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校100多人夠資格評高級教師,近40人上臺述職,最後爭奪五個名額!你怎麼看?

福爾馬林宏珊軍


題主說的這種情況和我們學校差不多,我們學校夠資格評高級職稱的老師有170多人,但每年高級職稱名額也就六七人,每年超過一百人寫申請,但只有20多人上臺述職,凡是有一線希望,他們都不會輕易放過,輕而易舉得來的高級職稱沒有含金量,很多老師並不會買賬。在我們學校評高級職稱的競爭相當激烈,有的老師為評職稱反目成仇,公開實名jubao某某老師資料弄虛作假,還有的老師為年度考核分大打出手,這些都不是好現象,都是職稱惹的禍。



我們地區城裡教師評高級職稱,還需要有到農村學校支教證明。以前,需要評職稱的老師直接到鄉鎮中學去找校長辦理支教證明,這只是一個形式,而老師根本沒有到農村學校去支教。後來,老師將這一情況投訴到教育局,教育局作出回應:凡是在評高級職稱過程中資料有弄虛作假的,三年內取消評高級職稱資格,扣發當年績效工資30%的那部分。從此以後,弄虛作假的情況有了明顯好轉,畢竟大家都在排著隊等高級職稱指標。


有的老師排了十多年的隊,都還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眼看就要退休了,心裡很著急,也有一部分老師在退休時依然是中級職稱,有個別的老師還是初級職稱。所以,一提到職稱,都是老師心中的痛。也有一部分網友要求取消教師職稱,他們認為職稱制度很不合理,可以用教齡工資和績效工資來提高老師的工作積極性。排著隊評高級職稱的現象太正常不過了,高級職稱是老師身份和地位的象徵,也與老師的工資掛鉤。在名額分配上,當然不可能很多,一般情況下,教師高級職稱數佔學校教師總人數的20%,自己都可以算得出來每年高級職稱的指標。沒有評上高級職稱的老師,希望增加高級職稱比例,爭取自己早一日評上職稱。

老師在評高級職稱過程中,主要是依據教育教學業績和相關的資料證明,有的老師也通過旁門左道走了捷徑,真正戰鬥在一線教學崗位中的優秀老師,很難評上高級職稱。人的精力是有限的,優秀教師的時間基本上是用在教育教學上,很少把時間花在課題研究、論文撰寫等方面,而課題研究是評高級職稱的一個硬指標,基本上是屬於一票否決制。很多老師因為差評高級自身的條件而主動放棄,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成了一位真正的佛系教師。



現在很多地區都在深化職稱制度改革,有許多配套的職稱制度出臺,如“30年新政”,這個職稱制度在很多農村地區都在實行,凡是在農村學校連續工作滿30年的教師,可以不受指標限制申報高級職稱,而在要求上這些老師也會得到相應的照顧,主要是為了解決農村學校老師評職稱難的問題,也為農村教育吸引優秀的人才做了鋪墊,有的老師在城裡評不上職稱,也會主動申請到農村學校支教,也是他們評上高級職稱的一種方式。


Lance課堂


所謂的“述職”就是走形式,背後的骯髒行為才是真刀實槍:有送錢的,價格從20000一路狂漲到將近10萬;還有獻了“青春”,甚至獻了胃,我學校即有一個女教師,無色可獻,亦不捨財,在“述職”時說到辛酸處,淚灑當場,去年又兩次住進病房,今年退休年齡已到,只能黯然離場……

而只有幾個確實憑真才實學,埋頭苦幹評上的。

我屬於既無才又無色,只不過評了3次後,在第3年趕上末班車了。否則,以現在學校上下沒有幾個良善的環境下,我也只能~



小七的姥姥


記得前20多年的時候,我們評選小學高級教師,夠資格的,共計五人,爭奪一個名額。我也是其中之一了。

那時候也是要述職的。聽了他們的述職報告,真的讓我目瞪口呆了。一個普通的教師,怎麼一評職稱,就那麼的有了雄才大略,那麼多大公無私,那麼的忠於職守,那麼的富於才華了呢?我想如果上臺讓我那麼說,我肯定會心驚肉跳,面紅耳赤的呢!

那種大話,我真的說不出口,只好臨時做了決定,退出評選。當然,我的舉動引起了一片譁然。

後來,評職稱實行了分數制。也就是把你的工作成績量化了。然後根據你所得的分值,再決定讓不讓你參評,就在那一年,我順利的進入了小學高級職稱。

你們學校評職稱,40多名老師爭奪五個指標,就像千軍萬馬過獨木橋一樣,一不小心就會被擠了下來。如果一個勤奮紮實苦幹的教師,被淘汰下來,對教師的工作積極性,是打擊很大的,所以這種評職稱的辦法,也是不太科學的。






石韮花開放的季節


看到評職稱這個話題,小七一聲長嘆!

6年前,我準備好了所有的材料,準備參加職評,結果至今沒評過一次。

今年學校又通知:今年學校中級職稱和高級職稱指數全部是負的,一個指標都沒有了。誰也評不了職稱了。


所以,100多人爭5個名額,這真的已經算不錯的了。至少還有5個名額啊,比我們強多了!

這就是教師評職稱的現實情況。

排長隊等指標。

我其實不太明白為什麼教師教學年限夠了、工作量夠了、教學成果也足夠了、論文和各種競賽獎項也都拿夠了,也就是說什麼條件都達到了,卻不能直接評職稱,非要限制名額?

但是,我看得清清楚楚:大批教師壓在那裡評不了職稱。就以我們學校為例吧,我6年前就達到評中級的要求了,一切準備就緒,但是前面排了40多人,輪不到我。今年好不容易差不多輪到我,又沒有指標了……

我們學校現在有56位教師等著評高級,去年和今年都是一個指標都沒有!很多人已經放棄評職稱的想法了……


好像只有教師評職稱需要指標。

我朋友在南方某城市做公務員,過年時跟他聊起我評不了職稱的問題。他很不理解。他問了我一系列的問題:

①你缺什麼材料?

答:不缺,什麼材料都準備好了。

②你有什麼條件達不到嗎?

答:沒有。我的條件夠評學科帶頭人了!

③那你怎麼評不上職稱?

答:不是評不上,而是沒機會評。沒有指標。

④指標?什麼意思?不是到年限就可以晉升嗎還是需要考試?

答:如果可以考試,那我就謝天謝地了!

教師評職稱,就是這麼難。

題主問:學校100多人夠資格評高級職稱,40多人上臺述職,最後爭奪5個名額,你怎麼看?

小七想說:我很羨慕他們,一下子就有5個名額,太奢侈了!我們四五十號人眼巴巴地望著,結果連一個名額也沒有……


結束語:

當教師,眼界要放開,不要在職稱這棵樹上吊死。做好我們自己的工作,至於職稱嘛,佛系對待吧,各位同仁。看淡職稱,有益於身心健康!

我是小七,樂於為您解疑答惑。如果覺得我說的有道理,就給我一個關注吧。

墨公子說教育


我們單位四百多教職工 高級職稱只有不到七十人 每年高級和中級各有八個名額 我是2006年上班 2013年才晉級二級職稱 到現在2019年了依然看不到晉級中級的希望 面前最少三十人 我估計到四十歲能晉級到中級職稱都是萬幸了 高級到退休能混上就行 不像兩千年左右了 我爸也是教師 35歲就晉級高級職稱了 我現在34了 還是二級 真夠搞笑的


縱有花好月圓


題目中說的“學校100多人夠資格評高級教師,近40人上臺述職,最後爭奪5個名額”,我認為這樣的做法是很好的。

我本人是1993年評上中學高級教師的副高職稱,那時我們安徽省評定中學高級教師有具體的規定,只要符合所有的條件,就會從中學一級教師晉升到中學高級教師。 (上面的圖片是我本人的中學高級教師職稱證書)

而現在不同了,題目中說的這100教師肯定是中學一級教師,結果有40人爭奪5個名額,這5個名額給誰呢!這個問題很難解決,唯一的好辦法上臺述職演說,看誰的教育教學工作做的很好,這個名額會自然獲得。 例如,上臺述職的中學一級教師可以這樣作述職演說:

第一,作為一名中學一級教師,我早已超過5年的工年限,始終把“教書育人、為人師表”作為已任,把成為學者的教師作為自己的目標,孜孜追求。任現職以來,我要求自己不斷增強業務素養,深入鑽研教材,認真進行教學研究,堅持系統性、啟發性、研究性的教學方法。教學中,我堅決貫徹因材施教的原則,始終把學生的“學”放在教學的核心位置上。

特別是在每屆高考中,我所帶的班級,高考成績在平行班中,我教的學生的都比別人高,如果在座的校領導和我的同事可以到校教導處去核查。 第二,我當任現職以來,我始終把教研放在重要的位置,把成為一個學者型的教師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不斷鞭策自己,勤奮學習,努力提高自己的理論水平,把握教學最新的改革趨勢,積極參加教研組的備課活動,與同科組老師一起鑽研教材、教法與學法,共同開發教學研究專題。任現職5年來主動承擔校級公開課教學,受到學校領導和學生的好評。

國家級學術論文一篇,發表在《中學語文教學和研究》的雜誌上,如果在座的同仁不相信,我現在可以拿出來,給大家當面審核。 第三,多年來,我認真履行中學一級教師職責,自覺遵守學校的規章制度,從無遲到、早退,有事有病先請假。本人認為我符合中學高級教師的任職資格。當然成績只能代表過去,前面的路還很遠,如果能夠評上中學高級教師,那麼我一直還像以前一樣,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請各位領導和相關工作部門接受我的職稱評定的申請。 因此,上臺作個人的述職演說,這樣的話,能夠從100人中脫穎而出,從一級中學教師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大家肯定認為合情、合法、合理。即使沒有評上中學高級教師職稱的老師,也無話可說,因為你的述職演說拼不過別人的。如果這樣做,即使晉升為中學高級教師的職稱,那也不會在背後出現流言蜚語。


百花亭雜談


最高級的玩法,莫過於人玩人,我原來不相信職稱會牽扯到這麼多老師的利益,現在我這麼相信了!

現在的職稱不再是簡單的榮譽了,而是實實在在與金錢、收入掛鉤…所以大家競相競聘,登臺演說,各顯神通……

這所學校一定是一所名校或者同年齡段的老師居多,如此眾多符合條件的老師競聘,已經不能說誰優秀或者誰更優秀,職稱就是誘人的大蛋糕,都想吃到口中!40人述職,卻只有5個名額,難道最後勝出的5個就是最優秀的嗎?肯定不是,老師偏向性投票、領導的喜好等因素左右著最後結果,當然很多地方都是最後有領導拍板定奪!關鍵沒有評上的該可能明年又要面臨這種情況,或許那個時候已經不是40人,也許是60人或者更多,很多符合條件的老師會重複著這樣的過程可能很多年才能最終評上,如此規模和名額限制,甚至有些到退休都沒有機會,這完全有可能的。

不公平的職稱評審對老師的積極性打擊是很大的。

如果職稱評審全透明,公開,公平,大多數老師還可以理解,個別地方暗箱操作,領導一手掌握資源按喜好分配,不送禮,不拉關係就不能評的結果就是導致很多老師寒心,很容易給工作帶來負面效應,影響老師們特別是一線老師對教育的熱情。


在評聘過程中要公正公開,教代會要起公正的監督作用,評聘過程必須符合相關文件,同時不能隨意更改評審條件。而且老師們也必須把評審過程中的不合理或者違規的現象向主管部門反應,至於上級是否調查處理那是他們的事。

最迫切希望職稱有真正意義上的改革,工資儘量與職稱脫鉤,改革工資制度與工齡相關,這才符合大多數教師的真正利益。

對教師職稱的評審你有什麼要說的話,請留言區留言交流!


楊鍋來了


說實話,一年能有5個高級名額,這已經很不錯了,很多學校是一年一兩個甚至幾年都沒有一個名額。造成高級職稱名額緊張的原因有以下幾點。

首先,高級名額是有比例的

一般初中高中給的高級教師佔比為20%-25%,也就是說,如果該學校有100個專業技術人員,那麼,只能聘任20-25個高級教師。我們這兒是按照25%給的指標,也就是說100個教師裡有25個高級教師。如果這25個名額已經佔滿,那麼,其他人就沒有機會再評了。

除此之外,還有一個編制的問題。如果一個學校編制是100個專業技術人員,那麼,高級指標也就是按照編制來計算的,而不是按照實際人數來計算。即使學校只剩下25個人,也可以評25個高級。相反,如果這個學校的老師嚴重超編,比如說有200人,那麼,它仍然是25個高級指標,這點不會改變。

其次,只有高級教師退休或者調出,才能空下高級指標

如果這25個高級教師中,有一部分年歲比較大,那麼,隨著這些老教師的退休,高級名額就可以空出來,其他老師就有了評選高級的機會。

如果這25個高級教師都比較年輕,而且他們沒有調出的願望,那麼如果你是中級職稱,歲數又比他們大,那麼,你就沒有機會升到高級了。

第三,調動工作也很難有機會評上高級

如果你所在學校沒有指標,是不是調動工作就有機會了呢?也不見得。這是因為評選高級需要最近四年的量化分數。而且量化分數中,還會涉及校齡之類的。你到了新的學校,你比不了該學校原來的老師,仍然沒有多大機會。而且,調動工作後,一般會低聘。也就是說你原來可能是八級,到新的學校後,要從十級開始聘任。有的地方甚至按照初級進行聘任。

我們回到題主的問題上來,40人上臺述職,最後評選5個人,我覺得這有點太慘烈了。很可能會產生很多負面的東西。能上臺述職,說明這些人資歷差不多,誰能最後取勝,靠的是評委的主觀分。這必然會滋生腐敗問題,有些人肯定會做題外的工作。這樣,原本是想通過公平競爭,實際上很難做到公平。

最後的結局,除了評上的5人高興之外,其他35人,以及沒有參加述職的60多人的工作積極性會受挫。原本希望通過職稱激勵老師的,結果會事與願違。而且,老師們爭來爭去,感情也沒了,影響到團結。

我認為,評選高級職稱,應該儘量減少人為的因素,特別是這種多人述職、當場量化的方式非常不好。應該將平時的工作和成效隨時進行量化,到評選的時候,誰的分高,誰上,這樣,老師們的意見應該比較少一些的。


愛河北人


每年五個指標,少嗎?我說不少。

你想,一位教師算三十年教學生涯,每年五個,就是一百五十個指標了,一所學校有這麼多高級,不少了吧?當然,這只是一種大致的估測。

而且所謂每種資格的確定,都是人為的。

也就是說,其資格門檻的高低,既可嚴格,也可寬鬆,純粹是憑人的主觀意識的把控。

比如,按照選舉法,凡是年滿一定年限,遵紀守法的中國公民,都有參選各級人民代表的資格,所以說,有資格參選,但並一定會被選上,和參評職稱一樣,也受名額限制。

至於高級名額的多少,必須考慮以下幾點因素。

一,教師行業必須和其他行業進行比照。

比如,如果凡是中小學教師都得擁有相當副處的高級職稱,那麼所有公務員是不是也得享受副處職務碼待遇?還有那麼多的事業單位,醫院等,國家又如何予以考慮?到時,副處待遇是否成了國家公職人員最基本,也是最低的待遇了?

二,其本身受地方財政的制約。國家公職人員最終人人最低都是副處,工資肯定上去了,地方財政能否長久支撐?

三,也受中小學教師本身所具有知識水平所限。比如,一所最普通的小學,所有教師都是副教授以上職稱,是否真正反映了這所學校教師的真實水平?

所以,名額限制是必須的。至於如何根據不同層次的學校,配置數量不同的高級教師名額,這完全得看各學校的具體情況,具體分析,才能得出一個公允的評判。


飛鳥留痕2O16


100人夠資格,40人參評,爭奪5個名額。這話含水量很高,可信度極低。晉升職稱,光夠資格不行,必須夠條件。晉升高級職稱的起碼條件,必須已晉升中級職稱並任職一定的年限,才能參評;達到所有條件,才有可能評上。為什麼說才有可能評上?有指標限制。中學高級職稱,條件必然高,不會按工齡都評上。這所學校是哪個省哪個市的哪所學校?叫什麼名字?經得起調查嗎?100個夠資格的,40個述職的,都有誰?經得起核實嗎?難道這所學校這麼多年來光晉升中級職稱,不晉升高級職稱?100個具有中級職稱並達到任職年限,都沒晉升高級,才給5個高級指標,有正常思維的人能信嗎?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