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書排名前三的依據是什麼?

郭保莊之古今齋


三大行書是王羲之的蘭亭序,顏真卿的祭侄文稿,蘇東坡的黃州寒食帖

自古文無第一,武無第二,書法也是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非要排名的話,我認為有以下幾點(僅僅是個人觀點)

1、傳統文化講究傳承,書法更是如此,從年代上看,王羲之處晉朝,一個書法藝術頂峰的年代;顏真卿處唐朝,有晉魏遺風;蘇東坡處宋朝,人們常說宋人尚意,其實褒貶不一

2、從書法造詣上看,王羲之書聖地位不可動搖,真行草眾體皆能,顏真卿真書行書較蘇東坡也是高出一等。

3、從書寫狀態看,王羲之為醉酒後隨性而寫,書寫流暢,率性而為;顏真卿為憤憤不平,書寫草稿,真情流露;蘇東坡為失意時所作,難免憂心,但也是情到深處!不難看出,好的書法作品都是與當時的書寫情景息息相關的,有起到推波助瀾作用

以下是我的拙作,請指點一二





趙華虎


三大行書是指《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 縱觀1800多年中國行書發展歷史,建立了不朽地豐碑的是三個傑出的書法家,他們是王羲之、顏真卿、蘇軾,行書代表作分別是《蘭亭序》《祭侄季明文稿》《黃州寒食詩》,譽之為“天下三大行書”。

天下第一行書《蘭亭序》

排名第一的就是《蘭亭序》又名《蘭亭宴集序》、《蘭亭集序》。東晉穆帝永和九年即公元353年,王羲之與謝安、孫綽等四十一人,在浙江紹興藍亭聚會,當酒杯傳到誰那裡誰就飲酒做詩,很多人都做了詩,有的人還做了不止一首.他們把這次做的所有文章合成一個集子叫做《蘭亭集》,王羲之為其做序,故稱為《蘭亭集序》。這篇序長期被選入高中課本。原跡,據說在唐太宗死時作為殉葬品永絕於世。現存世的為臨摹版。

《蘭亭序》是王羲之巔峰書作,記述王羲之和友人雅士會聚蘭亭的盛遊之事。全篇從容嫻和,氣盛神凝,逸筆天成,其自然流溢的狀態,表現出極致的悠閒逸氣。

天下第二行書《祭侄文稿 》

排名第二的是《祭侄季明文稿》。它是顏真卿為祭奠就義於安史之亂的侄子顏季明所作。唐天寶十四年即公元755年,安祿山謀反,平原太守顏真卿聯絡其從兄常山太守顏杲卿起兵討伐叛軍。次年正月,叛軍史思明部攻陷常山,顏杲卿及其少子季明被捕,並先後遇害,顏氏一門被害30餘口。唐肅宗乾元元年即公元758年,顏真卿命人到河北尋訪季明的首骨攜歸,揮淚寫下這篇留芳千古的祭文。原跡,現藏臺北故宮博物院。

《祭侄文稿》是顏真卿手捧侄子遺骨寫下的悲痛之書,一篇祭文背後的英雄壯歌,因為此稿是在極度悲憤的情緒下書寫,顧不得筆墨的工拙,故字隨書家情緒起伏,純是精神和平時工力的自然流露。

很多人第一眼瞧見這篇歪歪扭扭,塗塗改改的文字後也在懷疑這看似雜亂無章的書法,憑什麼成了為歷代文人津津樂道的天下第二行書?悲情所至筆凝噎,無心作書化血淚,要說這第二行書的最大亮點,那便是用情至深了可以說一個"情"字,讓所有的技法,都變得不再晦澀難解。

天下第三行書《寒食帖》

《寒食帖》又名《黃州寒食詩帖》或《黃州寒食帖》。是蘇軾撰詩並書,墨跡素箋本,那時蘇軾因宋朝最大的文字獄,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作了二首五言詩,此帖是蘇軾行書的代表作。這是一首遣興的詩作,是蘇軾被貶黃州第三年的寒食節所發的人生之嘆。詩寫得蒼涼多情,表達了蘇軾此時惆悵孤獨的心情。此詩的書法也正是在這種心情和境況下,有感而出的。

為蘇軾被貶黃州的胸臆抒懷之作,其詩蒼勁沉鬱,飽含著生活清苦和心境的悲涼。書帖則筆酣墨飽,神充氣足,將悲苦的精神巧妙地融合詩情、畫意、書境,化三者為一。書寫中恣肆跌宕,飛揚飄灑,能看出蘇軾難以自禁的激動之情,但其欣然書就,點畫信手之際得其曼妙自由之境。

《寒食帖》清末流失海外。第二次世界大戰剛一結束,國民政府外交部長王世傑私囑友人在日本訪覓《寒食帖》,當知下落後,即以重金購回,並題跋於帖後,略述其流失日本以及從日本回歸中國的大致過程,千年國寶賴王世傑先生之力迴歸祖國,至今仍珍藏在臺北故宮博物院。

但2019年1月臺北故宮博物院館藏的顏真卿《祭侄文稿》出借日本展出的新聞登上微博熱搜。消息一出,網絡上也炸開了鍋。《祭侄文稿》已達紙張壽命上限,每一次展出,打開、運輸、換一個環境溫度,對它來說都是傷害,“展一次傷一次”。從網友“求求關注”的無奈哀求聲,我們讀出了國人(包括臺灣同胞)對這件文物無以復加的愛護。

希望以上回答能幫助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