能簡單的表達一下雙縫實驗的恐怖之處嗎?

看見房子就想跳


最初光的雙縫干涉試驗並沒有恐怖之處,托馬斯.楊只是依靠它證明了光的波動性,當時的科學家簡單地根據試驗結果認為由於光是一種波,通過左右兩邊縫的光相互干涉形成干涉條紋。

但隨著試驗技術的提高,人們已經可以控制到每次只讓一個光子通過雙縫,但科學家驚奇地發現多次單光子通過雙縫後在屏幕上的分佈也形成的干涉條紋,這就不能用通過左右縫的多個光子相互干涉來解釋了,那麼光子究竟從左右縫中一個縫穿過來,還是同時從二個縫過來呢?

科學家為了研究這個問題,在雙縫後面放置了一個探測儀,試圖測量光子究竟從單個縫穿過來,還是同時從兩個縫過來,儘管同時穿過二個縫有點不可思議,試驗結果顯示一旦在雙縫後面放置了測量儀,屏幕上體現光波動性的干涉條紋消失了,取而代之的是兩條對應兩條縫後面的亮紋。

也就是說光子在你觀察(或者說測量)它時,光子表現粒子性,當不被觀察時,體現波動性,以量子力學鼻祖波爾為代表的哥本哈根派的解釋為:光子本來是波,當被觀察時它的波函數坍縮了,於是變成粒子態。

薛定諤由此提出了薛定諤的貓佯謬,處於隨時可能充滿毒氣箱子裡的貓是“又死又活”狀態。

第一個恐怖點產生了!

但科學家們還嘗試用隱變量假說解釋雙縫試驗中觀察對光子的影響。但1984年延遲試驗又帶來更恐怖和匪夷所思的結果,出於篇幅考慮不再詳細解釋延遲試驗的具體方法,只是簡單介紹下基本原理:

科學家通過精確測算時間,在光子穿過雙縫後再決定放還是不放測量儀。試驗結果是即使光子已經以某種方式通過雙縫,但如果放置探測儀即顯示粒子性,不探測則顯示波動性。

這個結果表明:光子原本已經以波動態同時穿過二條縫,由於我們的探測改變了過去光子通過雙縫時的狀態!觀測可以改變過去?!一個細思極恐的試驗結果出現了!

量子力學傳統哥根本哈根派對此的解釋依然是觀測帶來光子波函數坍縮,在波函數坍縮前一切都是不確定的。

現實中很難想象這一理論,比如有一天我們接受到幾億光年之外一束光線,我們觀察到它是一個新恆星誕生後發出的,但如果我們不對它觀察這顆恆星由於誕生時間和地點的不確定是否就不存在?

雖然哥本哈根派的觀點在現實中很難想象,但去年對貝爾不等式做進一步驗證的“大貝爾”試驗結果進一步驗證了哥本哈根派觀點是正確的。

以波爾的話作為本文的結束吧!“如果你認為你弄懂了量子力學,那證明你根本不懂量子力學!”




萬里攜酒獨行知天命


我現在反而認為,沒有任何“恐怖和奇異”。所有的問題在於先前的“觀念”,如同狹義相對論之前人們認為時間是固定的絕對的,而愛因斯坦打破了這種絕對固化的時空觀,時間可以壓縮或者膨脹,一下子都豁然開朗了。

現在就是這樣的“存在觀”束縛著人類的認知:認為世界的存在是獨立於人的,人類只不過是世界舞臺上的演員,沒有人舞臺仍然存在。

現代科學理論,越來越趨向於世界的存在與人是緊密關聯的,存在就是人類獲取的信息,沒有信息,則不存在。

觀察不到,又怎知存在呢?最簡單最原始的邏輯今天仍然適用。存在就是信息,信息就是存在。也可以說宇宙的存在,是因為我們獲取到了它的信息,而不是宇宙誕生了人類。

只有建立新的存在觀,才能重新看清一切怪異現象。


但是新的問題又來了,我們獲取到了信息即“產生”了存在。而人類進化出了抽象意識,可以通過抽象“創造不存在的存在”。抽象意識,有可能被感應成為存在信息,也有可能根本不存在。如何判斷沒有信息的存在呢?


“所有科學命題都要有可證偽性,不可證偽的理論不能成為科學理論。”這是著名科學哲學家卡爾·波普爾的著作《猜想與反駁》中提出的概念。但是在今天,就已經有很多理論讓人左右為難了。

如多世界詮釋是一種假定存在無數個平行世界,並以此來解釋微觀世界各種奇特現象的量子論詮釋,其優點是不必考慮波的坍縮。這種思想“優點”就是剔除了人的主觀因素,繞過了“塌縮”和“觀測者”。

而哥本哈根詮釋不認為波函數除了抽象的概念以外有任何真實的存在,我本人在今天以前是非常認可這一點,因為它同時還可以用量子原理較好的解釋意識的起源和機制。但是多世界詮釋允許觀察不到的現象也有可能存在,在思想上就“先驗的”決定有觀察不到的存在,這一點和我們已知的哲學觀很像。

貝葉斯主義(Bayesianism)也稱為“貝葉斯認識論”。它是一種認知證明理論,主張一個信念P的得以證明的條件是當且僅當這個P的概率高到合理的程度,並且這種概率由獲取新論據而發生的認知證明變化,可依據概率演算包括貝葉斯定理來計算和預測。

貝葉斯證實理論是基於18世紀英國統計學家托馬斯·貝葉斯的概率論發展起來的現代化框架。貝葉斯證實理論允許這樣的事實存在,即現代科學理論提出的主張通常遠遠超出了目前可以直接觀察的範圍(例如沒有人真的看到過原子),所以今天的理論通常很難簡單放入證偽和不可證偽的二分法中。相反,對理論的信任往往落在了連續統的某處,當獲得新信息時,會在0%和100%之間上下滑動。

根據貝葉斯主義的觀點,對信念概率的指定既是主觀的,又是理性的,不同的研究者可以主觀地認為具有不同起初置信度的假說。運用貝葉斯公理,根據新證據而理性地改變這些主觀指定,會導向研究者們所持信念的會合。在使用證據時,那自身不可能而據一既定假說則可能的證據,相比於那自身可能或據這一及其他相競爭的假說都可能的證據,更能提高對那一假說的置信度。因為它著重於新證據的作用,這一理論在反觀舊證據時則處理不好,對可能性的先在指定也可能是任意的。主觀性與理性的平衡也會受到質疑,因為結果可能是平行的研究途徑,而非二者的會合。

曾經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弦理論研究中心工作的Dawid是一名理論物理學家說:“承認非經驗實證是科學的一部分,並且其作為科學的一部分已經有一段時間了,這將為討論提供一個更好的基礎,而不是假裝它不存在”。加州大學聖芭芭拉分校的Joe Polchinski是一位堅定的弦理論學家,Polchinski同樣也採用了Dawid的非經驗主義論證來計算了多重宇宙存在的貝葉斯概率為94%。


探索貓


雙縫實驗是個很簡單的實驗,這個實驗證明了波粒二相性的是真的,普通的實驗中,光源都是用的一束光。大量的光子隨機通過兩個細縫。然後與後面的板子接觸。

如果變換條件,單個光子呢,100個人隨機通過兩個入口,50:50是預想結果,實際也差不多。但一個人通過兩個入口呢,那就只有1:0或者0:1了,但單光子雙縫實驗的結果是1:1。這就很奇怪,光子分裂了?那放個探測器測一下,結果,探測器一放,結果就成了1:0。這說明了什麼,實驗前後所有量都沒有變,只加觀測這一動作,結果就發生改變。也就是說,現在的行為改變了過去的結果。按理來說,這是不可能的。

之前說了,粒子具有波粒二象性,粒子具有形狀大小,在空間中卻以概率形式存在,如同波一般。單光子實驗中,通過縫的概率是1/2,那麼看結果也的確是有兩條縫,但加入了觀測後,粒子的粒子性被展現,而作為粒子這一實體,一次只能通過一個縫,所以加入觀測後只有一條縫。這就是單光子實驗出現詭異的解釋。但這也引出了更多的想法。從某種意義上,這個實驗證明了唯心主義的一些觀點,我睜開眼,世界誕生了,我閉上眼,世界毀滅了。另外這也暗示了存在一個未來,人類無法真正的看到這個宇宙的本質。如同薛定諤的貓一樣,在打開蓋子前根本不知道貓的生死。而且,對於波粒二象性,人類還知之甚少,這個性質從何而來,又使用於多大尺度,是否與多維時空或者平行世界有關,這一切都是未知。未知的,都是充滿誘惑的恐怖東西


輪迴anotherstart


簡單來說,恐怖之處就是沒有人能夠解釋清楚,這到底是為什麼!而它卻真實的存在著,而存在既合理讓人們無法接受這是自己所面對這種合理的存在。簡單的像我們都知道宇宙的極點卻不知道是從何而來?

放在人類身邊就像是1+1為啥等於2一樣。人們害怕它不等於2,但是雙縫實驗確實讓人懷疑是1+1≠2的反論據,而人類的知識架構或者根基卻是建立在1+1等於2的基礎之上。


小丫丫的寶貝窩


〔宇宙定律〕

一 、物質的電磁力{吸引力}{反推力}

物質存在電磁力,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吸引,不是同一種物質介質相互推。多的物質會把少的物質推成圓球,因為兩種物質都在推,而且同一種物質任何一點推力都一樣大。推力又稱為反推力反推力是很均勻的力。被推成球型的物質任何一點向外發出推力都一樣大,但兩種物質的反推力不一定是一樣大。又因兩種物質都在使勁推少的物質被迫成圓球。圓球是物質組成的不是空的所以有個球面稱為圓球面。圓球面所受到的反推力越往球中心力線越密承受的推力越多。因圓球面任何一點都承受來自各個方向的力必然有一條力線經過球心垂直於球心,所以從球面到球心越往中心垂直力線越密越多所受到反推力也越大。故而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最大。故而越遠離球心所承受的反推力越小越少。

只要中心有物質壓力重力的天體,它的最外層表層必須是球形(圓球),天體的球面如果變成方形……中心不但沒有物質壓力而且重力也不存在。

二、光聚焦 能量聚焦、熱能量聚焦、正負(反)能量聚焦

光與一切物質同在充滿整個物質世界。太陽、恆星、一切星系是光聚焦取得能量,只有光永遠聚焦才能永遠發光發熱。我們看到的會發光發熱的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中心,行星的衛星中心、地球中心、小行星中心、慧星中心、都是光聚焦的中心。 星星、星系、恆星、太陽、行星的外面外層都有一個圓球面可以光聚焦到中心。圓球面是平凸透鏡、凹凸透鏡, 只要形成平凸透鏡、凹凸透鏡就可以光聚焦。

光聚焦……光是用不完的循環的。

三、對環流層{上層與下層對環流}

自轉與公轉運動的動力層,宇宙間天體的公轉自轉都是有對環流層推動帶動運動的。同一個星球自轉有對環流層推動自轉……公轉有對環流層帶動運動,自轉與公轉運動是二個環流層,二個對環流層不是在同一個中心上的。沒有大氣層或有大氣層大氣只對流不進行對環流的星球(孤獨行星、流浪行星)、行星、小行星、行星的衛星是一定不會自轉的。

♥♥♥………………………………

【真實的宇宙形態結構】

宇宙是時間無限空間無涯物質有限世界。空間存在著一個一個大型的物質世界它們是沒有相連被真空隔離。各個物質世界都遵循同樣的物理規律,我們生活在其中一個大型物質世界裡。

我們的大型物質世界最多最外層的物質緊緊的吸引在一起它的外型是可以任何形態。它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大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我們就在其中一個大圓球面裡面。這個大圓球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總星系。總星系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在總星系圓球面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大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銀河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銀河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大圓球就是我們的圓球太陽系它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太陽系內最多的物質又把比它少的一切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許許多的圓球每一個圓球都有一個圓球面及一箇中心,其中一個就是地球系(包括月球),地球是中心它的圓球面在月球之外,地球氣態圓球面內的最多氣態物質又把月球及其他各種各樣不相混合的氣態物質反推成一個一個圓球。

這些大大小小從大到小的圓球剛剛形成光‘就聚焦在它們的中心點上使中心發光發熱,太陽、行星中心、銀河系中心、總星系中心、星系中心、恆星都是有光聚焦才發光發熱的。因光聚焦在中心點上發光發熱就會發生對流 對環流。每一箇中心點上有一組或多組對環流層,接近中心的對環流層可帶動中心轉動自轉,遠離中心的對環流層可推動天體、星系、恆星、物體、物質、行星等等繞中心公轉。月球有氣態層只有局部的對流沒有對環流所以沒有自轉只有公轉,月球公轉是地球最外面的一組對環流層推動月球繞地球公轉的……其它行星的衛星公轉類同。靠近地殼的對環流層(有對流層與中間層組成交替環流)帶動地球自轉其他行星自轉類同。地球月球在同一個圓球面內被太陽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太陽公轉的其他行星公轉類同。太陽系圓球面內全部行星被銀河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銀河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恆星系公轉類同。銀河系圓球面內的恆星系被總星系的對環流層推動繞總星系中心公轉的其他星系仙女系公轉類同。總星系圓球面內的星系被更大的對環流層推動繞更大的中心公轉。就這樣以此類推外面外層到底有多少層次我不敢下決定…… 根據天文文明可能有三十六層。我們是被套在圓球內從最大的圓球一直到最小的圓球……大圓球套比它小的圓球。就這樣圓球中有圓球,我們是被幾十層的圓球套著。


宇宙天文宗師


有興趣的人可在電腦上摸擬,兩束振動的粒孑向前發射通過雙縫時與雙縫邊沿發生碰撞後,在背後留下什麼樣的圖像?如果振動的粒孑加上與振動方向垂直的自旋運動,通過雙縫後雙會形成什麼樣的圖像?有興趣的人可做實驗進行摸擬,結果分享大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