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初三傑的張良,為什麼封候只排62位,張良為什麼退隱江湖?

鳳皇神


談到漢高祖劉邦建立西漢之後冊封功臣,這裡有個非常重要的標準,就是要有戰功,蕭何成為第一功臣大家意見還很多,因為從戰功的角度,他遠不如曹參的戰功更多,不過最終大家不會對蕭何有什麼意見,因為蕭何是豐沛功臣集團的領袖,而這個集團的二號人物就是曹參。有人說蕭何和曹參的關係要好,後來卻反目成仇,但在我看來,這無非是為了避免遭到劉邦的迫害和排擠,被迫採取的自保策略罷了,事實上兩人親密無間。



漢高祖劉邦與張良之間的感情是不可言述的,可以說張良是帝王之師。但如果按戰功的標準來衡量,張良卻沒有一份戰功,因為他身體虛弱不能領兵打仗,只能作為高級參謀跟隨在劉邦的身邊,自己還需要他人的保護。因此,要封賞張良就需要一個理由,為此劉邦煞費苦心,自己想出了一個理由要讓大家認同。

漢六年正月,封功臣。良未嘗有戰鬥功,高帝曰:“運籌策帷帳中,決勝千里外,子房功也。自擇齊三萬戶。”——《史記·留侯世家》


劉邦不僅要封賞張良,還要張良自己在齊地選三萬戶作為自己的封地,只有這樣做,劉邦自己才能稱心如意。但張良知道這樣做是不行的,這樣做會導致功臣勇將們的怨恨,對自己並沒有什麼好處。

良曰:“始臣起下邳,與上會留,此天以臣授陛下。陛下用臣計,幸而時中,臣願封留足矣,不敢當三萬戶。”——《史記·留侯世家》


張良謙遜的表示自己跟從劉邦是上天的安排,自己的計謀僥倖被劉邦所採納,也並不是自己的功勞。因此自己只需要封在留地就好,就是最初劉邦與張良相會之處。對於張良這樣出身在貴族世家的人來說,其祖輩四代在韓國為相,可以說一人之下萬人之上。對他來講,榮華富貴、功名利祿不過是過眼雲煙,他真正的願望只有一個,就是滅秦。如今既然願望達成,其他這些東西都不算什麼。

乃封張良為留侯,與蕭何等俱封。——《史記·留侯世家》

正所謂“封侯非我願,但願四海平”,除滅暴秦,讓天下百姓安居樂業,是張良必生之所求。靠沛公劉邦,張良最終他實現了自己的這個願望。


其實封地在哪裡,對張良來講並不重要,他之後的打算就是跟隨師傅黃石公修身養性、求仙問道,求延年益壽之術,遠離這些塵世間的紛爭。正所謂“脫身事外去,凡事皆浮塵!”

一個人的歷史,一家之言。


一個人的歷史


導語:

劉邦打下天下以後,開始給手底下的功臣封賞。按照劉邦的說法,自己在財政上比不上蕭何,在軍事上比不上韓信,在謀略上比不上張良,所以他們三個應該是三大功臣,所以封賞的時候,應該也要排在前三名才對。

可事實上,情況卻完全不是這樣。蕭何的確被劉邦封為萬戶侯,而且功勞排名第一。韓信則早就被封為了齊王后來改封為楚王。可是張良被封為留侯,排名卻到了62位,這未免也太不公平了吧?

01漢朝初期的封賞,是按照軍功來的。

劉邦不是個糊塗人,他能夠把一直跟自己作對的雍齒封侯,足以說明,任人唯親這一招,劉邦不會用。那麼漢朝初期是如何封侯排座次的呢?按照軍功來排的。

  1. 當時能夠封侯的人當中,軍功排名第一的,鐵定是曹參了。作為開國將領,曹參幫助劉邦滅了兩個諸侯國,拿下了122個縣。這戰績,除了韓信以外,還真的沒有哪個將領能夠相提並論的了。
  2. 可是劉邦卻沒有將首功留給曹參,而是留給了一直陪伴在自己身邊的大總管蕭何。蕭何作為劉邦集團的後勤總長,為劉邦處理了除了打仗以外的所有事務,所以他自然功勞第一。
  3. 至少在劉邦心目中,蕭何是功勞第一,因為將來還要指望蕭何幫他治理國家。但是這件事情卻遭到了將領們的一致反對,至少他們是有牢騷的。蕭何就算再出色,那也不是憑藉軍功拿到的頭籌,這幫武將自然不服氣。

在這種情況下,劉邦如果將功勞第二賞賜給張良的話,那鐵定會遭到群臣的一致反對。到時候這幫武夫發起火來,事情還真的難以收場。

本來就是一件開心的事情,劉邦可不想弄得不歡而散。所以劉邦思來想去,決定委屈一下張良,將張良這個留侯的功勞排到了第62位。

留侯曰:“雒陽雖有此固,其中小,不過數百里,田地薄,四面受敵,此非用武之國也。夫關中左餚函,右隴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饒,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獨以一面東制諸侯。諸侯安定,河渭漕輓天下,西給京師;諸侯有變,順流而下,足以委輸。此所謂金城千里,天府之國也,劉敬說是也。”於是高帝即日駕,西都關中。---《史記》

當時一共是封賞了145個列侯,張良排名62位,雖然有些羞辱的成分在裡面,但是足以表明,劉邦必須要給自己手下人一個交代才是。

02按照這種規則排名,張良當然不佔光。

劉邦排名功臣的時候,是按照軍功來排名的。所以張良被排到了第62位,這是非常不佔光的事情,張良至少有三點是非常無奈的。

  1. 首先張良是謀士,根本不可能直接參與到行軍打仗的過程中。那個時候拿多少人頭就立多大功勞,張良估計連一個人都沒有殺過,這麼來看,連侯爵的末尾都排不上號。
  2. 其次張良屬於半路出家的謀士,此前一直為韓王效勞。後來才投靠了劉邦,而他投靠劉邦的時候,劉邦手裡那幫兄弟,早就已經跟隨劉邦多年,張良算是入夥比較晚的了。
  3. 再者劉邦那些手下人,早就形成了一個小團體,他們有自己的圈子和人脈。至於張良,他什麼都沒有,只有劉邦這麼一個靠山,所以在競選的時候,非常吃虧。

由此來看的話,張良壓根就沒有任何優勢去爭奪第二功勞的資格。雖然在劉邦心目中,張良絕對是功勞排名第二,可是劉邦卻不能把這個排名送給張良,因為劉邦需要給自己的兄弟們一個交代。

這幫人都是大老粗,都是跟隨劉邦出生入死的人。他們就認死理,雖然也尊敬張良,可是他們哪裡懂得張良有多大功勞呢?

留侯曰:“上平生所憎,群臣所共知,誰最甚者?”上曰:“雍齒與我故,數嘗窘辱我。我欲殺之,為其功多,故不忍。”留侯曰:“今急先封雍齒以示群臣,群臣見雍齒封,則人人自堅矣。”於是上乃置酒,封雍齒為什方侯,而急趣丞相、御史定功行封。群臣罷酒,皆喜曰:“雍齒尚為侯,我屬無患矣。”---《史記》

要是張良這個手無縛雞之力的人,排在了這幫人前面,那他們不鬧翻了才怪。所以劉邦就算是為了張良的安全,也必須要將張良往後排一排。

03張良本就淡泊名利,否則封個王也是可以的。

在劉邦生命當中,最重要的一個人,那就是張良。這是毫不誇張的,蕭何可以為劉邦管理家務財政,韓信可以為劉邦攻城略地,可是張良卻能夠保住劉邦的性命。

上曰:“公知其一,未知其二。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三者皆人傑,吾能用之,此吾所以取天下者也。項羽有一范增而不能用,此所以為我禽也。”群臣說服。---《史記》

當年鴻門宴的時候,要不是張良出手相助,不惜以自己留在楚軍營中作為代價,也要保住劉邦的性命。在韓信要做假齊王的時候,也是張良提醒劉邦,不要輕舉妄動,這才為劉邦換得了韓信的輔佐。

所以說劉邦沒了蕭何和韓信,或許是大業不成,但是沒有了張良,劉邦可能連命都保不住。所以說在劉邦心裡,張良的分量絕對不輕。

  • 不過很有意思的是,張良是個頭腦十分清醒的人,他知道飛鳥盡良弓藏的道理。所以他選擇淡泊名利,什麼都不要。
  • 在劉邦功成名就以後,什麼都不要,的確是有些說不過去。就算是劉邦本人,他也是不會答應的。所以張良只是跟劉邦要了一個留侯的爵位。而留地則是張良和劉邦初次相遇的地方。

張良這一招實在是厲害,既要了劉邦的封賞,又告訴劉邦要時刻記得他們之間的感情。所以就算張良沒有歸隱山林,他也不會遭到殺身之禍。

按照功勞來說,張良的功勞,絕對不在韓信蕭何之下,所以按照道理,給張良封個王都不為過。但是這是不可能的事情,不封王是為了保護張良,這一點劉邦和張良心裡都清楚。

張良後來一直處於半隱的狀態,其實就是一種自我保護的策略。他既讓劉邦能夠找到他,又不刻意摻和到漢朝的政務當中去。明哲保身的水平,實在是高超。

總結:張良是個聰明人,與其要虛名,不如求生存。

韓信作為兵馬大元帥,幫助劉邦打下天下,功勞那麼大。可是他封了王以後,還不是被殺了?所以說,跟爵位比起來,只有活下來才是硬道理。

在呂后四處求援的時候,張良給呂后多次出主意,最終使得呂后戰勝戚夫人,為兒子劉盈奪取了皇帝的寶座。其實這也是張良的一種求生之道。

因為張良知道呂后早晚掌權,只有跟呂后處理好關係,才能夠在未來的日子裡,好好活下去。所以他在不傷害劉邦的前提下,幫助呂后解決一些問題,最終贏得了呂后的賞識。

這麼一個聰明人,不僅為自己贏得了善終,也給後世子孫鋪好了路。只是後來子孫當中有不成器的,那就沒什麼辦法了。


江湖小曉生


劉邦稱帝以後有過著名的一番話,那就是“夫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吾不如子房;鎮國家,撫百姓,給餉饋,不絕糧道,吾不如蕭何;連百萬之眾,戰必勝,攻必取,吾不如韓信。”這就是漢初三傑名稱的由來。也就是說,在劉邦的心目中,韓信、張良、蕭何是最大的功臣。

然而事實上,在劉邦稱帝封侯之時,蕭何位列功臣第一位,與他同檔次的張良卻只排62位,這是為什麼呢?

漢朝承襲秦制,採用的乃是二十等軍功爵制

漢朝取秦朝代之,因此劉邦採用的是秦朝的軍功爵制。在漢朝的二十等軍功爵制中,列侯是最高的爵位。又因為劉邦曾經立下“白馬之盟”,因此功臣能夠獲得的最大爵位也就是列侯。那些封王的異姓王基本上都被劉邦除掉了。

衛鞅既破魏還,秦封之於、商十五邑,號為商君。——《史記·商君列傳》

所謂的軍功爵制,也就是依靠軍功獲取爵位的制度。在秦朝的舊制中,哪怕是功勞如商鞅,其爵位也是因為軍功獲得的。因此,在這樣的制度中,文臣實際上是十分吃虧的。因為他們能夠獲得的軍功微乎其微。

而蕭何之所以能夠位列列侯第一位,這其中固然有劉邦偏愛的緣故,但是更多的還有劉邦的制衡。因為打天下之時需要的是武將,治理天下之時需要的卻是文臣。

因此,哪怕劉邦手底下的這些軍官軍功再多,劉邦也必須得將蕭何放在首位,否則這樣會令文臣們心寒。

同樣的,劉邦已經違逆規則封了沒有多少軍功的蕭何為列侯榜首,如果他再將張良的位置放在很前面,那無疑又會得罪武將,這樣文臣武將的勢力就會再次被打破。

因此,劉邦便只能委屈張良了。

張良是謀士,謀士的下場都不太好,因此張良才想要隱退

同樣的問題,當皇帝需要謀士打天下的時候,謀士對於皇帝來說就極其重要。可是一旦皇帝將天下打下來了,那麼謀士就會引起皇帝的猜忌。別說是張良這種半路加入的,就連蕭何這種從小玩到大的,其晚年照樣受到劉邦的猜忌。蕭何只得自汙名節以求自保。因為他們這種謀士的能力太大了。

無獨有偶,和劉邦一樣是平民出身的朱元璋,其身邊也有一個頂尖的謀士劉伯溫。明朝的爵位是公侯伯子男,而劉伯溫僅僅只是伯爵罷了。其遭遇和張良差不了多少。

而張良也深知“狡兔死,走狗烹;飛鳥盡,良弓藏;敵國破,謀臣亡”的哲理,在幫助劉邦平定天下以後,他就走上了摒棄人間萬事,專心修道養精,不問世俗的道路。哪怕是在劉邦翦除異姓王的過程中,張良也沒有出來出謀劃策。

也正因為如此,張良才能夠安度晚年。

結束語

漢朝的封侯機制是按照軍功定的。劉邦為了維持文臣武將之間的平衡,已經將蕭何放在了榜首,再把張良的位置放太前面就不合適了。況且,劉邦也不是沒有補償,張良的名次雖然低,但是他是少數的幾個萬戶侯之一。這對於張良來說,已經足矣。


小云軒談史


【張良站錯隊為呂后出謀劃策,只能隱退江湖終身不仕不謀。】

張良是劉邦的第一謀士,劉邦對張良的評價是:“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我不如子房。”張良購買大力士以鐵椎刺秦後,就改名換姓躲藏在下邳。天下反秦後,陳勝的部將景駒自立為假楚王,在留城,張良也聚集少年人百餘人,打算前往投奔景駒。剛巧劉邦率領數千人攻略下邳,在下邳西遇到張良,張良就歸屬了劉邦。張良給劉邦講解《太公兵法》,劉邦一聽就懂,說很好,劉邦經常用張良的謀劃。張良給其他人講解太公兵法,別的人聽得一頭霧水不明白。良曰:“沛公殆天授。”

張良不會帶兵打仗,因此沒有什麼戰功,這就是張良的歷史侷限性。張良跟隨劉邦以後,他滿腦子都是周王分封制,迫切的想恢復韓國。各路義軍在薛城召開大會,項梁聽從范增的意見,立熊心為楚懷王。張良對項梁說:“君已經立楚國後裔為王,而韓國流亡的各位公子中,韓成最賢良,可以立為韓王,結成反秦的統一戰線。”項梁派遣張良尋找到韓成,擁立為韓王,張良為韓國的司徒,和韓王一起率領一千多人攻取了韓國幾座城池,秦軍一反擊韓王成和張良把得到的城池又丟了,韓王成、張良在潁川一帶打游擊。

劉邦從洛陽南出軒轅城,張良就又帶兵跟隨劉邦,接連攻佔韓國十幾座城池,劉邦命令韓王成守衛陽翟(河南禹州),自己帶著張良攻宛城、南陽、西陵、武關、嶢關入咸陽。劉邦在南陽大破南陽太守殷齮,殷齮逃入宛城據守,宛城城堅兵多打不下來,劉邦就想繞過宛城去咸陽。張良說:不可以,如今宛城拿不下來,沛公軍至武關苦戰,宛城就會夾擊沛公軍,宛城必須拿下解除我軍後顧之憂。劉邦聽從建議遂圍宛城,陳恢出城和劉邦講條件,劉邦答應了條件,宛城就投降了,劉邦任命殷為殷侯,陳恢為千戶,劉邦又讓王陵數千人守南陽,遂帥兵攻取西陵,苗人梅鋗跟隨劉邦入關。

張良的奇謀妙計很多,這裡就一一綴述。劉邦建立漢朝後,分封侯爵時力主要把蕭何、張良推上去,眾多功臣都不答應,他們說蕭何、張良沒有尺寸戰功,曹參身被七十餘創應該封侯首位。劉邦就以“功狗論”說服眾功臣把蕭何推上了侯爵第一位。對於張良劉邦實在是無能為力了,因為張良自身有很大的硬傷,前206年4月,劉邦封漢王入漢中,張良教一定要焚燬棧道,然後就前往韓國扶保韓王成,項羽殺害韓王成後,張良就潛逃了。張良再回到劉邦身邊時,已經是前206年12月了,劉邦已經還定三秦了。

有很多人說:劉邦大殺功臣,張良不想被殺才退隱的,真的嗎?漢初共有八個異姓王:燕王臧荼、趙王張敖(繼承趙王張耳)、楚王韓信、梁王彭越、淮南王英布、長沙王吳芮、韓王信、燕王盧綰(臧荼造反後所封),分封了145個侯爵功臣。因為造反直接被劉邦、呂后所殺的就臧荼、韓信、彭越三人。韓王信造反,被漢軍斬殺;陳豨造反失敗後,被樊噲手下斬殺;英布造反失敗後逃入湘南,被當地的蠻族所殺;燕王盧綰造反逃亡匈奴,一年後死在東胡。沒有造反的異姓王張敖、吳芮(其子吳臣繼承),還有140多個侯爵都活的的好好的。

劉邦雖然無力把張良推向侯爵前三位,但是,劉邦對張良說自選封地三萬戶,張良只要求了留地為食邑,因此張良又稱為“留侯”。張良下野退隱,有兩個原因,張良自己的身體不好,漢朝建都長安後,張良在家辟穀養生,一年多都不出門。《史記•留侯世家》原文:“留侯從入關。留侯性多病,即道引不食谷,杜門不出歲餘。”第二,張良在廢立太子的事情上,堅決的站在了呂后的一邊,並且為呂后出謀劃策,這個事情引起了劉邦的重視,並且要求張良下野永不還朝為官,終生不能為呂后設定一謀一策。

事情是這樣的,劉邦想廢除太子劉盈,立戚夫人的兒子劉如意為太子,大臣們大都不同意,劉邦沒有拿定主意。呂后不知道怎麼辦才好,有人告訴呂后:留侯善於謀劃,劉邦很信任他。呂后就讓哥哥呂澤找張良,說:“君常為皇上謀劃,現在,皇上想廢立太子,君怎麼能高枕睡覺呢?”張良說:“當初,皇上幾次危難之中,僥倖聽從臣的計謀。現在,天下安定,皇上因為寵愛想廢立太子,骨肉親情,雖然臣等100多人反對有什麼用呢?”呂澤強硬地說:“必須給我出個主意。”

張良就說:“這件事不是口舌可以辦成的。天下有四個長老不能為皇上所用,這四位都年齡很大了,他們都以為皇上看不起儒家,就躲避到終南山去了,但是,皇上很敬重這四個人。現在,你要是真的大公無私,就讓太子寫一封書信,言辭謙卑外加一匹馬拉的安車,派一個會說話的人去請,就會來。來了以後,要奉為上賓,太子出入相隨上朝,皇上看見一定會問,就如實告訴皇上,這個事情就成了。”

漢十二年既前195年,劉邦擊敗英布受箭傷病的很重,一次太子劉盈在一邊服侍,太子身邊站著四位長者,全都80歲以上年紀,鬍子眉毛都白了,穿戴超凡脫俗。劉邦很奇怪就問什麼人,四人回答說:東園公、甪(lu)先生、綺裡季、夏黃公。劉邦聽後大驚:“我找你們好幾年,你們都躲著我不出來做官。今天,你們扶保太子,為什麼呀?”四人皆曰:“陛下不喜歡儒士,經常辱罵怠慢他們,臣等不願受辱,所以就躲藏了。今,太子禮賢下士,仁義重於天下,所以我們出來了。”

劉邦一聽,太子羽翼已成,不可更換了。只好對商山四皓說:“煩勞你們為太子盡心吧!”劉邦見戚夫人言其不可為,戚夫人伴舞劉邦歌曰:“鴻鵠高飛,一舉千里。羽翮已就、橫絕四海。橫絕四海,為之奈何?雖有矰繳,尚安所施?”劉邦所歌者,告訴戚夫人太子劉盈羽翼已成,即便就是弓箭,也不能隨意改變,那畢竟也是我的兒子呀?太子羽翼豐滿,是呂后讓張良出謀劃策,不管張良是被強迫的,還是自願的,畢竟張良為呂后謀劃,實際上張良已經成為“後黨”,劉邦再也不敢用了。當然,劉邦找張良談話是必然的,張良必須退隱江湖,繼續去玩辟穀養生之道,不能再為呂后出謀劃策。

劉邦快駕崩的時候,呂后問:“皇帝百年之後,蕭何也死了,誰可以為相?”劉邦回答說:“曹參。”呂后問:“曹參之後呢?”劉邦回答:“王陵可以,王陵耿直,陳平可以為輔,但不可以獨擋一面。周勃為人厚重缺文采,但是匡扶劉氏漢朝天下者,必定是周勃之族,可以讓他當太尉。”劉邦臨終安排中沒有留侯張良什麼事,蕭何、張良、曹參、陳平、王陵、周勃都明白是怎麼回事,只有呂后不明就裡,就這樣遵照執行了。

劉邦駕崩後,太子劉盈即位為漢惠帝,實際權力在呂后手中。張良已經藉故辟穀修仙不食人間煙火,呂后乃令張良復出參政,但是張良已經答應劉邦永不參政,對呂后說:“我本韓國公子,終生所願恢復韓國,為韓國報仇而刺殺秦始皇,天下震動。高祖劉邦見其志,鼓動三寸不爛之舌,幫助高祖取得天下,張良亦受封萬戶侯,平生之志足矣!張良想遠離朝堂,追隨赤松子修煉成仙。呂后強留張良為謀,張良說:“人生如同白馬過隙,何必強人所難也?”張良謹守諾言終生再不為呂后謀劃,八年後,張良死。

我是冷清先生,為您推送不一樣的歷史真相,如果您喜歡敬請關注“冷清先生”頭條號,謝謝!





冷清先生


劉邦建立漢朝之後確實曾經大封功臣,但是張良排在第六十二位的記錄我好像還真沒見過呢。不過劉邦對張良已經非常厚道了,讓他在齊地自己挑選三萬戶當做自己的封地。



這是什麼概念?大家知道,劉邦建國以後要把蕭何定為開國第一功臣,大臣們不願意,認為曹參才應該第一。在劉邦的爭取,自己個別大臣的推薦之下,蕭何最終成為第一功臣。那麼,他的封地多大呢?最開始是8000戶,後來增加到10000戶,剛好當了個萬戶侯。這麼對比一下,大家就看出張良的分量了——劉邦對他的封賞完全不按套路出牌啊!



作為一個劉邦的死黨,張良得到了諸侯王以外的最高榮譽!雖然不是第一功臣,但誰又能撼動他的地位,挑戰他的威信?


國史通論


漢初封侯是按軍功排序的,軍功最大的當屬韓信、英布、彭越三人,這三位已經封了王,再計較他們的排列已無多大意義。那麼接下來的就屬曹參軍功最大,所以封侯來說,曹參排第一。

張良雖然足智多謀,為劉邦出了很多好主意,可是張良畢竟是在後方謀劃,他沒有衝鋒陷陣,故他封侯只排六十二位。張良為劉邦立了那麼多功勞,為什麼劉邦得天下後張良要退隱江湖呢?



因為張良把劉邦看透了,張良對劉邦做的許多不道德的事情看在眼裡,擔心自己以後也會遭受同樣的命運,所以他要提前退出遊戲。


其實劉邦並沒有對張良產生過殺意,相反劉邦是真心感激張良,只是張良戒備心太強了。劉邦曾三番四次挽留過張良,可是留不住。劉邦還真誠地對張良說過“自擇齊地三萬戶”,三萬戶可不是一個小數目,而且還是寶貴的齊國土地,可見劉邦的愛才之心多強烈。


如史如畫


張良的初衷是滅秦復韓,重振其昔日貴族名望。事隨形勢變,秦亡但韓難復。他便效仿范蠡,退出官場以保潔身。所以當劉邦封他為三萬侯時,他就早有辭職之意,張良大智也。


老夥計162720415


西漢

張良功成退隱是其師黃石公的預見。在學成下山助劉時,師父叮囑‘’事成而退‘’,否則有血光之災。在劉邦建國稱帝時,張良已不告而別而隱退深山修道。


老龔166916589


張良是劉邦最信任的謀臣,他的功勞也巨大,所以才有初漢三傑之一的張良。

當劉邦君臨天下後分封功臣,其他的文武都想封的越牛越好,唯獨張良辭封,在劉邦的執意要封才封個中庸的地盤。

後來,張良歸隱,其實,那是張良看到了劉邦這個人可同患難,不可同富貴。

張良是熟讀歷史的人,他對兔死狗烹,鳥盡弓藏豈能陌生。

後來劉邦的大殺功臣,也證明了張良的認知和做法是明智的!


qjb喬加貝


這與張良的謙虛禮讓態度不無關係,另外重戶數輕位次,是劉邦的分封原則,張良已獲封萬戶候,排名第二,另外在劉邦眼裡,張良“運籌帷幄,決勝千里”,而在其他功臣宿將眼裡,張良只不過是個軍師而已,讓這樣一個文弱書生排在眾人之前,恐怕很多人都會不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