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說說當前教育的困境與出路嗎?

靜怡勤反覆練


教育的困境:

1、教育的兩極分化較嚴重:即農村教育和城市教育,現在普遍農村教育無法和城市教育相比,農村教育基礎設施落後,教學水平低。

2、缺乏優質教師:放眼網絡,老師與學生的問題層出不窮,有些老師的處理方式和教學方式不正確,沒有正確的教育方式方法,很難教育出學習好的學生。

3、不注重培養素質教育:現在的學生的素質可以說越來越不行,各種不文明習慣非常常見。學校只注重培養學生的學習,個人素質這方面缺乏教育。

4、教育的費用過高:現在可以說教育是非常掙錢的,身為家長都有體會,孩子學習是非常燒錢的,一般的家庭很難去好的學校接受教育,也可以說這一點擋住了很多孩子和家長的路。

5、攀比心理推動教育競爭:父母們都有這樣的想法即“不能讓孩子輸在起跑線上”,一開始就要領先別人家的孩子,攀比心理特別嚴重,從而導致各種培訓班的崛起,嚴重影響了教育的平衡。

6、培訓班的發展影響學校教育:根據上一條,很多家長都過分的相信各種培訓班,學校的教育往往都給忽略了,殊不知,學校教育要比各種培訓班教育要好很多。

7、企業的用人制度影響教育:企業的發展全靠員工,而員工水平的高低更是影響整個企業,大多數企業都是招名牌大學或者是本科院校的畢業生,這種用人制度極大的升學、升名牌大學的競爭,惡化了教育環境。

8、評價制度(考試):中國古代就有科舉制,通過考試獲取官銜,現在也是考試,也有“一考定終身”的思想,我國地區發展差異過大,各省分數線不一致,會造成地區之間的不公平競爭。

9、重學識輕技術:現在的學生可以說文化水平還是較高的,但是缺點是動手能力不行,中國為什麼很多東西都在失傳,因為沒有人去學習技術,學校只傳授知識,卻不培養學生的動手能力。

10、校外培訓機構的推波助瀾:不少不法商販看中了教育的商機,利用家長們培養孩子成才的思想,辦各種班,各種書籍材料,吸引家長們,讓孩子去學習,讓孩子整天都埋頭的學習的世界。

綜合以上十點,我個人覺得只有改變這些才能推動教育更好的發展。


優學測評小趙老師


當前教育吧,我覺得完全靠自己努力,我當年成績就不好,音樂學的也晚,後來高中的時候,我醒悟過來了,高二的時候回高一借讀,不過我學籍還是在高二,結果等到高三快高考的時候,我去高考了,雖然考了400多分,不過我還是復讀了一年,然後考上中國最好的音樂學院-中央音樂學院作曲繫了。所以加油努力吧,為了自己的夢想,加油!


音樂階梯漢卿


分數論和學歷論是當前教育的困境,也是當前教育的病症!

問題到底出在哪裡?

缺乏實際動手能力!!!

為什麼在戰爭年代軍隊的作戰能力強,就是因為天天打仗。

實際動手能力必須長時間重複的操作鍛鍊,熟能生巧。

出路在哪裡?

在小學、初中、高中的考試中,加入實際動手能力課程的考核。

小學課程中自然與科學、計算機、體育、勞動等課程,都能考核實際動手能力。

初高中課程中物理、化學、計算機、體育、勞動等課程,都能考核實際動手能力。

技校、中專、大專、大學的課程中都要要加入鍛鍊實際動手能力的課程,並在考試中嚴格考核。這一點大學做的最差,大專、中專、技校也做的不夠完美。

如果所有的大學、大專、中專、技校、初高中、小學都能寬進嚴出,考試中加入實際動手能力考核的課程,我們的教育質量將會大大提高,國民素質也會大大提升。

以上是我對當前教育的困境和出路的一點看法,不足之處請大家批評指正。

祝願當前的教育能更快的走出困境。


蔡軍東


當前教育的困境:

第一:教育的基本目的不明確

教育是一種有目的培養國家需要的社會人才的行為,簡單的來說就是國家需要的社會人才,但是,大部分的家長卻將教育看做為教學生在學校學習,考取個好的成績和大學,有個好的未來,雖然這樣的想法也沒有錯,對國家有用的人才不是隻能是學習成績好的,尤其是在校的成績是完全不能代表這個學生一切的。

第二:教育的方式錯誤

這個時間正是學生要面臨寒假考試的時間段,而關於學生因為面臨考試瘋狂做題複習的新聞在頭條上,我也看到了很多,但是沒有想到的是,年齡段越來越偏小,現在的小學生都需要每天晚上做作業到半夜,那麼我想問一下,這樣的孩子真的可以健康的成長嗎?尤其是身體和身心上?

還有就是,關於教師體罰是否需要或者說是否正確的問題,這個問題根本就沒有必要提出,也沒有所謂的對錯,因為,體罰的定義都沒有一個正確的被所有教師和家長共同認可的概念。

第三:家長對教育認知的不全面

10個家長裡面大約就有8個家長會認為教育的好壞就是體現在孩子成績的好壞上。國家對教育的重視也說明了,學生的成績一旦優秀,就會有很好的未來。

這是完全錯誤的理解,國家對教育的重視更多的是重視青少年和幼兒的成長,但是這個成長卻不是隻是指孩子的成績,更多的是關心孩子是否可以在社會上更好的生存。

第四:部分社會人員對教師的要求過多。

教師這個職業,明明是值得我們去尊敬的,可是如今卻越來越多的人不願意去做老師。

雖然說,的確是有個別的老師是不配我們去尊重的,但是好老師還是有的,可我們卻因為個別的壞老師而覺得老師都是不好的,從而對老師的要求越來越多,即要求老師不要嚴格的對待學生,又要求老師將自己家孩子的成績提升上去,有個好的大學選擇等。

教育的出路:

嚴格的明確教育的目的,以及告知學生的在校成績是根本不能決定學生未來的,至少不是唯一的條件,不要出現那麼唯成績為重的教育方式和學校以及家長等。


不語姑娘


當前教育的困境迷失了初衷,會隨著社會發展逐漸迴歸:

首先,教育的目的到底是什麼呢? 為了能讓自己有體面幸福的生活, 為了對他人和社會有正面的貢獻。目前的教育是過度攀比競爭的“劇場效應”,例如補課,如果大家都是正常上課那麼和大家集體補課其實最終效果是大體一樣的。 但大規模補課的結果就是不健康競爭,內容重複,耗錢耗時間耗精力,把所有學生都搞得緊張疲倦。再深入想的話,現象的原因是大家要擠高考大學這個獨木橋,之後的大半輩子基本上就被定型了,這種焦慮導致起跑線越來越早,過去的十幾年間這條線從高考拉到小學,甚至早教胎教。

那麼,大家為什麼這麼怕大學考不好?因為進入社會工作後發現資源分配大部分都是“贏者通吃”,所謂“混的好”和“混得差”的人生相差確實很大,所有人著急儘早踩到著別人爬上去。可是為什麼要踩著別人才能上去呢?可能還是跟文化心理有關,像曉松說的“自古以來不習慣大家平等,不是你跪就是我跪”,整個系統形成下來再回頭看,已經和教育的目的相去甚遠了。所以教育也是現在低生育率的一大原因, 大家上學這麼累,工作後更累,不能心態平和有安全感的生活的話誰會想要孩子多要孩子?

當然,任何社會問題都不是孤立的,甚至根植於整個社會文化的複雜系統,而一個複雜系統又有很大慣性,尤其是中國這樣歷史悠久的國家,人的思維被社會影響,也反過來影響 社會。改革開放後整個世界趨同,中西文化加速碰撞融合,80/90/00後的想法已經有了大跳躍,更加平衡工作和生活,開放思維的大門馬上打開就不會再關閉,隨著財富的積累,希望生活工作的壓力變得適中,教育也會迴歸本來的初衷,那時候大部分人可以所謂“心安理得的混日子”。當然,任何事情都不能做到極端,因為整個世界也有劇場效應,絕大部分人都沒有競爭動力整個國家就會走下坡路,看到歐洲某些國。

寫在最後:

未來幾十年更是會發生新的技術革命,自動化智能化會解放出大量勞動力,同時也是雙刃劍,讓很多人的工作失去意義,到時社會財富分配體系大轉變,所以Andrew Yang現在把UBI的想法拿出來才這麼受歡迎。屆時教育也會鉅變,到底如何才能在富足生活,自我價值和社會貢獻之間找到平衡呢?目前誰都沒答案... 沒準兒N年後基因工程腦機接口已經應用,已經不需要傳統的知識記憶,甚至意識也可以被編譯,可以讀讀尤瓦爾·赫拉利的<>來天馬行空一下😎




安小美的美國奶爸


哪個國家發達,哪個地區發展領先,首先是教育搞的好,因為科技是第一生產力,人才是最大財富。不尊重知識不尊重人才只能貧窮落後,這是有目共睹的事實。怎麼才能走出目前教育的困境,我認為新聞媒體輿論導向起著致關重要的作用,對那些誣衊.蔑視教育教師的噴子,口誅筆伐,決不姑息。


韓友剛83


教育是立國之本,是民族興旺發達的關鍵,是中國復興和實現中國夢的動力源泉。目前我國的教育改革還在實驗階段,能否成功,還需時間的考驗。從目前的情況看,不容樂觀。問題有三,一是教育產業化、資本化、商業化等已經表露出很多問題,比如有錢人的子女送貴族學校,貴族學校教學質量很好,管理很規範。無錢人的子女送一般的公立學校,教學質量差,管理鬆散混亂。這種認識社會普遍認同。二是貴族學校在招生方面很靈活,沒什麼限制,為創名校,成績優異的少交費或免費,有的學校甚至花錢買成績優異的學生,值得深思啊!三是在教育系統形成利益鏈,幼兒貴族學校向小學貴族學校輸送優異學生,一名可以獲利1000-5000不等,小學貴族學校向初高中貴族學校輸送優異學生,一名可獲同等利益。這種黑幕已經到了非整治不可的地步了。

這種現象如果任其發展,會產生很多社會家庭問題,國民教育的三觀將發生根本性變化,後果很嚴重。


糧農二代


知識和思維的競爭。

小學升初中,中考,高考都是知識點有沒有牢記。知識點有了,每科60%的題都可以答對。剩下的20%只要公式,解題的方式見過,題刷過,也可以答對。還有10%是學生思維拓展的提現。

現在的教育,不僅僅是能夠獲取更多的知識,還有技能。基礎的計算機使用能力,生活技能具備多少,面對生活困境的勇敢,等等實操性技能,心裡技能。

這些應該從初中開始做起。

在生活中,有些技能的缺失,會讓孩子們的人生,生活,非常艱難。



小糊塗的成長


當前的中學教育,淺談一二:

1,如今的中學生,都面臨課業重的問題,每天作業寫到轉鍾,孩子沒休息好,第二天精力不集中,學習效率大打折扣,惡性循環,家長們很無奈,大部分就是在外找老師補課,增加孩子課業負擔。

2,學校老師都知道學生在外有補習,在課程內容上會選擇性講解,所以學生沒掌握好知識,不得不尋求課外輔導。

3,整個大環境如此,就要求父母們要多關注自己孩子的情況,千萬不要等到快畢業了才著急,根據自己孩子的情況選擇補課或不補課,再有,現在升學考試很重要,但是孩子的身心健康更重要。



我是猩猩我怕誰


第一,學習較差的科目,因為提分特別快(非常重要,如:英語不好就死磕英語)

第二,精力不足的時候要喝咖啡有助於提神醒腦鬧集中精力(非常重要,如果是學生大家是競爭關係不會有人告訴你的)

第三,有良好的學習計劃

第四,嚴格執行計劃拋棄手機,排除外界干擾

第五,往死裡磕,就是幹,才能超越別人!

本人註冊會計師,律師,有一些自己總結的經驗之談,望採納

首先談談計劃,計劃都要有非常明確的指向性,即以結果為導向,以輸出為核心,所有的事情都該給複習注會考試讓路,凡是“浪費時間”的事情一律都不去碰、不去做。

什麼是不合理的學習計劃?

❶ 飽和度太高的學習計劃

好多的同學都喜歡把計劃做的滿滿的,那樣看上去好像很有成就感的。但這樣的計劃是缺乏靈活性的,我們在制定計劃的時候不要只考慮學習內容的單一因素,同樣需要綜合考慮影響學習計劃的不確定因素。

如,某些同學制定了16小時/天的學習計劃,加上吃飯和休息,只有4個小時睡覺,你們說這能合理麼!這種計劃,頂多也就堅持兩天半,後頭的全擱淺,給人一種挫敗感。

更有甚者,計劃還有通宵的,結果第次日睡一天也睡不過來,導致降低了整體的學習效率。

所以,計劃要儘可能符合生物鐘,睡眠不足,很容易睏乏。注意睡眠和鍛鍊,那樣才能保證計劃的合理性。

❷ 穩定性太低的學習計劃

學習的時間不穩定,學習的地點不穩定,學習的科目不穩定。

比如說,在大學的時候因為上課時間不固定,上課教室不固定,很多人也沒能培養起這樣低能耗的時空感,造成一種假象,貌似沒有多少課,但就是感覺很累,從而學習上事倍功半。

所以,我們應該儘可能讓自己在固定的時間和固定的地點進行學習,這樣比較容易培養起時間感和空間感,減少意志的消耗,從而節約的腦力成本和時間成本,把更多的精力投入到注會的學習當中。

❸ 不動態調整的學習計劃

第一次做計劃失敗了沒有關係,總結經驗吸取教訓,就怕做完計劃一眼都不看了,實際的執行超前於計劃或者滯後於計劃,都要隨著實際情況改變計劃,或者重新制定計劃。計劃是死的東西,但人是活的,計劃沒有變化快,計劃也要隨著變化變。

制定自己合適的計劃以後就是死磕,別看手機,別人吃飯我學習,別人擼串我學習,別人懶覺我學習,計劃的一點不落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