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1)

春節假期,本可如往年一般,走親訪友,宴席滿滿。談天說地,觥籌交錯……都可以很好的讓緊張的心情得到放鬆,也可以讓本來潛藏在家庭中的矛盾繼續潛伏。


雖然作為心理工作者,但事實上,我也深知,每個家庭都有其各式矛盾。但只要不點燃導火索,不按動彼此內心的按鈕,一切都可安然無事。直到子女返程,假期結束。又可以開始一年有一年的循環。


然而今年的冠狀肺炎爆發,既沒有了走親訪友的機會,又延長了假期家人相處的時光。對於本來幸福的家庭,無非是多了幾天休息的時光。而對於一些潛伏在家庭內部的心理“疫情”,也就爆發了出來。


其實說來,這條導火索,也很好理解——閒。


閒,則生事。當人們無聊到數瓜子,朋友圈翻了一圈又一圈,也有更多的時間看著自己“學習不上進的孩子”、“討人嫌的老公”、“讓人感到尷尬的父母”……


最近樹洞答疑中提問家庭問題中眾多,摘取一二,廣而分享。望作為一劑家庭免疫藥物,供參考。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1)


放假歸來,怎麼看都不順眼的孩子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1)


解答:

之前曾有一篇文章,我說過家庭的話題:家庭的問題,從來不是一個人的問題。往往都是“一個願打一個願挨”。


在面對長不大的孩子面前,必須要我們自己反思的第一個問題:長不大的孩子背後,往往有不允許其長大的父母。


孩子在學校的時候,生活是否可以自理?即便不能自理,如果她今天出去參加聚會,或者要見心中的男神時,是不是仍然邋遢,不在意形象?


很多時候,你會發現,作為父母,我們和孩子從來沒有聽到過彼此的想法。


父母的願望往往是:“你應該和我一樣,起居有時,作息有律。”而孩子內心的聲音是:“我就想按照我的方式活著,哪怕這種方式不是你喜歡的。”


即便我個人作為父母,也會站父母價值觀的隊。

但是我真的無法忽略一件事——當孩子看不到問題的時候,他是不會發生任何改變的。

大多數的人性都是不見黃河不死心,不撞南牆不回頭的。父母年輕的時候也不是惜命的人,往往也都是到了突然覺得自己身體不如從前了,才會開始“起居有時,作息有律”。


更何況,她還有一個幫助她“擦屁股”的你。每次不都是家長一邊罵罵咧咧,一邊勤勤懇懇的幫忙收拾?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1)


價值觀的差異加上“一唱一和”的你,構成了當下家庭關係的平衡——“好吃懶做”且安於現狀的孩子匹配恨鐵不成鋼且“剪掉孩子飛翔翅膀”的父母。


活兒都幹了,怨言還是最多的,所以往往家長是最痛苦的。


如果想要改變,必須打破現有的平衡:痛苦轉嫁,才能促進改變。現在痛苦的是家長,必須讓痛苦轉嫁到孩子身上。


解決方案一:成人意識,建立界限


心理成人的基本原則:經濟獨立+平等溝通


父母首先要分清角色和現實——成年的標準等於為自己的人生負責。


這件事其實最好應該在孩子18歲生日前後,最好是當天(比較有儀式感)和孩子探討:“你認為什麼樣的狀態是成年人應該有的狀態?”


進而詢問並探討以下問題:

“如果你成年之後,你希望和我們是什麼樣的關係?”


“我們來設想一些情景,比如你假期回家,你已經是一個成年人了。你會怎麼樣來安排你的時間,你會怎麼和我們相處?”


當然,也要做一個溫暖的說明:“爸爸媽媽今天和你探討這些,並不是不愛你,也不是不想要你了。而是希望你可以對你作為成年人這件事有自己的想法和概念。我們也會有自己的情緒,也怕到時候會產生一些沒必要的矛盾,你說呢?”


自我的承諾,可以轉化為有效地契約。事實上,很多健康有界限的家庭,都會在孩子成年之後,建立與孩子有效地契約。比如自己的房間,自己的事務需要自己來料理。


當然,如果今天已經是亡羊補牢——與孩子當年並沒有做過溝通。


最大的心理建設和溝通工作必須由父母今天做出了,建議的表達方式如下:


“其實你假期回來,爸媽很開心,但是我們確實會因為你的xx問題(作息、起居問題)而擔心和煩惱。


當然,這一切都是你需要為自己負責的。但確實會困擾到我們。我想和你溝通一下,不帶有指責和評判的平等溝通,你看可以嗎?”


需要你的語氣比較平和堅定,但絕對不可以產生引發孩子牴觸的情緒——關係大於一切。


“其實你也知道,我們都應該為自己的行為和人生負責了。但是你看,畢竟我們在一個屋簷下,很多事情,也不能完全考慮自己的感受。我猜想,或者說我能理解,你在學校住宿舍,難免很多時候要考慮別人的感受和想法。回到家,覺得是自己的空間和世界,就想著一切都按自己的想法來,我也能理解。可你想想,你爸媽現在也是你的宿友。也許在你們宿舍,衛生方面只是老師檢查,你們之間不太在意。但比如你晚上打擾別人休息了,別人也會有困擾。有困擾的時候你們一般怎麼解決?還是讓矛盾激化呢?”


“我們現在確實因為這些有我們的困擾。我們的困擾也會影響到你,比如天天嘮叨你。那有了問題,咱們想辦法要解決問題。作為成年人和當事人,我也想問問你的想法,遇到這樣的困擾,我們該怎麼解決?

畢竟這樣的情景在你以後的生活中還很多,我們需要一起坐下來想想,該怎麼辦?”


在這裡,不要在頭腦中設想:“沒有用,孩子就是什麼都不聽!”


你會發現,當你一旦認定這句話,你已經把成年的孩子當成了任性的幼童。面對任性的幼童,往往匹配的是什麼樣的家長?

不是簡單粗暴的“打一頓就好”的父母,就是無可奈何的父母。你的堅定才有可能換來孩子的改變。


持續溝通,溝通的原則就是三句話:一、我把你當成年人;

二、我們同出一個屋簷,你給我們造成了困擾;

三、我們需要一起想辦法解決問題,我邀請你一起解決。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1)


如果第一種辦法無效,或者你放棄了自己成為一個有效解決問題成年人的角色,你也可以考慮第二種方式:任勞任怨,設置底線


自我安慰的三連表達:“我生的,我生的,我生的”

買個日曆,可以撕下來的那種:“還有三天,還有兩天,天啊可以解放了……”

收拾孩子的東西時:“太好了,強身健體”、“真不錯,有多幹活了”、“一年也就見一次,認了吧。”


此招的好處:遵循了大多數家長的人生軌跡,出去和其他家長聊得時候,也多了一種共同話題和談資(要知道,畢竟大多數的父母都很難做到第一種方式,如果你真的可以做到,雖然可以出去嘚瑟,但是也可能會被孤立,畢竟曲高和寡)


此招的風險:助長孩子成為“扶不起阿斗”的現實,讓這樣的互動模式一直延續。


所以,面對今天的現實挑戰,你到底是選擇應對(平等溝通,持續溝通)還是逃避(阿Q精神,精神勝利)呢?


同時,作為十八歲以前孩子的家長,你是準備一直大包大攬,甚至成為控制的父母,還是

逐步建立平等溝通的策略,在心理模式上,讓孩子長大成人呢?


一場疫情,讓潛伏在家庭中的心理“疫情”也暴露了出來 (1)


今天和大家分享的是父母看孩子不順眼的,明天我們分享孩子看父母不順眼的。


也歡迎你在留言區留言,表達你的觀點;

私信給我們你的問題,進行樹洞答疑;

尋求具體解決方案,預約諮詢服務。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