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在您的印象中京味兒到底是什麼味兒?

“甜酸嘞,豆汁兒”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是小販挑著豆汁兒擔子,一頭掛著飯臺,一頭掛著鐵鍋爐子,中間放著大盤紅辣椒絲的鹹菜條子,男女老少圍著飯臺吸溜吸溜的喝;是梁秋實先生晚年都難以忘懷的大冰糖葫蘆;是天福號醬肘子配著香酥可口的大燒餅;是東四胡同的地道滷煮;還是廣為流傳的炸醬麵。

是早晨“籠火”之後滿北京城的煤煙味兒;還是“您”“怹”的捲舌音,兒子腔的獨特方言韻味。

您可能沒去過北京,也不喜歡酸嗖難聞的豆汁,但您一定不能錯過這色香味俱全,酸甜苦辣鹹皆備的《豆汁記》

《豆汁記》是作家“葉廣芩”的代表作之一。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故事以豆汁為引,講述了的主人公莫姜在即將凍餓而死的情況下被“我”父親“撿”回家,用一碗豆汁救了她的性命,從此在“我”家為僕20年報答恩情的故事。

莫姜年輕時是太妃身邊的宮女,28歲被賜給御廚劉成貴為妻,臨別時太妃送了一把翡翠扁方作為信物;劉成貴脾氣暴躁,生性好賭。輸光了家產,搶奪扁方不成便用刀劃爛了莫姜的臉,羞愧難當便北上投靠了偽滿洲政府。

時過境遷,兩人得以重逢。莫姜接受了劉成貴,也接受了他帶回來的兒子。他們的兒子長大後要“革”葉四爺的命,七十歲的莫姜帶著劉成貴以燒炭自殺來平息此事。

一位身份低下的老太太,成了那個亂世最美的風景線,她高貴的品德讓人久久難以忘懷。

一把扁方、一碗豆汁、一位末代宮女、一個家族的興衰榮辱、一個妙趣橫生又自然流露的悲劇。

上好的豆汁得用“鋸末”慢慢熬,上好的人生得慢慢品

莫姜這一生啊,得從一碗普通的豆汁開始說起。

老北京人都愛喝豆汁,從乾隆年間傳承至今。但更多風行與民間小道,文人墨客也都好這一口。

老舍先生會喝,梁秋實先生會寫:“豆汁之妙,一在酸,酸中帶著餿腐的怪味;二在燙,只能吸溜著喝,越喝越燙,最後是滿頭大汗。”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豆汁得這樣喝,但《豆汁記》得慢慢品。

莫姜的人生並非全是苦

莫姜相貌平靜如寒玉,神情晴朗如秋水。說話輕聲但聽得真切,走路輕而快,低頭目不斜視。

無論高興與否嘴角永遠微微向上,父親說這叫“喜性”,是做人的一種很重要的功夫,無論心裡想什麼,外表永遠雷打不動。從容淡定,寵辱不驚

父親老是誇獎莫姜,誇獎之前必定拿“我”做陪襯,可每次莫姜都靜如秋水,不曾有過一絲的“恃寵而驕,越俎代庖”

母親也總是譏諷莫姜:“說她薄唇細眼,骨瘦肩削,一副貧窮之相,這輩子完嘍”;也總是在莫姜面前展現自己的優越感,如果不是她莫姜早已經凍餓而死。面對“羞辱”莫姜也並未諂媚的討好母親,而默默的把這份恩情放到了心裡。

在“母親”的襯托之下,莫姜成了那塊翡翠扁方,臉上的傷疤就是翡翠上的瑕疵。這絲毫不影響翡翠的品相,反而成了她的加分項。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大羹必有淡味,至寶必有瑕穢,大簡必有不好,良工必有不巧,物件和人一樣,人無完人。

於是莫姜對劉成貴一笑泯恩仇,本以為能看到劉成貴的落魄模樣和悲慘下場,卻不想聽到一句:“回來就好,咱們好好過日子,有我一口,就有你一口。”

我們可能都忘了,無論受過多少委屈和磨難,無論她有多麼堅強,多“喜性”。但她始終是一個女人,是一個有丈夫有婚姻的女人。

劉成貴雖然混蛋,但他知道用手抓捏褲子,木訥地說:“我對不住你莫姜”。

從此之後這亂世之中莫姜就有了自己真正的親人,這是她身處亂世的“甜”。

劉成貴攤在床上,莫姜像照顧嬰兒一樣照顧她,陽光照在屋內,光線中漂浮著細細的微塵,一切都變得柔和,莫姜一臉平靜,一臉愛意。這是屬於她們夫妻生活中的“甜”

葉家用一碗豆汁救了莫姜一命,給了她一個安身立命之所,也讓她活著見到了自己的丈夫;莫姜的丈夫又用一碗一碗豆汁幫助葉家扛過了三年饑荒,也算是報答了當年葉家的救命之恩,這是她知恩圖報的“甜”

娶妻求淑女,勿計厚奩。

《豆汁記》裡的《豆汁記》,悲劇早已註定

人們常說“藝術來源於生活,高於生活”。

《豆汁記》這篇文章妙就妙在它既是一齣戲,也是一種人生。既展現了古老的藝術也歌頌了那些偉大而又平凡的女性。

京劇《豆汁記》舊時也稱《鴻鸞禧》。故事源於明代馮夢龍的《喻世明言》,講得是窮書生莫稽因凍餓僵倒於雪地之中,幸得善良少女金玉奴相救,一碗豆汁解救,於是以身相許。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金玉奴風雪天救回一位面容姣好的薄情郎,那碗豆汁喝的熱烈而又張揚,橫筷於唇,吮吸殆盡,從細節看一個人,莫稽外表斯文,內心齷齪;“父親”撿回來的莫姜,微微顫抖,卻極力剋制著哆嗦。“大風雪似尖刀單衣穿透,腹內飢深寒冷氣短臉抽”,但豆汁喝的是靜悄悄,沉穩而又矜持。

從喝豆汁的細節就可以看出兩個人的差別,也為後文情節發展埋下了伏筆。

莫稽功成名就推糟糠之妻入水;莫姜胸懷寬廣原諒毀掉她一生的劉成貴。

人生在天地間原有俊醜,富與貴貧何必憂愁。……窮人自有窮人本,有道是我人貧志不貧。這句話用在這裡最合適。

作者特意在劉成貴回來之前寫了荀慧生改編版的《豆汁記》

“父親”在飯桌上大讚荀慧生的《豆汁記》改得好。原來的《豆汁記》是以大團圓結尾,即金玉奴被林大人從江中救起,以義女的身份許配給莫稽,洞房棒打薄情郎後夫妻和好;經荀慧生一改變成洞房一通棒打,撤職查辦。

其實可以看出作者的對另一層期許,也想看到封建社會成長下的傳統女性勇於衝破思想的枷鎖,封建的桎梏的一面。

可莫姜終歸是莫姜,既無法做像莫稽那樣狠心的“薄情郎”,也無法對劉成貴“拳腳相向”。

文中在描寫“父親”帶莫姜回家,母親對這件事情的意見時用了“沒有理由,也有沒有權利”;莫姜在面對走投無路的劉成貴和突如其來的兒子劉來福時同樣“沒有理由,也沒有權利”,畢竟長者賜,少者不敢辭。

儘管那個年代已經開始倡導“人人平等”但有些規矩深入骨髓,他們是封建社會下的傳統女性,她們熟知規矩體統、禮教紡維,她們活在男性的權利之下,只有能靠“金玉奴”之手才能表達自己的真實想法。

當善良沒有牙齒,就註定了悲劇的誕生。

任何時代都似乎特別喜歡“好人不幸犧牲”這件事。

因為這件事具有美感。甚至都不單單是“美感”,更是因為“好人”的死能夠講出一些任何話語都無法替代的道理,能夠講出那個時代受壓迫的女性想說又不敢說的話語。

是的,莫姜死了,帶著劉成貴燒炭自殺。劉來福改名衛東彪,造了葉家的反。

莫姜用自己的命還了這一場恩情。動盪的亂世,她別無選擇。

豆汁與珍饈的對比,藏在珍饈背後的諷刺意味

豆汁做骨架貫穿全文,各類美食珍饈則是肌肉紋理,融匯在骨架之中。

豆汁是“莫姜”“母親”“劉成貴”;珍饈是“父親”“慈禧”。雖然沒有刻意的去做比較,但其中意味不言而喻。

從某種意義上講《豆汁記》是一本文化風俗小說,文中的男女老少負載著濃郁舊文化氣息,滿清遺老勾畫出老北京的民情風俗。

全篇提及的美食多達 60 餘種,其中具體介紹了烹飪方法的就有火燒“螺螄轉兒”、“自制松腸”、“醋燜肉”、“櫻桃肉”、“鴿肉包”、“熟魚活吃”、“麻豆腐”“豆汁”等十餘種。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作者更是借劉成貴之口精細的描寫慈禧等人的日常膳食,300人的小廚房。134道熱菜,48道涼菜;走幾步就要吃“魚羹”,廚子拿著小灶當場製作;半夜醒了要吃“燒豬肚皮”,最喜歡清燉肥鴨、馬蹄燒餅加肉末……說的誇張一些清政府走向滅亡跟八旗子弟的“胃口”有很大關係。

更是借劉成貴之口諷刺了在家國危難之際,只知道貪圖享樂的清政府統治者。

慈禧錦衣玉食,嬌生貴養最後卻死於痢疾。窮苦人家吃的糙,大眼窩頭麻豆腐,綠豆雜麵醃菜幫,吃著舒坦,拉著痛快。

葉四爺的三次“驚人之舉”雖然讓人忍俊不禁,但也確實流露出八旗子弟不食人間煙火,不體民間疾苦的享樂舊習。

三年的自然災害,“父親”竟然給自己家定了十二斤的量,依著“父親”的算計,在那些紅燜筍雞、燒鹿尾、烤羊腿以外根本吃不了十二斤白飯。

文中還有一處細節也可以看出經過對比之後的諷刺之意。

劉成貴父子二人從東北落魄歸來之時,劉成貴喝酸梅湯時說了一句話:“現在有碗荷葉粥,就八珍鴨舌”;劉來福索性躺在“父親”的躺椅上,要吃的穿的、住的使的、住的不能窄憋,吃的不能湊合。

一個宮女的一生:另類清宮劇,真實的底層人生,值得一看

這其實反映的是一種平民階層的“大爺文化”,著名的“葛優躺”就是一種大爺文化的展現。劉成貴在最落魄的時候想到不是豆汁竟然是珍饈,可見“大爺”文化已經深入骨髓。

結尾

老北京人愛喝豆汁,但是必須配上紅辣椒絲的鹹菜條。一碗豆汁一份配菜,包含了整個人生的苦辣酸甜。鹹菜的鹹中和了豆汁的酸,其實做人也一樣,學會內斂鋒芒,跟人相處圓融恰當,又不能失去自己本身的滋味。

我想這篇文章能夠叫做《豆汁記》最根本的原因不是因為莫姜和金玉奴的情況相似,而是莫姜的人生就是一碗豆汁,用性格做“鋸末”熬人生這碗豆汁,似滾非滾、似燃非燃水乳交融。喝起來品起來酸中帶甜,風味十足。

做得了當空的皓月,也下的去雜草溝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