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古客家萬人村落,眾多宗祠建築被列入“國保”單位


福建古客家萬人村落,眾多宗祠建築被列入“國保”單位


中國特有的宗祠文化,源遠流長,但在明朝以前只有王公貴族可立家廟,明朝皇帝因宗廟有助於風化而下令平民百姓亦可立宗廟,從此之後,宗廟建築成為濫觴,在南方尤甚。

在福建省龍巖市連城縣境內,有一處優美的村落,潺潺溪水從村頭流過街頭巷尾,迤邐而去,直入汀江。因兩岸芷草豐茂,人們因地制宜,從此村落有了一個優美的名字——芷溪。

邱、黃、楊、華是芷溪聚居的四大姓,做為客家人,他們因種種原因遷徙至此,生生不息,經過數百年的繁衍,芷溪已經成為中國少有的萬人大村落,早在2002年,便被福建省列入歷史文化名村。

客家人極重視“敬天法祖”,在無數的朝代更迭中,漫長的歷史遷徙裡,客家人形成了“慎終追遠”、“敦宗睦族”等觀念。在芷溪村中流傳著一句話,“敬神不如敬祖”,祖宗代表著一個家族的本源,如同草木的根基,時刻不忘祖宗開創的基業,不辱沒先人的遺風,成為眾多客家人的人生信條,其中蘊涵著豐富的古中國傳統的倫理道德。


福建古客家萬人村落,眾多宗祠建築被列入“國保”單位


雍正皇帝曾經親自頒佈《聖諭廣訓》,其中以“篤宗族以昭雍睦”為名,寫到“立家廟以薦烝嘗,設家塾以課子弟,置義田以贍貧乏,修族譜以聯疏遠”;這四句足以用來概括中國的宗祠、宗族文化。在古代交通不便、生產力落後、盜匪橫行之時,宗族聚居無疑是解決諸多問題的辦法,通過血緣關係產生凝聚力,應對村落所面臨的困境、危險,無疑是一種精誠合作、團結友善的道德體現。

芷溪在明清時期,曾是商業重鎮,本地商人通過閩西產的菸草、木材、紙料、米酒等物資,順流而下,足跡遍佈全國,通過商業累積起來的巨大財富,又經由這一條溪水進入村莊,一座座氣勢恢宏的宗祠、民居,精美的雕刻、沖天的簷角,就這樣在溪水兩岸拔地而起。

據不完整統計,芷溪目前保存完好的明清古建築高達兩百多幢,其中光祭拜祖先的宗祠就有74座,古民居139座,這麼豐富寶貴的古建築遺產,匯聚在崇山峻嶺之中,在全中國都是極為罕見的。在客家文化中,紀念肇基之祖的建築稱之為“家廟”,後裔分支所建的稱之為“祠”,還有祠居合一的稱之為“居”、“堂”,直到今天,這些古色古香的建築中仍然住著許多人家。


福建古客家萬人村落,眾多宗祠建築被列入“國保”單位


客家建築就地取材、因勢利導,土樓、圍龍屋、九廳十八井為客家人三大建築形式。芷溪因擁有著眾多規制完整的“九廳十八井”形式建築,被譽為“客家大宅門”。宗祠建築中尤以澄川公祠、黃氏家廟、翠疇公祠最具典型。

古樸壯麗的石質門樓,雕刻精美的窗花樑柱,屋脊上令人目不暇接的瑞獸,以及富含文字韻味、家學淵源的楹聯、牌坊,處處透著“忠孝禮義”的歷史故事彩繪壁畫,彷彿帶著人們走入數百年前的時光裡,緬懷先輩創業之艱辛、道德之遺流。

2019年10月,芷溪宗祠建築因其豐富的文化內涵正式被國務院列入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