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成一種新的哲學觀點,如何讓社會普遍接受?

貓貓呵呵


首先,每個人都有表達的慾望。

孔子說:有德者,必有言。生而為人,總是希望去表達自己的觀點,去言說。最好能讓人家接受自己的想法,說服人,讓人信服,其實是非常難的。孔子說:不害怕人家不瞭解自己,害怕不瞭解別人。也就是說,讓別人瞭解自己是非常困難的。

我們去表達,能不能讓別人接受,那是別人的事情。不要去過分的奢望。

其次,有一二個人瞭解我們已經是非常難能可貴的了。

你不要奢侈地想要所有的全社會的普遍地去接受你的觀念。那幾乎是不可能的。孔子說:我黨小子,狂簡。孔子的朋友很少,理解孔子的人才幾個人啊。孔子周遊列國15年,碰了一鼻子灰,有幾個人理解他,接受了他的觀念,沒有啊。所以,不要奢望你比孔子厲害,比孔子幸運,有人多人理解你,接受你。

最後,你的也不一定是哲學觀點。

最多的一種可能是自己的想法,這種想法雖然靈關一閃,但是畢竟是想法,沒有形成系統的哲學論證。我們需要哲學的論證,需要很多去討論,形成一種學術思潮,這是十分的困難的。我們知道,哲學觀念的生成,在一定的背景下,需要有天才的經歷和思想。需要有師承,需要有整個積累和背景。如果你沒有15年以上的哲學學習,沒有跟隨這個時代最偉大的學者學習過,沒有一直訂閱《哲學研究》《孔子研究》等期刊。沒有一直關注這個時代最前沿的哲學思潮。我覺得你不要把自己的想法認為是一種哲學觀點或哲學觀念。即使你這樣認為了,別人也根本不會有一點關心的。



諸子詮釋


哲學知識一般是涉及到世界觀、認識論、方法論等終極性知識。一旦提出,只有一個從前往後推,不斷明晰的過程,不講新舊!一般只在終極性問題有突破才講哲學觀點的新與舊。我們這裡說哲學觀點的新舊有其特指性,主要是認識論工具性知識方面。認知工具本身不唯一。它們之間有證明力的強弱之分、寬窄之分,因而就有了新舊觀點之別。但方法論的工具性知識也具哲學之問上的一般性、終極性。這決定了哲學的知識突破一般不能"自證"而只能通過"他證"來實現。但一旦"他證"的路徑得到明晰,哲學之問也就轉化為具體科學之問,不復為哲學之說了。因此,哲學上的新觀點,新觀念必定是具體認知工具性亊實性證明力問題上的大突破,並且這種事實性大突破觸及到終極性問題,直接影響到舊有哲學的表述形式和表述內容,這才有哲理意義上的形式和內容的更新。一種哲學新觀點,哲學新觀念要想為科學所接受,只有在它發生的具體事實性的基礎與路徑上,過程和結果影響上改變了科學本身,才可能為科學所理解,也才有可能被科學所接受!而這大多觸及而不是終極性突破,僅只是認知工具性知識突破。例如,西方分析哲學的二元邏輯,一分為二與合二為一的推證,以及線性、還原性推導在自然物質和社會的多元性構成上的種種侷限性為系列自然的,社會的新事實發現所證明,這時哲學的變革就開始了。西方分析哲學因自身邏輯性的、方法性、驗證手段性的一系列侷限而失去了它對科學的導向性作用,結果當然是另一種哲學表述形式的替代式興起。古老的東方哲學,因保持了混沌初開的那種整體性特徵和認知基礎,它因此也就具有認知工具提供的多樣性特點。非線性邏輯認知工具是它整體性之下多樣性表徵之一,這正是西方還原論哲學的工具性知識欠缺方面!面對世界的多樣性、複雜性現象西方分析(還原論)哲學逐步失缺了它原有對世界的解釋力和證明力。這時,東方整體哲學的興起,就不可避免了。東方新的哲學觀點填補西方哲學認知工具的失缺,以整體論填補還原論的不足,以非線性邏輯認知改進、消解線性邏輯的"極化"消極後果。這就是新的哲學觀點在"他證“形式上為具體科學所接受的證明。當哲學新觀點在"他證“形式上成為各門具體科學的導向知識,並以更強、更寬泛的證明力,解釋力支撐科學的持續進步,那麼,它就在事實上巳為社會所接受了。我們所持的認識論,不是二分法,而是三分法,從"無"中生"有",從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破除"二元"性的非此即彼的"極化“觀念,確認"客觀存在“的多樣性,複雜性,認可二元之外的中間過渡,第三態,乃至第三態的重疊,各種鏡像態的存在!三分法不是否定二分法,而是二分法延申,是合二為一的推開,九九歸一說。這是典型的東方哲學背景之下認知工具性知識的更新,是哲學新觀點嗎!有無新意呢?複雜性科學的出現,傳統學科之外各種邊緣性學科如雨後春筍般的生長,各種邏輯證明新工具出現,已經證明,這一哲學新觀點作為科學性普及事實,正在為社會所逐步接受。


梁文慶2


世界每時每到都在產生新的理論,新的理論首先是極少數創造者和圈內人士懂得,廣大群眾並不瞭解,這就要求創造者把他的思想火花,用人們能理解的大眾化語言表達出來,這就是科普的過程。新的哲學觀點一旦產生,就得先由學術界廣範討論研究,才可以認定為經典 ,納入教科書。


理想無限延伸


當然是發表出來。起碼得先讓人知道是什麼,才能說接不接受。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