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去醫院看病,是不是要去做B超,醫生才能開方治病呢?

老羊日記


今天也有個60多歲男性病人和我說過差不多的話,因為是新病人,按照住院常規會給開一些檢查,比如胸片、抽血和彩超等等,考慮到患者經常頭暈,而且咳嗽了一兩個月想給他查一個頸部動脈彩超看看是不是有動脈斑塊導致血液不暢,咳嗽太久又因為是老年人怕有肺部炎症或者是肺部腫瘤引起的,所以和他說要做這幾個檢查的時候,他說他不想做,然後又問我,你們中醫以前不是摸一下脈不就可以知道什麼病的嗎?為什麼現在一看病就要做檢查?

真的是醫生都愛貪財,多開檢查賺錢?

其實不是的,但是不排除個別莆田系醫生喜歡宰人。我給病人做的每一項檢查都是先和病人談過的,先說這些檢查的必要性,如果患者不願意做我還是會再繼續勸說,因為患者相信我們這個醫院才會來這裡看病,作為醫生我也有義務去把病人治好,但是如果病人確實是因為經濟困難,我們可以再想辦法,再換成一些便宜的檢查看,雖然效果可能不是很理想,但是我們也願意幫他試一下;

特別是很多腫瘤病人,因為一些一線化療藥物,或者靶向藥物畢竟昂貴,確實負擔不起,但是還是不願放棄治療,我們也會再推薦二線或者其他替代藥物治療,雖然效果可能不不會比一線藥物作用好,但是還是能延緩生命。

我們來分析一下一些常見檢查作用

1、心臟彩超:

我們可以把心臟看做成一個大房子,可以通過彩超得出心臟這個房子結構有沒有變大或變型,如果有明顯異常,我們可以很直觀的看到,而且還可以通過彩超看出心臟的射血,泵血量,計算出心臟細微的問題。

2、心電圖

心臟真的是一個發電機,它確實可以發電,所以心電圖就是捕捉它每個部位的發電的量、發電的時間是否正常,可以判斷心臟電路通不通。所以如果有病人突發房顫就可以用除顫儀糾正,電視上的急診室經常可以看到,它是通過一定量的電流衝擊心臟從而使室顫終止。

如果患者出現急性心肌梗死,可以通過心電圖得出ST段的明顯抬高,這時再結合急查的心肌酶可以得出心梗,就可以馬上安排介入手術,或者溶栓治療,疏通心臟血管。

以上的檢查都是我們通過把脈無法得知的,它是一個客觀的依據,因為每個醫生對同一種疾病會有不同的看法導致很多治療方法,也會造成療效不一,但是有了這個檢查的事實依據,我們現在看圖看結論說話,自己再百度一些報告上面的結論,你也會對自己疾病有一個大概認識,你也不會輕易的被不良醫生唬住花冤枉錢。

總結:有些疾病該做的檢查一定要做,特別是很多家庭還沒有定期體檢的習慣,很多都是實在扛不住了才會去醫院治療,如果這個時候住院了還心疼錢不願花檢查,那麼就太遺憾了,可能會錯失很多機會。


肛腸科林醫生


在美國看病,基本上要做全套的檢查後,醫生才會開處方。本人親口問過一個和我同住在新澤西的美國醫生,看一個病為何要做那麼多的檢查?回答是“不做完各項檢查,憑什麼證明你有病?醫生要依據檢查結果開處方才是科學的。”


我家小狗叫小英


大家好,我是一名腎內科醫生,其實正確的理解是這樣的:不是因為看病需要做B超,而是因為病情需要做B超,下面我將舉例說明。

俗話說“聞道有先後,術業有專攻”,今天我就診斷腎內科的常見疾病進行一個原因的解釋。

病種/操作(1)

臨時或者長期血液透析管植入術


這個可以說是腎內科非常常見的一個操作了,關於為什麼要做這個操作,因為各種原因需要行血液透析治療的病人必須要有透析通路,也就是在脖子上(頸內靜脈)、大腿根部(深靜脈)插一根筷子大小的管子進去,然後把才能把血液引出來,才能開始透析,根據人體的解剖結構,動脈和靜脈是並行走的,有經驗的醫生在不借助B超情況下,成功率還是非常大的,但是業內比較規範的做法還是需要應用到B超,因為有B超的引導,基本可以確保99%以上甚至100%,這樣做的目地既可以快速定位,又可以快速操作完,即節省時間,又減少失誤率,這種我認為是對病人更負責任的做法,所以是有必要的。


病種/操作(2)

腎臟穿刺活檢術

為了查明病人為什麼腎臟會出問題,也為了後續例如腎病綜合徵更精準的用藥,當需要這個操作時,可以說沒有B超是完不成的,首先需要藉助B超的定位,我們都知道腎臟大概的位置,但是我可以說即使是再有經驗的醫生不可能一看、一摸就知道你腎臟的具體位置,大小怎麼樣,因為它不是一個體表的器官,所以在B超的引導下進行操作是非常方便,準確的,另外,穿刺並不是說穿完就完事了,穿完大家想想有沒有可能會有出血的情況?如果出血了人的眼睛看的出來嗎?肯定不行,所以這個檢查是必須要的,就像很多人說醫生都是靠機器在看病,但能否回頭試想一下,在以前望聞問切的時代大家知道無誤診率有多高嗎,很多人不明不白的死了都不知道怎麼回事,就像達芬奇手術機器人一樣,機器人自己是肯定不會做手術的,那需要外科醫生去操作這臺機器,有些手術可以不需要這臺機器也可以完成,但是有這個機器就可以做的更好,就像闌尾炎一樣,以前是開腹做的,很大的一個刀疤,現在單孔腹腔鏡下切除恢復快,幾乎看不到刀疤,這就是技術的進步,大家去對比以前人的平均壽命和現在人的平均壽命就可以看出醫學是在不斷的進步還是在退步。



病種/操作(3)

動靜脈內瘻球囊擴張術

相信尿毒症的病人應該清楚,做血透最好的通路就是“自體動靜脈內瘻”,但每次做血透都要穿刺,時間久了就很可能血管狹窄,大家試想一下,血管狹窄了眼睛看的出來嗎,中醫把脈能把出哪個地方狹窄了嗎?肯定是行不通的,這時候用B超一看就非常直觀了,到底那一段出了問題,這樣在做介入的時候走就知道擴哪一段血管,大家想想是不是這麼一個道理,輔助檢查的進步就是在臨床上不斷的出現問題,然後再拼命的解決問題,怎麼解決問題?那就要創新,就不斷的有新操作、新技術出現,輔助檢查是為了更好的為臨床提供精準的數據,方向。



病種/操作(4)

腹透管置入術

這是想做腹膜透析的人必須要的一個操作,有兩種方式:一種依靠腹腔鏡,另一種依靠B超引導。也就是有一根腹透管必須插到腹腔裡面去,這裡我就拿B超來舉例子,如果沒有B超,難道讓醫生在肚子上劃個口子就塞進去?成功率呢?所以B超是必須的,大家其實可以想一想,你們認為以前有尿毒症嗎?肯定有的,但以前的人都不知道尿毒症是啥玩意,那人死了也就死了,可能還以為是老死了,不依靠透析請問哪些尿毒症的病人怎麼去維持生命,靠什麼活下去。



總結:不是說醫生今天就非要你做這個檢查,是因為病情需要,是為了更好、更精準的診治疾病,不單單只是B超,就像尿路感染就必須要化驗尿常規、必須做尿培養一樣,這樣我可以更細緻的瞭解到你尿路感染是哪一種細菌引起的,然後我可以做到精準的用藥,藥用對了你的病是不是也就好的更快了呢?有時候真的是隔行如隔山,就像很多人同樣想不通全國這麼多高鐵火車,速度這麼快,為什麼不會撞到一起去呢,所以相互理解,相互溝通才是最重要的。



這僅僅只是腎內科的局部分析,不知大家能否理解,如仍有疑問,歡迎評論區留言溝通,希望能為大家答疑解惑,碼字不易,純手工打字,幫忙點個讚唄,謝謝大家。


張壘醫生


看到你提的問題,讓我不禁聯想到一個話題,那就是好多患者反應,大醫院的醫生全靠儀器,沒有儀器他們就不會看病了。這和你所提問題大同小異。

首先,我可以明確的指出,這樣的觀點是錯誤的。

病人去醫院看病,醫生會根據患者所患疾病種類,開具相應的檢查單,需要做生化檢查的做生化,需要做心電圖的做心電圖,需要做CT的做CT,需要做B超的做B超……,大多數都是根據疾病診斷和治療需要開具相應的檢查單,而不是每種疾病都必須做B超,或者都必須做CT。

當然,任何事不是絕對的,也有特殊情況,比如,你碰到的醫生不是以診治疾病為目的,而是為了盈利亂開檢查,或者住院病人要進行的一些常規檢查,比如,血、尿、便常規檢查,即使你所患疾病和驗血、尿、便常規沒關係,一般也要進行相應檢查,這不是為了盈利,而是為了瞭解住院患者身體健康狀況以及合格病歷書寫的需要。


全科醫生AAA


去醫院看病,是否要做超聲,根據患者的病情決定。不是所有的患者都需要做超聲。

臨床上什麼患者需要做超聲呢?比如右上腹疼痛,需要用超聲排查肝膽疾病。通常腹部不適會做肝膽胰脾腎超聲,查看有無腹腔出血、腹水和炎症。女性患者小腹部不適,或者需要監測卵泡發育情況,一般做陰道超聲檢查。孕婦大家就很熟悉了,孕期產檢要做多次超聲。另外,心臟不適患者及腦血管疾病患者需要做心臟彩超和頸動脈超聲,以查看心臟病變和有無頸動脈斑塊形成。甲狀腺疾病患者需要做甲狀腺超聲,便於查看由於甲狀腺腫大及腫瘤。

除了診斷疾病,有些臨床操作也要在超聲引導下進行。例如在超聲引導下進行器官組織穿刺活檢等。

雖然超聲檢查在臨床應用廣泛,但是並非所有的病人都需要做超聲檢查。比如皮膚病、上呼吸道感染患者一般不用做超聲檢查。具體是否需要做超聲檢查,由醫師根據病情需要決定。

綜上,由於提供的信息有限,不知道你究竟哪裡不舒服,無法判斷是否需要超聲檢查。建議去醫院就診,具體是否需要超聲檢查,醫師會根據病情判斷。並不是所有的疾病都需要做超聲檢查的。

我是盈盈一水間12345,希望我的回答對你有所幫助。關注我,瞭解更多醫藥知識。


盈盈一水間12345


不是的。


到醫院看病,醫師要根據你的描述、病史詢問、症狀、一般體格檢查,來判斷哪類疾病,再通過輔助檢查來明確診斷或者鑑別診斷,最後通過綜合分析,再給你開藥方治病。比如一般的咳嗽病人,咳嗽時間短可能不會叫你拍胸片,但咳嗽超過5天,肯定會讓你去拍個胸片甚至做個CT。肚子痛,右上腹、腰背部痛,又沒有腹瀉,肯定會叫你做個B超,包括女士的下腹部疼痛。比如發燒病人,都會叫你化驗一個血常規等等。

總之,一般來說,到正規醫院,醫師不會無緣無故叫你做B超或者其他檢查,肯定會給你解釋或者交流,為什麼做一下這項檢查,希望患者或者家屬有問題多與醫師溝通交流。醫患之間多一點溝通、少一點抱怨,多一點理解,少一點爭執,避免一些不必要誤會。構建新時代和諧醫患關係從我們做起。


水晶心臟


中醫診斷是不用儀器和其它設備的,如果用說明他對中醫學的還不到位。望、聞、問、切四診已概括全部,可以做出對病情的正確判斷。



王振清中醫


題主所說的這種現象,如果有,也只是個別醫院個別醫生。是否要做B超要看病情,病灶產生部位來考慮,不是所有病都要做B超。如你的病被懷疑是心臟問題,可做心電圖,有問題再做B超,心電圖沒問題通常不再做B超。懷疑是肺部,先得拍片,再決定是否需要做進一步檢查。如感冒發燒多日不退,服藥症狀未緩解,這時首先可能要抽血化驗來確診是什麼類型感冒,而不是做B超。總之,各種檢查是為了排除懷疑和確診。


李昌平8


不一定,這個可需要先做B超,然後才看病開方,要看病人什麼症狀?大概什麼病?比如,一個小孩平時活蹦亂跳,精氣神好得很,突然發燒感冒,去醫院找醫生,醫生如果立即讓去做B超,否則不給看病開藥,那就是醫生有問題了。

如果醫生給開了藥,吃了幾天病沒好轉,反而出現其他異常,如感冒病人突然出現暈倒,咳嗽出血,嘔吐不止,這種情況下,一般醫生會讓去做抽血化驗,拍CT。

如,有的老年人經常尿常規不正常,吃藥效果不明顯,這時,醫生可能會讓病人先做B超,確診腎臟沒有異常才開藥保守治療。

再比如,有的女性朋友因為分泌物異常去找中醫開方,如果之前一直沒做過B超,一般醫生在開方之前會讓病人做次B超,確認一下子宮裡是否長了瘤,或瘤子有多大。如果沒長瘤,或瘤子長得比較小,可以開藥方讓病人保守治療。如果瘤子過大,只能先動手術,後開方治療。

總之,是否先做B超後開方,這個度應由醫生把握。但現在,確有醫生不論病情,直接讓病人先做B超,否則不給開方看病。這就是人們常說的“過度醫療”現象了。


大青山下


是不是需要做B超,還是其他的檢查,這是需要結合患者的病情來說的,一方面,很多疾病都會出現相同的症狀,醫務人員的能力也是有限的,雖說接受了很長時間的醫學方面的教育,但是很多疾病還是需要輔助檢查來確診,就像一個發燒、咳嗽的患者,醫生經常讓患者驗血常規,因為血常規檢查才能鑑別患者是病毒、細菌還是其他的,用藥時才能選擇是抗病毒還是抗細菌治療,同時避免抗生素的濫用;另一方面,現在醫患關係緊張,患者老是認為醫務人員就是想著法的想大家做檢查,不檢查,出現情況時病人又會說當時能檢查為什麼不檢查,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最好檢查一下來確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