬人。這樣算來,洪武年間鳳陽府接受的移民總數近四十八點八萬人(其中民籍移民三十萬,軍籍移民十八點八萬)。而我們前面提到,洪武之初,鳳陽府人口不過十三萬。外來移民人口是本地人口的三倍有餘,共佔移民後的鳳陽府人口總數的百分之八十。沒多少人想到兔子不拉屎的鳳陽來,朱元璋自有他的辦法。洪武時人胡幹在浙江人吳季可的墓誌銘中提到這次移民。吳氏為浙江蘭溪人,“洪武八年春,有旨遣貧民無田者至中都鳳陽養之,遣之者不以道,械繫相疾視,皆有難色,獨公所遣,掉臂走道上。公且戒其子,宜體上德意,無以私廢義。公臨事有為,類多如此。”從這個記載,可見此次移民的強迫性和殘酷性。第二項政策是減免賦役。朱元璋建國之初,宣佈減免鳳陽、臨淮二縣土著十年徭賦。洪武十六年(1383),朱元璋再次讀劉邦傳,發現劉邦永免家鄉的賦役。想想自己上次只免了老鄉們十年,明顯沒有劉邦大方,於是再發諭旨:鳳陽實朕鄉里,陵寢在焉。昔漢高皇帝豐縣生,沛縣長,後得了天下,免其豐、沛二縣之民糧差。今鳳陽、臨淮二縣之民,雖不同我鄉社,同鍾離一邑之民。朕起自臨濠,以全鄉曲。鳳陽府有福的來做我父母官,那老的們生在我這塊土上,永不課徵。每日間雍雍熙熙吃酒,逢著時節,買炷好香燒,獻天地,結成義社,遵奉鄉飲酒禮。《明史》載朱元平普免故鄉賦役,細細推敲這份聖旨,則朱元璋所免的,是“那老的們生在我這塊土上”的土著人口的賦役,並不包括後來的移民。第三是興修水利。興修水利是一項全國性政策,但朱元璋對鳳陽的水利建設情況卻特別重視。早在洪武八年(1375),他就特別派兩位侯爵康鐸、俞春源來親自抓鳳陽水利建設。在朱元璋之後,歷代帝王也以鳳陽“皇業所基,祖陵所在,視他地方不同”,在興修水利上特別重視。第四是發展交通。朱元璋開闢了從鳳陽到南京的驛道,設二十站。整治了“道狹而竣”的清流關,使鳳陽的交通條件大大改善。除了各項特殊政策外,朱元璋在此興修大量工程,對帶動當地經濟發展也起了重要作用。中都罷建之後,朱元璋還在鳳陽繼續修建皇陵、十王四妃墳和龍興寺等,工程浩大,動用人數眾多。在中都營建期間,朱元璋曾於洪武五年(1372)十一月“詔建公侯第宅於中都”。中都罷建之後,因為朱元璋鼓勵開國元勳們退休回鄉,所以公侯府第建設並沒有停止。洪武十八年(1385)八月,朱元璋特賜給公侯每人鈔一萬錠、銀五百兩為買木僱工之用,“俾還鄉建第宅”。一時鳳陽數百里之間,“風雲之彥,星羅棋佈,於數百里間,王侯之家,甲第相望,冠蓋如雲……可謂盛矣”。大批淮西功臣來到鳳陽居住,日常消費巨大,不可避免地帶動了鳳陽當地商業、建築業、服務業的發展。朱元璋的特殊政策,確實收到了明顯效果。鳳陽人口大幅度增加,已經荒蕪許久的鳳陽土地又出現了“一郡桑麻翠如洗”的興旺景象。很多荒田被開墾出來,土地數量達到了四十萬頃。明代以稅糧多少來劃分府縣等級,二十萬石以上為上府,十萬石以上為中府,十萬石以下為下府。洪武八年(1375),鳳陽府在減免了很多稅糧的基礎上,歲收仍超過二十萬石,又成為富庶繁華的上府。鳳陽的臨淮關“居民稠密,商賈輳集”,成為一個重要的商業城鎮。(四)然而,誰也沒能料到,朱元璋對家鄉的特殊關愛,最終卻給家鄉造成了難以承受的惡果。鳳陽的環境,在歷代人口壓力之下早已長期惡化。朱元璋的大移民,一時雖給農業提供了充足的勞動力,但如此巨量的移民一下子湧入,卻給環境造成了極大的破壞。當時鳳陽的土地,最好的部分已經被勳貴圈佔,鳳陽本地人又佔據了中等土地,移民們所獲,多是人們挑剩的低產土地。《鳳陽新書》卷七說:“田上則者,歸之軍,歸之功勳矣。中則者,土民括其一,佃戶括其一,惟留下則處瘠,乃得以實編民之耕。”卷五又載,移民所獲“皆山崗磽确,土石伴錯,溪谷流水無有,山林藪澤無存”之地。人口激增,陡然激化了當地的人地矛盾,在傳統農作方式無法取得突破的情況下,地多平埠的淮河流域的糧食問題只能靠拓林開荒、圍湖造田等粗放的農田擴展方式來解決。沒有好地,山地附近的新來移民就上山毀林開荒,對山地的肆意開墾,很快造成了明顯的水土流失,挾沙而下的水流,加劇了淮河流域水系生態環境的惡化。湖邊的移民開始圍湖墾田,不少湖泊陂塘被涸為田疇。這種活動表面上看增加了耕地,在短期內緩解了人地壓力,實則使水利蓄洩失宜,破壞了當地生態的自我循環。除此之外,修建中都、鳳陽皇陵、泗州祖陵及勳貴府第等一系列建築,不可避免地要開採附近山區的大量山林,用於燃料供給和建材。明初《明會典》明確地說:“初供應柴炭,悉於沿江廬州(合肥)”,說明明初在營建中都和南京時對大別山區的林木進行了大規模的採伐,使許多山變成了荒山禿嶺。最要命的是,為了保護祖陵風水,人們進一步破壞了當地生態循環。位於洪澤湖畔的泗州是明祖陵所在地。朱元璋的祖父朱初一埋在這裡。由於害怕洪水淹沒祖陵,導致“王氣中洩”,所以自明中期淮患日益嚴重之後,明政府定下了這樣的治水策略:“首慮祖陵,次慮運道,再慮民生。”也就是第一是祖陵,第二要保證向北京運送糧食的航道,最後才是老百姓:“淮域較運道,則運道重。以運道較祖陵,則祖陵尤重。”於是明政府經常不顧民生而決高家堰放水,人為降低洪澤湖水位以護陵。它暫時減輕淮河對祖陵的威脅,但使得附近河道極為混亂,給周邊生態環境造成了極其深遠的影響。在這些因素的綜合作用下,有明一朝,鳳陽周圍漸漸變成荒山禿嶺,森林損毀殆盡,湖泊淤塞,淮河則經常氾濫,水患頻仍,兩岸百姓民不聊生,“地力既盡,元氣日銷,天災流行,人事屢變”。鳳陽由此十年更有九年荒。“雨三日則沛澤,極目垮窪,泥淖不可耕耘。稍亢陽又為焦土”。據《鳳陽新書》記載,自萬曆十七年至泰昌二年(1589—1621),鳳陽共發生旱澇災害六次,平均五年多一次。這只是將災害影響較大的計算在內。如果算上一般的災害,則“鳳陽十年九荒,非旱則雨”,至明末更是“十餘年來無歲不災,無災不重”。淮北地區這塊著名的水稻產區,土質越來越差,到了清代,這一地區的地方誌中,出現了許多“不宜稻產”的記錄,由原本種植水稻改變為種植小麥。當初朱元璋強制遷來的移民的後代,在一次次災荒中不斷逃亡他鄉。比如明景泰三年(1452),鳳陽府等處發生澇災,“田禾無收,積年在彼逃民,俱各轉徙,赴濟寧、臨清各處趁食,動以萬計”。成化八年(1472),“江淮南北,民多流亡”。鳳陽的人口,在明中期以後迅速減少。據《鳳陽新書》記載,該縣“洪武之初,編民十有四萬也。自時厥後,舊志尚在丁口四萬七千八百五十餘口,萬曆六年,則僅存一萬三千八百九十四口”。剩下的人也無法正常定居,許多人漸漸以乞討為職業。他們“群趨於惰,兼之水旱頻仍,中人蕩產,且乏兼歲之儲。一遇災荒,輒膏子女、棄故土而適他鄉者,比比皆是”。“鳳陽花鼓”隨著這些逃荒者的足跡,傳遍了大江南北而聞名全國。明末清初的魏裔介,曾在一首《秧歌行》裡描寫說:“鳳陽婦女唱秧歌,年年正月渡黃河。北風吹雪沙撲面,鼕鼕腰鼓自婆娑。衣衫襤縷帕在首,自言出門日已久。前年壽州無雨澤,今年泗州決河口……我唱秧歌度歉年,完卻官租還種田。南來北往如飛燕,如此艱辛實可憐!”鳳陽農業經濟因此告別一時的繁榮,重現蕭條衰落之狀。本來經過朱元璋的大力經營,鳳陽府土地數量一度達到了四十萬頃。至明代中期的弘治十五年(1502),該府的耕地面積卻回落到僅有六萬一千二百六十三頃。從洪武二十六年至弘治十五年不足一百五十年的時間,鳳陽府的耕地面積竟減少了三十多萬頃。“鳳、淮土廣人稀,加以水災,民半逃亡,二千里皆成草莽”。曾任廬州知府和吏部尚書的張瀚對淮河流域的土地荒蕪之狀有過細緻的一記述,在經過鳳陽一帶時,他親眼目睹了那裡的荒蕪蕭條之狀:“嘗往來淮、鳳,一望皆紅寥白茅,大抵多不耕之地。間有耕者,又苦天澤不時,非旱即澇,蓋雨多則橫澇瀰漫,無處歸束;無雨則任其焦萎,救濟無資,飢謹頻仍,窘迫流徙,地廣人稀,坐此故也。”直到今天,淮河流域的大部分地區經濟發展既不及蘇南富裕發達,也不如魯中的蓬勃興旺,同為沿海開發地區,差異如此之大,其中一個重要的原因正是由於當地生態環境在明代遭到了嚴重破壞。朱元璋當初做夢也想不到他的一片好心,會造成這樣的後果。

用戶172678847


朱元璋對鳳陽那真是好的不得了的,舉兩個例子。

1、歷史上江淮地區和江南地區從來就不在一個行政區域內,朱元璋為了家鄉發展,硬是把經濟落後的江淮地區和經濟發達的江南地區合併成了一個省,南直隸,還從江南遷移了不少富戶去了江淮。兩個地區的經濟文化風俗習慣完全不一樣,合在一塊誰看誰都不順眼,搞得現在皖南皖北蘇南蘇北還天天在打嘴仗。

2、明代鳳陽府差不多是全國面積最大的府。清初分南直隸為江蘇安徽兩省,安徽下轄八府,一個鳳陽府的地盤快佔了全省二分之一,基本上現在安徽長江以北區域除了合肥之外全是鳳陽府的地盤,如果不拆成兩個省,連江蘇一部分都是鳳陽府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