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鄉,是我永遠走不出的鄉愁

朔州文化圈 | 故鄉,是我永遠走不出的鄉愁

當操辦完母親的葬禮,所有的親朋好友相繼離去,我一個人站在母親曾經居住的堂屋內,那一刻,我才真切地感受到,這個曾經溫暖了許多年的家已經離我越來越遠,越來越孤獨。過去所模糊的一切事物,隨著父母的相繼離去,一個個鮮活起來,並且在以後的日子裡,穿透我的肌膚,流淌在我的血管裡。

這個熟悉又陌生的家,讓我感受到溫暖的同時,又體會著切膚的痛楚。鄉音還在,鄉情還在,但靈魂深處那真切的感觸,不停地告訴我,我已成了孤兒,我已失去了那一份來自內心的自尊和驕傲,而沒有勇氣大聲說出:

“家還在,這是我的家”。

當唯一象徵著生活氣息的炊煙在這座破落孤獨的小院上空不再冉冉升起,這個家就已經沒了。也許過不了多久,擠滿這個小院的,則是無盡的荒草和蕭條的孤獨,它將一如繼往以永恆的方式,來見證時光淹沒下一個鄉村的碎片殘存。

但記憶是鮮活的。青石板上烙印的影子;碎石路上踩踏的腳印;那一眼深井,那唱響了幾代人咿呀的轆轤聲;那星光、那晚風、那犬吠、那雞鳴;那隔著山樑少男少女的歌聲,全都是鮮活的。

而我卻是孤獨的,我在孤獨中一步步遠離村莊,遠離故鄉,遠離呼喚了千萬次的乳名。

“汽笛一聲腸已斷”,一聲斷腸、二聲斷魂,三聲過後,是否把那山、那水、那土地,那一張張淳樸而憨厚的面孔也徹底斷掉?

此處無言,唯有淚千行。

臨別前,伸手,抓一把鬆軟的泥土,聞著泥土中那特有的清香,思緒如潮。

也許所有的事物都在變,但唯獨不變的,是這一方土地,和滲透在這份土地裡濃得化不開的牽掛和思念。

隔著遠山,我又看到了遠古文明,看到了已經消失於時代變遷下的某些畫面。

我看到,頭戴鳳冠身穿霞披的新娘被一頂騾馱花轎一路顫顫巍巍順著樑上小路而來;

我看到,爺爺的牛車載著籬笆從大山深處碾著夕陽餘輝而歸;

我看到,老鐵匠爐灶的火苗和掄起的鐵錘,以及火星四濺的一塊塊馬蹄鐵散落在地上;

我看到了田野的微風掠過麥田;山澗的小溪流經村莊;看到了藍天上的雲和白雲掩映下,成群結隊的牛羊;

最後,我也看到了故鄉曾經的貧瘠和荒涼。

故鄉離我越來越遠,而我的生命卻離故鄉越來越近。我知道,不管我走到哪裡,葉落終要歸根,哪怕在多年以後,我的目光裡真的陌生了故鄉的山,故鄉的水,故鄉的土地和故鄉的親人,但我的靈魂還是會擁抱故鄉的土地,而故鄉還會以寬闊的胸膛去接納我的歸來。

因為在每一個異鄉的夜晚,它都會一遍又一遍走進我的夢中並復活所有的情節。

監製:張日東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