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現在很多農村年輕人都抗拒幹農活?

老梁話三農


現實生活中,每個人都在為生活奔波,都在想著怎麼賺更多的錢,生活在農村的人受的文化不同只能過著適合他們的日子,民以食為天,想法不同,做法也就不同,至少目前社會中還是有一些在農村打拼的年輕人,或許出於某種原因,至少他們有著不錯的目標和理想,在農村幹活要正視自己的看法,其實勞動是最光榮的,從古到今,也只有勞動才能過上好日子,社會問題會慢慢得到解決,相信年輕人會慢慢的融入到農村的勞動中去的,只是時間的問題。


農夫春哥


不是抗拒而是不會,你說說我們回農村給爺爺奶奶做個飯,放個牛那也不叫幹農活啊…
其實像我這樣的農村年輕人,根本就不會種地,你要說隨便種點花花草草,種點小菜什麼的,那算種地,那算做農活嗎?

參與完整的種水稻的過程,沒有過,再種地前算好面積和產量,知道在對應時節要做什麼事情,這些我都不知道,不僅我不知道,我幾個發小,初中高中同學,壓根就沒幾個知道的。

而且我的小夥伴在老家的那些,除了我們一些學農業的,其他沒有一個是專門搞農業的,說白了,在我們那年輕人即便留在農村,也沒幾個會種地的。

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們小時候,爸媽都是讓你好好讀書的,除了割稻曬穀子的時候會幫忙,插秧,等到我們高中畢業上了大學,還有幾個學種地的(除了專門獨農業大學的),畢業後回農村種地,有幾個可能?

每戶種的農田也並不多,在現代社會,基本不可能單純靠種地為生(當然有風景好的,搞農家樂、旅遊業、種水果,不過還是以50/60歲的人為主導)。

而現在的小孩就更了不得了,老一輩已經大部分幹不動農活了,水稻不種了。

我們這一代都出去了,也不會種水稻了,自己吃的蔬菜倒是會有種的,然後我們這一代的下一代(當然本人單身,沒有下一代),恐怕連種地的機會基本沒了。

當然這是我們那的情況了,其他地方的情況就不清楚了。

另外農業要多掙錢,那得有規模或者針對性的經濟作物種植才有的多掙,我國以前大多數是小農經濟

其實農村種地的人少了,土地整合形成規模,那麼機械化生產、規模生產的成本和收益差才會體現出來,以後的農業生產,應該會產業化、專業化、規模化發展。

當然最終會變成什麼樣不好說,人口的流動,城市生活的壓力和吸納力,農村勞力的流失程度也確實會產生問題。

反正我這樣的,最多以後退休或者隱居後回老家養老,也不會專門的種地,最多種些蔬菜自己吃或者自己種著玩玩,除非在城市攢夠了錢,否則回農村也難以種地養活自己的。

感謝您的閱讀,如果您覺得我分析的有理,歡迎關注我的頭條號,能給予點贊、評論、分享就再好不過啦,GLF顧流芳將長期發表自己的一些個人觀點我們一起共同交流與學習,再次謝謝您的支持!

農人顧流芳


你好,不請自來,我就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現在的農村不是年輕人不會幹農活了,是願不願意乾的問題,現在隨便外出打工,不管幹點什麼活,也比在家幹農活掙得多啊

首先,時代變了,人也要跟著變啊,現在很多地方都是機械化了,像以前的牛耕地也越來越少見了,現在的90後,00後哪見過這些啊,在我們老家這邊,我爺爺拉個牛在路上走,都有很多的人去拍照,很好奇,即使是生活在農村裡的孩子,父母也比較疼孩子,也不會讓他們幹這些農活的,不像以前70.80後,也許上完學回來,晚上還得幫著父母幹農活,這些都是我的父母講給我聽的。

而且現在這個社會,有些家庭教育是,只要孩子把書念出來,也就出人頭地了,其他的也就不用管了,上初中,高中,大學一般也都住校了,更談不上幹農活了,即使沒有把學念出來,也會選擇出門打工,這是很真實的,我自己就是這樣,年輕人在家種地有什麼前途,種地掙得少,時間也長。

現在在農村裡面幹活的,基本上都是5.60歲以上的老年人,年輕的也有,但屈指可數,還是那句話 ,不是我們年輕人不會幹農活了,而是幹農活連最起碼的生活都維持不了,誰還願意去幹呀,如果幹農活和打工差不多,那肯定會有更多的人會幹農活,願意幹農活



天漢小鎮


你的這個提問,的確反應了目前農村的現狀。我就是農村人,一個八零後,不知道能不能歸到年輕人的行列。我是農村長大的,曾經也接觸過農活,但是已有幾年時間沒摸過農具了,要是讓我乾點農活,還真不會幹。我想,更別指望九零後,零零後去幹農活。

我也一直在思考這個現象,到底是什麼原因讓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幹農活呢?

我覺得,首先是農村耕地的減少,讓很多年輕人失去了體驗農活的機會。我們小時候,總有種不完地,幹不完的活。那時候耕地多,家裡人手總是不夠,記得七八歲開始,每逢大人犁地,我就帶著個籠子跟著後面拾土豆。後來農村實行退耕還林,還草。人覺可耕地減少,再也用不著我幫著幹農活了。也是從那時開始我慢慢忘了怎麼幹農活。

二。我們小時候,放學回家,或者寒暑假都會花很多時間幫大人幹活,而且學校每年特意安排勤工儉學活動,就是讓我們從小養成參與幹農活的習慣。而今,學生的學習負擔越來越重,總有寫不完的作業,上不完的補習班,放學也好,放假也罷,都要一門心思把時間放在學習上,根本沒時間來接觸農活。所以現在的年輕人,別說幹農活,有些連五穀都認不全。我孩子今年13歲了,有一次讓他去地頭拔點蔥回來,結果他扒拔回來的是韭菜。

三。幹農活收益低,對年輕人沒有吸引力。聽我父輩說,六幾年的時候,豬肉五毛錢一斤,小麥 2毛多。現在豬肉價格漲了30多倍,而小麥才漲了5倍。什麼都在漲價,就是糧食不漲價,人們種糧食沒有積極性,除了年齡大的別無選擇,誰還願意種地呢?誰還願意讓自己的孩子學著種地,幹農活?這樣一來,會幹農活的就越來越少了。

我們是農業大國,農村人口占七成多。會幹農活的人越來越少了,並不是好現象。因為我們國家多山區,少平原,不可能和歐美等國家一樣,完全實現機械化和規模化,年輕的農業從業人員的不足,很有可能影響到我國農業的穩定和糧食安全。所以你提到的這個問題,應該得到大家的高度重視。

其實,農村,農業,並非沒有發展空間。只是我們很多人的思維還沒有跟上形式。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已經不滿足於吃飽,而是更在意吃好。所謂的吃好,就是吃得健康,吃得綠色。農村環境優美,遠離汙染,具備生產綠色無公害產品的條件。這樣的產品,正是很多城市居民特別喜歡卻又不知道在哪裡購買的好產品。如果我們能夠通過學習解決好銷售問題,建立起"種養銷"通道,那麼農村的天地一定是海闊天空,大有作為的。當農村可以實現年輕人的價值,可以得到可觀收益的時候,就會對年輕人產生吸引。更多年輕人會主動參與農村的勞作,要不了多久,一定會成為幹農活的好手,也會成為振興鄉村經濟,帶動農村發展,農民增收的主力軍。


精彩漢中


很高興有機會來回答這個問題,我是一個生活在農村的中年人,親身經歷了從手工乾乾農活,到半自動幹農活,到現在的簡易全自動,因為我們現在還沒達到全自動,所以只能說現在的農活是簡易的全自動,

這種幹農活方式的變化,根本原因是生產力的發展,推動了社會的進步,從而解放了人們的雙手,解放了雙手,才能去做更有價值的東西。年輕人不會幹農活,這是社會的進步,人類文明的發展,是社會正常發展的必然結果,

在1980年之前,在農村基本上都是全手工幹農活,唯一能幫忙的就是家裡喂的牛,馬。種植一季做物,用肩扛一些土雜肥,在用紮腳或鐵湫一點一點的翻地,一個人一天最多翻0.6畝地,翻完後整平地,然後在播種,用人拉著播種的簍,現在很多人根本就沒見過,播種後壓種,這幾道工序才把小麥種到地裡,再說一下收割,打糧過程。人工用鐮刀一把一把的收割,連秸稈一塊拉到壓平的空地,也叫做打場,經過翻曬幾天,挑個好天氣用石磙壓麥子,。在翻曬期間遇到下雨天,就又受罪了,壓好後還需要楊場,藉助自然的風力把麥子外皮吹zz走,單純這收割季節都需要20多天,這樣手工幹農活,一個人只能種植3畝地,三畝地能產出多少價值呢?,到95年左右,農村個人開始有了小型拖拉機和簡易割麥機,還有脫粒機,這種生產力的進步,解放了很多勞動力,這種情款一個人可以種植10畝地左右,.到了2015年農村基本上都是採用聯合收割機,翻耕播種一體機,化學除草劑,大大解放了勞動力,一個人可以種植30畝地,發展到現在的農村,土地開始流轉,實施規摸化種植,搞土地承包制,一個人可以種植幾百畝地,只是單純的僱傭工人進行機器操作,根本不在以人工幹農活為主了,你讓這些年輕人學做農活,還有什麼用呢,所以說現在的年輕人不會幹農活是社會發展的必然結果,是社會的進步,符合社會發展規律,







泥巴哥


我是一個出生在農村的80後,小時候家裡父母基本都是在家務農,然後家裡還有爺爺。基本上每年的農活就那麼多,有三個勞動力的時候,父母基本也很少讓小孩幹農活。

直到10歲的時候,父親開始外出打工。然後我也會幫著媽媽做飯,洗衣服,掃地。那時候家裡面到季節還養蠶,還會幫著喂蠶。基本上家家戶戶都會養豬,養牛,養雞。餵豬,放牛,餵雞這些活都會幹。那都是童年最美好的記憶!

我們那裡比較重視教育,不管家裡面的男孩,還是女孩。只要學習好,父母基本一直供著學習。即使學習不好的,大多數也初中畢業了。然後再通過技校,或者親人帶出去大城市打工。很多大城市打工的人,基本都適應了城市的生活。只有到過年,過節的時候,才回到農村。

現在農村基本很少人靠種田,做農活為生了。農村的年輕人比較少,而且很多農活基本都機械化了。所以年輕人幹農活的越來越少了。


美衣多


規模太小了,成本大效率低,自己做太累,請人做會讓你輸的內褲沒有得穿。高大上的大規模農業也不是一個農民玩的起的事,天方夜譚,也不符合實際。一個農民最適合經營50畝一200畝地,自己勤勞一點,還能養兩三勞動力,如果項目選對了或者碰到行情了,利潤還是可以的。我承包了200畝地,100畝經營養殖(養魚),年收入20萬元左右,請了2個工人管理;另一百畝種殖:龍牙百合,玉竹,大祘。種殖是輪換,因為當年種了百合的地,第二人年是不能繼續再種殖百合的,要三年以後。這樣子經營風險小,碰到行情利潤也很好,最大的缺點就是不符合政府的補貼政策,所以沒什麼補貼。


梁小業528


問題很簡單,從小沒有幹過農活,再加上生活水平的提高,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幹農活。寧願出去外面打工,就這樣一年兩年的過去,看到太陽就害怕,最後就說不會幹了,不說別的,講一句難聽的是人都會幹農活,只是你還沒有到那個點,當你遇到十塊錢都拿不出來的時候就知道了。現在這個社會沒有文憑,沒有技術,沒有依靠。到了山窮水盡,自然就會明白,我說的有沒有道理,因為我爸就是這麼過來的,當年我爸帶著我哥出去外面打工,在等車的地方,哥哥說肚子餓,說要吃麵條,那時老爸身上只有坐車的錢,哪裡來的吃飯錢,當時老爸說,等到了我們再吃,到現在還在我的記憶裡,人如果到了那個地步我想沒有不會幹的。一家老小,等著用錢,你會怎麼辦!想想都是淚,趁年輕好好努力吧!不求有多富裕,但求過得去,努力吧!加油!我的農村生活,我是蓋竹園小樂。謝謝觀看。下期再見。


蓋竹園小樂


現在的農村和我們小時候的農村已經完全不一樣了(我是87年的)……我們小的時候老百姓種莊稼基本上還都是靠人力,那時候機械化不發達,老百姓也沒有錢去買那些高科技的機械,都是靠人出力,一點一點的靠著天氣在田地裡討生活。現在都是機械化作業,種地收莊稼那都是幾天就可以忙完,那空閒自然也就多了。空閒時間多了老百姓就會想著怎麼樣利用這些空閒時間去掙錢,所以大部分的有力氣的年輕人也都選擇外出打工,在大城市待的時間久了,見的世面多了,也就不喜歡,不習慣農村的生活。更不用說讓年輕人種地了……自然現在的年輕人也就不像以前了,他們吃不了那份苦。


鄉村煙火


我是個80後 我小的時候就下地幹活 割草 放羊 割麥子 撿麥子 插水稻 這些都做過 現在都三十了 也受過苦 受過累 知道農村人確實不容易

作為現在的年輕人 90後 00後 他們幾乎都沒有經歷過那些苦 他們的爸爸媽媽都挺年輕 什麼重活 累活都不讓他們幹 主要是現在機械已經代替了人工 以前我小時候 沒有收割機 都是用鐮刀割麥子 用車拉回家 還要用石錕壓好多 才能把麥子弄乾淨 裝入袋子 現在有了機械化 就一個人可以收割好多地 根本就不需要好多人 這就促使現在的年輕人 不下地 不管家裡多忙多累 他們也許知道 也許不知道 也不回家 也不去地 所以年輕人學技術的太少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