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是一種什麼樣的人生境界呢?

屠龍無技


終南別業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號稱詩佛,他的詩都展現出一種嚮往隱逸、與世無爭的人生境界,這其實就是中國文化中的道家思想。試看這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有幾個地方值得品味:

1、從詩句意思上說,這句詩寫的是詩人的隱逸生活,在山水中無憂無慮、無所掛礙地生活,是一種與世無爭的道家境界。王維在朝廷做官,常常處理完公務就去隱居,過著儒道並存的生活,真是一大奇觀!而在遊歷于山水中時,常常是一個人的獨處,那種與天地自然融為一體,感受大自然的造化神功的體驗是在人世紛擾處無法得到的。而在大自然中的隱逸,常常是入靜的生活,就如同老子所言“返璞歸真”“與世無爭”的境界。

2、從藝術手法上講,這句詩有極高的藝術技巧,水窮處與雲起時是相反相成的兩個概念。水窮處講求的是在水流處自由而行、內心無牽無掛,直到水窮盡之處,這體現了一種國畫中的留白藝術,在消除一切感官後的美妙詩境就誕生了;而坐看雲起時則是在極靜之中暗含著生機,是自然萬物的生息所在,也是一種詩學體驗,兩者一正一反正好合為一體,體現了自然界中有無相生的規律,而只有遠離人世、靜觀自然才能發現這種生命的大道理。發現這種道理的詩人就是詩意的棲居者。

3、從某種意義上說,此句詩也有著禪意,禪講求“拈花而笑”,在妙悟中尋求佛家哲理,這句詩就是典型的觀物得理,從水窮處發現詩意,從雲起時發現生命的規律,都是與禪意暗合。

總而言之,這句詩的人生境界就是遠離人世或不與人爭的人生態度,而更重要的是發現自然中的哲理,詩意棲居的美妙感受,內心無牽無掛與自然合一。


倚樓望月


詩佛王維在《終南別業》裡寫的這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很有禪意與佛韻,他要表達的是自己不理紅塵清淡自持的態度,以及逍遙自在的生活,同時,也藉此闡述人生就是要以豁達以及雲淡風輕的態度行走世間,不要去給自己製造束縛,更不要羈絆自己。

我們仔細看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一句話,字面意思簡單明瞭,說的就是一位隱者興致盎然的漫遊到流水的盡頭心情舒暢,於是坐下來靜靜的聆聽溪水潺潺的聲音觀看流動的白雲,自在又安詳。但是,當我們把這句話拆開成兩句來咀嚼品味,又能感悟出不一樣的哲學態度。

“行到水窮處”是告訴我們這世間沒有白走的路也沒有所謂的“絕路”,無論是面對事業、愛情、生活、學業上的困難挫折我們都不要害怕,更不要氣餒不要放棄,這些困苦挫折在成長的路上在所難免,我們要做的不是以悲觀的態度去加深自己糟糕的情緒,而是以解決問題的態度去淡化挫折,把挫折看待成幫助自己成長的經驗,仔細去分析失敗挫折,以便幫助與下次更好的出發。當你以這種豁達與學習的態度看待生命裡的困苦挫折時,你就能坦然做到“坐看雲起時”,即與其站原地自怨自艾,不如坐下來好好分析,好好欣賞周遭的美景,當心態變了,所謂的苦難或許能夠柳暗花明又一村。

在這句話裡,詩人王維是想告訴我們大家隨遇而安的人生態度與豁達的人生境界,別去因為暫時的困難挫折與心中的羈絆便否定自己,更不要害怕所謂的“絕境”,當你面臨所謂的“絕境”時,不妨換個心態對待,甚至往後走,再去欣賞沿路的風景,也許一切豁然開朗,重新發現新的道路。


安小念說情感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終南山別業》唐*王維

很平淡的一首詩。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去的不是一次兩次。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因為好奇溯溪而上到山頂雲生處。

這是詩人放下自己志向,也是“立志成功主觀志向”以後,以探與嘗的純淨無優越感的心態去感受大自然,意欲逐一細細盡得樂在其中。

有太多人主觀喜好佔盡心智,按自我標準去登山遊玩賞評山水林泉哪處優劣得失,合自己的口味大肆渲染,惡之揮筆醜之。王維放下愚志放下自以為智高優越感似無知頑童村夫去探望大自然,感覺大自然無處不美遊之不盡,逆水尋流到水窮山頂,累了坐山頂觀低山腳下雲推霧湧,仍興味盎然,向林叟打聽還有何趣事。

放下愚志,敞開心扉去欣賞大自然,去欣賞你身邊的人與物事,你會發現都很美。若以主觀喜惡去感受,沉重並痛苦得很。

這境界已知否!


蓋世神算


先看一下,這句詩是來自唐代詩人王維的《終南別業》,全詩為: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代表作之一。詩中“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說詩人興致來了就獨自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就坐看行雲變幻,生動地刻畫了一位隱居者的形象,如見其人。這是一種生活態度,是一種人生處世心態,更是一種修為境界。

我們在生活當中,勞累奔波,忙忙碌碌,很多時候,忘了欣賞我們身邊一道道亮麗的風景,等到我們錯過以後回頭再看,才覺得懊悔不已。

人生就是這樣,與其在忙忙碌碌中不斷後悔和失去,不如在平平淡淡之中去發現身邊的美。

詩人所描寫的那種境界,不是誰都可以達到的。

那是歷經磨練,寵辱不驚,靜聽花開的境界;

那是看斷是非,淡然無慾,波瀾不驚的境界;

那是大隱於市,小隱於野,幽遊瀟灑的境界;

那是看盡悲歡,海納百川,無欲則剛的境界;

那是風塵過盡,安於天命,順其自然的境界;

那是甚遠塵囂,忘身物外,豁達無極的境界;

那不僅僅是一種境界,也是一種品德,更是一種修養,甚至包含了更深厚的禪學義理,宗教奧義。

我們在紅塵之中,想達到這樣的境界,較為不易。

當我們在利益中競逐,

當我們在功名裡奔走,

當我們在俗欲中迷失,

在以上的生活中,我們是不會達到這樣的境界的。

或許有一天,你經歷了紅塵冷暖,看慣了炎涼世態,醒過了黃粱一夢,當過了南柯太守,下完了爛柯棋譜。

驀然回首之時,忽然間心靈澄澈,醍醐灌頂。

那時的你,

心境坦然,

心態安然,

心意豁然,

心思怡然,

心路悠然的時候,或許會體驗到這種“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境界吧。


葉天痴


本人雖然不才,卻也從小酷愛文學,喜讀詩書,偶有小品詩文見諸報端,對詩詞也算有個一知半解,看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很感興趣,也想對這句詩的意境聊表拙見,期受同仁教誨。

詩歌的藝術魅力在於無窮的想象,讓處於各種境況的人總能從中發掘同感、產生思想上的共鳴,或抒志、或激勵、或勸慰、或啟示,抑或任情感同自己對詩歌的理解起伏與共,一起快樂憂傷。就像同樣描寫春雨,關心農民收成的杜甫由衷慶幸“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生性多愁善感的納蘭容若暗自傷懷“風淅淅,雨纖纖。難怪春愁細細添”;留別好友的葉清臣離情依依“三分春色二分愁,更一分風雨” ;閒情逸致的張志和卻樂不思歸“青箬笠,綠蓑衣,斜風細雨不須歸”;安逸享樂的周邦彥直接把淅瀝的春雨當成了催眠曲“郵亭無人處,聽簷聲不斷,困眠初熟”。因此說,不同的人欣賞同一首詩,產生的感受也是不同的。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唐代詩人王維《終南別業》一詩中的名句。王維別號“摩詰",人稱詩佛,中年以後熱衷佛道,是著名田園詩人、畫家、書法家,蘇軾稱其詩“詩中有畫,畫中有詩”。這句詩是王維詩中最具哲理性的名言。大意是:我順著汩汩的小溪邊走邊欣賞沿途風景,一直走到了溪水盡頭,沒水可看了,便索性坐下來欣賞遠處煙雲升起的景色。

對這句詩的意境的理解,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同仁已有過不少精彩的賞析,不才權當錦上添花談談己見三解。

心態閒逸,處處皆景。無門慧開禪師有一首偈:“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若無閒事掛心頭,便是人間好時節。”人生若能做到心無掛礙,拋卻世間繁瑣事,不管什麼時候都是好時節,這是時間概念上的灑脫境界。“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可以看作空間上的灑脫境界,王維遠離官場紛擾,在終南山清淨無為,心中一塵不染,好山好水任我遊,沿水看水,走到了水的盡頭,還可以閒坐下來靜觀煙雲升騰,舒捲彌散,盡情享受大自然的慷慨饋贈。

人若能始終保持良好的心態,不被煩情困擾,不以物喜己悲,藐視得失,忘卻惱憂,心中無我,與天地契合,與自然融通,享受生活樂趣,那麼人生便時時處處皆美景。

善於轉換,人生無阻。人生不可能一帆風順,一馬平川,曲折坎坷、挫折磨難總不可避免,甚至隨時遇到瓶頸或面臨絕境,這個時候不需要悲觀沮喪,只需要冷靜靈活地面對,轉換一下思維,調整一下方向,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穫,走出迷惘,扭轉困局。行至水的盡頭,已經無路可走,無水可賞,王維卻沒有陷入失望,而是索性坐下來,抬眼望去,又一是番可觀景象,水汽蒸騰,化為雲煙,繚繞翻滾,變幻莫測,藍天之下,青山之中,氣象萬千,勝似仙景。“人不能在一棵樹上吊死”,有的人失戀、生意失敗或遭到挫折便對人生心灰意冷,失望之極,從此一蹶不振,甚至走上絕路。如果能“坐”下來冷靜冷靜,換換思維,或許很快就能走出絕境。“天涯何處無芳草”,失戀了,如果確實沒有挽回的餘地,又何必執著,何不盡早脫離單相思,試著接觸和接受其他女性,說不定更好更合適的人生伴侶就在不遠處等著你!生意失敗了不要緊,只要有信心,東山再起指日可待,不妨總結一下經驗,吸取一下教訓,調整一下方法策略,或者另尋商機,積極尋求出路,大路就在腳下;心中藏有生機,機會就在眼前。“春雨斷橋人不度,小舟撐出柳陰來”,

橋不度人舟亦度,山窮水盡,猶可與雲興。

放棄固執,學會輕鬆。人總有固執的時候,做事遇事常常會鑽死牛角。已經走到水的盡頭了,還非要繼續尋找水的方問,非要弄個究竟是流到什麼地方去了,也許是滲進山體了,也許是通過暗流流進江河了,但這與他有什麼關係呢?固執已經使他忘了本來的目的是欣賞景色尋開心,而不是研究地質,結果只能使自己鬱悶。如果停歇一下,就可能走出固執,欣賞到雲起時更加美麗的景色。上中學時我的同桌學習非常努力刻苦,但成績卻不理想,原因是他的固執,固執地講求毫無意義的細枝末節,恨不得把歌德巴赫猜想也在答題中證實出來。有一次拿著試卷問我一道幾何題做對了為何不得分?我一看是一道利用勾股定理就能解答的簡單試題,而他用密密麻麻的文字數字符號,先把勾股定理整個求證了一遍,再求證正題,由於空間有限,字又小又擠還寫到了題外,根本看不清。我又氣又好笑,怪不得他成績上不去,不是不努力,而是鑽死牛角,我才想起為什麼學語文時,他總搬著字典詞典翻看,不用說也是鑽死角做無用功。我就花了兩節晚自習的時間為他做了疏導,他若有所悟,第二天他請假一週。回來後像變了個人,我問他幹什麼去了,他說除了思考我的話,其它就是玩兒,還說非常感謝我。年終考試,他第二,我第三。

有時候,努力不是成功的必要條件,固執卻是失敗的因素之一。疲累了,不妨"坐”下來歇一歇;困惑了,不妨聽聽別人的見解;失意了,不妨走出去感受一下大自然的雲生雲起。

當然,“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句哲理性的詩句,不同心境的人自然會有不同的理解,您的看法是什麼呢?歡迎一起交流!


今譚


安史之亂以後,王維再也沒有當年的意氣風發,盛世大唐的氣魄,從此,便在王維的眉宇間消失殆盡。彼時的“相逢意氣為君飲”,如今也只剩下“來日綺窗前,寒梅著花未。”

讀王維的詩,會讓人有一種英雄遲暮的感覺。可晚年的王維所展示的,不僅僅是一位遲暮的英雄,更帶著三分絕處逢生的灑脫。

王維退隱山林之後,遠離政治渦旋,一心吃齋唸佛,並將自己的名字改做摩詰。

摩詰這個名字,取自於維摩詰經,這部佛經對於中國文人的意義,絕不遜色老莊。其中蘊含的智慧,更是讓諸多讀者智商下線。也正是因為它的大智慧,王維所到,才會隨身攜帶。

若菩薩欲得淨土,當淨其心;隨其心淨,則佛土淨。

這是維摩詰經裡的一句,可以說是相當的隨緣了。細品之下,竟有幾分“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的感覺。

如此,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究竟是怎樣的人生境界呢?

當一個人看過世間繁華、體會人情冷暖之後,終究會膩味這煙囂塵上。生命中該走的人,皆已失去;該得到的,也盡數在握;一切都不再重要的時候,只想找到心中的無垢淨土。

這便是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與柳暗花明又一村不同的是,水窮處,無需路;雲起時,盡是路。隨他去吧,我只想享受這多半刻的陽光。


祗樹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一種順應自然,自得悠閒,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自在超然的人生境界。

首先是順應自然。

行到水窮處,這是王維寫自己散步中的一件小事,卻可暗喻人生中種種情境。水總有窮處,這時人應當如何自處呢?求道的人懂得順勢而為,低谷時便潛龍勿用,積蓄力量等待時機到來。

表面上水勢已經窮盡了,但實際只是換了一種形態,雲是水氣蒸騰的聚集,時機到了自然會變成雨落下來,水又會有的。

坐看,靜心看清楚這種變化是怎樣發生的。無論是順水而來,還是水窮而看雲,我們都應該接受,有路可走便走,走到盡頭了,那就坐下看雲,順應自然,不強求環境和他人要順應自己的所求,也不因為外境的變化而動搖心境。

其次是自得悠閒的人生境界。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是唐代山水田園詩人王維的代表作《終南別業》中的名句。

王維少年得志,胸懷報負,可是一生的遭遇比詩仙李白和詩聖杜甫要悽慘,他在安史之亂後,被抓入獄,判過死刑,是弟弟王縉以削官代價救其出獄,當生命遭遇重大事件後,王維心裡有一種本質上的大徹大悟,一種放下一切的空靈心境。

晚年更是長齋繡佛前,蔬食素衣,屏絕塵累,儼然不食人間煙火者,他“晚年惟好靜,萬事不關心”。他篤信佛教,使他心靈寧靜,接受孤獨,甘於寂寞,內心澄淨。

蔣勳老師說:“只有真正看過繁華的人,才會決絕的捨棄繁華,走向完全的空淨“。

“行到水窮處”,是說隨意而行,走到哪裡算哪裡,然而不知不覺,竟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

“坐看雲起時”,是心情悠閒到極點的表示。雲本來就給人以悠閒的感覺,也給人以無心的印象,因此陶潛才有“雲無心以出岫”的話。

通過這一行、一到、一坐、一看的描寫,詩人此時心境閒適,隨意而行,自由自在,表現出詩人淡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

最後是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超脫境界。

只有內心世界修煉到如王維這般的人,才會在自然中悠然行走,不被凡思俗務牽絆,放下一切,看淡得失,看破紅塵,對世俗的男歡女愛淡然處之。

才能做到:“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在絕望中看到希望,在希望中看到自己做到真實的自己。

在生命過程中,不論經營愛情、事業、學問等,勇往直前,後來竟發現是一條沒法走的絕路,山窮水盡的悲哀失落難免出現。

此時不防往旁邊或回頭看,也許有別的路通往別處;即使根本沒路可走,往天空看吧!雖然身體在絕境中,但是心靈還可以暢遊太空,自在、愉快地欣賞大自然,體會寬廣深遠的人生境界,不覺得自己窮途末路。

人生在世,最高的境界莫過於:初心不改,超然物外,能做到寵辱不驚,閒看庭前花開花落;去留無意,漫隨天外雲捲雲舒。


對此問題你有什麼不同的見解呢?

關注有書君,將會挑選一個精彩留言,送出神秘大獎!


有書共讀


1、這是王維的《終南別業》裡的兩句詩,全詩是這樣的: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

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

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這首詩既是寫景,也是寫隨遇而安的閒適恬淡之情。詩意極寫隱居終南山之閒適怡樂,隨遇而安。


2、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字面的解釋是來到流水的盡頭,看是無路可走了,於是索性就地坐了下來,看上升的雲霧千變萬化。細想想拋開世間的紛紛擾擾,放下一切,靜心的看雲捲雲舒,心就開闊了,人就輕鬆了,一切就光明瞭。

3、這兩句詩是很有禪意的禪詩,雖然人們都知道人生應快樂幸福的生活,應隨遇而安,但是要做到真是難上加難,因為每個人的世俗的心是不平靜的,每天為自已前途理想而奮鬥,全心全意地向著自己的目標努力,這其中的酸甜苦辣和勾心鬥角常使得人感情變得麻木了,幻想已被現實折服,美好的願望被實現打的七零八碎,從古至今人們都擺脫不了這種的俗心,明明可以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這樣的生活,卻非要與驚濤駭浪同行,與勾心鬥角為樂,所以人之初的一切都變老而滄桑了。





搖曳盛開


這句話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意思是說王維有一天外出遊玩,路上看到一條山泉河水,就開始爬山,希望找到泉水的盡頭。

但爬著爬著發現泉水越來越細,直到最後完全消失。而他並沒有氣餒,索性找塊大石頭坐下來,在山上看看天上雲捲雲舒。這就是一種順應自然,坦然面對人生絕境的超高境界。

1、王維被稱為“詩佛”,他的詞也有佛家意境

唐宋時期的詩人、詞人都有別稱,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狂賀知章、詩鬼李賀等等,但王維的別稱裡帶有一個“佛”字,單憑這個字就能知道王維寫詩詞的價值觀了

他就認為人生之事可遇不可求,運勢來了,則順勢而為;運勢不來,也不要拼命掙扎,只需積蓄力量,等待厚積薄發。

就好比這泉水和雲彩一樣,水為什麼沒有了,因為化作了水蒸氣飄到了天空中成了雲彩。而云彩越積越厚,到了某天下起了雨,最終又形成了泉水。

所以,因果循環、輪迴反覆。如果你此時運氣不佳,不要著急,你的運勢還沒到而已。

2、坦然面對人生的超然境界

王維雖然被稱為詩佛,但畢竟還是沒有真正出家當和尚,只不過他的詩詞裡的境界和佛家境界很相通而已。正如這句行到水窮處,我們人生原本是有目標的,追逐泉水的起源,但可能追著追著,努力拼搏著結果喪失了目標,泉水沒了。那難道我們就要自暴自棄嗎?

答案當然不是。真正的人生贏家應該是以淡然飄逸的天性和超然物外的風采來面對這種情況。只有內心世界悠然自得,不被世俗的理念、物慾所困擾。像佛家一般看淡人生得失,看破世間紅塵往事,才能在迷霧中發現真正的自己。

這就是王維的人生境界,也是王維希望通過這首詩告訴我們的人生境界。我目前還在朝著這個境界修煉中,你呢?


我是千城,就是那個要讀完1000本書、走過1000座城的男人。

歡迎留言說出你的想法。公眾號:千城撩書。一起打開新的世界!

在下千城


“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出自王維的《終南別業》,全詩如下:

中歲頗好道,晚家南山陲。興來每獨往,勝事空自知。
行到水窮處,坐看雲起時。偶然值林叟,談笑無還期。

王維寫這首詩的時候,適逢歸隱於終南山之際。此時,是開元二十九年,王維知南選歸來不久,便辭去官職,隱居終南山,這段隱居的時間不到一年,唐玄宗改年號為天寶後,王維重入官場,這一年王維四十二歲。這個階段,從王維終於六十一歲的一生來看,相當於是人生中間的一個階段。

王維少年得志,年紀輕輕就考取了功名,考中進士後不久卻因工作失誤而被貶官,後在張九齡做丞相時得到重任,似乎前程遠大,風光無限,但不久之後,他便受人排擠,被調往邊塞,遠離權力中心。

經歷了官場的沉浮,看清了人間的繁華,此時的王維可能多少有了一些倦怠之心,終南山緊挨著長安,風景秀美,地理位置優越,很多名人雅士曾隱居於此,在此地隱居進退適宜,王維在終南山可以說度過了一段人生當中極為放鬆閒適的時光。不僅有好友相會,也有美景相伴。這首詩意境超然於物外,詩意雋永而飽滿,有著一種從容不迫,隨遇而安的意味。

“行到水盡處,坐看雲起時”,興之所至,信步漫遊,走到水的盡頭,便閒看雲海變幻,自由愜意,無拘無束,把此時此刻,縱情山水,閒適至極的人生狀態寫得躍然紙上。一個“盡”字,一個“起”字,似乎能讀出在人生的窮途之中,看到了另一片豁達天地,於人生的失望之中看到了生命的希望的一種人生感悟。每當看到這一句,我便覺得,人生之路何其漫漫,不必因一時之得失,而妄自菲薄,誰知在水盡之處就不會有云起之時,只要還活著,人生自有它的起起落落,我們只需隨心而動,擁抱變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