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收麥子,辛苦嗎,反正我們這邊很辛苦?

木頭冬瓜湯


問:農村收麥子,辛苦嗎,反正我們這邊很辛苦?

我是60後出生的人,可以說見證了農村收麥子的三個階段。


一是在沒有實行農村土地承包前集體制情況下,農村收麥子要集中半個月,大人要排成隊用鐮刀割麥,也很壯觀;我當時上小學,也放七天假,幫助農民收麥,主要是由村裡的老師帶我們小學生拾麥子。小學生們不怕熱,不怕累,實行勞動比賽,一個比一個拾的多。中途休息時,最渴望的是買二分錢的冰棒,麥地裡有標語,有時也唱革命歌曲。

那是農村確實很苦,農民也窮,收麥子也累,但農民那是心在一起,也很團結,也聽集體的話。


二是我在考上大學後,實行土地承包制,我爸爸媽媽,我哥我姐等用鐮刀割,各家忙各家的。那是收麥己經有了小收割機,打麥機。但收割機只能割麥,當時我記得最清楚的是我負責向農村場裡用平車拉麥,一天要好多趟,晚上累的不想吃飯,只想睡覺。

集中到場裡的麥子要排隊等候打麥,因為打麥機較少,一個村也就幾臺。打麥子要有6至10個人配合,所以都會請親鄰一起打場,你幫我,我幫你,從不計較你出力多或者是少。這個階段是收麥子最累的,最辛苦的。

這兩個階段,是我一輩子最難忘的回憶,也是我再也找不到的原來農村。總感覺那是農村雖然很窮,但感覺到家家的人們都很快樂,都能滿足,特別是農村的鄉風純正,樂於無私助人,不計功利。

記得我堂哥收麥子時正好有病在醫院,鄰居不由分說集中起來,不記報酬,幫他收割。一家困難大家幫的情景現在想起來我都心裡暖暖的。


現在割麥發生了大變化。大型聯合收割機的使用,農村收麥子一點也不苦了。我每天上班路過有近千畝麥地,早上還有金黃金黃的麥子,下午下班時就收割完了。

我觀察,現在一個村子收麥子基本上二至三天全部完成。看來,農村的發展離不開現代化,現代化是農村發展的大趨勢。

題主說他那邊收麥子很辛苦,可能也許是山頭,丘陵地形不能使用聯合收割機械的地方,也許是農村發展的不平衡問題買不起收割機等,如果是人工收麥確實是辛苦的。



新大風歌


我們農民要感謝科技給我們帶來生活的便利!



茉莉生活拾影


說不辛苦是假的85年前一人一把鐮刀割麥子是很累的,85年-98年割麥子機割倒人工捆,98年到現在用連活收割機割麥子,不管什麼時候收割麥子都是搶麥子,麥子熟了白天黑夜都要搶,下大雨和冰雹一年的收入就沒有了,你們說麥收辛苦不辛苦啊


果果奶奶7069


 1、不遠處的地裡,有一個農民伯伯正在幹活,他的頭上戴著一個頭巾,他的眉毛又長又黑,眼睛有點小,在太陽的照射下眯成了一條縫,他的鼻子大大的,鬍子長長的,脖子上掛著一條毛巾,熱了用它擦擦汗,身上穿著短袖,手裡拿著一個鋤頭。在他的地裡,他鋤了很多草,頭上已是滿頭大汗。

  001.jpg

  2、他姓孫,很勤勞、很善良,眼睛不大,牙齒不很整齊,時常掛著笑容。全身被太陽曬得發棕,加上汗水的浸泡,渾身油光閃亮。他時常戴一副墨鏡,光著膀子,左肩搭一條毛巾,穿一條短褲,腳下穿著一雙大皮鞋,鞋上落了一層灰塵,經常熱情的招呼著來往的顧客。

  

  3、遠遠望去,麥苗長得密集齊整,好像川裁刀削平的毛茸茸的綠色地毯鋪資開來。淺棕色的田梗經緯交織.就好像綠毯中的彩紋,美觀大方。微風吹拂,麥苗輕輕晃動,好像把自己的精神抖擻抖擻,準備使出全身勺氣往上竄呢。

  

  4、今天下午,我和爸爸一起來到了麥地,看農民收割麥子。老師曾說過,農民伯伯在麥子成熟要收麥子時是最高興的。

  

  5、我們來到了這一望無際的麥田,看著小飛蟲在麥田間舞蹈。只聽“隆隆隆”的聲音在慢慢的向我們逼近。“看!這就是農民伯伯在收割麥子的情景。”爸爸大聲對我說。我不禁喜出望外。我和爸爸趕快跑到了收割麥子的起點,正好割麥子機也慢慢過來了。我親眼目睹了農民伯伯收麥子的情景。爸爸問我,“你是不是第一次看到啊?”我點了點頭。

  

  6、駕駛這個收麥子機的人把運輸麥子的通道打開,金黃的麥子就順著斜陂兒一直達到大卡車上。兩位農民伯伯負責翻鏟這些麥子。過了一會兒收麥子機又要繞一個大彎兒回來多次重複著完成的步驟。農民伯伯真辛苦啊!

  

  7、用鐮刀收搳時,頭戴草帽,右手拿鐮刀,彎著腰背朝天,面朝黃土地,左手抓麥子搳,搳完一刀往前一勾,勾住前面的麥子又搳,左手拿不了之後放在身後,又繼續搳,再放在那一堆,直到能捆一捆麥子,用麥子麥草打繩捆住,再繼續搳下一捆。搳完一塊地就用扦擔或者夾子挑到田邊大路用車拉回去……。用收割機就簡單點,帶口袋在收搳機上接脫出來的麥子,接滿換袋,收割機上放不下開到路邊,卸下裝麥子的袋子,再繼續,路邊用人系袋口,再運回去。

  

  8、說起農民的辛苦,三天也說不完,單就收麥子說,過去在這個時節是農民最高興的時候,因為吃上新麥,就意味著一年都餓不著了,儘管農民那個苦,那個累,那個筋疲力盡的模樣,叫人心酸,但就是打心底裡高興,豐收是他們最大的期盼。

  

  9、每年的六一左右,麥子成熟了,麥香陣陣,農民們看著成熟的麥子,就看見了希望,在農業時代,麥子,大米,就是人的生命,有收穫就有生存,現在工業化了,糧食在人們眼裡,好像已經不重要了,但是,無需質疑的一點,一日三餐,你還是要吃糧食的,黃金白銀,餓的時候肯定不能吃,現在雖然是機械化作業,沒有汗滴合下土的辛勞,但是,請不要忘記,我們國家,五十年代一直到八十年代,農民們都在手工農業中度過,其中辛勞,是現在人無法體驗的。

  

  10、當釅釅的秋夏風,燻醉金色的麥浪,不堪寂寞的農人,便開始碾場,霜色和炊煙的背景裡,拖拉機歡快的突突聲,在烈日下奏響。

  

  11、這圓圓的場面是那灌滿激情的唱片,把希望的歌兌現得,如陽光般滾燙,一曲終了又是一曲,這碾場的高潮,何止是一次,看看,飽滿的穀粒從,木鍁上滾落,落進農人期盼的心窩,這是農人對土地的戀歌,豐收的喜悅,全洋溢在古銅色臉上,輕快的口弦,伴唱出噝溜溜的揚場風,這古樸的演奏,旋律出對好日子的嚮往。

  

  12、農人,季節的音樂人,一旦在早春,把痴情拋灑在田野上,就開始譜寫生活的樂章他們用整個火熱的夏天,積蓄熱情和豪放,當一排秋雁撒下,漫天的霜色,田野四處金燦飄香,這時候啊。銀鐮和犁鏵勝似亮閃閃的手筆,揮毫出一行行豪邁的詩情。於是,就有了——圓圓的打麥場,一張精美的唱片,激盪出農人積攢已久的心聲,這雄渾深沉的交響啊,碾場,這鄉村亙古就有的季節音樂,每逢秋末冬初,在鄉下唱得這麼響這麼亮。

  

  13、轟轟烈烈的夏收,這是農民一年中最忙碌的時節。隨著機械化收割的推廣,手工收割小麥已經慢慢退出了歷史舞臺。但是收割機到底是怎麼進行機械收割的?小麥是如何在瞬間完成由一株麥子到一顆顆麥粒的轉變?隨著機械化的不斷髮展,農民是怎樣在夏收季節,成功地將“三夏”變為“兩夏”,將夏收、夏種一次性完成,使自己在繁重的工作中脫身出來的。

 收麥子,怎一個辛苦了得!

   現在收麥子比以前幸福多了。

   收割機來了,把三輪車或拖拉機開到地頭,耐心等著,不一會兒,收割機就能把二三畝地的麥子收割完,田主把盛裝麥粒的機器開到收割機出麥子的一側,把車廂調整到麥粒出口的正下方,就窮等著拉麥子了。根本不需要費多大力氣,收的過程就結束了。剩下的就是晾曬的工作了。對比現在,再想一想以前,那真是一句辛苦道不完啊!

   以前,麥子快成熟了的時候,人們就開始忙活開了。準備好割麥子的鐮刀,刀要在磨刀石上磨的快快的,要鋒利,這樣割麥子才省力,速度也快;要準備帶下湖(我們這兒的田地稱作湖)的水壺;要準備好掃場的大的新的掃帚,準備木鍁叉子耙子……,需要準備的東西是很多的。

   收麥子的時候到了,家家只要是能夠幹活的都上陣,這時候,在農村是見不到什麼嫌人的,即使是孩子也能夠給遞個茶水,跑跑腿什麼的。俗話說,黃金鋪地,老少彎腰。俗話還說,麥口麥口,即麥收是一道關口,那可是一點兒都不假。一家老少齊心協力度過收麥這個關口。帶著充足的食物、水,步行來到麥地。認好趟(就是每個人割哪幾行小麥),之後就埋頭割起來。一把一把的麥子被割下來,之後捆成捆。該運了。上世紀七八十年代,農村用機器的非常少,基本上還是人力和畜力。那時我們家有一頭大黃牛,真是派上了用場。先說裝車,麥地裡成捆成捆的麥子排著隊伍,平板車拉進地裡頭,按著一定的順序,一捆一捆的麥子被碼在車子上,注意,裝車是需要技術的,麥垛可不能裝歪了偏了,否則路上一個顛簸,三歪兩不歪的,車子翻了麻煩就大了。我們家是有過翻車的不幸的。一路小心的拉到場上,在場邊卸下來,接著去拉,拉麥子的辛苦活基本上都是我大哥二哥的。我和姐姐在場上忙活,因為麥子不碼起來,場上放不下。麥垛的大小要看麥子的多少。先用一些麥捆打底子,然後一層一層往上碼,等高了時,姐姐就爬上去碼,我在下面遞或扔。有時候時間來不及就放在場上,第二天再幹。人往往都累得腰痠背疼,渾身真像散了架似的。麥收時最怕老天爺不給力,變臉下雨。白天還好說,就怕他半夜變臉。這時候睡的正熟的我們被警醒的大人急促的喊起來,睡夢中往場上跑去,迷迷蕩蕩地把麥捆碼起來,這時候幹活我只感覺是憑著下意識,把一捆一捆的麥子扔過去,腦子是稀裡糊塗的,碼好後苫上塑料布,拿繩子綁一下,防止被大風掀開,繩子下方最好繫上石塊保險一些。回到家不知睡多一會又會被大人叫醒,吃飯幹活。若下雨就可以歇一歇了。記得有一回麥收時天一直很好,哥哥幹得累極了竟然說,天怎麼還不下雨?因為若下雨就能夠讓疲倦了的身體休息一下啊!

   這樣還沒有結束呢。得打麥子。再早,是把麥子一捆捆的解開,用叉子攤開在大場上,曬一曬,套上大黃牛,讓它拉個大石磙子,人牽著在場上一圈一圈的壓,壓過之後,人們拿起叉子把麥子翻過來,曬一曬,再壓那一面。起碼得壓三四遍。壓好後,起場,用叉子挑起麥草顛一顛(方言是he的he的),目的是讓裡面的麥粒掉落下來。麥草一叉子一叉子挑到堆麥垛的地方,堆成麥草垛,這同樣需要技術。麥草起完,把地上的麥粒麥糠堆起來,打掃乾淨,騰出地方,留揚(方言叫rang)麥子。揚麥子需要大風,沒有風,麥糠和麥粒就分不開。現在即使沒有一絲的風也不擔心,人們早發明出來了機器,接上電,風就有了。用畜力打場太慢,後來人們就用機器了,按畝數算錢,不過攤場起場揚場的程序還是不能少。哪像現在,所有的事情一步解決,省時省力省l勞神。不過,用收割機割麥不如手工割的乾淨。畢竟社會在進步,這是好事情。

  現在想一想以前收麥子的過程,真是:怎一個辛苦了得!






現在都是機械

\n

{!-- PGC_VIDEO:{"thumb_height": 640, "thumb_url": "2429c00001edffa195093\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