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是“深孚眾望”,還是“不孚眾望”?用錯了會鬧大笑話!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用錯了會鬧大笑話!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一般的總結性文字中,往往會用到一個成語,叫“不負眾望”,比如,“每當學校舉辦文藝演出時,班裡第一個推薦的就是張子玉,張子玉次次都不負眾望,每次都以絕對的優勢摘取桂冠,為班級掙得了榮譽。”這裡的“不負眾望”,指的是其人很爭氣,完成既定的目標任務,沒有辜負大家的期望。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與“不負眾望”相近的成語,還有“不辱使命”“眾望所歸”等等。細心的讀者還會發現,人們常用的成語中,還有個與“不負眾望”非常形似的詞語,那就是“不孚眾望”。

“不負眾望”與“不孚眾望”只有一字之差,且“負”與“孚”讀音還相近,所以,有人在使用時,往往會將二者混為一談。那麼,“不負眾望”與“不孚眾望”在用法上有何不同呢?只要弄清了“負”與“孚”的含義,就會一目瞭然。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負”是個會意字,篆書的“負”字,為上面一個人字,下面一個貝字,許慎《說文》的解釋是:“負,恃也。從人守貝,有所恃也。”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負”的正體字為負,其上為一個刀字,意為持刀搶劫;其下為一個貝字,貝就是古代的錢,在此代表東西。所以,負,就是把別人的東西搶來歸已所有。其後,負又引申為“辜負”、“對不起他人”,如《增廣賢文》中的“寧可人負我,切莫我負人”之負,即是。“不負眾望”之“負”亦然。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而“孚”字則義指“信用”、“使人信服”。“孚,一曰信也(《說文》)。”比如《左傳·莊公十年》節選之《曹劌論戰》中的“小信未孚,神弗福也”,意思就是說“小的信用不能取得神靈的信任,神靈是不會保佑您的”。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孚”字因為“信用”之義,所以,常常被用作名字,比如清末民初的大軍閥吳佩孚。秀才出身的吳佩孚,其名字也是有些講究的。佩字意為佩戴,《禮記·玉藻》稱:“古代君子,必佩玉。”另外,佩字還有“心悅誠服”之意,如欽佩、佩服等等。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另有中國近代著名愛國實業家,民生公司創始人,有“中國船王”之稱的盧作孚,也是以“孚”為名的。在抗戰最艱難時間,盧作孚集中全部船隻和大部分業務人員,採取分段運輸,晝夜兼程搶運,不顧日機狂轟濫炸,經過40天的奮戰,終於在宜昌失陷前,將全部屯集的人員和物資搶運到了四川,成功地指揮實施了“宜昌大撤退”,挽救了抗戰時期整個中國的民族工業,受到嘉獎。

“不孚”的意思,就是不能使人信服。“不孚眾望”與“不負眾望”的意思,恰恰相反:一個是不辜負眾人,獲得眾人信任;一個是為人辦事不能使大家信服,讓大家失望。如果在公共場合,將這兩個詞用混了,那可是個丟人不淺的大笑話。

是“不負眾望”,還是“不孚眾望”?有人提筆就錯

其實,人們之所以選用“不孚眾望”,其本義應是想用“深孚眾望”。“深孚眾望”與“不負眾望”才是一以近義詞,其義為在群眾中享有威望,使大家信服,符合大家的期望。“深孚眾望”最早見於清你劉坤一《提臣應行陛見暫請展緩折》:“該提督老於戎事,忠愛性成……深孚眾望,其樸誠忠勇,早在聖明洞鑑之中。”



分享到:


相關文章: