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泉州,又稱刺桐,一座美好的城市,經由海路和陸路而來的中外文明在這裡相遇,不同文化背景的人們共處一城,不同信仰在這裡交織互動,各種各樣的東西方神靈在這裡匯聚。

在泉州1.1萬平方公里的土地上,有不少於6000座宮廟,不少於500種神靈,向有“世界宗教博物館”之美譽,無論你來自哪裡,幾乎都能在這裡找到各自的信仰歸依。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聳立在這座城市的各式宗教建築,以及守護人們心靈的各種神明,以獨有的方式幫助我們講述東西方文明對話的故事,解讀不同信仰的人們之間互相尊重和互相理解的秘密。


┃ NO.1 ┃


人類基於對自然的敬畏或希冀獲得超自然力量的庇佑,便形成了萬物有靈的觀念,於是就有了原始的信仰。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帶有遠古遺風的拍胸舞

歷史太過久遠,我們已經無法清楚地描繪居住在泉州的閩越先民最初的信仰,但透過泉州民間信仰的各種動植物崇拜,我們可以知道閩越先民的信仰在歷經千年的融合變遷中,仍有不少信仰保留在或融入今天的民間信仰中。

已有學者指出,早在3-4世紀以前,閩越文化就已經和中原漢文化有相當程度的接觸,閩越信仰與中原地區的信仰在西晉之前就互相影響了。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展廳裡西晉與南朝時的墓磚

3世紀以後,中原文化向閩越地區輻射有了正式記載,中原移民帶來了儒、釋、道等信仰,閩越地區開始加快了漢化的進程。於是,泉州地區有了最早的道觀、佛教寺院。

道教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清源山上的老子雕像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信仰,千百年來一直活躍於民間。元妙觀始建於3世紀,是道教傳入泉州的第一座道觀,歷代多次重修,至今仍是泉州市區最重要的道場。

泉州的道教也十分興盛,在清源山上有一尊因山石而雕成的老子造像,是中國最大的道教造像。傳說老子云游到此羽化顯聖,世人頂禮膜拜,香火延續不斷,清源山也因此成了觀光、朝覲、悟道的“道教名山”。

佛教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延福寺

3世紀泉州有了佛教,最早的佛教寺廟名延福寺,坐落於九日山上。自6世紀起,泉州作為對外交通港口的地位日趨重要,逐漸成為海路文化與陸路文化傳播的交會點,泉州佛教的發展就是陸路文化與海路文化交互影響的結果。

據載南朝時印度高僧拘那羅陀攜帶大量梵文佛教經典,從海路乘船北上中國,輾轉多地,遊歷泉州,寓居九日山的延福寺,在此翻譯《金剛經》。傳說他經常坐在一塊盤石上,聚精會神地譯經,後人為紀念這位佛學大師,將他用過的那塊盤石,取名“翻經石”。拘那羅陀和翻經石的故事流傳不息,成為泉州海外交通史上文化交流的一段佳話。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開元寺雙塔

以後陸續有印度僧人來泉弘法,如唐代時期的印度高僧智亮,北宋時期羅那護,後者還在泉州城南建了一座佛教寺院名為寶林院。而東南沿海規模最大的佛寺建築——泉州開元寺,1300多年來,開元寺多次重修、增建,不斷融合其他宗教藝術,在這裡不僅可以找到印度教的痕跡,也能發現基督教藝術的影響。

媽祖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天后宮

伴隨海上絲綢之路的發展,人們對於航行安全有很大的心理訴求,於是一些新的神明應運而生,如海神媽祖。媽祖,原名林默娘,莆田湄洲人,生於北宋元年。傳說她生前能夠預測吉凶禍福,常扶危濟險,救人於水厄海難,死後屢顯應於海上,人們奉她為海上保護神,歷朝累封至“天后”。

媽祖從一個地方神靈到全國性海神的銳變,信仰範圍從福建向周邊地區的發展,以及東南亞地區的傳播,主要得力於泉州發達的海外交通。朝廷鼓勵發展海外貿易,為求海運順利,也向媽祖祈求庇佑,泉州天后宮成為官方祭典的地方。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展廳裡的媽祖像

泉州天后宮始建於宋慶元二年(1196),位於晉江邊,當時中外船隻停泊江邊,首先映入眼簾的便是這座雄偉的建築。至今,泉州天后宮仍是媽祖信仰的中心之一,是人們心中的和平女神,每天都有眾多從各地前來進香的信眾。

通遠王與玄天大帝等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真武廟“吞海”石碑

在媽祖成為專職海神之前,泉州還有其他海神頗受官方和民間的重視,這就是九日山昭惠廟的通遠王和真武廟的玄天大帝。據載,最初祭海在真武廟舉行,祈風儀式在九日山,南宋末年天后宮取而代之成為官祭之所。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展廳裡的明王弼泥塑款關公

泉州海神系統龐大複雜,許多地方保護神以及觀音、關帝等也有海神職能。在泉州人民心中,這些神明與自己的生活息息相關,神通廣大,便也能護佑航行安全。


┃ NO.2 ┃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海上絲綢之路架起了中外信仰雙向交流的橋樑,不僅中國的信仰向海外傳播,海外宗教也紛至沓來。泉州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港口,伴隨經濟活動而來的摩尼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印度教等各種外來宗教在此與中國的本土宗教不期而遇,碰撞、交流、融合,演繹了文明對話的動人故事。

伊斯蘭教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泉州海交館阿拉伯-波斯人在泉州陳列

中國和阿拉伯地區早在2000多年前就建立了聯繫,伊斯蘭教興起後,信徒們秉持“求知去吧,哪怕遠在中國”的聖訓,紛紛東來。在泉州東郊綠意掩映的靈山上,長眠著兩位阿拉伯穆斯林先賢。相傳他們於唐初來這裡傳教,後來卒葬於此,因夜發靈光,被泉州人尊稱為“聖墓”,這是伊斯蘭教傳入中國最早的史蹟之一。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清淨寺

宋元時期,許多阿拉伯人、波斯人來到泉州,伊斯蘭教獲得前所未有的發展,曾有清淨寺六、七座,其中矗立在塗門街的清淨寺已有一千多年的歷史。這座清淨寺,原名“艾蘇哈卜寺”,始建於北宋大中祥符二年(1009),元至大二年(1309),耶路撒冷人阿哈瑪特重修了清淨寺門樓,更顯宏偉壯觀。泉州清淨寺是中國與阿拉伯國家友好交往的歷史見證,也是泉州海外交通的重要史蹟。

基督教

傳入泉州的基督教主要有兩個派別,一是聶斯托裡派,即景教;一是聖方濟各會派,元代並稱為“也裡可溫”。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展廳裡的元基督教尖拱四翼天使石刻

元代泉州的景教十分活躍,曾有一座名為興明寺的景教寺,主持是吳咹哆呢嗯(口加思),總管著泉州地區的基督教事務。元代方濟各會派由約翰·孟德高維奴傳入北京,在北京建立教堂,設置了總主教區。

當時的泉州是天主教的一個傳播中心,先後有三任主教由北京派駐泉州,他們是哲拉德·阿布意尼、佩萊格林·卡斯特洛、安德烈·佩魯賈。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元天主教泉州主教安德烈墓碑石

在安德烈的一封寫給家鄉的述職報告中,描述了泉州的繁盛和他在泉州傳教取得的成就。他提到,在哲拉德擔任泉州主教期間,一位富有的亞美尼亞婦女建了一座雄偉華麗的教堂,並將此教堂交給哲拉德主教等人,死後還饋贈了一大筆捐款。現在這座教堂已經成為總教堂。由於傳教事業的發展,安德烈用帝國發給的薪金在泉州郊區的小樹林裡建造了一座華麗的教堂。

他還談到當時宗教信仰自由的情況,他寫道:“在此大帝國境內,確有天下各國和各宗教派別之人,所有的人皆可按照各自教派而生活。”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元基督教檔垛石

意大利方濟各會士鄂多立克遊歷泉州時看到兩座教堂,後來的意大利傳教士馬黎諾里(Marignolli)來到泉州則記載了三座教堂。明清以來,泉州基督教也有很大發展,其中泉南基督教堂和花巷天主教堂頗具盛名。

印度教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元印度教毗溼奴石雕立像

宋元時期,泉州與印度尤其是南印度有著頻繁的貿易往來,印度教也經由海路傳入泉州,並留下了豐富的文化遺存,已發現的印度教寺構件有300多方,這在整個中國是獨一無二的。從眾多的石刻遺存可以知道,這不是同一座建築物的構件,當時的泉州可能存在至少兩座印度教寺。

泉州金氏是阿拉伯人後裔,在他們的《清源金氏族譜》記載泉州有一座備極壯麗的印度教寺稱番佛寺,這在《晉江縣誌》得到了印證。

開元寺大雄寶殿後面立著兩根精美的印度教石柱,是明代重修開元寺從廢棄的印度教寺移置過來。珍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的毗溼奴石像是至今唯一保存較完整的印度教圓雕造像。毗溼奴是印度教三大主神之一,負責維持宇宙的秩序,該像115釐米,四臂,上兩臂執海螺、法輪,下臂右手作無畏手印,左手倚神杵,神姿卓越。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小廟裡的印度教女神

今天在晉江池店的一座小廟裡,有一方印度教女神石刻,被當地村民當成觀音祭拜,自然地融入當地的民間信仰,這是多麼有趣的文化現象。

摩尼教

泉州眾多的外來宗教遺蹟中,有一處摩尼教遺址備受世界矚目。公元3世紀創立於波斯的摩尼教,早在7-8世紀就先後傳入新疆及內地,後被稱為“明教”。據《閩書》載,福建的摩尼教是在9世紀中葉傳入。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摩尼光佛

在晉江草菴寺前出土了印有“明教會”的黑釉碗,證明泉州曾是摩尼教在中國最重要的活動據點之一。草菴寺內供奉的摩尼光佛在當地被當作佛教信仰的一種,周邊其他地方崇拜摩尼光佛的行為已經深深融入民間信仰中。

保存至今的摩尼光佛像是世界的文物瑰寶,1987年在瑞典召開首屆國際摩尼教學術討論會,將草菴摩尼光佛像作為會徽。1991年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參觀草菴後,認為它是這次考察活動的“最大發現”。

┃ NO.3 ┃

世界上同一座城市多種宗教並存的現象不少,但在同一座城市同時容納世界各大宗教信仰以及其他各種信仰的情況實屬罕見,泉州奉獻給世界的就是這樣的意外。

藏在泉州海外交通史博物館裡的諸神

九日山上的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留下的石刻

1991年一位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海上絲綢之路”綜合考察團的官員在學術研討會上說:“無論最初的動機是什麼,歷史已經告訴我們,這些相遇的結果是文化交流,甚至是一些意料之外或不期而遇的變革。”

各種外來宗教與中國本土的各種信仰和諧共處在這座城,這樣複雜有趣的文化現象帶給人們的啟示,不僅在於它是否證明泉州文化的開放與包容,更重要的是它啟迪著今天的人們以尊重和理解的方式對待不同的文明和不同的信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