嚴復: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1874年,當時的清朝總督李鴻章上奏朝廷,提出建設三支海軍部隊。

朝廷批准了李鴻章的建議,並下令,由李鴻章本人創建其中一支,這也是歷史上著名的北洋水師。

對於清朝來說,建設近代海軍部隊實在是太難了!如果說利炮或者堅船,還可以由朝廷出銀子,直接購買國外的成品,但就算買回來,誰來操作?如何操作?又如何將其在戰場上發揮出雄威呢?

李鴻章等人意識到,對海軍部隊來說,海軍人才才是關鍵中的關鍵。於是,在他們的建議下,朝廷從福建船政學堂挑選了一批剛剛畢業的年輕學子,由朝廷出資,派遣他們到歐美學習軍事,其中,有六人被派往英國學習海軍軍事。

這六個人裡面,有一個人的名字大家非常熟悉,他叫嚴復。沒錯,就是歷史課本上“睜眼看世界第一人”的嚴復。

嚴復: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嚴復,字又陵,生於1854年,是福建侯官人,侯官是一個好地方,虎門銷煙的林則徐也是從這兒走出來的。年幼時期,嚴復曾嘗試過科舉入士,然而還未等他走入官途,父親便病逝,家道中落,嚴復也不得不結束科舉生涯。

1866年,左宗棠在福建創建了福州船政學堂,這段歷史在中學歷史課本上也有記載。福州船政學堂是中國第一家採用西方教學制度和方法的新式學校,學校創建的第二年,當時13歲的嚴復就進入這所學堂學習艦船駕駛技術。

或許嚴復當初只是為了給以後謀一條生路,但13歲的嚴復從進入福州船政學堂開始,就與海軍結下了不解之緣。四年後,嚴復畢業了,成為了這所學校第一批畢業生。畢業後,嚴復先後在由福州船政局製作的“建威號”驅逐艦和“揚武號”巡洋艦上實習,年輕氣盛的嚴復不僅理論知識豐富,而且實習表現也非常優秀。

嚴復: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1877年,嚴復年方23,正是風華正茂的年紀,在朝廷準備派遣年輕學員出國學習先進技術時,嚴復從眾多人種脫穎而出,成為清朝選派到英國留學的第一批學生,在那裡,嚴復向擁有世界上最強大海軍的英國學習海軍技術。

嚴復出國留學的學校在國際上享譽盛名,那便是創建於1863年,被成為英國海軍軍官“搖籃”的英國皇家海軍學院。雖然,在這所學院嚴復學習的時間只有短短一年,但嚴復卻利用這一年時間,像海綿一樣拼命地吸收各種海軍軍事知識,他曾說:“深知自強之計,舍此無可他求,各懷奮發努力,期於窮求洋人奧秘,冀備國家將來驅策,雖七萬里長途,均皆踴躍就道”,由此便可看出嚴復的勤奮與拳拳愛國之心。

嚴復: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關於嚴復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的日子,網上還流傳著一個故事。在甲午戰爭時,嚴復對戰伊藤博文,然而卻惜敗,網上有傳言稱,在英國皇家海軍學院時,嚴復和日本的伊藤博文就是同學,當時在校時嚴復的成績其實要比伊藤博文好,是由於政府等多方面的因素,在甲午戰爭中,嚴復才被伊藤博文打敗。

事實上這應該是網友虛構出來的謠言。《伊藤博文傳》中有記載,伊藤博文早在1863年就來到了英國留學,而嚴復是1877年才到英國,兩個人根本不可能是同學。並且,史書記載,當時由於伊藤博文的英語很爛,所以根本沒有正式進入任何海軍學校學習。所以網上所傳兩人是同學,且嚴復成績比伊藤博文好,純屬胡說八道。

嚴復: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1880年,嚴復從英國皇家海軍學院畢業,隨即回國,先是被聘為福州船政學堂後學堂教習,隨後來到天津,擔任北洋水師學堂洋文正教習。

嚴復在北洋水師學堂一呆就是10年,從洋文正教習升任為總辦(相當於校長)。這一切,都離不開李鴻章的賞識和提拔。

然而,嚴復始終沒有進入北洋水師。這與李鴻章的“小算盤”有關。李鴻章所創建的淮軍,以陸軍見長,海軍不是其長。北洋水師創建後,在很大程度上依賴於從福州船政學堂出來的將領。為了改變這一現狀,李鴻章有意識地在北洋水師高級將領中選用安徽人,排擠福州人。於是,從來沒有學習過海軍知識的丁汝昌,成為了北洋水師的提督(總司令)。系統學習了5年海軍知識的嚴復,卻連進入北洋水師的門都沒有。

嚴復很失望,不再謀求進入北洋水師,而是走上了另外一條路——翻譯。

嚴復: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1898年,嚴復翻譯了第一部西方資產階級學術名著《天演論》。此後就一發不可收拾,接二連三翻譯了亞當斯密的《原富》、斯賓塞的《群學肄言》、約翰·穆勒的《群己權界論》、《穆勒名學》、甄克斯的《社會通詮》、孟德斯鳩的《法意》和耶方斯的《名學淺說》等西方名著。這些書籍,對開啟民智發揮著巨大的作用。他的翻譯風格和思想,影響了後期一大批著名翻譯家。

魯迅先生就稱讚嚴復是“一個19世紀末年中國感覺敏銳的人”。

有意思的是,嚴復早年沒有參加科舉考試。成年後,他多次參加科考。甚至當他已經是北洋水師學堂總辦和復旦大學校長了,還一再參加鄉試。只是,這些考考試都無一例外失敗了。

到了1910年,清朝政府賜予嚴復文科進士出身,他才不再參加鄉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