客家人出過哪些名將?有人說客家人很能打,你怎麼看?

歷史知事


要說客家人裡面比較厲害的將軍,肯定會有姚子青,這位將軍非常勇猛,上場殺敵,毫不手軟,堅毅的眼神中透露著清明。而他的事蹟數不勝數,然而讓眾人所熟知的是他帶領500個人,嚴防死守寶山城,最後幾乎全部壯烈犧牲。在那個蒼涼而又悲壯的年代,死是一件非常容易的事情,而他們也似乎不把自己的生死放在眼裡。

這位將軍非常勇猛,甚至和他們對戰的殘酷冷血的日本士兵也覺得有些懼怕。在他和500個士兵都壯烈犧牲的時候,日本人冷不叮的打進城裡邊來,還將他們的屍首全部埋葬,由此可知,這些日本士兵對他們是有些懼怕,也有些敬佩的。敬佩的是他們不要命的打法,懼怕的也是這個。

而他死了之後,舉國上下哀痛不已,就連國共兩黨都為他舉行了隆重的追悼會,以此表示懷念。而另外一個客家人裡面厲害的客家將領是謝晉元。雖然他的手下只有400個人,但是他為了壯大自己的聲勢,便謊稱自己手下有800個人。然而,就是利用這區區400個人,卻拖住了數萬個日本官兵,堅守著四行倉庫,堅決不退讓,也堅決不讓自己的任務失敗。

如此果斷而有堅決的決心,讓數十萬上海人覺得安心又敬佩。在上海人們得知他去世的消息之後,心裡悲痛萬分,就連當時的蔣介石和毛澤東都對他豎起了大拇指。

而在太平天國運動中有楊秀清也是客家人,在1856年的九月份,楊秀清在睡夢中被人結束生命,之後韋昌輝趁機把東殿的人馬給殺了,在這次事變中接近有兩萬人喪生。為什麼軍事奇才楊秀清卻鬥不過洪秀全呢?原因是他在生活中就有問題,平時和他一起帶兵打仗的兄弟們都受過他很多的欺負,除了石達開之外,其餘的人都對他恨之入骨。

洪秀全嫌棄一個宮女服侍不到位,便對宮女拳打腳踢,楊秀清知道後立馬派人把他給請過來,然後假借天父名義,把他打了一頓,而且還是當著眾人的面打他,這樣一來,洪秀全可以說是非常恨他了。而殺他的人並不是洪秀全,是最恨他的韋昌輝。韋昌輝並不是出身窮苦人家,而是一個小土豪,因此一些大戶人家對他的欺凌讓他不厭其煩,就加入了教會,而且還利用了教會的力量把欺負過他的人給殺了,由此可知,韋昌輝不是一個善罷甘休的人。

綜上所述,我認為客家人裡面比較有名的幾個將軍要提名姚子青,謝晉元和楊秀清。這三個人除了後者是被內部人員所殺之外,其餘都是為國家而犧牲。


木劍溫不勝


在中國近代史上,客家人是一個相當重要是群體。

太平天國主要的領導人基本客家人出身,比如說石達開、楊秀清;孫中山手下的警衛團三大營長葉挺、薛嶽、張發奎都是客家人;開國元帥朱德、葉劍英是客家人;十大將軍縣中排名第三的興國縣是一個客家人聚集的地方。



1、朱德

朱老總,四川儀隴客家人,十大開國元帥之首,是我黨和我軍的主要締造者,被成為紅軍之父。

早年間,朱老總跟隨著蔡鍔將軍參加了護國戰爭,一直到了旅長這種高級將領的層面。然而,朱老總受到馬克思主義的影響,成為了一名優秀的中國共產黨員。

朱老總最大的貢獻在於保留了革命的火種。南昌起義後,起義隊伍被汪精衛圍攻,20000人的隊伍只剩下800人。面對接連失敗,起義隊伍軍心渙散,不斷有人逃離,革命的火種面臨著熄滅的風險。

在這關鍵時刻,朱老總挺身而出,穩定了軍心,保留了革命的火種,把這支八百人的隊伍帶到井岡山。



2、葉劍英

葉劍英,廣東省梅縣客家人,新中國和人民軍隊的締造者之一,開國十大元帥。

葉劍英本是孫中山的追隨者,在陳炯明叛亂時曾幫助孫中山脫險。後來加入我黨,在大革命失敗後,先後參與了南昌起義和廣州起義 。

葉劍英元帥很少作為前線的指揮者,更多的是以一個參謀長的身份坐鎮大方,比如說抗戰時期擔任軍委總參謀長兼八路軍參謀長,屬於智將。

更重要是,葉帥多次在關鍵時刻拯救了我黨!




3、葉挺

葉挺,廣東惠州客家人,是人民軍隊的主要締造者之一。

葉挺將軍和葉劍英元帥一樣,早期跟隨者孫中山,是孫中山警衛團三大營長之一(另外兩個是薛嶽和張發奎),後來加入我黨。

在北伐戰爭時期,葉挺率領麾下的獨立團作戰勇猛,在汀泗橋和賀勝橋等戰役中立下大功,有著北伐名將之稱。

大革命失敗後,葉挺將軍參與指揮了南昌起義,隨後又在廣東領導了廣州起義。

抗日戰爭時期,葉挺擔任新四軍軍長,在皖南事變中被蔣介軟禁,一直到1946年才得以釋放,卻在飛往延安的途中飛機失事,不幸去世,實在可惜!




4、興國縣將軍團

這是一個集體,以客家人為主的集體。

興國縣,開國將軍縣中排名第三,僅次於紅安和金寨,有開國將軍56人。

在革命時期,興國縣全縣23萬人口,參軍參戰的就達8萬多人,為國捐軀的達5萬多人,全縣姓名可考的烈士達23179名。

興國縣的開國將軍中,有上將肖華(客家人),上將陳奇涵(客家人)。



5、薛嶽

薛嶽,廣東韶關客家人,有著“老虎仔”的外號,是國民黨中的抗日名將。

薛嶽早年跟隨孫中山,是其警衛團三大營長之一。抗日戰爭時期先後指揮了四次長沙會戰,贏得了其中的三次,以其獨創的天爐戰法消滅了日軍10萬餘人,是抗日戰爭時期消滅日軍最多的中國將領。




6、張發奎

張發奎,和薛嶽一樣,也是廣東韶關客家人,國民黨中猛將。

作為孫中山警衛團的三大營長之一,張發奎沒有給這個身份丟臉,早在北伐之前的東征陳炯明戰役中,張發奎就因為作戰勇猛獲得“張發顛”的外號。在北伐時期其率領的第四軍獲得了鐵軍之稱。

在抗日戰爭時期,張發奎先後參與了淞滬會戰、武漢會戰、崑崙關大戰。




7、楊秀清

楊秀清,廣東嘉應州的客家人,太平天國實際的締造者。

在太平天國前期,天王洪秀全實際上是作為一個精神領袖的角色,真正的負責人其實是楊秀清,集教權、政權和軍權於一身,是太平天國實質上的首領。

楊秀清具有相當的軍事才能,太平天國前期的重大的戰鬥中,基本上都是楊秀清負責指揮,比如說曾國藩在天京外圍的江南江北兩座大營,都是在楊秀清的指揮下攻破的,讓曾國藩鬱悶的想自殺!

只是可惜,後期為了爭權奪利,楊秀清死在了洪秀全的手上,天平天國的沒落也是從此開始!




以上只是例舉了一部分中國近代的客家名將,實際上客家名將還有很多,比如說清末的抗法名將劉永福也是是客家人,我軍的楊成武上將也是客家人。


小鎮月明


近代以來,客家人引領時代,出現了很多歷史名人。

太平天國高級領導洪秀全、楊秀清、石達開等大部分人都是客家人,甲午戰爭中湧現的愛國將領丁日昌、何如璋、黃遵憲、丘逢甲、溫仲和都是客家人,維新變法的康有為梁啟超是客家人,辛亥革命的同盟會更是有近半數客家人。國民黨將領中就有1000多位客家人,人們熟知的姚雨平,鄧仲元,張發奎,薛嶽,羅卓英,黃琪翔,吳奇偉,範漢傑,趙公武等人都是客家人。

不過,真正讓人敬佩的客家人,還是創建人民軍隊解放全中國的革命家和開國元勳們。

開國元勳中又很多客家人,這不是偶然,因為紅軍建立根據地的地方實際上就是客家的主要聚居地。客家人本身有著勤勞儉僕、崇文重教、愛國愛鄉、重義輕利、勇於開拓的傳統特性,在近代救亡圖存的運動中,不斷接受新思想、開闢新道路,最終走出了新中國這條光明大道。

那麼開國元勳中有哪些客家人呢?

1955年,獲得少將以上軍銜的有300位客家人。客家人元帥有朱德,葉劍英,客家人上將有有楊成武,楊勇,劉亞樓,李志民,賴傳珠,陳奇涵,肖華,李天佑等。客家人中將有有曾國華,張震,張國華,肖向榮,鄧逸凡,譚甫仁,鄺任農,張經武,邱創成。為中國人民解放事業犧牲的將領還有葉挺,盧德銘,朱雲卿,王佐,袁文才等客家人。

篇幅有限,僅介紹一下元帥和上將吧!

1,朱德元帥。

朱德元帥雖然遠在四川,卻是從廣東東部遷移而去的客家人。朱德元帥祖上在“湖廣填四川”的大移民活動中遷移到四川儀隴,這一點在朱德的家譜和當地地方誌上都有記載。朱德歷任紅軍總司令、八路軍總司令、解放軍總司令,是從南昌起義到新中國成立,朱德元帥功勳卓著。

2,葉劍英元帥。

葉劍英和朱德元帥一樣都是畢業於雲南講武堂,葉劍英元帥當過紅軍總參謀長,八路軍總參謀長,解放軍總參謀長,北京市市長。毛主席去世後,葉劍英和鄧小平同志一同開闢了改革開放的新道路,為我們創下了今天的美好生活。

3,楊成武上將。

楊成武是福建省長汀縣客家人,17歲當上團政委,是名副其實的少年英雄,在長征中他是紅軍的開路先鋒,率部奪取瀘定橋,翻雪山過草地,突破天險臘子口,作戰十分勇敢。抗日戰爭中,楊成武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和百團大戰,還在黃土嶺戰役中擊斃日軍名將阿部規秀。解放戰爭中,楊成武隸屬於華北軍區,擔任兵團司令,參加了綏遠戰役和平津戰役。

4,楊勇上將。

楊勇是湖南瀏陽縣客家人,和胡耀邦是表兄弟,他倆一文一武。楊勇說,讀書耀邦幫我,大家我幫耀邦。

5,劉亞樓上將。

劉亞樓從紅軍的一個班長做起,靠能打能拼一直做到解放軍的兵團司令,同時他還在伏龍芝軍事學院進修過。劉亞樓身上最有趣的是劉亞樓坐飛機暈機,卻當上瞭解放軍空軍司令員。


歷史知事


客家人,它並不是少數名族,而是漢族八大民系之一。主要分佈於中國華南地區,尤其是以廣東、福建、江西等省的本地人居多,目前總人口約6000萬。

所謂客家,顧名思義就是“客而為家”,即遷居到外地生活的人。事實上,客家人在歷史上共有過五次大規模的遷徙,一直從北方遷徙到廣東、福建和江西的三省交匯處,最後和當地百越山民融合,由此形成漢族中一支獨特的客家民系。

因為客家人屬於北方遷移過來的人口,因而不可避免的會遭到當地人的欺負,加上客家人需要生存,自然就需要土地來耕種,但他們作為外來人口,無權無勢還沒有錢,如果通過合法途徑,肯定很難獲得足夠的土地來養活自己。

在這種背景下,客家人就只能通過武力來奪取,所以他們與當地的宗族豪強發生武力衝突自然也是在所難免。據統計,自明代以來,較大規模的土客械鬥就有幾百次。其中在1854-56年發生於廣東四邑的土客大械鬥,直接造成過萬人傷亡,可見其衝突有多激烈。



與此同時,客家人多生活在偏僻山區,這些地方往往有毒蛇猛獸,還有山賊土匪也時常出沒。為保障村落安全,客家人在很長一段時間裡,都實行的是半軍事化管理,不僅人人習武操練,還修築半軍事式的圍村,據山險以守,用以防禦山賊並保留與本地人械鬥的優勢。

比如福建的土樓、廣東梅縣的圍龍屋等,都是客家人的傑作。這些建造大都是圓形或方形的圍屋,內部有充足的空間安置人員糧草,外部則可以完全封閉成為碉堡。

正是因為這種半軍事化的生存環境,加上又長期跟本地人械鬥,還要在山區修築防禦工事抵禦毒蛇猛獸和土匪,所以久而久之,客家人就慢慢養成了悍勇尚武的風氣,後來他們還發明南螳螂拳、金鷹拳等著名拳種,並在南方武術中佔有很重要的地位。



不過,這些都還只是小打小鬧,真正讓客家人名揚天下的,還要歸功於太平天國運動。

當時太平天國主要領袖都是客家人,比如天王洪秀全、南王馮雲上,都是廣東客家人;還有東王楊秀清、西王蕭朝貴、北王韋昌輝、翼王石達開、燕王秦日綱、英王陳玉成、忠王李秀成,都是來自廣西的客家人。

至於天平天國的大多數的骨幹將帥,也都是客家人,也至於有歷史學家戲稱太平天國,實際上是一場大型的客家人叛亂。事實上,太平天國運動當初發展起來,就是因為客家人和當地百姓發生了曠日持久的大規模械鬥。

當然,不僅僅是太平天國,清廷也有不少重要將領是客家籍的,例如江南大營猛將張國樑、揚名鎮南關的愛國將領馮子材、抗法抗日的黑旗軍首領劉永福都是客家人。等到民國時期,客家人更是名將輩出,在近代中國的軍事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在這些客家名將當中,最為出名的當屬我們的朱德元帥、北伐名將葉挺和葉劍英元帥,他們都為新中國的建立立下過赫赫戰功。

除他們三人之外,還有革命元老廖仲愷、廣東軍閥陳濟棠、國民革命軍參謀長李濟深、長沙之虎薛嶽等,都是客家人。


我是趙帥鍋


近代中國史由客家人改寫這是不可否定的,且不說太平天國的那些客家人加速清帝朝的滅亡,就說說民國和新中國吧,毛澤東(客家後裔)鄧小平(客家後裔)孫中山,葉挺,葉劍英,朱德,楊成武,陳奇涵,郭沫洛,薛嶽,張發奎,羅卓英,黃琪翔,李貞(新中國開國女將)賀子珍,楊開慧等,梅州將軍縣出國共兩黨上中少將軍共545名,紅軍三十四師六千客家子弟為國捐軀,現在的蘇區,紅區,閩贛湘交界處的客家地區大家可以去看看,家家烈士牌,軍榮家屬牌,人丁稀少,蘇區紅區的客家人為革命貢獻了多少自己的兒女,英雄可以長眠但不應該被忘記


HAKKA阿哥


客家人和畲族習俗基本一致。

1、客家人流行二次洗骨葬,這種習俗只在華南的福佬人、客家人、壯族和東南亞民族中流行,古代中原漢人並無此習俗。漢人講究入土為安,怎麼會把祖先的屍骨挖出來,裝進罈子裡?

2、客家人自古不纏足。纏足是封建**漢人的陋習,客家人卻沒有這種習慣,可見客家人與漢人風俗迥異。

3、客家人聚居地都是山區。分別是贛南山區、粵北山區、閩西山區、湘東南山區。按羅香林的六次遷移說,客家人很早就定居南方了,為何只佔領了鳥不拉屎的山區作為自己的地盤?

4、客家人這種稱呼以往並不存在,清代這些人被叫做“畲客”、“狗頭蠻”,畲人和客家是一體的,不分彼此。

《清稗類鈔》記載:畲客產於處州,或稱其為盤瓠之遺種,與福建之狗頭蠻實同一族。其至處州,當在順治朝,蓋由交趾遷瓊州,由瓊州遷處州也。對官長,自稱畲客,漢族亦稱之曰畲客,或曰客家。若見面相稱,則曰我邊人,忌用畲字。於婦人亦然,稱彼女,人亦曰畲客女,牧牛馬,伐薪,擔而賣於市,與男子同處,勤耕作,善歌,漢族稱曰畲客歌。溫州、金華亦有之,類居深山,金華人則謂其為回人,殆非也。在金華者皆業耕種,間有入伍為兵與製造首飾者。婦女面目姣好,不纏足,躡花鞋。或曰:畲客即社民,在閩、浙間,俗訛為佘民,而又訛為畲客,蓋漢時所謂山越者是也。

5、客家人文風極差。明清時期,客家人沒有人考中狀元、榜眼、探花的。按客家人族譜記載,他們都是中原名人之後,又怎麼會不善科舉?即使是當代,客家人的高考成績都遠遠不及閩南人和江右人。


睿者睿者


所謂客家人“能打”,應該是指抗戰期間客家人出了很多傑出將領吧。如果從這一維度來說,題中論斷應該基本還是成立的。我們不說出自廣東韶關的客家人薛嶽、張發奎,就說說都誕生於廣東梅州大埔縣的羅卓英、吳奇偉、範漢傑等三位將軍吧。

率部打出“抗戰以來最傑出一役——上高戰役”的羅卓英

一直以來,穩坐陳誠“土木系”第二把交椅的羅卓英,都被認為打戰穩妥謹慎有餘,進取魄力不足。事實上,在上高戰役之前,作為羅卓英頂頭上司的第九戰區司令長官薛嶽也持同樣觀點。

1941年3月,駐紮於贛西北的第十九集團軍總司令羅卓英發現了戰機,他決定大打出手。原來,日軍第十一軍司令官園部和一郎決定趁著第33師團未調至華北前,觸動33、34兩個師團又一個旅團,對包含了74軍在內的第19集團軍來個“短距離截斷作戰”。

羅卓英決定採取“後退決戰”的思路打擊日軍:一線兵力(李覺70軍、劉多荃49軍等)消耗日軍力量後,以上高為誘餌為要點,再佈置最強大的二線兵力(王耀武74軍)於要點,誘使日軍放棄機動優勢,突擊要點陣地。然後一二線兵力合力圍殲突進要點的日軍。

請注意,“後退決戰”思路的最早提出者,可能並不是長沙會戰中的薛嶽,而是高安戰役中的羅卓英。

結果,上高會戰斃、傷日軍1.5萬左右。以至陳誠的老對頭、軍政部長何應欽也忍不住對記者說,“上高會戰,抗戰四年以來的最精彩之戰”。至於羅卓英、王耀武等,也贏得了青天白日勳章,74軍也榮獲了青天白日飛虎旗。

以前敵總指揮身份取得“武漢會戰為數不多的亮色——萬家嶺大捷”的吳奇偉

萬家嶺大捷,是整體相對晦暗的武漢會戰中為數不多的一抹亮色,讓中國軍隊保留了最後的一點尊嚴。

而說起萬家嶺大捷,很多人都會提到第一兵團司令長官薛嶽,提到74軍軍張俞濟時,或者51師師長王耀武,其實在萬家嶺前線對戰役負全責指揮的,正是第九集團軍總司令的吳奇偉。

正是吳奇偉指揮著74軍、歐震第四軍、李漢魂64軍等部隊,將日軍106師團壓縮在萬家嶺地區,幾乎將其全殲。第九集團軍甚至還俘虜了日軍一百多人,這是歷次戰役中俘虜較多的一次,以至於一名日軍被俘軍官承認,這是侵華戰爭中之一大失敗。

另一名客家人出身的名將、新四軍軍長葉挺也致電道賀,稱萬家嶺大捷“與平型關、臺兒莊並列,鼎立而三,盛名當永垂不朽”。

“黃埔一期生中最早晉升少將師長”的範漢傑

1927年寧漢合流後,範漢傑隨陳銘樞、蔣光鼐等長官轉投蔣介石陣營,他被任命為警備師師長,先於“天子第一門生”胡宗南當上了黃埔一期中的首個師長。

1932年淞滬抗戰期間,時任19路軍參謀長的範漢傑率部堅守陣地,血戰數週,取得了輝煌戰績。全面抗戰爆發後,範漢傑追隨胡宗南第一軍參加了淞滬會戰,後來又作為胡宗南的長期副手在太行山、中條山等地與日軍作戰。還參加了靈寶戰役,粉碎了日軍攻西安的計劃。

1948年10月,東北“剿總”副總司令範漢傑在錦州戰役中被俘,1960年第二批被特赦,走出了功德林,開啟了新的人生。

羅卓英、吳奇偉、範漢傑等三位廣東大埔縣客家人出身的高級將領,都在抗戰期間做到了戰區副長官的高位,為抗戰事業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也都不失為一代名將了


司馬砸光


客家人又常被稱作客家族,不少人都以為這是一個少數民族,實際上客家人屬於漢族的一個分支,但具有明顯的山區少數民族特徵。客家人給人最大的一個印象是非常團結,常聚族而居,戰鬥力非常強悍。

在客家人所出的軍事將領中,我比較熟悉的是清末民初的劉永福。相信很多人都聽說過黑旗軍,這原本是一支反清隊伍,在內憂外患之際,開始將矛頭指向了侵略者。

中法戰爭期間,劉永福率黑旗軍加入清軍作戰,成為抗擊侵略的中堅力量之一,曾給敵人以重創。由於劉永福及其所率部眾表現卓越,因而受到了清廷的賞識和嘉獎。

就這樣,原本是天地會成員和反清將領的劉永福,在民族大義面前,決定暫時擱置與滿清之間的私怨,集中力量抗擊外來侵略,因而接受了清政府的整編。

甲午之戰時,劉永福奉命前往臺灣協助防禦,在臺南積極佈防。《馬關條約》簽訂後,劉永福等人表示要誓死捍衛臺灣,並發表通電稱:"縱使片土之剩,一線之延,亦應倉促,不命倭得!”

此後,劉永福與愛國人士組織義軍,對抗日軍,先後在大甲溪、八卦山等戰役中接連大勝,但由於敵眾我寡,愛國義軍終究失敗,劉永福等人也被迫撤出。

面對清政府的無能與腐敗,回到大陸後的劉永福開始積極轉向革命,並加入了同盟會。不過,由於此時劉永福已經年過古稀,難以在馳騁疆場,最終於1917年初病逝於老家欽州,享年八十歲。

在漢民族中,客家人的人口其實並不算多,但在近現代史上卻湧現出了許多傑出的將領,除了清末民初的劉永福外,許多開國名將也都是客家人,這一點已有答主提過,在此也就不多講了。


夕陽下的晚楓


客家人是我國的一個人口大群體,客家人的祖先是在秦朝到宋朝時期從北方遷移到廣東、福建等地區的遷移人口,也就是在他們遷移到這些地區的時候,才開始擁有了客家人的名號。

從此之後,從這些地方遷移到世界各地的人們也被稱之為了客家人。

客家人的分佈非常深廣,在如今的廣東、廣西、福建、臺灣、四川等國內眾多省份都均有著他們的廣泛分佈,還有清末民國時期的移民,也在東南亞留下了很多客家人的身影。

而在我們的歷史,也出現了很多客家人出身的名將,接下來我們來看一下近代史中的幾位客家名將。

葉挺

葉挺是廣東惠陽人士,是我軍剛組建新四軍時的新四軍軍長,而在他成為新四軍軍長之前,他的人生也有著非常輝煌的履歷。

在民國早期的東征、北伐戰爭中,葉挺將軍均建立下了絕佳的戰績,是真正意義上的北伐名將。

以葉挺將軍的能力以及人生資歷來說,他若不出意外勢必是能在未來封帥的。

但是抗日戰爭結束後沒多久的失事身亡,卻使得他的英雄道路開始戛然中斷。

薛嶽

薛嶽是著名的抗戰名將,是廣東韶關人士,在從保定軍校畢業後不久,薛嶽將軍就加入了同為廣東人的孫中山部下,成為了孫中山手下粵軍的一員。

因為能力非常不錯的原因,所以薛嶽成為了孫中山手下三劍客之一,擔任著孫中山手下的警衛營營長,專門保護著孫中山的安全。

全面抗戰開啟後,薛嶽成為了統率一方的統帥,以第九戰區司令長官的身份統籌起了長沙附近地區的抗戰活動,在長沙會戰中以三次大勝仗成為了那個年代著名的抗戰豪雄。

朱德

朱德是四川儀隴縣人, 他在從雲南的軍校畢業後,就加入了雲南的軍閥部隊中開始打拼,最後成為了雲南軍閥中的一號實權大將。

他也是我軍的創始人之一,從創建我軍開始,他就開啟了他榮耀的人生征程。

在抗戰開始後,他成為了八路軍的司令長官,開始統籌起了八路軍在北方地區的抗戰活動。

因為所建立下的功績實在是太高的原因,所以在55年進行授銜的時候,朱德被授予了元帥軍銜,併成為了十大元帥中的第一人。

葉劍英

葉劍英是開國十大元帥之一,是廣東梅縣人。

在抗戰時期,葉劍英長期擔任八路軍參謀長的職位。

張發奎

張發奎是很早就參與孫中山同盟會的人物,是很早就參與粵軍的人物。

在北伐戰爭中,不說蔣介石黃埔學生軍的話,實力最強的就是廣西第七軍和廣東第四軍,張發奎在北洋戰爭期間就憑藉著顯赫的戰績轉身成為了第四軍的軍長。

張發奎的人生也是從此之後平步上雲天的,在抗戰爆發後,他很快擔任了一個集團軍總司令的職位,隨著抗戰的結束,他的位置也被提升到了廣州行轅主任的位置上,主管著許多的軍務。

而在1949年的時候,張發奎成為了中華民國的陸軍總司令。

劉永福

劉永福老家在現在廣西的防城,但是在他以前那個年代,他的老家仍然歸屬廣東管轄,因此可以說得上是一個廣東人。

劉永福是清朝末年非常著名的抗法名將,早年他是天地會成員出身,是起義軍的一員,後來因為和清朝的作戰失利,劉永福帶著自己的軍隊開始逃往了離廣西不遠的越南,曾經一度被越南王封為三宣提督。


不過隨著劉永福名氣的增大,他也開始進入了清政府的目光,後來也隨之被清朝收編,率領著自己的軍隊,投靠了清政府,在隨後中法戰爭中,建立下了諾大戰績。

除了以上所介紹的客家名將之外,民國時期的廖仲愷、胡漢民、郭沫若、廖磊以及我軍的劉亞樓和楊成武將軍也都是客家人。

所以說這就是歷史中的客家人名將,客家人是一個勇於冒險又重視教育的群體,可能正是因為這種複雜的因素,才促使客家人培養出了那麼多成就斐然的人物。


孤客生


孫中山建立的黃埔軍校在廣州黃埔。而作為廣東人的客家人進黃埔軍校近水樓臺。因為客家人比較崇尚讀書。成績佼佼者在廣東大把人在,所以黃埔軍校招收了大批的客家籍人。黃埔軍校有一大半都是客家籍的學生。包括我的外公。而蔣介石是靠黃埔軍校學生軍起家的,所以客家籍學生在軍隊中擔任中下級軍官的大把人在。甚至像葉挺這一類的高級軍官都不在少數。像我們知道的上海四行倉庫,謝晉元團長帶領400將士堅守陣地。上海寶山戰役,姚子青率領一個營的將士喋血寶山。還有長沙戰役都少不了客家籍將士的犧牲。都是客家中下級軍官帶隊抗擊日寇。還有我們不知道的更多客家級中下級軍官戰死在抗日戰場。可以說客家籍將士們為中國近代革命可歌可泣。客家人必須名揚中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