拋棄了陰陽五行學說的現代中醫是科學嗎?

科學探索菌


陰陽五行學說當然不是《黃帝內經》的理論核心。祖國醫學的理論,有兩種截然不同的思辨。其一,是佔據了領導地位的部分中醫,用當時政治上占主導地位的鄒衍陰陽五行理論來指導中醫臨床,它的很多概念出自臆造。而最早的五行理論,出自洪範的五行五材學說,其對應的內臟,與鄒衍陰陽五行理論對應的內臟,是不同的。這種自相矛盾的理論,在內經後期著作裡比比皆是。今天的中醫學院、中醫藥大學所教育的,大多數都是這個體系。它自然不能用於臨床。為避免臨床遇到重症而用藥錯誤,引起重大事故,中醫學的先輩,迫不得已,用各種補氣養血的滋補藥材來提高、培植人體體質。此類理論、處方,即治不好,也治不死病人的所謂中醫。

其二,為《靈樞/九針;本輸;經脈》所論,以十二經辨證為根本辨證指要,配合穴位刺激療法。這是中醫學對治疼痛不適的常用方法。然,今人以針灸大成所述替代內經體系,造成所謂古法不能治今病,讓十二經脈辨證蛻變為所謂經絡辨症療法。誠所謂一蟹不如一蟹。這種原本對治所有疾病的中醫學基礎診療技術,也就變成了僅僅能對付外傷科疼痛的輔助療法。而祖國醫學真正的診療體系,是以醫聖張仲景大先師所創建的陰陽六經辨證,它是以先辨陰陽(冷暖),再辨六經(凡有發熱症狀的,歸屬三陽;凡無發熱症狀的,歸屬三陰),然後再深入到每一個方劑,其複雜症狀,以兩到三個方劑合用,或者在一個方劑裡斟酌加減其他的方子中的藥,形成整體思辨特性,創造對治人或者說是人體這個整體,來治療疾病的。這裡面,有陰陽辨證、四季辨證,有六經辨證,也有根據局部症狀的單方單穴特效辨證。無論從傷寒論還是靈樞,其陰陽五行理論所辨證對治的技術,都不是主流臨床方法。因此,可以這麼說,脫離了鄒衍陰陽五行政論色彩的所謂陰陽五行理論,祖國醫學採用傷寒論六經辨證思維,採用靈樞十二經辨證思維,反而會變得更好。反而更容易進入臨床。


行者檟肅霜


中醫雖然離不開陰陽五行,但有時並不複雜的疾病,並不需要用上陰陽五行理論。中醫治病,講究的是陰陽平衡,金木水火土五行相生相剋。無形之氣為陽。有形之質為陰,氣屬陽,血為陰,氣血調和陰陽平衡,百病不生。氣血相依,理氣先理血,氣行則血行。肺屬金,其色白,肺主皮毛。肝屬木,其色青,肝主筋,性喜條達。腎屬水,其色黑,腎主骨。心屬火,其色紅,心火溫暖腎水滋養全身。脾屬土,其色黃,腎為先天之本,脾為後天之本,先天不足後天補。金生水,水生木,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又生水。金克木,木克土,土克水,水克火,火克金,金又克木。相生相剋,循環往復,週而復始,生生不息。比如肝病,肝腎同源,腎水為肝木之母,肝木為子,腎水為母,子不足則盜氣於母,治肝要健腎。為了提防肝木侮脾土,治肝先理脾,脾胃健運,飲食得消,舒肝理氣,條達肝木。中醫治病是系統性治病,系統性治病離不開陰陽五行原理。當然,有些不復雜的疾病,比如外感病,只要辨明是風熱外感還是風寒外感就行了,風熱外感施以辛涼解表藥,風寒外感則施以辛溫解表藥。象一些並不複雜的疾病,則不需要陰陽五行原理,只要辯證施治對症下藥,照樣是科學。現代醫學從中藥中提取有效成份,只要是科學提取,也照樣是科學,比如,複方甘草酸苷,就能清解肝臟溼熱,屠呦呦的青蒿素治瘧,這些都是中醫現代化,中醫現代化科學制藥,對症治療,安全有效,也是科學。總之,中醫治病,有些需要陰陽五行理論,有些則不必用到陰陽五行。中醫科學,非短小篇幅能論,只《中醫入門》一書,就夠我們學習很長時間。





66華99


拋棄陰陽五行還叫中醫嗎?不叫!陰陽五行是種數理計算一樣的工具。拋棄陰陽五行就成了中藥西用了。現在人們發展中醫的方向正在走向中藥西用之路。那麼陰陽五行在中醫裡是如何運用的呢?如果你感覺不舒服,自己感覺自己有病,去醫院又做了各種檢查又查不病來,那麼可以通過中醫望診和脈診說出你身體那裡不舒服,通過了解你的生活習慣和飲食習慣,得病時間與天氣情況分析出你得病原因。人的身體隨季節變化,陰陽五行把身體內外上下五臟六腑劃分出來,把季節天氣情況和飲食習慣,再把情志放在一起計算就能得出你生病的原因,在準確用藥病就解決了。你說是我科學還是儀器科學呢?中醫本身就是超前科學!拋棄了陰陽五行就不是中醫了,就是中藥藥理學了。中醫不是藥理學,藥理學只是中的一個組成部分。現在很多中醫人把中醫藥理當成中醫,忽略了真正的東西中醫陰陽辨證理論。還有經方派,用症對應方子,連藥性都不懂,藥理學與中醫在中醫學院是分開的,中醫不懂藥性,知藥性不懂中醫。中醫學院學習陰陽辨證也只是皮毛,博士生畢業也沒能學懂,也只能去上電視講養生,這就目前中醫狀況。教授自己都不懂怎麼能帶出真中醫來。


中醫153394072


中醫不可能拋棄陰陽五行學說,這兩句話沒錯,而是事物的本源,而且是覆蓋東方思維邏輯的本源。簡單的說陰陽是什麼,就是事物本身的一分為二的問題。世間萬物都有兩面性。五行是什麼,是說明時間萬物都是有聯繫的,而這種聯繫方式是相生相剋的關係是符合東方人思維邏輯的,比如一物降一物就是這種體系的。這個理論沒有問題,雖然簡樸,確是離真理更近。大道至簡。為什麼現代人不理解呢?這就是知易行難,知行難合一。如果能拿這種古樸的理論來分析萬物的話,是需要悟性的。就像圍棋,規則簡單,高者寥寥,自古不易。能拿陰陽五行屬性看世界,那是天機,拿它看人的疾病,那是病機。天機不可洩露,實際情況也很難洩露。病機也是如此。所以一本傷寒論讓一代一代的研究而不破,現在也不過時,確實是世界少見。醫學界也一樣,就是學了五年的中醫,卻不知中醫是什麼,甚至否定中醫的大有人在,那是因為不是人人都有的悟性。日本漢方學家大冢敬節的話我深有體會,他1929年畢業於熊本醫學專科學校,一開始對漢方不以為然,最後卻為中醫事業孜孜不倦了一輩子,而樂此不疲。他說,中醫思維方式符合我的心性。


五嶽42188314


既然提到陰陽五行,我想對陰陽五行根據中國的文化作必要的說明:陰陽本是我國古代哲學思想。在《內經》以前早有記載,《周易繫辭上》提到:“一陰一陽之謂道”,就是古代兩點論。如《老子·下篇》提出:“萬物負陰而抱陽,衝氣以為和。”就是陰陽相輔相成論;《春秋左傳》:伯陽父曰“陽伏而不能出,陰迫而不能蒸,於是有地震”,即“陽”為“陰”所鎮壓,迫使它不能上升,而喪失了自己的處所。“陽”為了突破“陰”的包圍,於是便爆發地震使自己發洩出來。此與現代地震起因——地球膨脹(美·科學家馬丁·科古斯)之說互發。可見古人所講的道理是從實踐中產生的。能說陰陽學說不科學嗎?在下面談談古人對五行學說的認識:《漢書·律曆志》曰:“五星(天上的五大行星)合於五行”,《尚書·洪範》曰:“五行:水、火、木、金、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愛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作辛,稼穡作甘。”說明我國青銅器時代的人們,認為宇宙間的一切事物,均由木火土金水五種最基本的物質運行和變化所構成。它們是日常生活中的必不可缺少的東西,所以五行之說的基本觀點是唯物的不是唯心的,也是科學的。科學的東西我們為什麼要拋棄呢?世上無根之木無源之水是沒有的。


醫林一尹


五行說的是人體的物質客觀性,人體雖複雜,但概括起來也就是五臟為主的器官而已,六腑則是它們的副手,把千變萬化的人體要言以蔽之;陰陽則是說這一切變化,不過是陰與陽一對矛盾的對立統一而已。寒為陰,則熱為陽;裡為陰,則表為陽;虛為陰,則實為陽。舉例說,如黃疸病,身目明黃者為陽,晦暗者為陰;小便黃赤大便秘結者為陽,小便清長大便溏者為陰。中醫看問題,不是以內察內,而是以外察內,不管你裡面這紅血球白血球血小板,不問,就看唇口色白還是色紫,色紫為瘀血停滯,為實邪,屬陽,色白為心血不足,為虛,屬陰。撇開它們的具體性質而歸結出它們的共性,再以陰陽對立統一規律去轉化矛盾。陰陽二字就是解開人體疾病的萬能鑰匙。這種處理矛盾的思維方式,是人間最簡捷明瞭的銳利武器。也就是常說的“一分為二“哲學觀點。看看全世界除了馬克思為代表的大思想家外,誰還有那本領?西醫走了另一個極端,往分子層次鑽、離子層次進,X光不行,非要再用高倍電子顯微鏡拍CT不可,追蹤到這裡有結節那裡有癌細胞,搞得草木皆兵,到處人人都成了癌症患者,簡直就沒有第二個病了,象軍隊操練兵馬那樣,喊個口令,大家統統都一天一時一刻全得上癌症!這就荒唐可笑到極點。它不是唯物辯證法,而是形而上學,是徹底的唯心主義。有那樣的滑稽事嗎?還自詡為“科學體系“,讓人捧腹不止!


用戶暖心好男人


中醫是基於陰陽五行哲學體系的醫學。離開"陰陽五行"學說為指導中醫就如同盲人摸象不知其整體全貌。因為中醫學是"整體″醫學,普遍聯繫的醫學,"天人合一"的醫學。因此中醫學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作為中醫基礎理論的指導,如果離開或拋棄中醫就失去了科學性了。

"陰陽五行″學說是中國古代哲學體系。它闡述的是物質的存在及運動發展變化一般規律,也可以闡釋,人體生理及病理發展變化的一般規律。中醫只有掌握了人體生理病理的一般規律,才能抓住病機,才能譴方用藥,為人治病。例如中醫學當中的"辨證施治"原理就是先決陰陽再辨表裡虛實寒熱,就是所謂的"八綱辨證″。

而"五行″學說,則是中醫藏象學的理論基礎。中醫學認為,人的五臟六腑,是相互聯繫的,相輔相成的關係,是既對立又統一的關係。就是我們常說的,"五行"相生相剋的系。

五臟與六腑,既能相互支持,又能相互制約,最終達到陰陽平衡的健康狀態。中醫的任務是什麼呢?就是完成對人體陰陽失衡的調節,使人體的陰陽相對平衡。因此,中醫學當中描述人體的健康狀態是,"陰平陽秘,精神乃至"。

而現在西醫,就是缺少人體的整體觀念,因此總是導致,頭痛醫頭,腳痛醫腳的現象發生。

中醫學是科學的。這是經過幾千年的臨床實踐驗證了的,在此無須贅述,而"陰陽五行"學說恰恰就是這個臨床實驗的理論先導。因此,中醫學無論是過去,現在,或是將來都離不開"陰陽五行″學說的這一哲學體系的科學指導,拋棄它中醫學將失去生命力!






睛雪山堂


陰陽五行,是中醫《黃帝內經》的“理論”基礎。拋棄了陰陽五行,等於斷了中醫的命根子。

陰陽五行,本來出身就不正。

先說五行。《尚書大禹謨》實為“六行”:

禹曰:“於!帝念哉!德為善政,政在養民。水,火,金,木,土,谷,惟修。正德,利用,厚生,惟和。九功惟敘,九敘惟歌。戒之用休,董之用威,勸之以九歌,俾勿壞。”

《尚書洪範》去“谷”,變“五行”,五行配五味,但無五行相生相剋之說:

一,五行:一曰水,二曰火,三曰木,四曰金,五曰土。水曰潤下,火曰炎上,木曰曲直,金曰從革,土爰稼穡。潤下作鹹,炎上作苦,曲直作酸,從革你辛,稼穡作甘。

有人說。《黃帝內經》運用黃老之術。然而,老子《道德經》雖有“萬物負陰而抱陽”,卻極力反對五行: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戰國鄒衍納陰陽與五行為一體,作《終始》。秦始皇推崇五德終始,以周為火德,秦為水德,水克火,天命如此。然而漢劉邦不以為然,直到漢武帝,以漢為水德。

孔子曰,道不同不相為謀。儒家《易傳》卻用陰陽家之道解《周易》八卦,但《易傳》無“五行”之說。

漢武帝,相信五行之說。《史記日者列傳》,五行家為占卜家之一。漢武帝召眾占卜家問,某日可取婦乎?眾佔家說法不一,最後,五行家之說正合皇上之意。制曰:“避諸死忌。以五行為主”。於是,堪輿家,建除家,太一家,天人家,等等都不行了,而五行盛行。


趙日金141


陰陽五行是中醫中的一部分。這個以黃帝內經為主的重五行思想,以傷寒論為主的重六經,用的來說不管五行還是六經,都是在闡述陰陽的變化。

木火土金水,木主疏洩,火主宣發,土主運化,金主收斂,水主封藏。木生火,土生土,土生金,金生水,相生作用就是春夏秋冬包括長夏四季的順時變化。

相剋制的,金克木,收斂作用剋制疏洩作用。火克金,宣發作用剋制收斂作用。不要把它看成金屬,木頭河等,這樣找不到答案的。

在人體方面,春夏,疏洩宣發作用開始加強,秋冬,收斂封藏作用開始加強。比如出汗,就是疏洩作用,不出汗,就是收斂作用,人體一直處於一個調節狀態的平衡,不至於出汗過多,也不至於一直不出汗,體溫始終在一個正常單位內波動,都是五行之間相互制約制衡的結果,2000年前看不到人體身上的激素,啥甲狀腺激素,促甲,生長等,不懂這個。

中醫研究的就是現象找規律。然後再通過這些規律的總結。指導人養生,日常生活和治病。所以說中醫是門自然科學。如果說打自然的現象都不科學了,那還有啥是科學的?[靈光一閃]




醫界小蝦米


我把這個問題置於太水的範疇屏蔽掉了,卻又頑強的冒出來了。既然問得這麼誠懇,交流一下也不妨。我為什麼認為這個問題太水呢?首先是現代中醫拋棄了陰陽五行學說這句話本身就不存立,因為陰陽五行學說是中醫認識疾病的方法論,中醫的髒象學說,經絡學說,方劑學等基礎理論知識都建立在其基礎之上,拋棄了這一基本方法論,那還是中醫嗎?儘管題主冠以現代二字,那也不是中醫,因為中醫和西醫的本質區別並不在儀器設備和藥物成份上,而是在分析認識疾病的方法上。其次這個題目因邏輯混亂導致語義不清。拋棄陰陽五行學說與現代中醫是否科學不存在因果關係,這叫不知所云,免強回答只能算狗扯羊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