蕪湖、宣城和馬鞍山的方言一樣嗎?

徽在長文


宣城,古稱宛陵、宣州,地處安徽省東南部,是中國歷史文化名城、中國文房四寶之鄉。宣城最有影響的主要是兩大方言:江淮官話,為北來移植方言;宣州吳語,為本地土著方言。江淮官話現已在全境佔支配地位,是現代宣城方言的代表。宣州吳語處在江淮官話的包圍之中,正不斷受到江淮官話的強烈影響和滲透。

蕪湖自古享有“江東名邑”、“吳楚名區”之美譽。蕪湖話是江淮官話,屬江淮官話洪巢片,混雜吳語。蕪湖自古西吳地,因為太平天國戰爭和清末大規模江北移民,蕪湖市區語言已經百分之百江北化。蕪湖郊縣方言則為吳語,屬於吳語宣州片,廣泛分佈在蕪湖縣、繁昌縣、南陵縣等多個鄉鎮。

馬鞍山橫跨長江、接壤南京,自古就有“金陵屏障、建康鎖鑰”之稱。馬鞍山方言屬於江淮官話,又稱下江官話、淮語,屬漢藏語系漢語族官話,分為洪巢片、通泰片和黃孝片。以前把南京話作為江淮官話的代表音,現在一般把揚州話作為江淮官話的代表音。馬鞍山方言中有部分吳語,又稱江東話、江南話、江浙話、吳越語。馬鞍山周朝至今有三千多年悠久歷史,底蘊深厚。在中國分佈於今浙江、江蘇南部、上海、安徽南部、江西東北部、福建北一角,使用人口九千多萬。吳語是漢藏語系漢語語族的一支語言,中國七大方言集合之一。所以現在馬鞍山方言是江淮官話、南京話和吳語的的混合語言。


綜上所述,蕪湖、宣城和馬鞍山的方言基本屬於江淮官話吳語為主,隨著時代發展,目前三地都形成自己的本地方言各有異同。(信息及圖片來源於網絡,如有侵權,聯繫立刪)

  


聚焦廣德


不好意思,安徽金寨的不屬於中原官話,是屬於信埠方言,是通信陽地區的,中原官話是河南話,安微金寨霍邱葉集固始都喜歡把吃飯叫搗候,嚇唬小孩用狼巴子跟貓猴子,我從來沒聽哪個河南人這麼說過


用戶9525384481402


只能是比較相似,但肯定不完全一樣!本人是宣城人,以前有過和蕪湖人深度相處的經歷,另有個宣城人(我朋友)在馬鞍山讀大學的經歷,這裡大體說一下,僅供參考:

1、宣城和蕪湖,說話幾乎都能聽得懂,有時候甚至連聲調、感覺都差不多...但也有些不太一樣,比如宣城話說“有什麼用啊”,蕪湖話說是“抹什麼容”...,還是有些區別的。

2、馬鞍山方言與宣城方言也有區別,馬鞍山與宣城相隔不遠,均位於淮河以南,屬於典型的南方城市。兩者方言都有ln不分的明顯特徵。馬鞍山方言語速比宣城方言略快,兩者在稱呼,物體上的叫法也有些不同,不過大部分宣城人都能聽懂。

補充說明:不能分的過細,我也只是根據實際經驗說的,並不能代表全部,只是舉些個例輔助說明罷了,比如說宣城,還分好多縣區市等,有的地方說話我們自己都聽不懂,相信蕪湖也是,你們也不可能代表蕪湖每個區、縣、鎮,有你不懂的完全不意外[呲牙]





宣城在線


這個問題中,其實可以把馬鞍山省略。江東這塊只有蕪湖話和南京話是一脈的。以前南京下來就是蕪湖,馬鞍山是建國後從蕪湖割出去一塊去建鋼廠設市的。馬鞍山一廠一市,80%的市民就是職工,全國各地調來的人,市區話自然是跟南京蕪湖一樣,普通話得味道多一點點而已。南京是古都,蕪湖是商城口岸,都是南來北往,五湖四海雲集的地方,所以現在這三個市區的話都是官話和吳語的結合體,即容易聽懂也明顯是南方口音,但市區周邊之外的鄉村方言區別就明顯了。老蕪湖人把周邊農村土話分為南鄉話和北鄉話,比如馬鞍山和當塗以前都是從蕪湖割出去的,馬鞍山周邊農村話就是蕪湖的北鄉話。


小仙騷郎


淮北,宿州,蚌埠,阜陽,亳州,合肥,巢湖,馬鞍山,蕪湖,宣城,黃山~有好多是地方方言!列舉的就太多了,這些就是比較典型點吧


嘻哈就是我啦


其實蕪湖,宣城市區裡的話高度接近,甚至涇縣城關的話都和蕪宣市區話高度接近。。要說馬鞍山市區話,其實跟銅陵市區話是高度相似的,比蕪宣話尾音更接近普通話,比如蕪宣人an和ang不分,黃說成環,馬銅人就不會。。再比如帶ing的“興,靜,玲”,蕪宣鼻音好重,馬銅好點。。比如帶ian的“錢,劍,面”,蕪宣話更像“齊,季,密”,馬銅話更接近普通話。。還有就是蕪湖老人和年輕人講方言基本差不多。。而馬銅則不然,年輕人不會像老人一樣把鞋子說“孩子”,把下雨說“落雨”,把茄子說“落蘇”。。反倒是當塗話跟繁昌有點像。。說說吳語,安徽的吳語主要是西吳語分佈,有太高片,石陵片,宣涇片,比如馬鞍山的博望屬於太高片,太平的永豐,石臺的部分鄉鎮,青陽的陵陽屬於石陵片,涇縣的茂嶺,厚岸,桃花潭,銅陵的西聯鄉,鐘鳴一帶,繁昌南陵部分地方也屬於宣涇片。。其實太平天國之前皖南基本上全部說吳語和徽語,太平天國給皖南帶來的傷害太大,人口的損失導致現在皖南人口和清朝時差別不大,現在的馬蕪銅宣市區裡的方言都是江北淮人南遷移民帶過來的,南京鎮江也是這麼回事,古代都是說吳語為主的。。


歌唱祖國2016


那肯定不一樣啦,

大安徽方言分佈圖

1徽語

徽語:皖南徽語徽語是現代漢語中新近被確定的十大方言區之一(也有專家認為是吳語的分支)。皖南徽語主要指舊徽州府及部分毗鄰地區的方言。歙縣、績溪、旌德、屯溪、休寧、黟縣、祁門、寧國(南鴻門鄉等地)、東至縣(東南部木塔一帶)、石臺縣(佔大區)等地的方言。

2吳語

吳語是現代漢語的十大方言之一。安徽省的吳語主要分佈在黃山山脈以北和以東的14個縣市範圍內。其中太平縣、涇縣、石臺縣、銅陵、繁昌、南陵、蕪湖縣等地吳語的通用面較廣。

3贛語

安徽省的贛語主要指通用於皖西南大別山南麓和沿江兩岸的安慶市、嶽西、潛山、太湖、宿松、望江、懷寧、東至縣、貴池市西部及東南角等8個市縣的方言。當地人傳說,他們的祖先大概是在明初由江西的“瓦西壩”成批遷徙此地定居的。

4江淮官話

安徽省的江淮官話區,包括長江以南的池州、銅陵、蕪湖、宣城、馬鞍山等11個市縣,和淮河以北的懷遠縣,江淮之間的合肥(除長豐縣北部)、滁州(除鳳陽縣、明光部分地區)、六安市(除霍邱、壽縣北部、金寨縣西北部)、淮南(限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安慶(除望江縣、懷寧縣等贛語地區)等縣市。

5中原官話

安徽省淮河以北的淮北、宿州、阜陽、亳州和沿淮以南的鳳陽縣、蚌埠(不含懷遠縣)、淮南(不含東部九龍崗、上窯、洛河等地區)、壽縣(北部)、霍邱、金寨縣(西北部)、長豐縣(北部)等市縣的話,均屬中原官話。


  

蕪湖話

1.語法上: 蕪湖話裡有一個反覆問句的句式是“哈+動詞或形容詞”,如"你哈曉得?”(你知道嗎?)“那個電影哈好看?”(那部電影好看不好看?)。在吳語裡有相同的句式,如上海話“儂阿曉得?”“叫伊拉來阿好?”(叫他們來好嗎?)。在蕪湖話裡,這個“哈”也可以說成“個”,如“個行?”(行不行?)。   

2.詞彙上: 蕪湖話中有許多字詞彙與吳語有很多相同之處,僅舉幾例,如作(發音近似ze)氣--令人生氣、掇(發音近似‘端’)--雙手舉物...  蕪湖話在發音與詞彙上和普通話有很大出入,所以怎樣正確地用文字記錄蕪湖方言是一個難題。蕪湖人通常會有這樣的尷尬:能說卻不能寫,縱觀網絡上和報紙上一般都是文章的作者採用與蕪湖話發音近似的漢字代替,而且大多數人認為方言本字沒有或不可考。 其實,蕪湖話中的好多看似沒法記錄土話是可以考證出本字來。 如表示令人生氣的詞“仄氣”應該寫成“作氣”,在《金瓶梅》第21回就有“月娘道,作氣不作氣,休對我講,我不管你,...” 表示雙手捧取的動詞“端”,如“端凳子”,應該寫成“掇”,《水滸傳》第九回“且向店裡掇了凳子,坐了兩個時辰” 形容容器盛水,水滿溢出的動詞“披”,如“水披出來了,應該寫成“潷”。 形容東西很鹹的形容詞“候”,如“候鹹的”,應該寫成“齁”,用來形容食物過鹹或過甜以致口如火灼的感覺。

馬鞍山方言

屬於江南,民風相對溫和,所以馬鞍山方言最接近普通話,

方言用詞言簡意賅,力度到位。

【舉個例子】:

1、革麼斯(幹什麼)

2、結石(不好說話)

3、二五八萬(拽)


小白姑姑


當然不一樣了,蕪湖人常說蕪湖的方言只有湖人自己能聽懂。並且皖南地區的方言比較多,每一個地方的都有些不一樣。可能會有部分有點相似,因為畢竟離得比較近,所以說肯定是有方言重疊的部分。



從地圖上我們可以看到蕪湖市、馬鞍山市和宣城市是相鄰的三個市區。蕪湖的方言比馬鞍山更為地道,因為馬鞍山比較靠近南京,而南普通話特別厲害,所以馬鞍山的方言味道就不是很重了。蕪湖的方言有自己的味道,宣城更靠南邊,所以宣城的方言味道更重,這三個地方的方言都有著不同程度的差異,我們很容易就能發現越靠近南邊,方言就越是聽不懂。



單于7


皖南地區是方言分佈最複雜的地區,特別是蕪湖宣城馬鞍山安慶銅陵,當年太平天國戰爭時期這邊是主戰場,很多縣殺的基本不剩幾個人了,戰後從外地遷入大量人口,直接導致方言的變化,本來這些地方都是吳語區,戰後變成了官話區。皖南只有徽州受戰爭影響最小,所以徽州人的口音基本沒變化。

蕪湖宣城和馬鞍山城區的人口主要是從皖北蘇北遷入的,因此方言主要是江淮官話,和南京話差不多,相互可以溝通的。鄉下很多地方還是保留了吳語方言。宣城的廣德和寧國兩縣當年死亡人口最多,本地說吳語的土著居民連半成都沒剩下,主要人口是從河南和湖北湖南遷入的,這兩個縣的方言以河南話和湖北話為主。


三隻腳的大大烏鴉


我是在馬鞍山讀書的蕪湖人,有個親戚在宣城,只能說,馬鞍山話和蕪湖話還是有相似點的,宣城話就差遠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