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哪些人能記得爺爺以上長輩的名字或知道爺爺以上長輩的墳墓在哪?

春風128833458


這些人,都是沒有離開本鄉本土的老百姓即老農民,沒有什麼大的本事,只在家種地,從小到大一直和老人們在一起,直至老人們離世,所以對他們十分熟習,另外這些人每逢節令都必去給祖宗上墳,是真正的孝子賢孫,這些人,遵照老人常說的:要得富,敬祖墓在訓令,去時,帶著對死去的親人的懷念和哀悼,認真祭奠,所以這些人會記得爺爺及更上一輩的老人的名字和墓地……


衛東來凱凱


父母雙方都近似孤兒般的環境長大,他們也沒讀什麼書。上世紀,七十年代謀生不易,很少有心情聚一起講。我是子女中的老么,是唯一的兒子,等我慢慢當事,父親已經逝世。他一直想我陪他去找一找他落衣胞的地方,也是我一生能力的愧疚。我能記得起爺爺的名字,但我不知道太爺的名字,也怪祖輩時的兵荒馬亂,生離死別吧。


築曉


家譜供案敬,先祖寫文中,明主中間立,按輩排分明。不論姓啥,都有家譜,如有家族長輩去逝只能在年三十晚重新寫進去,以此留念,如網友不懂,可討教文人,據我所知,排寫家族,家譜的人,己很少了,希望姓氏不同的族人要從族人中找文化悟性高的人去學習,讓族中的先輩們永存,,,,,,以留後人敬奉。



看人間百態品人生哲學


大哉問,茲謹答:因碑研關係,我檢索族譜,得悉我係華陰五橋王四門十九世裔。碑載(明代開國文臣之首,翰林學士承旨宋濂於洪武十年撰《王氏家譜序》),據宋濂序文,元未先祖四川遂寧太守。太守曾祖系南宋度宗廷尉,追隨四宗,輔帝昺崖山蹈海殉難。元未先祖《明初宗祠始祭祀者》太守名讓,系廷尉四世(曾孫)。若從廷尉算起,我係廿三輩人也。一一宋濂文載:洪武九年致仕,開年(十年)春太守亦致仕,南京乞誥命未允,二上不允,三上,聖旨雲:“王讓既誥欲封,仍被遂寧,復任告滿之日,復奏實施。欽此”。補充說明,太守二子,長懋賢,錦衣衛指揮使。次懋德,娶歙邑李文忠將軍姪女,蓋因懋德護主沉江,內子十六歲毀容破面,不復適人!待洪武十四年末復任告滿,宋濂人歿,帝請豫章戴良大官膳,邀方孝儒晉見,禮返還,為華陰王事也。叵耐洪武十六年戴良自裁,留下文稿,帝派工部尚書郝德譜拜見太守。郝有文紀之:“:噫,斯物也(敕修牌坊),我等所唾誕而不得者矣…太守家世,業儒冠帶。相續自先人以來,皆忠藎報國;次子沉江,或者殉先人溺海之雅志也!其妻乃定遠李公之姪女,年幼苦節,代夫問豎,撫猶成名。有先太后之風焉!太后者,李公外祖母也……”族有牌坊,族規甚嚴。至民國抗戰時,民團團長王生智違犯族規當處死,後以金箔包笏板,翻修宗祠,石橋下六畝地夏秋兩季所產曬乾簸淨交宗祠保全性命!牌樓牌坊者,封建禮制也,得聖命可敕修之。因碑研故,將以上所得謹錄。有好事者,檢索《碑林集刊》2O12(十八)。軍鼎豈敢信口開河!非如此,焉能得知封建禮制之森嚴耶!


王軍鼎


古代,由於封建思想和孝道禮教的教化,人們崇拜祖先,報恩懷祖,繼承遺志的思想意識濃厚,凡上墳大人必領孩子,這樣家墳的地址丶墳頭的輩分姓名,孩子自然清楚。而今,時代變了,人們懷祖報恩的思想淡化,在青少年中更加淡薄,故而知道爺爺以上輩分的人越來越少,加之又不多上墳,認清墳頭者更少。我們家族在續編家譜中,就發現有的家庭不知爺爺姓名,或不知太爺姓名的,致使輩分無法接續。那麼,現在的年青人不知爺爺的姓名和墓地就不奇怪了。


奇疆6688


在我們這裡只要是二三十歲以上,有小學初中文化水平以上者,基本上都知道自已上三五輩以上或更多祖先名號,安葬何處。因為各家姓氏每隔三十年左右都會修訂族譜(族譜中包含各家祖先名號,官爵封號,生於何處,生卒年月,子孫多少,名號,安葬地址),還有每年清明各房族祭祖,掃墓時會帶著族譜去現場校對,(墓誌銘上都有記載上代祖先下代子孫等等)這樣可教知年輕一輩本族的來龍去脈。所以就基本上都知道。





東龍十八子


這個只有父輩或家族中年紀大的老人才知道。在農村,每到清明時節,父親都會領著十幾歲的孩子們到坡上去上祖墳,並給他們講解這是某某祖人的墳墓,這樣一代傳一代。但是由於祖墳較多,三四輩以上的就很難記得了,如果有墓碑的,還可以從墓碑上查找到爺爺以上長輩的名字和墳墓。



歲月如歌48101


關於祖宗十八代記載大多人家不會去記載,關鍵在於家族足否有重要人物出現,豪門人家基本上代代相傳,這個對於歷史文化作出了貢獻,會載入史料,我研究趙氏族譜,由於抗日戰爭前家譜被騙掉,我重新研究化十年之久,據史料,地方誌終於弄明白了,知道了鼻祖是趙彥徽,定州人,北宋開國功臣,他的第四子是我們的遠祖,由於史料缺乏我只能查到高祖名字,爺爺的名字,父親名字,我:下面子,孫子這樣完整6代人,中華民族祖宗十八代是上九代下九代。


審山


以前,我們還是小孩時候,只聽父親還談論族譜之事,,祖父母及曾祖父母的墳墓,每年去祭祀一次二次,,我們這是是農曆正月十五日去上墳祭祖一次,再是清明節祭祖,,有時在農曆七月半前後去祭祖一次,,祖輩們的名諱,父親告之的,,前幾年我們宗親們續譜之後,翻閱了宗譜才知曉本族根源,理清楚本宗支系脈絡,及祖輩們的名諱,,及輩分字派,,傳統文化,只值發揚光大,,


丹青樓主


我家屬於洞庭湖的移民,最早一輩屬於做生意過來的,到我這第五代,再往上就不知道了。第五代全部家族加起來不含外嫁的,才17人。男性的都記得,女性的就不記得了,只知道奶奶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