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會抗戰高光時刻,與中國軍隊共進退,在陝北做3千手術無一死亡

茅草屋,光板床,餓肚皮,那是中國紅十字會最危險和閃光的日子,也是七十年後的今天他們最不該忘記的日子。

1941年,抗戰正酣,美國時代週刊發文盛讚活躍在中國戰場上的兩位醫生,一位是不遠萬里前來救死扶傷的加拿大國際主義戰士白求恩,另一位是時任中國紅十字會總幹事、救護總隊隊長、中國生理學之父林可勝。

紅會抗戰高光時刻,與中國軍隊共進退,在陝北做3千手術無一死亡

林可勝

中國紅十字會成立於1904年的上海租界,是我國第一個全國性慈善團體。1938年,武漢成為抗戰的中心,中國紅十字會救護總隊在漢口成立,協和醫院的首位華人系主任林可勝博士擔任總隊長,他帶領紅十字會的救護人員與中國軍隊共同進退。

當時的中國紅十字會,是在半年之前倉促南撤的,正是在這半年中,總隊培訓了32名外科醫生、160名內科醫生,同時訓練了一千四百多名醫務工作者。

紅會抗戰高光時刻,與中國軍隊共進退,在陝北做3千手術無一死亡

救護總隊也確定了“救死扶傷、博愛恤兵”的宗旨,同時訂立8條救護信條:具豐富情感,抱犧牲志願,本博愛襟懷,獻科學身手,作精密準備,求迅速效率,保傷兵安全,增人類幸福。

1939年9月,第一次長沙會戰打響,紅十字會救護總隊趕赴湘北前線,救護隊員立下誓言:中國部隊所能到的地方,我們救護人員也應該能到。當時,軍中士兵深受傷寒、迴歸熱等傳染病之苦,生病人數比傷兵還多。

據救護總隊第九大隊隊長林竟成回憶,他們將滅蝨站設置在距敵人僅五里地的戰壕裡,通過飲水消毒、清潔廁所等一系列措施,成功降低了天花、瘧疾等疾病的發病率。

在第二次長沙會戰中,救護總隊冒著敵機轟炸和湘江水雷的危險進行救護,隊員們不僅沒有一個人掉隊,還能預判傷兵的必經之路,他們的英勇引起了美國援華醫藥協會主席柯爾波的注意,他在視察前線部隊時,對衛生環境的優良大為驚歎。

四次長沙會戰,救護總隊始終隨軍進退,時而淡定搶運價值萬元的醫療器材,時而開設診所為軍民預防注射。時刻關注敵後戰場的林可勝還派出三支醫療隊深入西北,為八路軍開展醫療救護。

紅會抗戰高光時刻,與中國軍隊共進退,在陝北做3千手術無一死亡

救護總隊滅蝨洗浴站

其中,遠赴陝北的第23醫療隊在800天完成大小手術3000多例,傷員無一死亡,創造了紅會救助史上的奇蹟。

1942年,中國遠征軍入緬甸作戰,總隊隊長林可勝帶領50名醫生前往異國戰場,途中為避開日軍阻截,這群白衣將士上野人山轉道印度,在叢林險境迂迴了26天,完成了驚天泣鬼的轉移,獲得了羅斯福總統頒發的榮譽勳章。

抗戰八年,紅會藉助林可勝自身聲譽,從海外募集善款6600萬美元,並悉數用於救護事業。

救護總隊抱犧牲志願燃盡所能,共完成外科手術12萬臺、骨折復位近4萬人次,敷藥880萬人次、內科住院214萬人次、預防接種463萬人次,醫治軍民600餘萬人,康復無數軍人上陣殺敵。

這是中國紅十字會為國為民的高光時刻。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