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從1840年到1912年這期間有多少次機會可以翻盤成為強國?

月影青霜


1840年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之後,清政府就已經沒有能力崛起了。當時的清政府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被西方的侵略也是逐漸的加深。

但是1840之前,清政府有三次崛起的機會,分別是:1643年、1662年、1736年。

但是這三種能讓清政府強大的機會,卻因為種種原因,都錯過了,才使得清政府到處捱打,並最終滅亡。

第一次是在順治執政期間,當時,西方國家在大力發展經濟,國力逐漸增強,當時清朝建立不久,來了一個叫湯若望的德國傳教士,順治皇帝非常喜歡他,並且清朝能夠通過湯若望瞭解當時西方國家的信息。

湯若望是在明朝末年來到中國的,在順治執政期間,他先是掌管了欽天監事,並奉命修著頒佈了《時憲曆》,還成了清朝的官員,順治曾經專門向他請教天文,宗法等學問,其中還向湯若望請教了治國之策,他和湯若望時常秉燭夜談。但是,很可惜,順治帝死的很早,後來湯若望也被關進牢房,直到去世,直接導致了這條中西方交流的大門還沒有來得及打開,就被切斷了。

第二次是發生在康熙執政時期,在康熙年間,有很多西方的傳教士來到了中國,給清朝帶來了許多先進的東西,康熙皇帝對這些先進的東西十分好奇,並找人專門測繪了《皇輿全覽圖》。還在暢春園建立了蒙學館來研究,但是,很可惜,康熙皇帝對著只是一時的愛好,並沒有在全國推廣,又一次錯過了學習西方先進技術的機會。

第三次是乾隆執政年間,當時的清朝已經開始在走下坡路了,而英國派了使團出訪中國,但是雙方卻連交流都沒有開始,就失敗了。主要是因為乾隆皇帝盲目自大,認為西方是蠻夷之國,沒有什麼可以值得學習的。但是,乾隆皇帝不知道的是,當時的西方世界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而且清朝還在以天朝上國自稱,看不起西方先進的技術。

以上三次機會都錯過了,從此以後,清朝就已經開始走向滅亡的墳墓了。


公元前


雖然,歷史不容假設,但是,個人認為,從1840年到1912年這72年的時間裡,清朝還是有充分的機會翻盤成為強國的。畢竟,連日本都抓住機會翻盤了,更不用提中國了。

細數下來,鴉片戰爭以來清朝翻盤的機會包括:

第一次,鴉片戰爭後覺醒翻盤,翻盤機率90%

(鴉片戰爭)

1840年中英爆發鴉片戰爭,雖然清政府戰敗,但如果此時清政府能迅速認清東西發展差距,積極投身世界近代化進程,清政府翻盤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可達90%。理由如下:

1.時世界第一波工業化進程剛剛結束,英國剛成為世界第一個完成工業化的國家,其它如法、美等國工業化均尚未完成

2.德國連統一都尚未完成,日本也仍處於封建經濟狀態。

3.當時清政府無論在國家安全、社會穩定、民族關係、經濟發展上壓力遠比後來小,啟動近代化進程相對從容得多。

基於以上理由,鴉片戰爭後覺醒清政府如能覺醒,翻盤把握最大。

第二次,洋務運動成功,翻盤機率80%

(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又稱自強運動,19世紀60年代到90年代清政府洋務派所進行的一場引進西方軍事裝備、機器生產和科學技術以挽救清朝統治的自救運動。洋務運動啟動於第二次鴉片戰爭之後,而第二次鴉片戰爭相當於近代史以來,現代化潮流對清政府的第二次“教訓”,如果清政府當時能充分汲取教訓,痛下決心改革,重新搭上世界潮流快車、成為世界強國的機會仍然相當大。理由如下:

1.當時世界上完成工業化的國家仍然只有英、法、美等國,清政府仍有機會成為第二批搭上現代化列車的國家。

2.德國連尚未統一,日本仍未開放,清政府開展洋務運動的時間較早,還有一定的時間優勢。

3. 儘管當時清政府內外壓力已經逐漸增大,但英、法、美等國對隨後啟動現代化進程的國家仍然持一種開放態度,無論是技術引進、裝備購買,還是文化交流、政治合作都相對較容易。

因此,此時清政府如果能在洋務運動中徹底實現變革,搭上現代化列車,翻盤機會還是很大的。

第三次,中日甲午戰爭勝利,翻盤機率60%

(甲午海戰)

鴉片戰爭以來,清政府在與西方的衝突中基本上均處於劣勢和被動地位。但是,通過洋務運動幾十年的積累,清政府還是建立起了一批近代化的工廠和近代化的軍隊,與亞洲包括日本等國相比並不處於劣勢。如果在甲午戰爭中,清政府能夠打敗亞洲最大的競爭對手日本,並一鼓作氣進一步推進和深化洋務運動,翻盤成為強國的機會仍然看好。理由如下:

1.甲午戰爭前,西方列強對中日衝突基本處於中立態度,顯然,誰贏得戰爭,誰將在西方列強面前獲得更多的尊重和發言權。

2.當時在亞洲的殖民爭奪中,最強大的殖民主義國家英國面臨後發的德國、俄羅斯、法國、美國的激烈競爭,英國正在亞洲尋找一個本地盟友,以應對其它英美列強的競爭,鞏固其在亞洲的殖民優勢。顯然,作為東亞最具實力的兩個國家,中日戰爭的結果將決定英國的盟友選擇。結果,甲午戰爭中國失敗後,1902年,英國選擇與日本結盟。而日本通過打贏甲午戰爭,得以與世界上最強大的國家結盟,從而在國際政治中更加如魚得水。

3.如果當時清政府能夠在甲午戰爭中獲勝,必然將極大地提振民族信心,洋務運動將得到全面的支持和發展,文化和政治上的改革可能也會隨之而來。

綜上,甲午戰爭如能獲勝,清政府仍然較大翻盤成為強國的機會。

第四次,戊戌變法,翻盤機率35%

(戊戌六君子)

戊戌變法從1898年6月11日開始實施,是晚清時期以康有為、梁啟超為代表的維新派人士通過光緒帝進行倡導學習西方,提倡科學文化,改革政治、教育制度,發展農、工、商業等的資產階級改良運動。戊戌變法如能成功,清政府仍有機會翻盤,只不過機會已小於50%了。理由如下:

1.戊戌變法總體上是一次制度文化的變革,其措施辦法很有顛覆性,對當時的中國發展至關重要。

2.清政府深陷內憂外患,中外對清政府的表現已相當失望。

3.國外帝國主義勢力已完全認清清政府實力底牌,掀起瓜分中國狂潮,國家發展的外部環境相當不利。

所以,此時戊戌變法如能成功,清政府還有機會。

第五次,“預備立憲”落實,翻盤機率5%

(1906,清政府“預備立憲”)

1900年義和團運動後,各地群眾的反抗鬥爭此伏彼起,民主革命思潮在全國廣泛傳播,反清武裝起義接連不斷;資產階級改良派為抵制革命,展開了要求實行君主立憲的立憲運動,並取得了清廷中央和地方一些漢族官僚的支持。這些情況,使清政府不得不採取一些姿態,應付立憲運動,並乘此加強皇權,以便鎮壓正在興起的民主革命,挽救清朝統治的滅亡。

這種以挽救滅亡為目的的“預備立憲”,顯然難以從根本上使清政府翻盤。但筆者之所以認為翻盤機率還有5%,是因為如果清政府1912年沒有滅亡的話,隨後1914年歐洲爆發第一次世界大戰,清政府的日子會相對好過一些,因而還可能有5%的零星希望。


百望雲端


只有一次機會,也就是清末新政。而且清末新政內外環境都不錯,頑固派不是被清洗就是被壓制,敢怒不敢言;而歐美列強則非常希望中國儘快進行新政改革,這樣可以方便外國資本投資,不管對洋人還是對中國來說都是穩賺不賠。

所以,清政府出臺了一系列新政改革,力圖和歐美列強接軌。新政主要在教育、經濟、國防、醫療、社會、工業等幾個方面。

清政府鼓勵開辦新式教育,也就是西方近代化教育,這是清末格致學課本,也就是物理和化學課本。

清政府出臺一系列新法規範投資以及開辦企業,並鼓勵國內資本投資創業。

引進西方軍事制度、條例建立新軍,從此中國的國防力量不再是拿著新式武器的舊軍。用今天的話說,這是國防力量正規化、現代化建設。

如果新政能夠有條不紊的推進,清政府還真能實現自強的目標。而且以現代人的視角去看清末新政,雖然保守,但是每一步都走的很合理,直到清政府作死搞政治改革。

立憲運動只是新政的一部分,但是清政府急於推行,就徹底成了催命符。即便是現代社會,也沒哪個第三世界國家是僅僅通過政治改革就強國的。

當時外國人也基本不看好清政府先天不足的立憲運動。

美國公使館代辦費萊齊就:

袁世凱和慈禧太后的憲政改革正在由攝政王加以籌備,在執行預備立憲上,他顯然是真誠的。的確,很有可能他感到無力逆潮流而動,相信緩慢地往前走,試圖減少一些風險。但對於中國引入代議制的不安,不僅限於保守派,相反,一些最開明的官員,由於瞭解中國人的性格,也擔心憲政運動很可能失控。

而美國總統塔夫脫:

中國不能急於進行政治改革。就美國來說,她雖然關心民選政府的普及,但不認為普選權應該匆忙擴大,首先應該是有一個人民接受教育的良好基礎。

貴國土地遼闊,統一甚難,辦理憲政,亦非容易。中央政府自不可放棄權利,然地面太大,亦易為人傾覆,我為此事,極為貴國憂慮。不怕貴國見怪,此事艱難異常,一時恐難辦好。今尚有一不利之言,即是革命二字。貴國政府防範雖極嚴密,然萬一發生,於國家即大有妨害。此時貴國辦理新政,外面極為安帖,一旦有意外不測,危險不可不防。

當然他們都說中了,清政府就因為急於進行憲政改革把自己玩死了,因為清政府妥協於輿論而飲鴆止渴,戰爭成了催命符。

因為當時中國沒人瞭解憲政,也不知道憲政該如何運行,畢竟唸了兩千多年之乎者也的中國人的知識論中根本沒有憲政的概念。當時的中國人只知道憲政好,卻不知道憲政該如何辦,而且也缺乏搞憲政的人才。當時的社會輿論就是,我們不知道怎麼辦憲政,我們只知道憲政就是好,你就該立即辦憲政。說實話這就是站著說話不腰疼,因為看眼的、不會辦事的人從來不會考慮辦實事的人的難處,導致能辦實事的人進退失據。

而清政府就是因為向輿論妥協導致自己被玩進去了,不僅導致清政府的自強運動破產,中國的近代化也因此被耽擱了幾十年。

所以清政府得教訓告訴我們,不能讓底層人有太多的話語權,更不能讓底層人掌控輿論。底層人只能有向上表達訴求的權利,以及有一個表達訴求的順暢的通道,國家大事絕不讓底層人掣肘。說句不好聽的,底層人的知識論當中只有破壞,沒有建設,也不懂建設。

全文完


北洋海軍炮手


都說1840年是中國近代史的開端,那是因為這個時候中國才徹底向西方學習的過程,那時的清朝面對喪權辱國的壓逼,當然想變法圖強成為強國,也做了一些事,只可惜一切都失敗了,那是因為封建的體制沒有徹底的改變,整個世界都進入資本主義角逐的時代,那時的強國都是資本主義發展強勁的國家,你清朝一個還是落後的封建體制國家,怎麼和別人鬥,學習了一些技巧就能成強國,思想沒有變,骨架沒有變,一切都是垂死掙扎,迴光返照罷了!


1840年後,清朝內部就爆發了太平天國起義,這場內部動亂打擊了清朝統治,同時也給了滿清一種強大的幻想。清朝在對抗太平天國中,熱情學習了西方國家的軍事科技,引進火槍火炮,學習西方軍隊的操練,結果效果明顯,屢屢獲勝,清朝終於幹掉了太平天國,維護國家統一穩定,國家統一了才有強大的可能啊,清朝那時也是自信滿滿的,認為內戰都打贏了,國家也恢復統一穩定,以後變成強國也是很有可能的啊!而強大的方法就是學習西方的先進軍事技術,這就是清朝打贏太平天國所獲得的認知,清朝人認為,只要學習西方軍事技術,就可以變強,可以和西方列強一樣強大,它們不就是船堅利炮嘛,我們學習做到了,不就強大了嘛!可是這是錯誤的認知,可是對當時打贏了太平天國的清朝來說,它們就是那樣認為的!要知道太平天國這場戰爭,無非就是同等體制的戰鬥,清朝人封建體制,太平天國所說搞個不倫不類的拜上帝教理論,有點西方的感覺,可是內部還是封建主義體制,雙方對打,只不過清朝實力更強,更徹底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所以清朝贏了,所以導致那樣的認知,也無可厚非。


就是帶著那樣的認知,清朝開始了所謂的“同治中興”的洋務運動,“師夷長技以制夷”,體制不變的情況下,大量學習西方的軍事技術,引入西方了軍事科技。一批在太平天國崛起的漢族軍閥撐起了洋務運動,就是在曾國藩,李鴻章,左宗棠,張之洞等人的支持下,輕工業,船舶製造業,軍工企業大量興旺起來,國家呈現出一副強大的模樣,建成的北洋水師是當時亞洲的第一艦隊,牛氣哄哄啊,左宗棠還打敗沙俄,收復新疆,一切都表現的那麼蒸蒸日上的感覺,視乎一副強大的樣子。結果一場甲午戰爭,擊破了滿清所有幻想,擊碎了滿清所有尊嚴,也徹底擊醒了大家。一個小小的日本居然能夠打敗實力比自己強的清朝,這是為什麼呢,你可以說是日本賭贏了,日本那是體制徹底改變的功勞,日本同樣像清朝那樣用火炮被西方打開國門,可日本輸了就徹底學習西方國家,日本是從上到下學習西方,全換了,之前的封建體制全部拋棄,迅速造成了資本主義轉變。甲午戰爭終於表明了誰才是對的,大家都變法,可日本變徹底了,就打贏了,體制落後一個時代,就是輸啊!


甲午戰爭讓大家清醒了,所以一些讀書人認為一定要君主立憲,民主共和才能有出路,所以光緒的維新變法出來了,可是維新變法就依靠康有為那些眼高手低,沒有經驗的讀書人就成功了嗎,最後還不是失敗了嗎,滿清最後搞出個君主立憲內閣,九個人裡面幾乎全是滿族人,為就是君主立憲制了?顯然是換湯不換藥,還是舊的一套封建體制,民眾終於明白了,在無能腐敗的滿清軀殼上建立共和體制完全就是幻想,只有推倒這個無能的清朝統治,才可能強大中國。辛亥革命就這樣爆發了,清朝被推倒,中國就開始了新生,所以說1840年清朝不是沒有努力過,只是一切都是徒勞的,都是垂死掙扎,因為方向錯了,思想沒有對上,只有超越別國先進的體制,你才能在世界的博弈中取得先機,你才能變強大,才不會被人欺負,清朝註定滅亡,靠一個無能腐敗的滿族少數人去變強國家,純粹是做夢!









歷史神秘人282698251


清朝從1840年開始勵精圖治,全面學習西方,中國會變強,但清朝會滅亡。因為清朝從建國開始就存在一個很大的內部隱患,那就是防止漢人反撲。要知道漢人不管在什麼朝代只要社會矛盾尖銳都會造反,而社會矛盾在社會生產力低下的古代是非常容易出現的,而清朝從建立的那一刻起就帶著一個原罪,漢人造反不像其他朝代還要想半天理由,在清朝一句驅除韃虜就可以統一造反隊伍的思想了。

清朝從建國開始就各地農民起義不斷,剛開始是因為整個中國因為經過明末亂世,人口銳減,地多人少,沒有尖銳的社會矛盾,清朝也以滿漢一家來減少社會矛盾,但當人口增多,僧多粥少,社會資源不夠用的時候,別說什麼滿漢一家,就是皇帝是漢人也沒用,造反是必須的,但在漢人王朝造反還要找很多理由,而且部眾造反意志不堅決,而清朝恰恰相反。

到了1840年,清朝其實已經在不久前經歷了一場席捲半個中國的農民起義,也就是嘉慶天理教起義,起義連綿北方大地,清軍死傷慘重,最後動用了地方團練結寨安靖地方,才結束了這場連續了數年的大戰。從這我們也可以看出清朝已經社會矛盾非常激化,百姓對朝廷已經非常不滿。

到了1840年鴉片戰爭時,清軍被英國擊敗,割地賠款,此時清朝如果像日本黑船事件後一樣勵精圖治,開放社會,大力學習西方,那麼中國會變強嗎?清朝會成為強國嗎?

我認為中國會變強,但清朝不會成為強國,反而會滅亡。因為一個國家開放,社會空前團結會出現一樣東西,那叫民族自豪感,而這恰好是清朝的軟肋。要知道,清朝能入主中原靠的是團結一心敢打敢拼的八旗子弟,而在兩百多年後這些清朝的核心力量已經不堪使用了,而漢人一旦掙脫束縛,成了這個國家的核心力量,那麼他們第一個想到的就是怎麼找到與自己相匹配的權力,清朝沒有制約漢人精英的能力,就意味著要承受失去權力,一旦失去權力,清朝就亡國了。


林城朝雨


開門見山的說,清朝從1840年到1912年這72年間,主要有三次至關重要的機會可以實現翻盤成為強國。分別是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平定太平天國運動後和日俄戰爭後。



1、第一次鴉片戰爭結束後,清朝本可率先在東亞範圍內進行改革,從而壓制周邊其他國家。

民國初年的國歌,其歌詞的開頭是這樣的:“東亞開化中華早,揖美追歐,舊邦新造……”從這首歌的歌詞中,我們能知道,其實我國是近代最早開化,開始全面接觸西方文明的國家,相比於日韓,可是得了先機的。



公元1840年,英國發動第一次鴉片戰爭,以堅船利炮轟開了中國的國門,讓清政府見識到西方列強的強大,意識到自身的落後。鴉片戰爭後,英國迫使清政府簽訂不平等條約,清朝不僅割地賠款,還被迫打開國門與西方做生意。而同時期東亞的日本和朝鮮,卻還處於閉關鎖國的狀態。

事實上,作為近代亞洲唯一的列強,日本被迫打開國門的時間,整整比清朝晚了13年。1853年,美國海軍艦隊在佩裡的率領下抵達日本,威逼日本德川幕府打開國門,於去年簽定《日美和親條約》。



試想想,如果清朝當局能夠在第一次鴉片戰爭後就意識到自身的落後,西方的強大,及時推進近代化,將洋務運動的開展時間推前二十多年。那麼,往後的時代裡也就沒有日本的位置了……

2、平定太平天國後,清朝開啟了著名的洋務運動,還曾讓清朝短暫成為列強。

1851年,以洪秀全、楊秀清等領導的太平天國運動爆發。這場聲勢浩大的農民起義運動,在短時間之內就席捲清朝南方半壁江山,使得原本富裕的南方遭受慘重的打擊,造成幾千萬人死亡。而太平天國政權更是佔據天京(南京),一度與清政府分庭抗禮。



雖然,太平天國運動給中國造成了極為巨大的破壞。但在鎮壓運動過程中,一批有實力有遠見的地方實力派漢族官員崛起,以曾國藩、左宗棠、張之洞、李鴻章等為首的地方實力派漢族官員,在中央的奕訢支持下,於十九世紀六十年代,打著“自強”、“求富”的旗號,開啟了著名的洋務運動,古老的中國開始了近代化的進程。

而同樣在十九世紀六十年代,與我們一衣帶水的鄰國日本也開啟了明治維新改革。可以說,此時的中日雙方几乎是在同一起跑線上的,而清朝應該說也是抓住了這一次重要的改革機會。



得益於洋務運動的推行,清朝發展起了一批近代工業,也開始組建起一支近代化的軍隊,尤其是在海防方面的建設,更是成績顯著,不光打造出著名的北洋水師,還另外擁有南洋、福建和廣東三支水師艦隊。

這一系列的成就,讓清朝得以在這段時間內有效抵擋列強的入侵,使清朝的國際地位日益提高,被世界短暫視為列強國家。



只可惜,中日甲午戰爭的失敗,使洋務運動三十年的成果幾乎毀於一旦,清朝國際地位一落千丈。而新崛起的日本更是一躍成為亞洲唯一的列強國家,並開始了對中國的入侵計劃。

3、日俄戰爭後,清朝還有最後一次翻盤的機會,可惜被腐朽滿清貴族白白毀掉了。

1905年,為了爭奪中國的東北地區,日俄雙方爆發了慘烈的戰爭,這就是日俄戰爭。這場戰爭最後雖然以日本勝利俄國戰敗告終,但此戰雙方其實是兩敗俱傷的。作為戰敗方的沙俄,其在東亞的勢力損失慘重,短時間內已無力再對中國進行侵擾。而日本雖然取勝,但確實慘勝,日軍付出了遠大於俄軍的傷亡,才戰勝沙俄。戰後的日本也元氣大傷,其勢力也無法進一步染指東北地區。



因此,日俄戰爭後,清朝其實是有一個短暫的安全期,可以趁機發展自己,厚積薄發,實現翻盤的。

而且,當時成功實現逆襲,並在戰爭中擊敗老牌列強的日本,更是清政府學習的最理想藍本。於是,日俄戰爭後,清政府也開始立憲運動,希望通過政治制度的改革,推動國家的發展。可以說,清朝當時還是有一部分有識之士是希望國家能夠把握住這個機遇的。



只可惜,滿清的滿族封建統治者始終不願意退去,一再阻擾立憲運動的發展,想要把漢族實力派官員排除在外,發展出一個皇族內閣。他們的倒行逆施最終使得清朝最後一次自救行動功虧一簣,也最終使清朝徹底走向滅亡……



這些歷史要讀


1840年的鴉片戰爭,打開了中國封閉已久的大門。清王朝閉關鎖國的政策也由此終結。清政府與英國簽訂了喪權辱國的《南京條約》,被迫五口通商與英國人協定關稅,而且還割讓領土給英國。自西周以來形成的天朝上國的局面已經蕩然無存。中國的領土主權、司法主權、行政主權、關稅主權,都遭到了破壞。中國也已經不是一個獨立自主的國家。開始捲入以經國主導的世界體系。

自鴉片戰爭之後清朝的國運就一直不振,從1840年的鴉片戰爭,到1856年的第二次鴉片戰爭,再到1884年的中法戰爭,1894年的中日甲午戰爭,再到1900年的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中國是屢戰屢敗,屢敗屢戰。被西方的侵略也是逐漸的加深。

雖然外國在一直侵略清朝,但清朝仍然具有不止一次的翻身機會。清政府只要能夠抓住一次就能夠反敗為贏,碾壓其他國家成為世界強國。


第一次機會:洋務運動!

洋務運動是清政府翻牌的第一次機會,在洋務運動中以恭親王奕忻為代表,看到了西方的先進和清朝的落後。在地方上也有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一群能員幹吏。他們算是清政府中比較開明的人物。而且清政府的洋務運動基本上是和日本的明治維新同一時期。是處於同一起跑線上的。在洋務運動中,洋務派主持建立了一些新軍工企業。

1.江南製造總局,福州船政局,天津機器局等一批軍工企業的產生,使得中國的軍事技術行業獲得了飛速的發展。

比如江南製造總局能夠製造鋼鐵和槍支彈藥一些普通的軍事供給完全能夠得到保障。福州船政局這是清政府最大的造船企業,這企業能夠生產排水量上千的大型戰艦和輪船。到1894年江南製造總局共生產大型船艦30多艘,為北洋海軍的擴充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2、南洋、北洋、福建三隻海軍對外國的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

這三支艦隊中最大的是北洋艦隊,北洋艦隊在當時號稱是遠東第一大艦隊。擁有戰艦二三十艘而且還有鐵甲戰艦。即使是一向重視海軍力量日本也望塵莫及,就連英國美國這些老牌的海軍強國,也是對清朝的海軍刮目相看。這對抵禦列強的侵略起到一定的抵制作用。

然而不幸的是,這三支戰艦都沒有發揮什麼實質性的作用。南洋艦隊在1884年中法戰爭中,被法國海軍總司令孤拔率領的艦隊打到全軍覆沒。北洋艦隊就更不用說了,1894年甲午海戰北洋艦隊也是全軍覆沒。


3、新式學堂和留學生培養了一大批近代人才!

洋務運動時期清政府的主流的教育體系是科舉取士。但是在洋務運動時期出現了一批新的教育學校。這些學校有的是專門的軍事學堂,有的都是一些技術學堂,剩下的都是外國語學堂。而且洋務派還選派留學生到歐洲去留學,接觸西方的教育,雖然這些教育改革只是局部的,但是對促進我國教育體系的近代化和培養專門的人才奠定了基礎!

洋務運動作為清政府崛起的一次絕好機會,清政府並沒有抓住這次機會。清政府依然維持著自己的老一套體系。沒有獲得什麼大的發展。甲午一戰反而進一步暴露了清政府的弱點。就連日本也開始超過清政府,來欺負我們!


第二次機會:維新變法!

第二次機會就是康有為、梁啟超發動的戊戌變法運動。這是一次變法改良運動。康梁主張通過改革封建制度建立起一套新的資本主義制度。在中國建立起君主立憲制。康梁主張在經濟上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在政治上改變封建制度,實行虛君政治!在文化上也主張改革科舉制度,建立近代學堂在京師建立大學堂,在地方建立中學堂。

他們主張也得到了光緒皇帝的支持,但是奈何光緒皇帝是一個傀儡沒有實權。因為主張的一些主張觸犯了以慈禧太后為首的頑固派的利益,這幾天後發動戊戌政變,囚禁了光緒皇帝。並且處死譚嗣同劉光弟等6人!維新變法最終還是以失敗告終,日益窮途末路的清王朝也沒有抓住這一次機會!


第三次機會:清末新政!

1900年八國聯軍侵華戰爭之後,慈禧太后真正意識到了西方的先進。意識到如果再不進行變革請王朝真的要滅亡了!因此還在逃亡中的慈禧太后,發佈變法上諭,成立了以奕劻為首的督辦政務處,來主持變法事宜!清末新政的變革主要是集中在行政機構等方面,

  1. 在政治制度方面,將總理衙門改為外務部,班列六部之首!叫刑部改為法部,設立巡警部。
  2. 在軍事方面,成立練兵處,設立武備學堂,在全國範圍內建立常備軍。
  3. 在經濟方面,支持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鼓勵工商業的發展,鼓勵人們投資設廠,並且成立商部制定一系列法律。

  4. 在文化方面,這廢出了實行2000多年的科舉制度,建立新式學堂和鼓勵遊學。

1906年清王朝又派五大臣出洋考察,清王朝又決定預備立憲。決定放行日本的憲政制度建立起君主立憲制的。然而清政府並不是一心一意的實行君主立憲制度。玩的只是一套騙人的把戲。他想做的就是通過預備立憲來挽救清朝的統治危機!


遊史無終


從1840年開始,清王朝被徹底斬成兩段,康乾盛世的巨大泡沫瞬間被戳穿。這時候的清政府,才知道自己的天朝上國不復存在。而這種變革,在歷史紀錄上無法找到答案,於是,“三千年未有之大變革”成為很多人的共識。但百足之蟲死而不僵,如此龐大的一個清王朝,真的一點翻盤的機會都沒有了嗎?顯然不是。清王朝至少有三次翻盤的機會,其中一次,幾乎看到了勝利曙光,但最終還是功虧一簣。


鴉片戰爭之後清王朝的變化

從1840年鴉片戰爭開始,清朝獲得了一次最大的翻盤機會。鴉片戰爭的慘敗,如果從損失來說,並不算大,即使是一些賠款,對於清王朝,也並不是傷筋動骨。但清王朝的恐懼在於對手的堅船利炮,遠不是自己目前水平所能達到的。一些有識之士,比如林則徐、魏源,開始瞭解這個世界,而開放的口岸,雖然讓清王朝感到恥辱,卻也找到一線生機。

這時候的清政府,的確開始了一些改革的嘗試,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師夷長技以制夷的做法。清朝政府通過商業來往,獲得相當數量的先進武器,對於清政府而言,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轉機。雖然這些裝備,依然和西方列強相比,差了很多,但清政府的確向著熱兵器時代跨了一步。

這第一次機會,一定程度上是被天平天國運動腰斬了。席捲半壁江山的太平天國運動,讓清王朝失去了穩定發展的機會,清王朝陷入了曠日持久的鏖戰之中。從清軍(主要是綠營)和太平天國軍隊的戰鬥看,相當數量的火器已經裝備部隊,天平天國將領馮雲山,蕭朝貴,就是死在了火器之下。

火器大量裝備部隊,意味著清政府的軍事力量已經開始出現蛻變,現代軍事理念已經被軍隊所接受。只可惜,在曠日持久的戰爭中,消耗了清朝的大量國力,加上英法俄等國家趁火打劫,這次機會被徹底斷送。


同光中興,一次影響深遠的嘗試

清朝的第二次翻盤的機會,發生在同治光緒年間,在歷史上被稱為同光中興。同治皇帝在位19年,光緒皇帝在位30年,這49年,可以算是晚清最輝煌的49年,也是充滿變數的49年。同治皇帝開始,慈禧太后掌權的同時,因為天平天國運動而發展起來的漢族軍閥,已經有了足夠的話語權,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張之洞等人,無一不手握重權。這些人的眼光非常深遠,已經明白了中國和外國的差距,於是一場洋務運動,開始出現。

洋務運動,無論對清王朝還是對整個中國歷史進展,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地位,甚至可以看成是中國進入近代化的標誌。在這些有能力的封疆大吏的支持以及身體力行下,近代化的工廠如同雨後春筍一般,生長在中國大地上。中國的輕工業,船舶製造業,一些軍火企業,都開始大量出現。與此同時,大量的留學生也送出了國家,不斷地吸收和學習西方的先進技術。

近代工業的快速發展,軍事力量也在不斷壯大,國力有所恢復,在西北,驅逐了沙俄在新疆的勢力,在東部則是一支近代化的艦隊出現。一切都向著中興大步前進。只可惜,再次被腰斬,這次腰斬清朝的,是日本。

甲午中日戰爭,再次讓清王朝一夜回到瞭解放前,亞洲第一世界第四的艦隊,空有其表,只一戰,便露出本相。而大量國產的軍火,質量嚴重不過關,進口的軍火,被以次充好。即使一些輕工業,也在西方傾銷下,慘淡經營。於是,同光中興的泡沫被徹底打碎。


清王朝的迴光返照

洋務運動輸的幾乎賠光了所有的尊嚴、信心以及國力。人們開始尋找一些根源的方式,比如政治改革。可惜的是,像是梁啟超,譚嗣同這些熱血變法派,終究還是被一個叫康有為的大忽悠給徹底忽悠了。康有為似乎的確是想要改變,但空有誇誇其談的本事,卻無半點實踐的能力。而光緒皇帝,更加缺少足夠的實力去力挽狂瀾。於是戊戌變法也輸了,輸的一塌糊塗。而清王朝,在迴光返照之後,徹底沒了翻盤的機會。


舊書齋


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制度,是集中國2000多年來的封建帝制之大成,宗王造反、外戚干政、宦官專權等傳統王朝遇到的政治危機,清朝都通過十分巧妙的制度給避免了。

雖然清王朝的農民起義一直沒有停歇,可是清王朝整體上處於四平八穩的狀態。這一方面是由於“滿漢之防”的政策,權貴階層的人數士維持在比較低的水平,老百姓的負擔尚能應付的起。另一方面則是玉米、馬鈴薯等耐旱高產作物的推廣,使得多數老百姓能夠有一口裹腹的飯食。當然,這也有清朝理學家的文化薰染和統治者通過文字獄進行思想控制有關。總之,清王朝的統治,真正實現了歷代統治者所向往的“海清河晏,天下太平”,甚至連長期騷擾中原的北方遊牧部落也給收拾的服服帖帖。

然而,也就是因為這樣的完美的封建統治,徹底杜絕了改革的可能。清朝理學家都公開宣稱清朝皇帝是集“政統、道統於一身”的千古聖王,思想上已經放棄了獨立的地位了,那些升斗小民自然也無從取得思想啟蒙,天底下順民既多,自然清閒無事,官吏們以貪汙腐化為能事,遇事唯“多磕頭,少說話”而已。

在清朝末年,中國的政治制度已經失去了從內部發生變革的思想理論和群眾基礎,不管這個統治者是不是異族,中國的封建制度已經使得中國人如同“清水煮青蛙”一樣,麻木不仁,冷漠無情。這哪裡還是龍的傳人?華夏貴胄?是以因為讀了《馬可波羅遊記》而對中國有著美好印象的歐洲人,來到了中國之後大為失望,說這是一個充滿著奴隸的國家,是一個飢餓的“盛世”,馬可波羅筆下的那個東土神州已經不存在了。

在1840年時,正是由於外戰的失敗,加重了國內的矛盾。同時經過文藝復興運動的“洋人”思想的湧入,在一定程度上撕開了這鐵板一塊的封建制度,使得人們發現所謂的“天朝上國”不是唯一的選項。於是,人心思變。

英國人在1839年至1889年,曾經發動過三次阿富汗戰爭。阿富汗被稱為“帝國墳場”也是從英國開始。英國人派遣到阿富汗的作戰力量要比派遣到中國的作戰力量要多。可是戰爭的結果卻是英國人在阿富汗經歷了數次慘重失敗,不得不鎩羽而歸,而國力遠大於英國的中國卻草草地跟英國人求和了。原因為何呢?原來道光皇帝想一直打下去,可是浙江巡撫上了一道摺子,說:打仗雖然花錢,不過那可都是小錢。一旦戰爭延續日久,浙江生產不能持續,朝廷財賦無從可出,萬一天下騷動,王朝就危險了。道光皇帝權衡利弊,這才同意賠給英國人2100萬銀元,把林則徐調到新疆算是給了洋人一個交代。

前面兩次鴉片戰爭,都沒能使清王朝認清自己的實力,因為清王朝認為自己並沒有傾盡全力去打。至於第二次鴉片戰爭,清王朝更是由於被太平天國起義,大量兵力被牽制、消耗,國內空虛,所以才會在屈辱中跟英國、法國、俄國求和。太平天國起義雖然失敗了,可是卻促成了清王朝“滿漢之防”政策的破產,大量的漢人通過掌控武裝力量成為清王朝統治秩序中的實權派。這些人不故步自封,他們在戰鬥中知道先進武器的重要性,因此紛紛啟動變革,被稱為洋務運動。

這一次,是清王朝唯一一次有可能轉型走向世界強國的一段時間。在國際上,西方國家正在進行第二次工業革命,都在全力發展經濟內務,中國作為一個龐大的消費市場,與各個西方國家都有著比較良好的外交關係。在國內,也因為太平天國起義損失了大量的人口,原本激烈的人地矛盾、貧富差距過大等矛盾竟因此得到解決。在清朝末年,江南一帶的經濟發展速度非常快。清朝通過經濟的快速發展,也擁有了升級軍備的資金實力,包括北洋水師一批近代化武裝力量得以建立起來。

可是,清王朝雖然表面上紅紅火火,可是體制上的矛盾始終沒有解決。西方國家是通過政治革命,組成了資產階級政府,實行了一系列有利於資產階級發展的政策才得到的經濟發展,而清王朝的統治者卻憂心實權派的漢人武裝如果再掌握有經濟大權,滿清一家一姓的統治將會被推翻。實際上,在庚子拳亂中的“東南互保”也印證了滿清統治者的擔憂不無道理。於是,在洋務運動中,本來純粹的經濟行為,也摻雜了太多的政治因素。這種內在的矛盾,最終成為了甲午戰爭失敗的根源性原因。

此外,由於清王朝的立國思想不是歐洲近代以來的近代人文思想薰陶下的科學、冒險,而是僵化的八股文,使得清王朝的上層精英人才無法成為洋務運動的中堅力量。李鴻章曾這麼表述過,“中學為體,西學為用”。可是,從小被教育士不與民爭利,認為發明創造都是“奇技淫巧”而不是大智慧的士子,如何去學習西方的“用”?所以洋務運動的結果,只是學到了皮毛,一切都是買來的,國內根本沒有形成工業體系,自然也就沒有充分持久的戰鬥力。比如由於缺乏配件,北洋艦隊只能在港口裡待著,把制海權拱手讓給了日本人。到後來,清朝統治者內部也出現了開明分子,發現了問題所在,這才有了君主預備立憲時的“取消科舉”的政策。不過話說回來,滿清統治者直接一刀切的方式,使得那麼多士子失去了做官的渠道,他們只能回到鄉里魚肉百姓。所謂的土豪劣紳,多數是這時候沒有被分配的“士子”。

所以,滿清統治者的思維侷限性,使得他們不可能通過一兩場的洋務運動就變得發達起來。清朝末年,英國《泰晤士報》曾經稱清國海軍排名世界第七,亞洲第一。可是那又怎樣,缺少靈魂和主義的清朝軍隊最終失敗了。

至於後來的庚子拳亂,更是滿清統治者的一次不負責任的豪賭,直接賭上了清帝國的國運。自此之後,世界主要資本主義國家已經完成產業升級成為帝國主義國家。他們滿世界找原材料和市場,已經不可能再允許清王朝這樣龐大體量的國家再度發達起來,清政府錯過了那個時間窗口。

最後一次,是在預備立憲的時候。當時清王朝內部已經達成了君主立憲的一致意見,可是時間卻是計劃用五年。很多民眾請願,結果不了了之,大失天下人心。改良派自此也與清朝統治者保持距離,革命派則進入了另一個起義的高峰。

清王朝到此時,已經沒有機會了。


而知而行的歷史


甲午戰爭算一次,中法戰爭算一次。

尤其是中法戰爭,其實中國在戰爭上已經贏了,甚至當時在上海租界的洋人們聽到戰場上的情況後,紛紛選擇逃離租界。

當架不住戰爭的走勢是以朝廷的鬥爭為前提的,當時清政府主要分兩個派別:李鴻章和左宗棠。李鴻章是主和派,左宗棠是主戰派。

不幸的是最後李鴻章的主和派在朝廷上佔了上風,結果中法戰爭,中國不敗而敗,法國不勝而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