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有道理嗎?

老張談三農


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說來也是,真有那麼一點兒理。

三是實指,姨夫姑父及舅母。親之最親就是父母,再到同胞的兄弟姐妹。親是指有血統血緣關係,還是血緣最親近接的人。姨是母的姐妹,舅是母的兄弟,姑是父的姐妹,可算是親,是內親外戚,也是親,別一種是姻親,因有姻緣關係而變成的親,這種親是沒有直接血緣關係,只僅僅因為姻緣而發生關係,因而有人認為這不是親了,這是從血緣有無,直接不直接而言的,比如姨嫁的夫,姑嫁的姑丈,舅娶的媳婦就是,要不是發生了婚姻的姻親關係,那就完全是無親的路人了,所以說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母。這都是外嫁或外戚姻親,其實,姻親也是親,只是少了點直接血緣關係而已。舊時重內輕外,平等看來,父親兄弟娶的媳婦不也一樣不是親?

人之關係是很微妙的,有的是親而不親,有的不是親又親,這親很複雜而微妙,很難說得清道得明,除了有直接血緣牽扯,還有人性人品,與利益等關係的牽纏。姨夫姑父舅母,待好了也是親。人常有恃親不親,無親而親的偏好,日常中如此事例不少。




樹德漢碩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真不親嗎?

俗語雖然不相信名言古句那樣被記載在書中流傳下去,但是俗語是由中國人民的親身經驗總結和智慧凝結而成,所以俗語一直被人們所口口相傳,很多俗語簡單易懂,更容易被人們所記住,可以說中國幾千年的歷史凝結了無數勞動人民的智慧和心血,俗語作為中華文化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正是因為他有很深的道理,因此為中國人民所傳承。

在民間有很多人們經常會提到的俗語,很多俗語和親戚關係有著密切的聯繫,就比如說農村有一句俗語“人有三不親,姑父姨父不親”,這句話讓人感到十分的疑惑。

我們都知道親人就是至親至愛的人,親人是和我們有血緣關係的人,中國自古以來就十分重視親戚之間的關係,在我們生活中經常有一個詞常常被提起,那就是親疏有別,然而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會發現,即使我們有很多的親戚,但是總會和一部分親戚不親近,其實這也是有原因的。

為什麼說我們和姑父、姨父不親近?先說說姑父,所謂姑父就是姑姑的丈夫,雖然說現在人們和姑姑可能感情親密,無話不談,但是隨著姑姑出嫁之後,她就不再經常回家了,因為在古代都講究嫁出去的女兒潑出去的水,女兒嫁出去之後不可以常常回孃家了,因此人們就會和姑姑之間的關係變得慢慢生疏,更不用說姑姑的丈夫,本來就和姑父沒有什麼血緣關係,不經常來往當然就變得疏遠。

姨夫也是如此,姨夫就是姨媽的丈夫,人們與姨夫也沒有任何血緣關係,而且姨媽嫁出去之後,人們就很難在和她聊天時間久了,交往就變少了,關係就也不親近了。

那麼人有三不親,除了姑父和姨父,還有一個是誰?那就是舅媽了,因為人們和舅媽沒有血緣關係,而舅舅是媽媽的弟弟或哥哥,本身人們就與舅舅的聯繫不太多,與舅媽的聯繫更是少之又少,大家都有自己的家庭和生活,只有逢年過節的時候才能見上幾面,大多都沒有什麼話題,因此和舅媽不親也是很正常的。

其實這句俗語更符合中國古代封建社會,在那個時候中國人對血緣的看重,而且在以前男尊女卑,也正是因為這個制度導致了人們和姑父、姨父、舅媽不親。但是現在不一樣了,在現在社會中,人們之間沒有這麼多的規矩束縛,只要關係好,即使不是過年過節,大家都可以聚在一起,因此這句俗語只適用於以前而不適用於現在。


一般


農村老話“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流傳很久的一句老話。


“三親”,指姑媽、姨媽和舅舅這三位親人。因為姑姑是父親的姐或妹,姨是母親的姐或妹,舅舅是母親的兄或弟,與父親或母親一母同胞的兄弟姐妹,有著血濃於水的關係,俗話說“打斷骨頭連著筋”,說得就是這“三親”。


“三不親”指“三親”的配偶,即姑父、姨父和舅媽,雖然名義也是親人,但沒有血緣關係,僅僅與“姑、姨、舅”成了配偶,才有了交集,作為親戚來往,不然誰也不認識誰。如果他們與姑、舅、姨離婚了,那麼基本上就沒關係了。


姑父、姨夫、舅母皆是外來戶,不在本家族之中,故而生疏。民間就說這種關係隔了一層,顯得沒有那麼親了,一代接著一代也會慢慢疏遠。其實還有更極端的說法,“臭姑父,爛妗子”。


我國古代到周朝開始,已經逐漸脫離了母系族權體系,繼而代替的父系宗族權和父權體系,一般把所有的親戚關係,分成二類,內親(同姓)與外戚(異姓),老家人常說“頭道親,二道表,三道親戚走完了”,這個主要指母親孃家的親戚。也即外戚。


“親就是親,不叫也親,不親就是不親,叫也不親”。實際上,說出了“三親”與“三不親”的關係。親情一般總有血緣,或婚姻關係牽扯著,血緣關係是切不斷的,打斷骨頭連著筋,“親管三代,族管萬年”無論世事怎麼發展,流淌著同一個家族的血液。


這個俗語有一定的合理性,實際上是蠻風古俗的殘留,聽一聽說好。當今社會,如果用於教育後代,有點不合時宜。


德雨50926495


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妗子”這是民間流傳很廣的一句俗語,姨夫指的是姨媽的丈夫,姑父指的是姑姑的丈夫,妗子指的是舅舅的妻子,有些地方的叫法可能不同,但指的都是他們。

這句話主要是從血緣關係方面來闡述親疏關係的,姨夫、姑父、妗子都和我們沒有血緣關係,他們是因為姨媽、姑姑和舅舅才和我們有了交集。如果僅從血緣關係方面來講,這句話當然是有道理的。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親不親取決於很多因素,不僅僅是血緣關係,同是姨夫,你有可能就和小姨夫親一點,和大姨夫不親,同是妗子你可能就和大妗子親一點,和小妗子不親。究其原因,我認為主要有以下兩點。

1、親不親,主要還是取決於姨媽、姑姑以及舅舅對你的態度。有的姨媽、舅舅疼外甥,姑姑疼侄子,真的是疼到骨子裡,我就見到過很多,他們給外甥、侄子買禮物,帶外甥、侄子出去玩,每逢過年過節都要把外甥、侄子接到家裡玩一段時間,對外甥、侄子的事情十分上心。

在這種情況下,作為姨媽、姑姑、舅舅的另一半,他們在姨媽、姑姑、舅舅的影響下,自然也就和我們親了。如果姨媽、姑姑、舅舅對你不待見,甚至還與你反目成仇,那姨夫、姑父、妗子能和你親就怪了。

2、親不親,取決於你們是否經常走動來往,大家都說關係需要維繫,感情需要聯絡,因此如果你們的交往很頻繁,時常相互走動,互幫互助,那自然而然也就親了。如果你們因為離得太遠等各種原因,平時都不聯繫,一年半載都說不了一句話,那感情自然就會生疏,不親

也是正常的。

綜上所述,“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和妗子”這句話從血緣關係上來說是有道理的,但從從日常生活中的實際例子來看就顯得過於武斷了。


搬磚的農村娃



路遙《平凡的世界》裡有一句話:“親戚關係常常是最庸俗的,互相設法沾光,沾不上光就翻白眼,甚至你生活中最大的困難也常常是親戚們造成的。親戚往往不如朋友對你真誠。”


人生在世就是活在一個大染缸裡面,跟著什麼顏色的人在一起,就會變成什麼顏色的人,說出什麼顏色的話。物以類聚人以群分,我們都希望跟著好人走,可是親戚關係,我們沒法選擇,不管好壞,我們要一併收下。莫言在《豐乳肥臀》中詼諧地解說親戚一詞:這親戚,聽起來怪神聖的,可仔細一想,所謂親戚,都建立在男人和女人睡覺的關係上。所以,跟親戚相處,更要慎重。


如果說中國是一個熟人社會,親戚卻是你最熟悉的陌生人;如果說中國正在步入陌生人社會,為什麼熟人還是這個“陌生人社會”的通行證?


親戚相處重要的是真心相待,如果整天抱著算計別人,嚮往別人的生活,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親戚也一樣,農村裡有句老話:親戚不交財,交財屎💩出來,真是,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有的時候,親戚之間有些事情處理不清,可以這樣說比仇人都壞,什麼親不親,一切都是扯蛋。


兩姨親不叫親,死了姨姨斷了根;姑舅親才叫親,打斷骨頭連著筋”是真的嗎?現在的社會都是人情社會,熟人社會,”見面三分情”,做為我們每個普通百姓來說,真心換真情,五兩對半斤,親戚朋友之間多走動,多來往,用真心待人,不要總拿血緣關係來說事,反而會帶來不好的結果,親戚之間相處最重要的要做到以下幾點,不是親戚也勝似親戚。①,親戚之間,不要輕易借錢,親兄弟明算賬,是說即便是兄弟之間,兩個人之間也不要有糾纏不清的資金往來或者債務糾紛,不然就算是親兄弟,也會因錢的糾紛而反目成仇,這樣的事情現實生活中太親戚之間。②,該客氣的時候,一定要客氣,君子之交淡如水,親戚之間的交往也應該有這樣的覺悟,才能長久。該客氣的時候一定要懂得客氣,千萬不要真熱情和假客氣傻傻分親戚之間。③,講究的是互惠互助,講究雙方對等,窮在鬧市無人問,富在深山有遠親;有酒有肉多兄弟,急難何曾見一人?人情似紙張張薄,世事如棋局局新。看到這樣的話,是不是覺得很扎心?覺得也太世態炎涼了?不清。你就想多了。④,努力提升自己,讓自己強大起來,大家都很現實,社會就是這樣,不是大家勢力,牢牢記住“窮不走親,富不回鄉”這個道理,只有這樣,什麼樣的親戚都是可以相交的。



橄欖劍社會


歡迎評論,敬請關注!


解千愁


說到親戚這個話題,那咱們國家絕對算得上是有著世界上最為複雜的親戚關係了。之所以農村老話裡講姨父,姑父和媳婦兒是三不親,主要是這三類人和你不是親屬關係。過去古代社會講究血親和姻親。血親是真親,因為這是由於血緣關係而產生的親屬關係;但是姻親就不一樣了,姻親是基於社會規範所產生的一種親緣關係,是因為婚姻才成為了親屬的,所以這樣的親緣關係遠比及血親關係,往往會因為各種錯綜複雜的利益而被割裂。姨父姑父和舅媽原則上是外人,和你沒有什麼關係,自然也就不親了,自古以來就是這樣的!隨著社會的不斷快速發展,現代社會的中國家庭實際上是不斷縮小了,尤其是在城市裡基本上都是小單位的三口之家!傳統那樣的大宗族幾代人共同聚居在一起的家庭結構越來越少了,這也是現代社會文明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畢竟物質文明越是高度發達,人就越是強調個性的解放嘛!而在現在除了親爹媽親以外,姨媽姑媽和舅舅也都不怎麼親了,因為人家也都有自己的小家庭,所以現在誰跟誰之間也沒有過去那樣的親情了,幾家人聚在一起其樂融融的場面更是少的可憐,趕上逢年過節大家聚在一起也是因為沒有辦法,其實也都是逢場作戲,結束以後各回各家!這年頭我看就是錢很親嘛!


駿景農業


這話不假,其實是這樣的。

有人還說姨親不算親,姨老表都比姑舅老表要遠一點。像這樣分,就容易理解這個三不親了。姑父姨父舅母都算外人,根本就沒有親,這裡既指沒有血緣關係,也指關係比不上舅舅,姑姑,姨娘那麼親。

當然關係好壞還是看緣分,毫無關係的只要有緣,都合得來。親戚再親,往往是非,交惡的都是親戚朋友和鄰居。最近的才會產生矛盾。

看到多少人的親戚因為三種事發生反目的,一種是父母生病,一種是買房借錢,一種合夥做生意。本來是因為親戚走在一起,結果因為親戚反目成仇。

親戚只要有了貧富,就會有疏遠。親戚能成事,也能敗事。很難說親戚是親還是不親,叔侄算是親的吧,幹仗的多的是。


乙丙丁6


農村俗語“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真的不親嗎?

在農村生活的人非常重視親戚,他們對家族的意識非常重,親人之間的規矩也非常多,而且有很多農村,同個村的人都是一個姓,有些可以算的上上幾輩都是親戚,那麼這麼大的村子,親戚之間都是一樣親的嗎?其實不是,親戚也有遠近之分,尤其在農村,把血緣關係看的更重要。不知道大家有沒有聽過“人有三不親,姨夫姑父、舅的媳婦”是什麼意思呢?



這句話說的是,每個人都有很多親戚,各式各樣的,也有親與不親的區別,其中就有姨夫,姑父還有舅舅的老婆是不親的。雖然說沒有血緣關係的,姨媽是媽媽的姐姐或者妹妹,是媽媽那邊的親戚,姑姑是爸爸的姐妹,是爸爸這邊的親戚,都是有血緣關係的,而姨夫和姑父是外家人,雖然結婚了有親戚關係但是沒有血緣關係,舅舅的老婆也就是舅媽,也是如此,所以血緣關係上自然不是很親的。姨夫姑父舅媽雖說沒有血緣關係,但是大家都是親人,家庭關係要是處理的不錯,大家還是可以開開心心一起生活,這是大家所希望的,



沒有一個人可以獨自的生活在世界上,都必須有親人,朋友,而這種親情感情是這人世間的非常重要的。以上分析是我個人觀點希望對你們有所幫助,如果你有不同意見可以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一起學習一起探索。


賣煎餅的小夥


農村這說法我覺得欠妥,這說法典型就是有奶就是娘沒有兩樣了,姑父、姨夫、舅媽雖然和自己沒血緣關係,但他(她)們是你有血緣關係的另一半啊,和你的姑姑、姨媽、舅舅畢竟是一家人,也是你表姊表妹、表兄表弟的父親或母親啊,怎麼能說三不親呢?

現實社會里,這種情況我們村有一個,他舅母比他舅舅都好,他母親生病,他舅母主動借錢他家,而他舅舅不肯,找原因說他家要辦酒用錢,最後他舅媽幫他們在外面找了兩萬借給他家,所以親戚就是親戚,不能因為血緣來定親或不親,一家人就不說兩家話,俗話說得好,百年才修的同船度,更何況是血緣關係的家人,也是親人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