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

創造Union的經典回憶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們成年人需要先弄明白,什麼叫“見過世面”?

是上最好的國際學校,吃最貴的豪華宴席?還是去過很多地方,能用英語與外國人侃侃而談?

對我而言,這些都是“見過表面”,但凡可以通過金錢來幫助拓寬的眼界,都屬於此,但人間的真相不僅在於它外面的五光十色,還在於它的本真,只有當我們既閱遍山河,又堅守了至真至純的本性,那才叫“見過世面”。

不過,還是兩用兩個例子來證明。


第一個女孩兒,家庭優越,就讀於國際名校,從小上各種興趣班,出國旅行是家常便飯,吃的零食包裝上是一水的外文,家裡僱了外籍女傭,專門陪練英文。

這樣環境里長大的孩子,自然更大氣從容一些,作為老師,帶她出門時,她總是願意走在前頭,自告奮勇地和門衛、外教打招呼,一點也不怯場。有事沒事去參加演講比賽,口才比大人厲害,能言會道,英語比中文流利。

第二個女孩兒,家境一般,礙於班裡大多數同學都以能來我們的閱讀館學習翫耍為榮,爸媽也硬要湊這個虛榮的熱鬧,才為她報了班。她一來,我就知道,這是不常與外界接觸的孩子。別人在大大方方又跑又跳,與老師親親抱抱的時候,她在一旁不知所錯,很多時候她蹲在一頂帳篷裡看書,安靜得像不存在。為了安撫她,我們常常誇她安靜,講紀律,她這時總是分外臉紅,頭低低的。吃飯時,她從來不提自己喜歡吃什麼,不喜歡吃什麼,別人邊吃邊聊,她總是默默旁觀。老師邀請學生到舞臺上展示時,別人都是蹦著喊著掙著要上去,唯獨輪到她時,竭盡所能蜷縮在角落裡。

兩個孩子,兩種人生,雖然我們不見得能擁有第一個女孩子那樣非凡的家境,但多半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出落得與其相當,磊磊落落,大大方方,人小鬼大,從容不迫。反觀後一個女孩兒,縮手縮腳,一副不成氣候的樣子。但是,故事還沒完。


第一個就讀於國際學校的女孩兒,非常喜歡發脾氣,作業寫得沒有同伴快,覺得自己落後了,要發脾氣;老師催促了幾句,覺得老師厭惡自己,要發脾氣;課間點心被吃光了,覺得沒人關心自己,要發脾氣,往往要大人哄著慣著才能繼續。還有一個不好的習慣就是自己的東西從來不會主動收拾,本子落在學校,指使保姆跑一趟就行了,筆落在甜品店了,指使司機跑一趟就好了,總之,會有人替她包辦一切。

再看第二個女孩兒,雖然在行為處事上畏手畏腳,但個人習慣真的很好,放學後不會亂跑亂逛,一直在約定好的地點等老師來接。進閱讀館的第一件事不是飛奔著去搶點心吃,而是把自己的衣服和書包放到指定的收納區,再換好鞋套,從來不會穿著滿是泥濘的鞋子在館內潔淨的地板上跑。吃完飯,她也是唯一一個可以自己將碗筷洗刷乾淨的孩子(因為擔心孩子自己洗不乾淨,所以每天他們的餐具都有老師代洗,這也是我對前老闆不滿意的一點)。

這樣一比較,我又覺得第二個女孩才是見過世面的孩子。


我在答案區見過很多所謂見過世面與沒見過世面的孩子的對比,這種對比常常發生在自家孩子與別人家孩子的身上,因為沒有哪個父母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更加出類拔萃一些,因此這種比較層出不窮,如何讓自己的孩子見到更廣闊的世面,也是越來越多的家長迫不及待想要了解的事情。

但是啊,請給這些剛剛踏上人生旅途的孩子一點時間,允許他們還是個孩子,還能做個孩子。誠然為他們提供更加寬廣的視野能夠讓他們及早歷經人事,體察人間,美名其曰為未來打下基礎,這其實沒什麼不好,但是別作為任何一個孩子的硬性要求,孩子的性情,是受多方面影響的,家庭、父母、師長乃至同學……

如果一個孩子能融匯第一個女孩和第二個女孩的優點,見過生活的表面,也認識生活的內在,那麼他絕對是一個真正的見過世面的孩子,然而這樣的孩子也是可遇不可求的吧,遇上了,是一種幸福,也是一種慶幸,慶幸自己為這種孩子的誕生提供了沃土,如果自己的孩子不是,那麼也請別灰心,別把那個害怕見人,蜷縮在角落裡的女孩貶低為小家子氣,大人有千面,孩子有萬面,正是與眾不同的個體才促成了世界的繽紛與有趣。

生活的表面可以隨著金錢的累積與孩子眼界的拓展來慢慢認清,侷促的孩子也會有戰勝膽怯,擁抱自信的那天,反而是他們隨身帶來人間的可愛、單純與善良,卻會隨著世俗的打磨漸漸消失殆盡,所以,在見大眾口中的“世面”的同時,別忘記呵護他們那些珍貴的內在。


繪說


說起有見識的孩子,讓我想起去年帶孩子去東京玩的時候,遇到的一個小朋友。

兒子和這個男孩聊得很好,於是我們中午決定一起吃飯。點完餐,我兒子笑著小聲模仿服務生的發音。

日本人說英語,“OK”會說成“奧給”,兒子學得興高采烈。

但男孩絲毫不以為奇,微笑著說:“每個國家的人發音都不一樣的。”接著說了起碼五六個國家的人是怎麼說OK的。

他學得惟妙惟肖,特別好玩,大人們都在一邊笑。我兒子也笑,說:“哥哥你怎麼知道那麼多?”

男孩特別平和地說:“我去過的地方有點多,因為我比你大一點點嘛。”

我看著他,真心覺得有見識的孩子,就是不一樣:開闊,有底氣,大大方方,還不張揚不自誇。

這個孩子不光了解各種OK的發音,對去過的很多地方也都有很深的瞭解。

他很細心地給兒子分享自己的經歷,從非洲的野生動物如何遷徙到奈良的小鹿背後的故事,很多地方的風土人情也是信手拈來。

而且並沒有浮於表面地遊覽,是真正地去了解,他甚至跟兒子講,很多地方小朋友的生活條件很艱苦的,並不是都和我們一樣生活在城市裡。

我一向覺得自己非常注意開闊孩子的眼界,也一直覺得自己的孩子很有見識,但是沒有對比就沒有傷害,相比之下,我家兒子就顯得少見多怪和小家子氣了。

真正有見識的孩子不是去過多少地方,看過多少風景,吃過多少美食,拍過多少照片,而是真正瞭解自己生活在怎樣一個開闊包容的地球環境裡,每個地方的人們都有著與自己不同的生活,自己需要努力學習、瞭解很多知識才能與世界更好地接觸。


北京積木寶貝早教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真的會有天壤之別。

前段時間去一家飯店吃飯。

旁邊一桌,一個小女孩過生日,端上來一個非常漂亮的蛋糕。

鄰桌的一個小男孩,立馬就被吸引了,對著那個蛋糕行了很久的注目禮。

等那個小壽星,開始切蛋糕的時候,切下來的第一塊蛋糕,放在盤子裡,端到小男孩面前,說:小弟弟,送給你。

那和小男孩立馬放下蛋糕,雙手作揖,說:小姐姐,你真好,謝謝,生日快樂。

在開心的吃完後,臨走時,小男孩再次跑去,給小女孩表示感謝,並說蛋糕好吃極了。

一起吃飯的朋友看到了,不禁都說,這兩個小孩一定都是見過世面的。

見過“世面”的孩子人們一眼就能看出來,他們更自信,更豁達,更熱情,更從容。

見“世面”,總的來說就是引導孩子從家庭過渡到社會,讓孩子多見識社會的事,多瞭解世界上面的事。

這樣孩子看問題的時候就會從多個角度去思考,因為他知道這個世界上面的事情,不是線性的。

電影《一代宗師》中宮二小姐說過這樣的話:

人這一生,要見眾生,見天地,見自己。

見了眾生,明白了眾生相,所以寬容

見了天地,體會了偉大與渺小,所以謙卑

見了自己,感受了本我和真我,所以豁達

見過“世面”的孩子,在我看來最重要的是:

能享受到最好的,也能承受最壞的


樓頂的貓


不請自來。我是一個三觀超級正的90後。歡迎關注我!


這個問題,我不想列舉更多的名人名言來解釋。根據我身邊的親身經歷,希望能給題主帶來理解。

我有兩位表弟,一個是姑姑的孩子,我們稱之為A,一個是小姨的孩子,我們稱之為B。

為什麼要提他們呢?兩位都是男孩,同齡,A是城裡人,家庭條件比較優越。B是山裡人,年幼時家裡條件比較差。現在都已成年,即將走上社會。

來說說區別吧。

第一,自卑與自信

姑姑是全職媽媽,基本在孩子暑假都會帶A出去旅遊。姑姑害怕孩子是獨子,怕他不懂分享,每個星期都會帶他回奶奶家與我們玩耍(我還有一個同齡的堂弟)。每年夏天都會邀請我們去他家玩耍。這個時候的A是最開心的。因為我們兄弟三個可以一起打遊戲。

這樣環境成長出來的A,由於經常出去旅遊,對於有些事情並不會產生“爭”的念頭。已經24歲的他,目前為止還沒有談戀愛。更注重生活質量,現在是大學生,經常和同學一起出去旅遊,探索世界。

同樣,在面對事情的時候,有自己的看法,不會受到我們任何人的影響。

B就不一樣,因為小時候家庭條件比較差。性格上出現些許問題。對於事情顯得比較自卑。這個自卑提現在方方面面。比如說衣服,會買能買最好的。對於事情缺乏自己的個人主見,基本都會聽從父母的安排。

第二,豁達與自私

A非常豁達,雖然隨著年齡增長,兄弟間的情感有所淡化。但是對於事情非常的豁達,很少有嫉妒等心理出現。朋友有什麼需要幫助的,基本不會拒絕。當然,並不是他不懂拒絕。在為人處世上,有不少很要好的朋友。

B就有些自私。對於自己的物品看的非常珍貴。對於好東西都有一種“佔有慾”。有一次表哥請他吃燒烤。他自己一個人點了150元的燒烤,之後要求再點100元,說想要帶給自己母親。

問題來了,首先不少自己掏錢,“連吃帶拿”不是什麼好事兒。其次,他母親並不愛吃燒烤,不然表哥會給他的媽媽點,所以,最終這些燒烤全部進去了他的肚子。

第三,平常心和攀比心

這一點其實和第一點比較像,但是我還是單獨拿出來說。因為是兩個概念。

A對於各類型品牌,雖然不是全部擁有,但是對這方面也不缺。記得10年左右,他同學曾經送過一個800元的鼠標給他。因為經常擁有,對於這些“品牌”的概念,在逐漸成長的過程中,慢慢變得不再重要。現在,一兩百的衣服穿在身上也沒有覺得尷尬。

B則不一樣,因為小時候對於“品牌”的缺失,長大後攀比心比較嚴重。渾身上下的衣服非常昂貴,並且緊追所謂的“潮流”。有一次,我燙了個頭發,被他看見,他立馬錶示要去燙頭髮。

有兩件事讓我記憶深刻。

15年畢業,我母親心疼他,決定送給即將上大學的他一臺筆記本電腦。因為500元的差距,差點和我媽媽鬧起來。後來電腦丟了,前年他母親準備給他再買一臺。

他媽媽給了他6000元。讓我帶他去選一臺電腦。我帶他了解情況後,一臺5200,一臺6200。在性能上5200的比6200更好。只是外觀上不如6200。我並沒有引導他買哪一臺。他自己表示要5200元這一臺。

第二天,我由於有事兒,沒有跟隨他前往。等我接到他媽媽的電話,他已經購買了6200元這臺。並且和他媽媽說,是我“介紹的那位師傅”讓他買價值6200元的電腦。

當然,箇中緣由就不細說。他害怕我不同意他購買5200元這臺,所以假裝同意購買5200元這臺,然後在我不在場的情況下,先斬後奏,並且惡人先告狀。

一個月後,因為姥爺去世,他的媽媽與爸爸來到了城裡,他對他爸爸說:“電腦配置不夠,需要再加1000元升級。”

我自己做過電腦行業,他所選擇的電腦,足夠他金融專業所用。表弟A,學習編程,電腦也才價值5000元。可見他就是想比寢室的同學擁有更“牛”的電腦。

第二件事,讓我與母親非常心寒。

去年冬天,他來到我們家。媽媽說給他買一件外套。24歲的他,在跟隨我們挑選衣服的過程中,一直在看吊牌。我一度認為他已經“長大”,知道省錢了。後來我知道我錯的有多離譜。

在他選定一件衣服後,由媽媽上去砍價。因為並不是專賣店,吊牌價格基本虛高。一件價值1600元的衣服,在導購人員報價“600”後。

B對著我說:“哥,這衣服真假,吊牌上寫的1600元,哪兒想才賣600元。”

我突然明白,他看吊牌不是“長大了”,而是知道自己不用掏錢,想要買更“貴”的衣服。那一刻,我遍體身寒的害怕著自己這位表弟。

這種事情不在少數,這裡就不一一列舉了。

其實,“見過世面”就是看見過這個世界上更多的美好,內心變得自信、豁達。

A因為從小的家庭情況,對於身外之物毫無眷念,明白有些東西就是身外之物。而且,“衣食無憂”長大的孩子,至少不會對別人給予的“好處”有太多期盼。

B則不一樣,因為小時候對這些東西的缺乏,對世界上美好事物的佔有慾相當強烈,並且會逐漸形成一種扭曲的價值觀。看見好的東西,都想擁有。如果自己不需要付出代價即可擁有,哪怕傷害別人也能接受。

B是媽媽的親外甥,A是爸爸的親外甥。我的爸爸媽媽從來沒有評論過A,因為他身上幾乎沒有惡劣的品質。B則是媽媽與爸爸說的最多的人。

在這裡,對自己兩位表弟的品性做出一定的分析,並是在比較他們的好與壞,而是結合身邊的人,為題主的疑問做個解答。

在這裡,我想奉勸各位家長,如果可以,請努力給予自己孩子最好的事、物。


七夜情感說


我的一個親戚,上大學了,第一次吃百香果,覺得奇怪,回來還不停的說沒見過這玩意,當時就覺得他也不小了,只是在農村長大,確實見識不大寬泛

還有我的一個同學,上初中的時候一起去書店買筆,我買了一支十多塊錢,跟老闆娘比較熟就隨便搭了幾句話,她說以後就把這種筆放在前面這排,這樣好找,結果我朋友說 那我以後就不從這排走了,太貴了買不起,當時書店人還挺多,她講得特別大聲,老闆娘也挺尷尬的,其實她家條件也不差,但沒旅過遊也不怎麼出門逛街什麼的,可能是比較節儉吧,衣服也是穿她家親戚的,過於成熟(你們懂得),畢竟是女孩子,還是要多出出門看看這世界的吧(僅個人觀點)


131313hhzz


不請自來,我是一個孩子的媽媽,對於這個問題,我想說說自己的看法。

首先,我覺得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一眼就能夠看得出來的。這種不是說通過打扮得體,服飾華麗能掩飾得了的。而是孩子眼中的那種眼神與身上的氣質是完全不同的,接下來我想舉兩個身邊的例子來說明。

A是我姑姑家的兒子,B是我舅舅家的兒子,他們有個共同點就是都是深山裡的孩子。但是A從小成績優異,積極向上,高考時考到了城裡的一個重點大學 ,接受了城裡最好的教育,見識到城市的飛速發展,還接觸到了各種不同的人群。同時他的思想在不斷地開放和提升,特別懂得如何為人處世,畢業後在事業上也是發展得有聲有色。

而B從小養成懶惰的習慣,沒有一點進取心,學習成績也不太好。初中畢業後讀了職校,後來在縣城找了一份餓不死也吃不飽的工作,至始至終沒有踏出家鄉的土地,一直在方圓幾里地活著。

過年回家,兩個人見面交談,旁人一眼就能聽出來,他跟A的思想有著明顯的差別,在為人處世和事業上兩個人也漸行漸遠,從小時候無話不談到現在的話不投機,最終不歡而散。

所以從上面的兩個例子來看,我覺得起碼見過世面的孩子知道總有人比自己更優秀,一直激勵自己努力向上。這樣的態度使孩子孩子總在不斷提升自我,自信而不驕傲的生活態度,讓孩子未來的提升空間更加寬廣。而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在人前總是以自卑的心理,認為自己跟別人無法比較。總是畏手畏腳,甚至躲藏起來,這種自己都瞧不起自己的生活態度與見過世面的孩子的那種自信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知心姐姐曉靜


說說我自己吧。

我出生在湘西的一個小縣城。從小的生活圈子就是屁大的地方,從城東頭走到城西頭,一個小時就可以完成。背後是山,面前是河,我們的體育課很多時候就是繞山跑一圈,四十五分剛剛好。

後來我爸去市裡出差,因為我在家沒人管我,我媽上班也忙,就把我帶去了。

長到七八歲頭一次到市裡,看到比我們縣城大很多的城市,街道也寬了很多,感覺自己像劉姥姥進大觀園一樣,那時候蹦在腦子裡的想法就是:以後我要是能生活在市裡該有多好!

從此,我就以到市裡生活為自己的目標。

時間一晃到了高中畢業,我去了省城讀書。生平第一次到省城啊,從火車站出來後我的眼睛就不夠用。城市比較市裡已經大了不知道多少了,高聳的樓房,我第一次真正看到那麼高的樓房。

那時候我就想著以後留在省城工作就好了。

在省城,我第一次坐了電梯,第一次正兒八經的逛了商場,儘管什麼都買不起.....我經歷了太多的人生第一次,很自卑,但也明白自己只有更努力才能實現自己的夢想。

後來我真的留在了省城,也因為工作關係認識了我的先生。先生是土生土長的北京人,出生在一個高級知識分子家庭。我覺得自己配不上他,但他說我的努力足以讓任何一個人感動。

我辭掉工作隨老公來了北京,從此生活在我之前想都不敢想的首都北京。我見到了更多更廣的風景,之前沒見過世面而帶來的自卑感慢慢的消失,但也正因為有之前的自卑,所以現在的我更加堅定與自知。

我的孩子出生在北京。她一出生就擁有了我之前沒有的一切。

孩子半歲就開始旅行,4歲第一次飛長途去美加看望了伯伯和姑姑。她的眼界遠勝於我,所以遇事不露怯。因為見過更多,所以也追求更好。

我小時候就想著留在市裡留在省城,她幼兒園時說要做個噴氣式書包,背上就可以像坐飛機一樣很快回姥姥家。

眼界決定高度,但沒見過世面的人也在努力追尋自己的高度。


芝麻辰小七


昨天喋喋媽咪去參加了一個宴席,同桌坐著一個怯生生的小女孩,吃飯的時候就專心低頭地吃,頭也不敢抬。

同桌的大人跟她說話的時候,她的聲音也小得像螞蟻說話一樣,似乎很害羞的樣子。孩子爸見狀趕緊說:“孩子沒有見過世面,這種場合還是頭一回來呢?所以有點怕生。”

其實,喋喋媽咪也是深有體會的,我來自農村,也是沒有見過什麼世面,後來大學畢業留在了城市打拼。其實,對於自己匱乏的見識,喋喋媽咪常常都是很自卑的。而看到那個孩子,就像看到了當時的自己。

而相反,那些見過世面的孩子,就顯得大不一樣了。就拿“國民閨女”黃多多來說,小小年紀和大牌導演聊天一點也不怯場,走國際品牌大秀也輕鬆自然。

那麼,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到底有多大的差距呢?

1. 遇事更從容

記得喋喋媽咪第一次來北京的時候,地鐵都不知道怎麼坐,整個滿臉疑惑,儘管用手機查好了線路,但是卻不知到地鐵中轉是不用出站的,問了站內警務人員才知道是怎麼回事。

其實,見過世面的孩子之所以會遇事更從容,就是因為他們經歷得多了,知道在遇見突發情況的時候該如何尋求幫助,該如何尋求解決辦法。

而相反,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則遇見事情的時候表現得十分焦慮,甚至連向詢問別人都會覺得不好意思,因此就會出現行為上的無力感。

2. 更懂得如何與人交往

在沒有走出象牙塔的時候,恐怕很多人都覺得只要學習好,就可以在社會上混得很好,其實,並不是那麼回事。

因為除了你的工作能力,人際關係也是一個人在工作中需要好好經營的,一個不知道怎麼和人相處的人,無論他工作能力多強,可能都會不利於團隊的發展。

而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能夠融洽地處理好和別人的關係,能夠在專注自己的工作的同時,還能兼顧與同事以及上司的關係。或許這是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會忽略的。

3. 更有自己的想法

都說見多識廣,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比那些沒見過世面的孩子接觸的新鮮事物更多,對於事物的看法也會更有自己獨到的見解。

現在的大學生越來越多,可是就業率似乎正逐年升高。很多大學生畢業就意味著失業,這是因為他們對於自己沒有清醒的認知,又不想著如何適應社會,所以就只顧盯著自己的專業,畢業多年仍然一事無成。

而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能夠另闢蹊徑,而不拘泥於自己的專業。

4.更加有追求

記得喋喋媽咪在大學的時候,曾經在暑假期間去過一個農村做兼職,給那兒的初中生上預科班,他們的終極目標是隻要能上高中就行,平時的作業也是能拖則拖,能減則減。

相反,市區的孩子們就大不一樣了,他們的目標是市區一中,即使上不了,也不能低於次一等的二中,平時補課也是則多學一會,就多學一會,甚至熬到十一二點也不肯回去。

或許這就是差距,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更有追求。曾經看過一部電影,裡面有一句話是這樣的:你連世界都沒有見過,哪來的世界觀。所以,躲讓孩子見見世面,或許他對於自己的人生會有新的想法。

寶媽建議:

五一勞動節馬上就要到了,趁著放假,多帶孩子出去見見世面。當然,即使不是五一,週末有空也是可以帶孩子去玩的。

1.多出去走走

都說讀萬卷書,不如萬里路。不管是去那些名勝古蹟遊玩,還是去一些繁華大都市體驗,你每一次帶孩子出去,都會充實他的人生閱歷。

當然,有時候並不需要那麼奢華的旅行,可以去一些親民樸實的農村、田野、山間,總之,帶孩子多出去走走總歸沒錯。

2.閱讀也不可少

很多人都認為帶孩子見世面,就是帶孩子去旅遊觀光。其實,除了親身體驗,間接經驗也是增長見識的好辦法,而閱讀就是獲取間接經驗的主要來源,寶媽們也不要忽視了。

3.讓孩子多交朋友

正像前面提到的一樣,沒有見過世面的孩子往往在人際交往上不太擅長。所以,寶媽們一定要讓孩子從小多交朋友,當然是多交益友,這樣孩子以後的處理人際關係就不會捉襟見肘、不知所措。

——本回答為西安鼎昂數字貨幣智能量化全自動炒幣機器人(歷時收益,數據核對,實況直播)公司整理。


鼎昂全自動炒幣機器人


作為一個北漂,經常穿梭於北京和西安市閻良區(家)之間。

9月26號,華為發佈Mate30手機,當天下午我和房東兒子聊天(小學2年級)。他給我說:中午和他同學聊天,大家都在說現在華為Mate30手機科技感最強。

國慶節回到家,我問我侄子(小學2年級):你知道華為Mate30手機嗎?他說不知道。


視覺帝


見過世面和沒見過世面的孩子,差距有多大?大家好,我是城市問答專家@北京範兒。

回答這個問題之前,我想討論一下什麼是見過世面。這“世面”的定義是什麼?在討論之前,我想說出一個我個人的真實的經歷來,請大家討論。什麼是見過世面:

那是我在中學時的一個赴美夏令營。當時我們學校和一個山區的中學共同舉辦這個夏令營。夏令營的主題就是英語。也就是我們這些學生有到美國中學交流的機會。夏令營的價格是幾萬塊,山區一個小姑娘和我一個屋,她的費用是一個好心人給付的。她顯得很懵懂。也很膽怯。我費了很大的力氣和她交往。想讓她有些信心,不要自卑。而效果恨不明顯。尤其是到了首都機場,她告訴我她第一次坐飛機。很多東東都不懂,求我教給她,我也很理解,中途一再的給她示範飛機的座位怎麼調,小桌板怎麼使用。包括怎麼和空姐交流。她在努力的學,包括到了美國怎麼吃西餐,用刀叉。當然,她中途也受到了一些同學的嘲笑。有的甚至是當面的。我很為她擔心,擔心她這麼沒見過世面是會受到更多的嘲笑的。

而接下來的行程裡,我對這個小姑娘印象有了很大的改變。到了美國,她開始表現出她的極高的英語水平,這個團裡能夠和美國同學零障礙交流的沒有幾個,而她是其中一個。她和美國同學可以很順暢的說英語口語。甚至在我們去美國的景區遊覽的時候,她也成為了我們這個團隊裡的導遊。因為她不光是英語口語好,還對我們要去的美國地理有很多的瞭解。儼然成為了我們這個團隊裡的“大拿。很多人都開始需要她的幫助。這時候,尤其是出去私人活動,大家就都很希望能和她在一起。最起碼她能看得懂路標和幫助大家找路。我們這個團隊裡“最土”的一個小妞兒,居然就變成了大家眼裡的香餑餑。她的知識給了她見識。這時候,您說哪個是見過世面的呢?

結語:其實很簡單,我們世俗觀念上的“世面”,包括什麼用餐的規矩,坐飛機的見識,開會的習慣。等等等等。都是人為製造出來的障礙。而這些在知識的面前,都顯得弱不禁風。

我們中國早就有“讀萬卷書,行千里路”“書中自有顏如玉,書中自有黃金屋”的說法。這不是瞎說的。

尤其是學生中的見識:還有很多學生會把玩遊戲的暗號叫做見識,會把一下流行的食物叫做見識,會把一些流行的歌曲叫做見識,其實這些見識都比不了一張“清華大學”的錄取通知書來得硬氣,您說呢?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